销售与市场网

要么累死在营销升级的“坡”上,要么成功过“坎”

2014-8-20 09:49| 查看: 464208| 评论: 3|原作者: 金焕民

摘要: 除了国企,中国企业出身都过于草根,所以,三十多年来,它们一直在爬坡。而营销界把这种爬坡,都习惯性地称之为营销升级。 那么,到了今天,我们是否仍然能够继续称之为营销升级? 从市场模仿者向市场塑造者跨坎 在 ...

除了国企,中国企业出身都过于草根,所以,三十多年来,它们一直在爬坡。而营销界把这种爬坡,都习惯性地称之为营销升级。

那么,到了今天,我们是否仍然能够继续称之为营销升级?

 

从市场模仿者向市场塑造者跨坎 

在模仿中打垮“师傅”

在过去时间,中国企业面临的是巨大的、长期的战略发展空间。

对此,我们可以以电视为例来说明。

从市场上说,家电曾经是奢侈品。拥有一台电视,甚至是财富的象征。在20世纪80年代,即便是在城市,拥有一台黑白电视的家庭也寥寥无几。从城市到农村,这自然意味着电视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从产品上说,黑白电视、彩电;卧式、立式;手动、遥控;平面、纯平;背投、等离子、液晶……这也给产品升级提供了一个长期的、多层次的升级空间。

海量的需求、多层次的产品升级空间,使得企业一方面可以追求量的扩大,另一方面可以同时追求价值的提升。最重要的,模仿也好,引进技术也好,从装备、工艺技术到产品研发,企业几乎都不需要什么真正的创新能力。

因为,通过学习,我们居然打垮了“师傅”。我们先是用市场换来了技术,最后又用师傅们的技术,夺回了市场。

这种情形几乎发生在所有技术门槛不太高的行业。

 

时代变了

问题在于,现在的市场基本饱和了。

所谓饱和,意思是,几乎所有家庭都拥有了电视;产生新的销量要么是因为产生了新家庭或者搬了新家,要么是自然损坏需要重置。

行业低迷,既不是顾客不愿意买,也不是缺乏购买能力。人口没有减少,需要购买电视的人口却在锐减。

在此情况下,除非换代产品横空出世,否则,电视行业只能不死不活。换句话说,如果电视行业没有能力淘汰现有产品,那就只能过紧日子、穷日子。

因为,一个只能抢存量市场的行业,就该过紧日子、穷日子,除非你也有能力像中石油那样去垄断经营。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市场正常、行业不正常的阶段。而中国企业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正常状态,于是,所有企业都表现得十分不正常。更有人希望政府救市,但这样的市场,政府如何救?除非你也是情况和地位都十分特殊的“三农”,否则,只能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在正常状态下,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让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有好日子过,只有那些有能力的企业可以过上好日子。

所以早在十年之前,我就逃离了从事了十五年的营销咨询工作。主要来自两个原因,一是营销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创意,却无法帮助企业解决产品创新技术问题;二是没有能力帮助该死的企业继续存活下去。

为企业提供营销咨询,要么是能够为活不下去的企业雪中送炭,要么是能够为活得不错的企业锦上添花。两者都做不到,咨询这碗饭自己就没有办法继续吃下去了。

长期以来,所谓营销升级,无非是渠道升级、产品升级、团队升级、管理升级。其中最核心的是,跨国公司为中国企业的产品升级提供了模仿空间,使得中国企业以产品升级为依托,系统地推动整体升级。

到了今天,能够从跨国公司那里模仿的东西已经到了极限,余下的东西妙处难学,中国的多数行业顿时失去了方向。

目前的真实情形就是,以模仿为主调的发展模式已经失去依托,而中国企业没有在模仿中建立足够的创新能力。

目前能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企业要么累死在“坡”上,要么成功过“坎”,进入新的一马平川。

 

“带头大哥”不够争气,不知道怎么玩了

 

第一,多数中小企业是战术销售者

所谓战术销售者,就是在市场容量较大的市场上,利用差异化,在市场缝隙中,寻找生存空间。市场容量越大,市场缝隙就是越大,它们的生存空间也就越大。

对它们来说,无所谓战略,或者战术即战略,就是面对目标顾客展开最大限度的销售。其发展方向就是成为市场补缺者。

战术销售者在策略上,是以产品为中心,价格、渠道和促销为手段。而对于产品,或者采取简单模仿,或者采取建设性模仿。这些中小企业就像犀牛鸟傍着犀牛生存一样,依随于现成市场和大中企业而生存。“傍大款”、“挖墙脚”是此类企业的基本功。

问题在于,在中国市场上,由于相去甚远,这类企业无法从跨国公司那里学到有用的东西,而离得相对较近的企业,又没有东西可学。于是,目前的情形是,无大款可傍,无墙脚可挖。

实事求是地说,它们为大众顾客提供了更多消费者剩余,已经尽到角色责任,责任在于“带头大哥”不够争气。

 

第二,大中型中国企业是战略销售者

这类企业已经拥有市场根基,甚至是全国范围内。它们或者是区域品牌,或者是全国性品牌,其直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销量,只能用销量抗衡国外或国内更强大的品牌。但无论其市场影响力有多大,其真实身份都是市场追随者。

当这些企业的市场份额足够大的时候,在区域市场上,它们对强大品牌就具有了足够的抗衡能力。而由于在局部市场上竞争的规模不经济,相对强大的品牌只能容忍这样的竞争者。

这类企业从战略上,有两种归宿。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金焕民)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下一页

酷毙

雷人
9

鲜花

鸡蛋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请叫我呆贼 2014-8-21 10:26
为什么就没人互动讨论呢?奇奇怪怪的
引用 王效辉 2014-8-20 21:15
非常有见解,貌似没有完,期待续集、、、、、、
引用 请叫我呆贼 2014-8-20 16:04
我个人理解的商业,一句来表述“你能不能高效率、大规模覆盖目标客户”,这里面我想表达两个商业世界的根本原则,“客户(需求)原则”与“效率原则”,这两种流派一直争论不休。以前虽然天天喊客户是上帝,但实际上在互联网人喊出“洞察客户杀手级隐性核心需求”和小米这样企业成功之前,我们的社会都是效率社会,内在背景是物资短缺,厂商走马圈地,产品这种创意型活动以模仿为主。而客户思维兴起于产能过剩、竞争过度的时代背景,不懂客户你就一边玩去。尤其是文中说的,当老大们不太努力,产品已不再够让你模仿,效率竞争变得越来越痛苦。金老师说的,我个人感悟是商业社会的背后逻辑的切换,从效率到客户的切换,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前几天在360总部听了周鸿祎的一个观点,蛮有启发的,“谁离客户越近,谁的价值越大”。所以,成为消费者愿意听你说话的人,在当下非常重要了。但是,如何抢占生活方式话语权(即产品话术权)?这是个大时代背景下的新诉求,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产品营销,现在还没有成熟的答案。推荐一下中国咨询的起蒙者,包政老师的《包政:需求链竞争时代已经到来》。就这篇文章与各位探讨。

查看全部评论(3)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7 04:01 , Processed in 0.03713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