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一个典型的 中国式微创新组织

2013-4-15 14:40| 查看: 150156| 评论: 0

看上去很美

如果你想学习迪卡侬,成立一个跨部门的微创新小组,那么下面这个本土案例,你可要看仔细了。

笔者公司的跨部门微创新平台搭建于20124月,叫“微创新委员会”,研发副总经理担任委员会主任,营销副总经理为副主任,公司其他各部门职能经理为委员。

设想挺好,实际运行起来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1. 雷声大,雨点小,形同作秀。公司大会小会地宣讲,但总是上面忙得要死,下面一动不动。

2. 叫不来,请不动,缺兵少将。组织一次会议,不是缺了营销的头,就是少了生产技术人员。今天这个出差,明天那个有事,借口都是本职工作忙。

3. 理念枯,方法无,陷入僵局。从产品功能提升、加载,到关联领域应用,甚至是包装方式都研究了一圈,点子不少,却不知选哪个好。尤其是测算产出比后,越到后期越不知从何下手,最终结论竟然是不创新最优!!

4. 投入大,产出小,价值不高。好不容易微创新了三个产品,总体投入成本也不小,但投入到市场,回报很少,有一个产品几乎颗粒无收,而且引发了一系列恶果。公司上下都对微创新平台的存在价值产生了疑虑。

 

整改与反思

微创新平台开展三个月就无法推进,于是,笔者在20127月初发动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整改活动。

1. 有组织,却无纪律无约束无权威,说的好听是自由团队,实质是散沙一团。

中国企业,哪怕是像笔者公司这样人才成堆的高科技企业,貌似员工素养都比较高,但员工面对责任推诿扯皮,面对指令佯装不知也比比皆是。用公司研发副总的话说:连个鸟人都召集不起来,还搞什么搞?!

吐槽归吐槽,微创新平台是个虚拟组织,团队成员七藩八属,不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发话,要想调动这些人是很难的,何况还有那么多理由可以搪塞。

显然,要解决虚拟组织的协调困难问题,首先要有相关的制度(包括奖惩),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完整的计划,最后,最高层推动是个必要条件。

这个组织是我这个总经理提议发起的,却没有亲自参与,这可能是委员会开创三个月后就出现偃旗息鼓的主要原因。

重新调整组织结构后,我以总经理身份担任委员会主任,出台各种制度和流程,开会发言讨论,我都亲力亲为。那些团队成员把握不了、需要投入资源的事,由于总经理的参与而变得简单。

如果仅凭研发副总之力去做,用管理的话说,深度、广度都够了,就是高度不够。高度不够,就没有强大的推动力。

2. 加强方法论的培训。

创新要求idea的扩散性、量产性,还要兼顾预算约束。一个产品的微创新攻坚进行了两个月,在大量的思维活动压力下,创新人员陷入思维枯竭。拿研发人员的话来说,怕的不是想法太多,而是怕没有想法。

笔者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做了一次思维方法培训,提供了一个基于消费者心理的创意源模型。虽是自创,土了点,但总算分享了一个固定格式的思维“量产工艺图”。他们在这样的路径下,照猫画虎地演绎即可,无需苦苦纠缠所谓的灵感,最后思维僵局也迎刃而解。

3. 强化风险意识。

创新是有风险的,还很大。微创新出来后,不试销就去量产投放,那些隐藏在背后的缺陷一暴露,导致损失不说,散失了商誉才是大问题。

因此,先小批试做微创新的产品,并定点几个市场试销和改进,才能逐步稳妥地实现价值回馈,降低创新风险。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6 22:28 , Processed in 0.0372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