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消费者健忘的背后

2011-1-24 14:25| 查看: 384069| 评论: 0|原作者: 包·恩和巴图

摘要: 每当爆发一件危机事件,都会引起消费者的恐慌以及不良情绪,瞬间把涉及事件的企业或品牌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恨不得“一棒子打死它”。然而,每当危机事件渐渐平息的时候,也有不少消费者仍然会回到原来的生活, ...

每当爆发一件危机事件,都会引起消费者的恐慌以及不良情绪,瞬间把涉及事件的企业或品牌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恨不得“一棒子打死它”。
然而,每当危机事件渐渐平息的时候,也有不少消费者仍然会回到原来的生活,该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哪怕在事件中负主要责任的品牌,他们也会继续购买它。
很多人把这个现象归结为:消费者健忘。意思是,消费者不会把企业或品牌的“丑闻”过多地放在心上,时间长了就会淡忘。
然而,笔者觉得,这是一个过于肤浅的认识,消费者健忘的背后其实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消费者没有话语权

在中国很多行业,市场化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行业处于“消费者驱动”阶段,有些行业处于“渠道驱动”阶段,而有些行业仍然处于相对原始的“产品驱动”阶段。
一般情况下,处于“产品驱动”和“渠道驱动”阶段的消费者,其“话语权”是有限的,很多愿望和选择权都是无法实现的。尤其在二、三线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市场更是如此,你不想买这个品牌的产品,那你只能停止消费这个品类,没有其他选择。
这对那些可买可不买的产品而言,也许可以考虑停止消费;但对那些生活必需品而言,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消费者正在消费的品牌即便有天大的“丑闻”,只要没有“毒死”他,他们只能继续消费它。这不是健忘问题,而是话语权问题。
9年前在美国,一个财务丑闻就让安然倒下了,但在同期的中国,有几个企业因为财务丑闻而倒塌的呢?10年前在日本,一个中毒事件就让雪印陷入泥潭,但在同期的中国,有几个企业因为消费者“中毒”而真正受损呢?这就是差距。
更重要的是,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考虑不得不让消费者失去话语权。原因很简单,由于一次丑闻而关闭一个企业,就意味着几万人,甚至几十万的失业问题;意味着下岗职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意味着财政税收减少问题;甚至还意味着社会安定团结问题等等。这个时候,政府就会出于大局考虑,不到迫不得已,不会让一个企业随便倒闭。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包·恩和巴图)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3下一页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17 03:31 , Processed in 0.0331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