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读懂中国的山寨建筑

2013-12-9 16:23| 查看: 82065| 评论: 0

摘要: 中国的山寨建筑,确实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网站9月20日甚至刊文调侃,“想在一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吗?可以,如果你在中国。”只是在中国,山寨好像也不是什么丑事:杭州立起了大约矮了三分之二的“埃 ...

中国的山寨建筑,确实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网站920日甚至刊文调侃,“想在一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吗?可以,如果你在中国。”只是在中国,山寨好像也不是什么丑事:杭州立起了大约矮了三分之二的“埃菲尔铁塔”,苏州搭起了一座多了两座塔楼的“英国伦敦桥”,还有美国白宫,从安徽小城阜阳到沿海发达城市深圳,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这座本该出现在大洋彼岸的白色建筑。   

有人说这是开发商的“土豪”心理,“傻大粗”的建筑风格带坏了中国业主的审美。但消费与生产本就是相互影响的关系,谁能说这些西式楼盘与别墅不恰恰是消费者梦寐以求的样式呢?这些年,中国的楼市起码说明:虽然开发商不是建筑家,但还是深谙业主审美需求的。   

至于说什么“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云云,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其实多属于隔靴搔痒的高调抒情。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你要是承认五千年文化濡染,还怕城市建筑穿什么衣服?又如果历史文化本就氧气稀薄、支撑不起一栋栋“凝固的音乐”,哪来的自觉与自信呢?把山寨建筑一律想象成洪水猛兽,实在有点“想太多”。    

在解读中国的山寨建筑现象上,很多人表示了费解与质疑。2013年初,《中国青年报》曾刊文称,一位外国记者对于中国的山寨建筑现象,提出以下疑问:“为什么中国在自己的城市里,建造的不是政治领袖的雕塑,也不是后现代的雕塑,而是一个遥远国度的地标,甚至是大洋之外的小村子?”“为什么在一个拥有悠久建筑传统的国家,人们会花好几亿搞出山寨版的‘凡尔赛宫’或者‘意大利小楼’?   

这些问题,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百思不解的问题。   

真相在哪里?肯定不在空洞的道德谴责或文化批判里。即便是“外人”,面对中国的山寨建筑,也不是没有懂行的。譬如美国《赫芬顿邮报》的记者博斯克就认为:“中国之所以要造这些房子,并不是仰慕财富,而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这是要向世界说明,‘别人有的,我们也可以有’”!又譬如《原始副本——当代中国的建筑模仿》一书作者比安卡•博斯克参观过许多仿制建筑,她认为,“他们卖的不仅是山寨西方公寓,还有更美好生活的梦想……”在中国山寨建筑的表象之上,还是有一些并不是那么让人嗤之以鼻的情结。   

这里起码有两重现实:一是“复制文化”中西有别。在西方,不少人认为复制是禁忌,是丧失想象力的标志;而在中国,复制并没有污名化,有时甚至表征着一种技术成就或文化成就。换言之,复制者并不低人一等。历史上,秦每征服一国,就绘制该国宫室图,在秦国都城咸阳的渭水南岸仿造宫殿,称“六国宫殿”。   

如果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即便以创新著称的美国,也不是没有山寨喧嚣的历史。《创新的黎明: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者、美国经济学作家查尔斯•莫里斯写道,“如果19世纪的美国发明了可窥视英国工厂的魔术望远镜,他们肯定会使用它”。此话隐喻的就是美国的“山寨史”,那时美国人特别热衷“山寨”英国纺织技术,而英国为了严密防范,甚至设下各种限制。有资料称,19世纪中期,美国人还想复制英国的谢菲尔德钢铁厂。及至今日,复制仍是世所公认的走向创新的手段。再说,今天中国的山寨建筑,没人真傻到以为依葫芦画瓢了之后,就可以顺带着把文化也山寨过来。   

二是流行文化的现实纠结。中国还处在发展中阶段,对国外建筑的新奇、对物质财富的向往、对新式生活的渴望,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正如论者所言,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大多数中国人还没自己的房产,由政府为其分配陈旧、丑陋的单位住房。老旧的房子住怕了,时序忽然进入“舞禁初开”的年代,中国人有点儿洋房崇拜又有什么可以原罪的呢?这就像一个刚刚有点闲钱又不知道怎么打扮自己的孩子,什么是时尚、什么是先锋,还处在“傻傻分不清”的阶段,不能因为你今天成熟了,就嘲笑别人的青春期。   

文化复制现象的大量出现,发生在这个技术突飞猛进、商业发达、消费旺盛的背景下,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其实,即便在山寨建筑上,中国的这种文化表达,仍是有节制的表达——因为你会发现,山寨建筑再多再滥,似乎总有一些底线的规则,譬如模仿欧美发达国家居多而从无临摹日本建筑的例子等。可见,山寨建筑并没有在文化上表现如有些专家学者所言的不齿、无底线。   

有关山寨建筑的怨愤,其实还有个规则需要厘清:开发商的山寨行为,只要不违法,就是市场选择;政府的山寨建筑,才需要接受文化责任的拷问。   

康德说,人的创造受普遍立法支配。当然,我们也得承认,一窝蜂的山寨建筑,确实也是中国在知识产权及创新创意保护上缺位所致。前些日子,媒体曝沈阳浑南某楼盘一楼门市招牌为大量山寨世界名牌,乍一看,还以为世界名牌纷纷进驻该楼盘,仔细一看,才知道是“山寨一条街”。这种有悖《商标法》等公序良俗的山寨建筑,确实值得警惕。   

谁也无须为山寨建筑背书,但要真正读懂中国的山寨建筑,恐怕棒杀之余、愤然之外,还是要多些理性与平和。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6 08:04 , Processed in 0.03386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