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史贤龙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44310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什么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兼与刘春雄老师交流

热度 11已有 231277 次阅读2010-10-13 09:29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博纳睿成        史贤龙

 

        拙文《中国企业战略大补课》一文发表后,“战略走下神坛”论题坛主刘春雄老师留下如下意见:

        同意楼主的观点,因为这就是传统的战略观点,或是经典的战略观点。对于源自西方的观点,我们还没有能力全面批判。

        但楼主据此否决的观点,却并没有提出有力的证据。

        楼主说得好:“将战略规划等同于制定目标及目标分解,而根本没有建立资源匹配、战略纪律等保障机制,将目标不能达成错误地解读为高层战略没有得到基层的有效执行。”那么,怎么理解资源配置?资金、技术、管理能力无疑是资源,然而,那些独特的战术能力难道不是资源吗?一些白手起家的创业企业,或者根本就没有看得见的、能够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源,但是,他们照样能成功,他们照样可以有战略。

        如果说只有看得见的资源才能做战略,确实,很多中国企业不该有战略。不是有很多人批评中国企业没有战略吗?如果有资源配置才有战略的话,那么,有些企业没有战略岂不应该?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是他们具备干什么事情的能力。这种能力通常体为战术。红军没有枪没有炮,但他们具备打游击战的能力,不是照样有自己的战略吗?

        在正式阐述我们观点之前,我要对刘老师上面意见中的逻辑问题说几句:

        首先,本人文章里没有任何话包括刘老师引用的话,可以推导出我们认为白手起家不需要战略,或者做战略必须具备充分的资产。

        其次,企业家可以从零资产甚至负资产起步,但是在企业需要具备企业价值链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当然不是只有物质或有形资产,个人思维、个人勤奋、家族支持、社会关系等都可以变为资源。企业家可以从零起步,但企业成功的标志是创造出资产。

        第三,以红军这个事例来说,红军没有兵力、武器上的优势,但并不是没有战斗能力。

        综上所述,刘老师以武器匮乏偷换战斗能力,以创业者初始资产为零偷换没有创业资源,以此讨论企业是否需要战略,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思路。

        但是,刘老师还是提出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是,资源与战略的关系:是否没有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出的资产,就不能做战略?白手起家的创业型企业难道不是战略的成功吗?

        二是,什么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独特的战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老师对于很多人批评中国企业没有战略表示反对,认为中国企业家“具备干什么的能力”比有战略更重要。

        但是问题是,如果一个企业家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而不能用“干什么事情的能力”这种只讲做(原始动力)而不强调正确地做的说法,这不就是战略吗?

        我们反复强调战略不是必须有专业论文、有漂亮的PPT等,而是申明战略是一种决策,一种取舍,一种确定之后的坚持,这种坚持中包括投入企业所有可能的资源去创造更大的价值(最后体现为资产)。

        举一个案例来说明:中国糖果企业如何做大?

        中国糖果企业没有阿尔卑斯、德芙、乐天等跨国品牌的创新性产品、质量优势、品牌传播投入,甚至无法超越大白兔这样本土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但是仍然出现销量突破10亿元的本土品牌,为什么?这家企业靠什么?

        靠的是做跨国品牌、大白兔都没有、不愿或不屑去做的事情:

        渠道下沉----避开一、二级城市市场,厂家派业务直销(或者与当地经销商协同销售);

        人海战术---在其他企业设立省级办事处的时候,以地级市为单位设立办事处,而且办事处的职能不是市场管理,而是承担销售职能(办事处经理还要承担货款回收的责任)。

        最初一个省一般设2-3个办事处,这样就比省级办事处体制的企业多了一倍的人员投入。

        没有经销商做就自己做,有经销商做自己也要做-----这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江山要靠自己打的精神里,难道没有体现这家企业的战略吗?我们能用什么标准来区分这种“做法”是战术还是战略?

        这是中国很多企业的“白手起家”故事:说这些是只是独特战术能力,就埋没了这些创业家的中国式“杀手般”的战略直觉能力。

        这家企业是金丝猴,这种做法来自于金丝猴创始人,赵启三。

        故事还没有结束。

        2003年左右,创业8年的金丝猴已经做到了约4亿的规模,赵启三董事长再次提出金丝猴的新“做法”:裂变办事处,即任何一个办事处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必须拆分。

        金丝猴办事处从约50个经过3年的有序拆分,至2005年裂变为104个,2006年裂变为约120个,支持了2006年金丝猴销量突破10亿元大关。

        渠道下沉、办事处直营、裂变办事处,金丝猴在渠道上的创新直接驱动了企业销量的可持续增长,这些“做法”应该是战略还是战术?

        正如我们所说的,没有战略与战术的区分。真战略是决定销量的核心因素。

        那些没有走金丝猴道路,忙于开发“新产品或者开创新品类”的企业,其产品或者昙花一现,或者无法突破规模,为什么?因为,中国糖果市场的竞争关键因素是渠道,而不是产品。

        金丝猴也有庞大的产品线,每年投放大量的“新”产品,但这些新产品本质上都是模仿性的跟随产品,质量不是最好,但这又如何?

        抓住了战略关键点,就会驱动增长。

        问题在这里:金丝猴是如何保证这些战略实现?这种渠道战略需要强大执行力的保证。如何打造执行力?

        在创业时代的办事处直营,做过直销业代的人都知道,那就是业务员背着产品一家一家夫妻老婆店地去推销。这种事情任何一个生活条件还不错的人都不会干,文绉绉的大学生想干也干不了,赵启三用的都是一帮沈丘村的老少爷们----只有一个村子里知根知底的人,总部才敢把几十万的货发过去赊销。

        2003年左右的时候,金丝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已经不是过去的游击队,而是一部分进入城市进行现代终端的攻坚了,过去的游击子弟难以胜任新的要求,怎么办呢?

        金丝猴二代掌门赵东旺提出要移植跨国品牌经验,具体做法就是大规模招聘阿尔卑斯、卡夫乃至舒蕾等终端运作领先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招聘不能由原有人员操作,就引入咨询公司协助人员招聘、培训及辅导。

        从上面这个案例可以看到,成功企业正是选择了正确的“一以贯之的战略”举措:在创业阶段战略是渠道下沉,战略性资源是“可靠且能吃苦的家乡子弟兵”;到了城市攻坚阶段,需要是经过专业训练的终端操作能力,战略性资源就是赵东旺所谓的“根红苗正”(从知名品牌企业了招聘的人才)的职业经理人。

        顺便说一下,赵东旺的根红苗正标准排除了可口可乐、康师傅等企业的经理人----就这种决策难道不也是战略的表现吗?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并回答刘老师的问题:

        企业战略是包含“逻辑因果关系”的一系列“做法”(一以贯之的战略)。

        首先不在表现形式(正式文件或某种共识),也不在过程(按某种流程分析或是直觉判断),而是是否正确----必须符合创造竞争优势并“直接”驱动销量。

        错误战略将导致企业增长受阻、下滑甚至破产。

        战略没有分管理层级的战略与战术之分,而是要求一种“优先性选择”的资源配置决策,如金丝猴案例里所述的“人型”选择。

        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就是指那些为实现战略目标保驾护航的优先性选择。硬资产---资产负债表里的项目恰恰大多不是战略性资源,而“软资源”----经理人团队、领导人、社会关系(人脉、口碑)等,是战略性资源。

        企业战略的目的就是整合战略性资源,创造价值,转化成资产负债表中的企业资产项目(包括品牌商标等无形资产)。

        创业家都是有激情的,但是并非有激情都能成功,成功的是那些走在正确的战略道路上的激情创业家。

        所谓的独特战术举措,正如我们在金丝猴案例中看到的,战略本身包含这一系列的做法-----如果一定要称呼这些做法是战术,估计最后你会加上一个定语“战略性战术”或曰战术价值的升华?

        当企业的竞争环境变得恶劣,容忍企业犯错的空间变小,企业资源有限,选择的机会成本变大----企业还能在没有战略审视的情况下随意决策吗?

        我们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企业的“安危之主”(CEO/BOSS),不从根本上意识到企业的决策都是“存亡之道”的选择,需要科学、胆略、正确地去决策,我们的企业真的会生而不知未来,死而不知为何!

        因为,你的对手会用战略掠夺你的份额,直到逼你出售或出局。


路过

鸡蛋

鲜花
10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0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回复 谢锡宙 2010-10-13 12:44
分析不错。
回复 刘春雄 2010-10-13 20:00
首先给予鲜花,因为是好文章。
难得遇到高手辩论,非常欢迎。不过,我不喜欢拿个别句子辩论,以后对于这类辩论,我一概高挂免战牌。我希望通过“文辩”——通过持续的立论,证明自己。要辩,就破对方的立论。
看了好几遍博文,好象我们俩不应该辩论——因为LZ不断在为我的立论寻找证据,也许我们的习惯用语不一样,让你引起了歧义。
回复 史贤龙 2010-10-13 21:53
向刘老师的文章与意见投上一朵鲜花。
我们对刘老师意见进行说明,表明我们对刘老师意见的尊重,而不是相反。
其次,我们的观点非常清楚:不赞成“战略走下神坛”这种观点,中国企业恰恰需要树立正确的战略思维及方法论。这不是我们没有立论。
第三,我们同样不认为我们的案例是给刘老师的观点提供“证据”,我们的案例表明:企业的战略是“一以贯之”的,而不是高层讲“战略思维或视野”,基层讲“战术方法”。
第四,真正的企业战略大部分由企业之主---CEO或BOSS---决策,认为基层的某种做法可以被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这是一种极小概率的事件------我们不能因为打仗流血的是前线士兵,就认为战略是统帅(将)升华了前线战士的战术。
第五,关于战略、战术、策略三个词语,其实都是一个英文单词Strategy,对于基层人员来说,某种方法称为战略不妥当,因此发明了“战术”一词。其实从根本上,战略、战术这种带有管理层级的用词,都是“策略”一词之意而已。
如一线两面、三三制等战斗方法,如果没有林彪的创造性总结,是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推广的方法。在现代战争环境下,“士兵突击”更不可能改变战争或战役的结果。
现代企业的成败定律,同样不会从企业基层的有价值方法中升华,而只能是企业之主综合各种事实与数据(Fact&Data-Base)进行的战略决策。
我们相信与刘老师的目的是相同,反对不落地的战略空谈,但是,害怕空谈就不敢“高”谈战略,未必是解决之道。
企业之主,如果失去战略导向的决策,其后果是严重的。
回复 刘春雄 2010-10-13 23:22
如果是辩论“中国企业恰恰需要树立正确的战略思维及方法论”或“企业的战略是“一以贯之”的,而不是高层讲“战略思维或视野”,基层讲“战术方法””,这样的辩论我不参与,因为我也赞成,学过点哲学的人鲜有不赞成的。
如果是辩论“战略是否应该走下神坛”,那辩论太有意思了。
回复 史贤龙 2010-10-13 23:55
中国企业界、思想界不仅不应该唱衰“战略走下神坛”,而是应该推动、帮助中国企业树立清晰的战略思维及战略方法论----需要战略大补课。
战略在此之前是否被供上神坛,以至今天需要请下来,未必完全清楚。但是,还战略本来面目,认识战略是决定因素,比请下神坛正确。
因此,战略走下神坛,不是正确的思想导向。
回复 刘春雄 2010-10-14 09:44
战略是否应该被请下神坛,请你看一下韦尔奇的《赢》,我在战略专题的第一篇博文全部是引用韦尔奇的文章。
回复 cia829 2010-10-14 15:35
我在牛津读的国际战略管理硕士,也听过韦尔奇在牛津的现场演说,个人觉得“战略是否被请下神坛”重不重要都无所谓,而在于谁把战略放在神坛上了,如果要请下来,怎么请能请下来,毕竟战略落实到执行层面才是有效的,如果落实不下来,那就必然是撂在某个地方了,至于是不是神坛,就看你供不供了

我记得第一次去中兴通讯,接待我的HR专员都可以清晰的向我解读中兴的战略,并且可以将中兴的HR战略与整体战略的匹配说的头头是道,并且把HR的策略分解到不同的HR模块当中去,我想这就是企业战略在传递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个人片面之言,路过
回复 史贤龙 2010-10-14 15:38
韦尔奇说的很清楚,反对的是一些学院派、管理咨询的抽象分析却不知如何导向的情况,并非GE没有战略,只是GE的战略并不是需要按照5力、价值链等模型分析才能做出的。此其一。
另一方面,韦尔奇是讲求结果的企业家,企业家的特点是当他产生正确的判断与决策的时候,是可以不需要找数据、理论模式去证明的----按照美国的制度,董事会根据CEO的业绩决定对他的判断。
但这并不能否定波特、德鲁克等学院派的战略研究成果,无论是其思想、方法。
至于如何去用,对于企业并无一定模式或刻板的流程----如果总是有天才直觉,何须推理论证?但这样的人有几个?又真的可以每次都赢吗?
韦尔奇在针对性的一句话,我们不能只抓其结论,而忘记他这个话所针对的前提。
我对所有大师、非大师都一样尊重,但不是他的每一句话或判断我们都要同意。
盖茨还说过互联网不会有前途,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盖茨还是盖茨,信他还是不信他的恐怕错失机会的更多。
回复 cia829 2010-10-14 15:47
还有不得不佩服刘老师,说话到点儿上,辩论很容易在论据上纠缠,打蛇就要打七寸,辩论就要破立论,否则就流于就论据而辩论据的大学辩论赛了
回复 刘春雄 2010-10-14 22:31
cia829: 我在牛津读的国际战略管理硕士,也听过韦尔奇在牛津的现场演说,个人觉得“战略是否被请下神坛”重不重要都无所谓,而在于谁把战略放在神坛上了,如果要请下来, ...
同意。
回复 史贤龙 2010-10-15 15:05
刘春雄: 同意。
我在看了刘春雄老师《企业家战略与经院式战略》一文后,表示100%同意该文中的观点。
说明刘老师推崇的是企业家战略,鼓励学习经院式战略的思想与流程,但主次关系很清楚。
希望大家的争鸣对于推动读者对战略的认识有所帮助,则善莫大焉。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5-2 12:34 , Processed in 0.0404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