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刘春雄新营销 https://www.cmmo.cn/?8705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价值认同与价值创造

热度 25已有 592297 次阅读2012-4-12 14:47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金焕民老师的《价值创造的本质与机理》很容易被人忽略,因为写法有点马列的味道。但功底很深,越读越有味。我也是读了好几遍才体会到其重要性。因为这篇文章,把品牌问题的讨论提升到一个高度。

      我与金老师相互启发、互补的时候比较多。因为受他的启发,我想到了价值认同的概念。其实这种思考一直都有,只是没有一个概念准确地描述——概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史贤龙老师在我的文章《价值领袖的话语权》中市评论道:“价值认同应该取决于三点:主体势能、主导媒体的影响力与倾向性、公众再传播。刘老师深刻解析了主体势能在价值认同中的作用,另两个非企业因素也值得重视。实际上,主导媒体,即主流媒体始终是有倾向的,公众再传播不仅包括一般大众的跟风,也包括利益关联者的鼓吹,如以贩卖洋专家口水为业的本地带路党;非利益关联者的追捧,洋人说的都是对的----现在出版界、新闻界的风气,即话语权的仰视效应。”

      史贤龙老师的总结能力很强,主体势能、主导媒体与公众传播,几乎把价值认同的主要方面都讲到了。非常精到,非常全面。

 

      传播学有一个重要观点:认知比事实更重要。

      做到了,更要让人知道。知道了,更要让人承认。

      营销得以存在的前提是信息不对称,即认知与事实存在落差,营销正是利用这种落差,改变落差。

      营销的本质是加剧信息不对称,即强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落差,弱化或改变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广告学、定位论等营销理论,都不是改变事实本身,而是改变对事实的认知。

      价值创造是改变事实,价值认同是改变认知。

      价值创造当然很重要,但如果价值创造没有得到认同,没有回报,那么,价值创造是无法持续的。

 

      价值创造就是你做到了,价值认同就是他人承认了。价值认同比价值创造更难。

      价值认同之难,在于认知涉及背景认同和历史认同。

      同样一句话,名人说的就是名言。这是历史认知,即把名人的过去投射到当下。

      同样一件新技术,美国企业发明的,世界就爽快地承认。这是背景认知,也叫背书。

      同样是边学边玩,老师表扬好学生“玩的时候都在学”,批评差生“学的时候在玩”。这就是事实与认知的差异。

 

      背景认同,涉及到集体认同与个体认同。

      先认同个体,再认同集体。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中。

      先认同集体,再认同个体。大众传播所产生的认同经常如此。

      背景认同,主要影响因素是史贤龙老师所讲的三点“主体势能、媒体倾向和大众传播。

      主体势能是关键,因为它决定了媒体倾向和大众传播的方向。苹果没有花多少广告费,但媒体没少为它造势。

      服装流行趋势,内地看广东,广告看香港,香港看巴黎。这就是主体势能决定的。

      巴黎的服装设计师从哪里寻找灵感,可能从某个原始部落,可能从某个历史中寻找灵感。这是价值领袖的权力。

 

      我与金老师一直强调,中国企业的集体行动比个体突破更重要。集体行动能够产生更大的势能。

      中国价格、中国制造,这些都是中国企业集体行动的结果。没有这些集体行动,中国不可能有目前的经济地位。

      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国家品牌——企业品牌,这是我们为中国企业开出的品牌路径。

      某个行业的集体突破,在世界上形成产业品牌。

      多个产业的集体突破,形成中国的国家品牌。

      中国的国家品牌,形成中国品牌的主体势能。

      每一次认知的突破,都为下一次认知奠定基础。

      有了主体势能,企业品牌的突破,就是水到渠成。

 

      认同中国价格,不认同中国产品。20年前,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同。

      认同中国产品,不认同中国制造。10年前,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同。

      认同中国制造,不认同中国品牌。现在,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同。

下一步,世界对中国的认同是什么?读者会有想像力。

      主体势能的积累有一个过程,没有积累到那个阶段,强行做中国品牌是不行的。

      中国价格的冲击,积累了世界认同中国产品的势能。

      中国产品的冲击,积累了世界认同中国制造的势能。

      中国制造的冲击,自然形成世界认同中国品牌的势能。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写了一篇金牌突破与品牌突破的文章,中国体育的崛起路径,与中国品牌的崛起路径,原理是相似的。

      中国的优势体育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举重、跳水等,都是西方不重视的边缘化项目。在这些项目的突破相对容易。

      当众多项目集体突破时,中国已然成为金牌大国。但因为不是西方重视的项目,所以,金牌的含金量不高。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北京夺得金牌第一,但人们认为“水分”很大。中国是金牌大国,不是体育强国。西方媒体总是质疑中国金牌背后有兴奋剂的阴影。

      美国不管是否金牌第一,人们还是认为它是体育强国。

      牙买加的短跑、肯尼亚的长跑,人们印象都很深。

      其它得金牌的国家,你又记得多少?

      美国早已得到集体认同,这种认同会一直延伸。

      牙买加和肯尼亚在某个小项目的集体坚持,同样赢得了认同。

      中国体育,从个体突破,到单项突破,再到批量突破,现在只剩下重点项目(如短跑)的突破了。如果做到了,中国就是体育强国。

 

      多年前,我与金老师在《经济参考报》上发表一篇文章《中国营销需要国家战略》,讲的就是上述道理。

      很多人以为品牌只是企业的事,在美国或许是,但在中国不是。

      我们讲的国家战略,就是产业的一致行动。

      日本和韩国品牌的崛起,是政府强力规划的结果,即产业规划的结果。因为在少数几个产业上的集体突破,赢得了主体势能。

      中国一直提出集中精力办大事,也是为了在一些大事上突破,获得主体势能。比如奥运会,从财政收入来说未必划算,但从世界的认知讲,受益无穷。

1

路过

鸡蛋
1

鲜花
16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8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回复 formchan 2012-4-12 15:29
认知比事实更重要。学习了
回复 史贤龙 2012-4-12 16:13
价值创造是改变事实,价值认同是改变认知-----这个论断比认知大于事实这种传播导向的观点精深不是一个层级!
按照这个逻辑,企业要“抓”产品,“做”品牌----价值是自己刻的,面子是别人给的。
回复 史贤龙 2012-4-12 16:15
此外,金老师从价格角度对产品、品牌、营销甚至战略的思考,也非常有价值,我认为这是没有被充分研究的内容,里面是很大的金矿。
回复 刘春雄 2012-4-12 16:41
史贤龙: 此外,金老师从价格角度对产品、品牌、营销甚至战略的思考,也非常有价值,我认为这是没有被充分研究的内容,里面是很大的金矿。
认同。金老师的一个著名观点是:营销就是把价格卖出去。
营销实际上是为提高议价能力所做的各项工作——定价权。品牌也是一种定价权。
回复 市场拓展孙强 2012-4-12 22:39
好!价值创造是改变事实,价值认同是改变认知。刘老师连出“升级性佳文”!同志们跟不上啦!呵呵!中国非著名女装市场拓展——孙强。
回复 王旭升快刀唐门 2012-4-12 23:16
价值的延伸应该是深入研究的课题,百年的奥运,影响力不到百天,这是个问题
回复 李兴敏 2012-4-13 04:07
真的,刘老师,您把您和金老师合写的全部整理过些年后出版,名字我想了一个《营销,岁月刘金》!不知可否?
回复 刘春雄 2012-4-13 11:53
李兴敏: 真的,刘老师,您把您和金老师合写的全部整理过些年后出版,名字我想了一个《营销,岁月刘金》!不知可否?
我与金老师出版的书一直是合著。
回复 李兴敏 2012-4-13 12:07
刘春雄: 我与金老师出版的书一直是合著。
是。我的意思是您二位整理一下,出精品选集。因为您二位见证和参建甚至主建了我国的营销史,所以名叫《营销,刘金岁月》。
回复 任小东 2012-4-13 17:21
价值创造是改变事实,价值认同是改变认知
回复 田友龙 2012-4-14 09:23
认知和改变,其实就是时间累积的结果,关键是我们做了些起什么,刘老师说中国一直提出集中精力办大事,也是为了在一些大事上突破,获得主体势能。我在刘老师面前耍回大刀,我们还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事,如果集中精力做得都是一些别人瞅都不瞅的事,那么你基本上也就获得不了价值。
回复 田友龙 2012-4-14 09:25
几个国有企业,不应叫品牌,奖了票子还奖住房的金牌,也改变不了体育弱国的命运,必须是整体的突破。
回复 王效辉 2012-4-14 21:29
学习学习再学习
回复 formchan 2012-4-15 22:31
学习了,楼主辛苦了。
回复 曹立峰1978 2012-4-17 11:53
拜读!
回复 范茂辉 2012-4-20 00:29
学习了,刘老师的分享至少对做品牌营销的切入点很有启发和帮助,不知大家是否认可。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6 21:21 , Processed in 0.0358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