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尔集团公司简介
海尔集团是中国青岛的一家大型的家电制造企业,在世界同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水平。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与IT行业的联想、乳制品行业的蒙牛、网络行业的阿里巴巴等都是行业的顶级品牌,也是中国最具价值的品牌。此外,海尔集团还是中国最具世界竞争力的家电集团,连续多年位列于中国企业500强的前30位。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品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品牌战略,多元化战略,现在海尔在欧美、中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子公司或者销售网点,已进入国际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集团旗下拥有的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积淀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重点在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作为家电巨头的海尔公司,频频涉足自己并不熟悉的金融领域。不免让人心生疑窦,但是回顾海尔的整个战略历程,就会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海尔要将金融领域作为其开疆拓土的新的战略单元。 海尔集团在早期发展阶段一直奉行品牌战略。从1984年到1991年间,海尔狠抓质量观念,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质量控制标准,并通过“真诚到永远”的服务理念,巩固了海尔优质的品牌形象。从1992开始,海尔逐渐开始多元化战略,大规模扩充产品领域。而从1998年开始,海尔又开始了漫长而又颇富传奇色彩的国际化战略历程。从海尔的整个战略历程来看,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在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上,资本运作和协调的能力都是海尔的短板,也是海尔必须解决的战略性难题。而引入超级产融结合模式,通过在金融领域的拓展,可以极大的提高海尔集团的资本运作能力和内部协调能力,为海尔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海尔金融领域的开疆扩土

海尔进军金融行业的决定是在家电行业价格战的背景下做出的。90年代末期,家电企业普遍调低家电产品价格,导致业绩大幅下滑,往日辉煌的家电企业
纷纷寻求突围的路径。在这种背景下,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开始借鉴学习GE的超级产融结合模式,将进军金融行业作为突围的战略方向之一。海尔最初的金融行业发展道路并不顺利。海尔最早有一家名为“海永亨”的城市信用社,由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1996年11月“海永亨”和青岛其它20家城市商业银行一起合并成立青岛市商业银行。90年代末期,海尔开始申请相关的金融牌照,都由于政策的限制,迟迟得不到批准,比如与美国纽约人寿的合资,海尔也申请了6年。
经过多年的准备,海尔于2001年正式进军金融行业,张瑞敏首次向外界展示了海尔的三大战略之一便是构筑超级产融结合的跨国集团,通过投资金融业产生跨行业的协同效应。在这个阶段,海尔的金融产业发展路径具有机会准、布局全、效率高的特点。2001年7月,海尔通过分散股权安排实现对青岛商业银行的控股;2001年9月,在证券行业萧条时期参股长江证券;2001年12月,成立海尔保险代理公司;2002年9月,注资5亿元成立集团财务公司;2002年12月,与美国纽约人寿最终联袂成立合资寿险公司。前后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拿到了信托、保险、证券、银行几乎所有金融牌照,搭建了完整的金融业构架。当然,快速的金融产业扩张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海尔也需要对超级产融结合的风险进行控制,金融产业发展过程当中,海尔最大的教训是鞍山信托的收购失败。
3、学“GE”海尔扛产融大旗
作为业界领袖,成就张瑞敏的并不只是在家电业创造的产销业绩,而是他的思维创新。在2000年举行的“海尔创业十七周年纪念会”上,张瑞敏首次向外界展示了他的三大战略:创造有价值定单,不打价格战;整合全球资源的国际化、本土化并上升到竞争合作的形式;面对今后的发展,构筑超级产融结合的跨国集团,通过投资金融业产生跨行业的协同效应。这是张瑞敏的三张王牌,也是海尔构建真正跨国集团的三个支点。而在海尔的战略中,投资金融、构筑超级产融结合的产业格局一直是撬动世界市场的杠杆。
张瑞敏一直认为,从发展角度看,超级产融结合不一定能保证跨国集团的成功,但跨国公司一定要成功地进行超级产融结合。世界500强中有80%以上都是成功地进行超级产融结合的运作。众所周知,投资金融业能够产生跨行业的协同效应。金融业对产业的支持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等一系列金融创新的行为提高家电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全球化提供金融服务,提高集团的整体业务的抗风险能力,与资本市场的运作相结合。海尔在产业上的优势比如遍布全球的客户网络、用户资源等也可为金融的发展提供支持。
沿着这样既定的方针,海尔一直频频发动金融攻势:入主青岛商业银行、控股鞍山信托、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成立人寿保险合资公司等等,一系列动作出来,海尔产业版图的金融板块已经日渐清晰起来。
而且,令人惊讶的是,从收购鞍山信托股份开始,到长江证券的增资控股,到入主青岛商业银行,到组建海尔纽约人寿保险公司,海尔这一系列的动作竟然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其实,进军金融业是早年张瑞敏的一个梦想,这一系列的并购行为完全可以看作是张瑞敏或海尔的“圆梦工程”,到海尔在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扎根坐稳之日,也就是张的金融之梦的梦圆时分。
早在海尔构筑超级产融结合跨国公司框架这张底牌亮出来之前,就已经有市场人士看到了这种战略转移的迹象,有分析人士指出,入主鞍山信托之前就意味着海尔战略转移的开始,要成为真正的跨国巨人,海尔必须借鉴通用电气等巨人的成功经验,以产业资本进入金融行业。也就是说,海尔国际化的成功,以产业资本进入金融业是其必经之路。
4、两大因素制约海尔的产融战略
海尔集团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了集团超级产融结合模式的布局,这种结合模式在市场上引起了广发的关注和轰动效应。海尔集团的发展赢得了战略先机,并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当然,从海尔超级产融结合模式的时间来看,海尔集团面临巨大的挑战。
(1)人才储备不足。作为一个需要承担高风险的行业,金融业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极高。由于海尔进入金融领域步伐过快,相对而言人才储备就显得不足,尤其是缺乏能认同海尔企业文化,既有产业背景、有熟悉金融知识、能够驾驭产业与金融两个领域的领军人才。
(2)对金融行业的负面效应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海尔集团更多的看到了金融行业的发展潜力和超级产融结合带来的协同效应,但似乎由于国家目前对来自金融行业的负面效应缺乏足够的认识。海尔集团在短时间内已经覆盖银行、保险、证劵、财务公司等金融领域,由于国家目前尚无针对产业控股金融法的监管乏力 ,因此海尔集团既要面对来自单一业务的风险,又要面对来自这些业务之间的关联交易引发的系统风险。对于同一个控制主体下引发的系统风险,即使对于发达国家的金融控股公司来说,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更别说对于一个尚无从业经验的新进入者来说,海尔集团面对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5、总体评价
海尔是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者,也是超级产融结合领域的领跑者,基于海尔多元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海尔在2001年到2002年之间,完成了集团在超级产融结合方面的布局,对于一家一直专注于家电行业的民企而言,超级产融结合绝对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当,便会成为构建集团管控的利器,运用不当,则会将海尔拖入不可控的金融风险。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现时期要求实施金融民营化战略,解决民营企业资金稀缺与民间资金相对过剩并存的问题。
实行金融民营化,就是要从吸收民营资本参与金融重组,从公平、竞争、效益的原则出发,采取适当方式,实现民营金融向合法化、规范化、信用化发展,并且对已有的金融机构进行民营化改造。在改造过程中,需要切实了解民营企业资本金融化的动机,充分利用原有金融机构的资源,并形成一套完善的控制风险体系,实现超级产融结合效益最大化。从政策方向来看,既要鼓励对原有金融机构进行民营化改革,又要支持按市场规则建立新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民营金融组织。
发展民营金融的经验表明,凡是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金融领域,均应鼓励和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尤其要鼓励有条件的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改组为民营金融机构,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由国家控股转变为由民营资本控股的金融企业,重建金融体系。这样,通过吸引民营资本人股,充分引进民营资本,可以增强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要制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有关政策措施,出台类似于 《金融机构投资入股规定 》等实施细则。在税收政策方面,对民营资本人股现有金融机构尤其对金融机构重组有积极作用的并购活动,给予税收政策优惠。从各方面有序推进金融机构民营化趋势,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另外,针对意图进入金融领域的民营企业,应该要注意三点:第一,民营企业进入超级产融结合,首选之路就是采取和央企、大国企战略合作的方式;第二,可以采取民营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比如共同成立一个股权投资基金或风投公司,将各自较分散的资金集中运作;第三,最好从小开始,从典当、担保等较易入手的金融行业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