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冯雄华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47793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沈志华谈朝鲜战争:麦克阿瑟,一个过时的军人

热度 2已有 143384 次阅读2011-3-1 17:36 |个人分类:生活|系统分类:营销人生

2010年11月,《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六十年前打响的那场战争在美国人看来,许多美国军人只是“为平局而死”。那一年在气象史上记录下百年一遇的低温,极度寒冷夺去了刚刚急行军到战场的士兵。多国部队在三八线上反复争夺,年轻的士兵在狭窄的朝鲜半岛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作者大卫·哈伯斯塔姆是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凭借1963年从西贡发回的越战报道获得普利策奖,1972年出版的《出类拔萃之辈》是人们了解越战的必读书目。他在越南战场上目击了惨烈的生命损失,开始追问导致美国走向越南战争的那些错误的决策模式是如何成型的。此后,《纽约时报》记者一贯质问政府的倾向促使他考虑去写作朝鲜战争。经过漫长的采访、搜集材料的写作过程之后,2007年4月,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生命。此时《最寒冷的冬天》即将付梓。

与越南战争不同的是,当朝鲜战争发生时,美国尚未进入信息社会,电视新闻也刚刚出现。在朝鲜战争时期,每晚15分钟的电视新闻过于简短,不仅内容索然寡味,影响也微乎其微。2004年,创作本书期间,作者参观了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图书馆:那里的书架上一共有88本有关越南战争的书籍,而有关朝鲜战争的著作却只有4本。《最寒冷的冬天》写作时,恰好当事人健在,苏联档案解密。《纽约时报》的评价是“重现历史,回忆往昔,哈伯斯塔姆先生再次把我们带回了那场战争”,相对平淡。得到右翼报纸《华尔街日报》的称赞“大卫·哈伯斯塔姆倾其心血创作了这部鸿篇巨著”就很不容易了。对此书描述较为客观、准确的是《时代周刊》:“大卫·哈伯斯塔姆以无尽的愤慨和惊人的智慧,让我们重温了二战尘埃落定之后那场似乎遥不可及、让人无法理解的冲突。他笔下的惨烈,再次为我们敲响了战争的警钟。”

六十年来,朝鲜半岛的局势仍不平静。如何更深入地剖析此书背景?如何多方面思考多方博弈的战争棋局?如何能够进一步思考朝鲜的未来与自己的命运?著名历史学者沈志华就此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

作者“看了一些学术著作”

时代周报:该书细节丰富,征引了多方面的资料,还提到了你的观点。从你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史实方面是否可靠?

沈志华:我大致翻了一下,书很厚。我觉得作者是看了一些学术著作的,特别是看了一些中国、2苏联、朝鲜决策方面的资料,如果他不看这些,他也写不出来。原来美国人对这些都没有研究,都是瞎猜的。如果作者只看英文方面的文献,可能看不出到整体情况。最近几年有关朝鲜战争的资料有不少翻译到美国去了。

时代周报:书中一开始有很多大量关于志愿军的细节,还提到了志愿军“骁勇善战”,战术“精心筹划”,这些叙述准确吗?

沈志华: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中国是1950年10月19号出兵。25号打起来了。在此之前,朝鲜领土内没有中国正式军队。美国人很少有应对中国军队的经验,所以开始不熟的时候吃了一些亏,后来熟了以后中国的战术就不太灵了。其实起初美国的损失也并不大,主要是被中国人打蒙了。李奇微率领美军后就不那么怕了。

时代周报:书中有提到仁川登陆前中国情报人员已经从日本掌握了美军可能在仁川登陆的企图,你从俄罗斯与中国的文献中看到了这些情况吗?

沈志华:这是属实的。从战略上讲,毛泽东早在当年8月份就说过,朝鲜军队这样长驱直入不行,到了8月底9月初,他又说登陆点可能在元山或者仁川。这些在俄国档案、中国档案里都有反映。但你说的书中的情报人员之说是作者从哪儿看来的,这个我不太清楚,至少我没有看到过。总之,毛泽东曾直接指出登陆地点可能在仁川,这个是事实。

朝鲜战争的幕后推手

时代周报:为什么美国在电影、出版等大众传播领域里一直不太愿意提起朝鲜战争?

沈志华:这个问题很多人也在私底下议论过,但没有人专门写过这方面的文章。我的看法是:一个是美国人感觉这场战争打得非常窝囊。1950年10月到1951年初这段时间麦克阿瑟败得很惨,当时麦克阿瑟在民众中的威望又很高,后来美国政府不得不把麦克阿瑟撤了。围绕着朝鲜战争的打法,美国政府内部的矛盾特别尖锐,冲突特别大。如果仅仅是失败的话,那越南战争也失败了,也打得很惨,但那属于美国人可以理解的。到了朝鲜战争,他们的心态就特别矛盾。这可能是特别重要的原因。第二个,也许与中国有关系。虽然法律上没有这样说,但实际上双方都明白这其实是中美之间的战争。这里就有个问题了:如果过多谈及朝鲜战争,是不是会影响到大国之间的关系?有没有这种考虑?当然这都是我的猜测。

时代周报:作者认为艾奇逊的演说造成了苏联的误解并进一步引发了战争,艾奇逊似乎是在暗示,朝鲜已经不在美国的亚洲防御范围之内,而莫斯科则把他的演说解读为,如果朝鲜境内发生任何冲突,美国可能不会轻易介入。

沈志华:要明确的是,这本书总体上不是学术著作,而是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对于朝鲜战争的起因,作者并没有认真研究。艾奇逊的公开演说引发了朝鲜战争,这种说法流传了六十多年,朝鲜战争打起来以后,学术界、政治界还有外交界都有这种说法,但是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在苏联档案已经解密的情况下,在新的研究成果已经出来的情况下,还这样说就更没有道理了。

朝鲜战争之所以发动,主要不是因为苏联方面误解艾奇逊的那段话——战争的爆发与那段话有关系,但不是主要因素。1950年1月底之前,斯大林是不同意发动战争的。这个已有很多材料证明了。但为什么莫斯科会在1月底突然同意金日成的要求呢?主要还是因为当时苏联同中国就《中苏同盟条约》在谈判,28号苏联接受了中国的条件。中国的草案就是要苏联让出中东铁路、旅顺和大连港,这样苏联在东北的特权和优势就不存在了,等于苏联在整个亚洲的战略基点被抹去了。所以,从苏联的战略利益上来讲,它不能与中国搞僵,跟中国一闹僵不就中了美国的奸计了?美国就是要离间中苏嘛。对苏联来说,能够替代战略基点的就是控制住朝鲜的某些港口基地。早在1945年9月,朝鲜外交部就给斯大林写报告,说朝鲜半岛有几个港口非常好,但大部分在南朝鲜。这就让斯大林有了战争动机,他有了战争需要,但这个需要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美国不干预这场战争。

正好在这个时候,艾奇逊发表了这个讲演。其实苏联这时已经获取了美国的情报,知道美国的预案是不管朝鲜这块儿的。其实这话几年前麦克阿瑟就说过。1949年6月,美国从朝鲜撤军,理由就是朝鲜半岛不适宜驻军。

战争变成了政治问题

时代周报:如果起初美国不想在朝鲜打仗,但后来为什么还是打了呢?

沈志华:这就不是军事问题了。美国决定从一开就放弃朝鲜半岛、不在朝鲜半岛纠缠,是从全球战略出发的,不是从局部战争出发的。其实美国特别怕中国卷进来,中国卷进来苏联卷进来,那就成世界大战了。因此从军事的角度讲,朝鲜半岛不应该成为一个战争场地。远东防线就是守住日本,这边是你的,这边是我的。美国不会吃太大的亏。所以1949年的时候美国才同意从朝鲜半岛撤军。

那么,为什么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又把部队派过去了呢?这是美国的政治观念发生了变化。变化来自《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在《中苏同盟条约》签订之前的1949年12月,美国的方案是拉拢中国,离间中苏,不能让中苏结成同盟。所以美国就说台湾不在我的防线,中国你要打就打,反正我不管。南朝鲜也一样。其实这是说给中国人听的。后来的中苏关系里,斯大林作出了很大让步,签订了《中苏同盟条约》。对美国来说,这样一来,远东局势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中苏结成同盟了,中国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了,共产主义从欧洲到亚洲就连成了一大片,欧亚大陆都成了共产党的天下了。这对美国是个很大的威胁,所以白宫对远东重新进行了构想。

1950年4月到5月,这边在积极准备朝鲜战争的时候,那边的美国在修改他们的战略构想。5月份,美国出台了一个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文件的说,现在共产主义事业已经在欧亚大陆连成一片,从易北河一直推到太平洋了。就像文件中写的那样,美国绝不允许共产主义从任何一个角落冒出来。在哪里冒出来,就要在哪里堵回去。这就是5月份美国形成的一个新的冷战战略。这个文件出来之后,要具体化。空军怎么办?海军怎么办?国防部部长约翰逊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都到东京见麦克阿瑟,干什么去了?就是细化这个冷战战略去了。艾奇逊解释说这不是军事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其实这也解释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台湾问题。过去都说是朝鲜战争阻止了解放台湾,其实即使没有朝鲜战争,这边打台湾美国也还是会干预。朝鲜战争爆发给美国找了个借口。

麦克阿瑟的赌博

时代周报:这本书把麦克阿瑟写得活灵活现的,你如何评价真实的麦克阿瑟?

沈志华:从研究美国这段历史来讲,麦克阿瑟所起的作用非常微妙。美国有关这方面的档案也已经解密了,美国在麦克阿瑟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来说应该是不错的。我觉得麦克阿瑟作为一个军人,是个很有魅力的人。你看仁川登陆,一举成功。当初从国防部到参谋长联席会议都反对他这个方案,但他就一个人坚持,他成功了。从这点上来讲,在很大程度上来讲,麦克阿瑟玩的是赌博。因为当时毛泽东也跟金日成讲了,如果你分不出兵,我可以派兵去—如果是那样的话,麦克阿瑟就很难取得成功。所以从这点上看来,也反映出麦克阿瑟其实还是缺乏政治头脑啊。

麦克阿瑟之所以后来跟杜鲁门闹这么大的矛盾,主要就还是政治上的矛盾。后来克阿瑟的判断是中国绝对不会出兵,这是一个错误判断。结果中国一出兵,他就打了败仗,这是很丢人的。所以麦克阿瑟一会儿讲感恩节回家,一会儿讲圣诞节回家,但是根本回不去。当时情况下,他已经产生了把蒋介石的部队拉进来、又要使用原子弹等等这些想法,这都是没有政治考虑的一些设想。1月、12月美军战败后,要出来一个为战败负责任的人,白宫就说是指挥不对,麦克阿瑟就说是白宫不对,他们矛盾是在这儿。我个人的看法还是麦克阿瑟没有政治观念。他胡来。事后又忙于替自己掩饰。傲慢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回华盛顿的时候,万人空巷,夹道欢迎。那是美国人对他的一种纪念,我看是有些盲目的,不能说明什么。

时代周报:在太平洋战争他发明了很有意义的蛙跳战术,应该是个有经验的军人。

沈志华:他老了,朝鲜战争时都已经70多岁了。他只能坐飞机转一转。他不了解敌人,怎么可能打赢战争?他就是一个过时的军人。

时代周报:这本书在当前尤其是在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出版,你怎么看待其出版意义?

沈志华: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出版的学术影响,一个是出版的社会影响。从学术影响上讲,这本书的优势在细节的描述,这些细节描述对中国搞军事的人来讲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军科院搞一个朝鲜战争史,主要是讲中国战役的展开、结果什么的,但是要真的了解这场战役的全部内容,还是必须要看对方的书。另外来说,一般普通老百姓都喜欢看故事,看战斗场面,《最寒冷的冬天》正好更像是一部纪实文学,因此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就会更大一些。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美】哈伯斯塔姆 著


路过

鸡蛋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王成武 2011-3-1 23:31
不错,学习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5-19 15:36 , Processed in 0.0353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