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珠海广通汽车有限公司。这是珠海银隆旗下的公司,也是曾经受到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青睐的汽车企业。在2016年的时候,广通就申报了678辆新能源客车,光是国家补贴就能拿到超过3亿元。 但到了2019年,广通仅申报了59辆,数量锐减90%。最后到2021年,广通又申报了331辆。其中还包括需要核减的20辆,官方给出的原因是:行驶证注册日期早于企业填报的推荐目录生效日期。 “早出发未必早到达”的趋势,同样也出现在乘用车领域。 在2016年到2020年期间,很多传统燃油车企拿到了较大的补贴金额,比如东风、奇瑞、广汽和吉利,都是前些年的补贴大户。但在2021年,新能源汽车真正进入市场化阶段时,这些传统“补贴大户”却被特斯拉和比亚迪快速实现了反超。 究其根本,补贴不是救济金,而是直接加速市场化淘汰赛的催化剂。 “早期拿了补贴,但后续颓得比较厉害的新能源车企,问题出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国内某主机厂战略部人士向笔者分析道:“国家给补贴,实际上是希望车企把成本降下来,扶持本土供应链,并通过自主研发来实现弯道超车。但有些新能源企业看得比较短期,短期追求政策利益导向的产品,而没有造出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诚然,新能源补贴不仅是金额呈逐年退坡的趋势,而且获取的门槛还逐渐在提升。比如2018年,对纯电动续驶里程的最低一档要求,从100公里被提升至了150公里。2019年,补贴门槛再次提升至250公里,而2021年进一步提升至300公里。 于是,很多沉浸在“补贴快感”之中的车企,就被逐年上升的门槛所淘汰。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做微型电动车发家的知豆汽车。彼时,知豆的销量密码,就是靠补贴来打低价。知豆D2,市场指导定价为15.88万元,算上国家和地方的补贴之后,最低售价只要4.98万元。 2015年,知豆曾以2.3万辆的成绩问鼎国内纯电动车“销冠”。2017年,知豆的销量更是达到了4.2万辆的顶峰。但补贴门槛提升后的2018年,知豆销量就呈现出断崖式下滑的趋势,跌至1.8万辆。到2019年下半年,知豆先后48次被列入被执行人名单,无奈之下只能将公司股权进行拍卖。 知豆的死,并非孤立事件。奇瑞早期也是靠微型纯电动车型eQ系列大量获取补贴,但日后同样被补贴门槛所逼退。江淮iEV系列、长安奔奔EV等车型,也都是被补贴门槛所“逼死”的产品。 呈现“高开低走”形态最明显的,莫过于北汽。 北汽蓝谷(北汽新能源母公司)的财报显示,公司在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为235.89亿元,实现利润0.92亿元。但扣非之后的净利润为亏损8.74亿元,其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最大的一笔收入是政府补助,金额是10.41亿元。这意味着,北汽新能源其实背后是靠政府的补贴在勉强度日。 2019年,是北汽新能源的“补贴大年”。 其中,北汽有两个单一车型编号的补贴申报推广数是比较多的。比如,申报了5538辆的“BJ7000C5D3-BEV”车型(北汽新能源EU5),属于是北京市的纯电动出租汽车的“特供”。但其实申报之后,并未全数完成审批。有183辆被予以核减,官方给出的原因是,“需进一步核实后予以清算”。 除了出租车,共享汽车也是北汽新能源获取补贴的方式之一。 北汽成立了一家名为华夏出行的公司,并成立了共享汽车品牌摩范出行。2019年,北汽新能源申报了400多辆的“BJ7000URD4C-BEV”车型(北汽新能源EC5),这一车型后续有大量流通于摩范出行。到了2021年,北汽又申报了3743辆“BJ7001BPHF-BEV”车型(北汽新能源EC3),但当时有130辆车,因为未按有关要求上传运行数据,被取消补贴资格。 但即便是靠出租车和共享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支撑,北汽新能源依旧没能用补贴填补亏损。从2020年至2022年第三季度,北汽蓝谷的累计亏损已经达到152亿元。 “北汽这类玩家,做的还是传统主机厂的整合模式。”国内某主机厂战略部人士向分析道,北汽新能源早期虽然拿到较多的补贴,但在自主研发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并且还是延续着传统的国内外供应商整合的研发模式。“这不符合国家扶持的思路。由于没有足够强的自研能力,时间一长,产品竞争力就下来了,市场也就不认可他了。” 后补贴时代,还能高增长吗? 国补彻底结束,已成定局。 《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文件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2022年12月31日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补贴“断奶”之后,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影响,短期内必然是存在的。 “从新能源汽车整体总量的来讲,我们不认为它会下滑,但会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状态。”在盖世汽车研究院总监王显斌看来,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了330万辆,今年预计要达到660万辆,但明年预计会在800万辆左右。“政策的影响因素减小以后,其增速就下来了,尤其是在A00级市场。” 国补结束,叠加动力电池成本的持续上涨,很可能会产生两种市场结果。 一个是A00级微型纯电动车型会出现一波涨价潮。这类车型当前的售价普遍在10万元以下(续航里程在300公里-400公里的车型),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会比较高,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比接近30%。如果这部分车卖不动了,会对整体市场的增量会产生一定影响。 另一个是A级新能源市场会受到影响。这部分车的售价通常在15万-20万元,原本这一细分区间的市场占比就比较低(今年1-9月的渗透率为17.9%)。与燃油车竞争时,A级新能源车型会因补贴金额的取消,而短暂地失去性价比优势。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众多聚焦中低端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在今年开始发力增程式电动车。王显斌分析道:“很多企业已经考虑到补贴退坡之后,10万到20万的价格区间内,纯电动的成本会比燃油车更高。鉴于他们也解决不了电池成本的问题,所以只能用新的技术路线,比如增程。” 举个例子,曾经靠低端车型撑销量的零跑汽车,在第三季度财报公布后,就宣布了全面拥抱增程式路线:今年第四季度,零跑将发布C11增程版,有3个到4个车型;明年三季度发布C01增程版,定价会比纯电版便宜,主要目标城市是三四线城市;零跑C平台未来所有车型都会同时推增程和纯电。再比如,长安深蓝、哪吒汽车也都在往增程式技术路线上走。 进入后补贴时代,并不是意味着国家放弃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相反,政策这双“无形的手”依旧在支持着新能源产业往前跑。 目前,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还有“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和“双积分政策”。其中,购置税减免政策是终端消费者直接收益的,比如消费者购买一辆3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汽车,可以直接省下2万多元的购置税。而双积分政策则是企业端受益,通过生产新能源汽车来获取正积分,用于抵消生产燃油车的负积分,或者将正积分出售给其他企业来获利。 “双积分政策是给车企的一个压力,政府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的车企改革。而购置税减免是一个拉力,通过拉动消费者,把车企供给方和消费者的需求方尽量去撮合。” 国内某主机厂战略部人士向虎嗅表示,此前在一推一拉之间还存在着一个间距。而新能源补贴其实就是在降低车企的成本,并且填补了这样间距。如今,新能源汽车完成从“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转型之后,新能源补贴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退出了。 写在最后 无论如何,从结果来看,国家补贴确实是“物有所值”。 在最近的这十年里,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经达到1108万辆。自2015年起,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而2021年全球十大新能源汽车畅销车型中,中国品牌占据六款。另外,动力电池出货量前十的企业当中,我国企业占了六席。 然而,这些成绩都是受到了补贴因素的客观影响。中国的这批新能源汽车车企,有一大部分是从“温室”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早期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没有直面过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而如今,国补彻底结束,意味着这些孩子们要离开“舒适的学校”,进入到“没有标准答案”的社会。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能否在未来延续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目前仍充满着未知数。但至少,新能源汽车补贴已经为他们赢得了最为宝贵的先发优势。剩下的时间,交给“中国队”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1-19 07:22 , Processed in 0.0427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