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刘春雄新营销 https://www.cmmo.cn/?8705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品牌在稀释

已有 55499 次阅读2017-7-19 07:00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品牌似乎不再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新品牌的崛起似乎不再需要长期巨额的投入,品牌的溢价能力似乎不再那么强大。
这一切,被方刚老师视为“品牌在稀释”。
这句话说到我心里了。我一直想表达却没找到合适的词汇,方刚老师总结得很到位。
确实,我们该审视一下品牌的社会环境了。毕竟,环境变了,一切都得变。
在讲品牌稀释之前,我先盘点当下的品牌现象。
金字塔底的品牌
中国品牌面临的问题更大,因为中国品牌都是金字塔底的品牌。
《金字塔底的财富》是美国知名专家C.K.普拉哈拉德名著,看看它的副标题“为穷人服务的创新性商业模式”就知道,正是因为服务于跨国公司不屑的消费对象——穷人——不仅仅是中国的低收入消费者,也包括全世界的低收入消费者,中国企业获取了惊人的财富。
中国品牌正是在获取金字塔底的财富的同时,得以建立。
金焕民老师曾经对品牌给过两个标准:相同的价格,比别人卖得多;相同的产品,比别人卖得贵。
第一种是“知名品牌”,第二种是“知名且能溢价”的品牌。
无疑,中国品牌基本上属于第一类。即使是在世界上现在很知名的品牌,如华为,现在的溢价能力仍然有限。
相比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以中产为主,主流品牌也是服务于中产。这些品牌是有溢价能力的。跨国品牌进入中国后,相比在西方国家卖得还要贵,可见他们有多么强的溢价能力。
中国也在进入中产社会,产品在升级换代,企业在做结构调整。中国的有些品牌,还没有“进城”,如娃哈哈。即使已经进城的品牌,也长期打上了“金字塔底”的铬印。
这些品牌在主流换挡,产品升级的时候能够升级吗?我持严重的怀疑态度。部分品牌也许可以,多数品牌很难。
说到底,金字塔底的品牌是过渡阶段的品牌。
品牌类似
遭遇难题的不仅有中国品牌,跨国品牌同样很早就遇到比中国品牌还大的难题。
▍难题之一:品牌类似
摘录一段科特勒《营销管理》(2000年版)的话:“几年以前,消费者所看到的品牌是按商品目录进行品牌阶梯排列的,喜爱的品牌在上,依次向下。现在商店里的这种阶梯排印在消失,而让位于品牌类似的消费者认知。即许多品牌都是相似的,消费者会接受任何一个可接受的品牌。”
用一句简单的话说,现存的品牌都是相似的,大家都差不多。
既然差不多,那么品牌的溢价能力就大打折扣了。
▍难题之二:跨国公司全球“无差别品牌策略失效”
什么是“无差别的品牌策略”?就是不管消费者有多么大的差别,我就按我的方式卖。当然,话不会说得这么难听,但其做法,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不信你看,跨国品牌在非洲,卖得并不低。在中国,比在发达国家还贵。有些欠发达的小国家,本身没有制造能力,不管多么贵,也得买。
正是因为这种无差别的品牌策略,给了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机会。虽然走向发达国家很困难,走向欠发达国家还是很容易的。
品牌调性的互联网化
即使像宝洁、麦当劳这样的跨国公司知名品牌,现在也让人觉得老气横秋。
这些品牌,曾经让人觉得很时尚。在中国,更是让人仰视的品牌。
这些历史悠久的品牌,在新消费者面前,似乎推动了魅力。不仅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也包括中国的消费者。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除了某些象征性品牌外,如奢侈品、苹果外,总体上对跨国品牌不再仰视。即使是苹果,同样正在中国失势。
品牌老化的原因,除了中国这样的消费者板块崛起之外,主要是互联网一代新消费者的崛起。他们对于传统手段塑造的品牌,本能上很反感。
甚至可以说,未来你越是想通过传统传播手段塑造品牌,也会让人觉得品牌脱离时代。
互联网品牌
现在的世界品牌“ TOP100 ”上榜的品牌,占据榜首的多半是互联网品牌,如 FACEBOOK 、亚马逊、华为、阿里等,这些互联网品牌,多数不是传统传播的结果,也不是刻意“做品牌”的结果。
他们的崛起,是消费者自主传播的结果。传播的方式是 UGC (用户原创内容)他们受到消费者欢迎,首先是因为本身是好产品。在互联网时代,好产品自带流量。
互联网品牌,如小米,他们的崛起与传统品牌完全不同。不是靠长期持续的投入,而是互联网引爆。
互联网引爆,一定是触发了某个传播机制。比如,几乎每天都会有几条新闻引爆,但不是传播的引爆方式,是触发了某个触点后的自主传播。但是,这个触发机制是什么,目前还没有掌握规律。
品牌的平台化
现在中国企业都在结构调整,主流换挡。比如乳制品、饮料、方便食品等。这些企业在主流换挡时,采取了几乎相似的品牌策略。
原有的品牌,如统一、伊利等,成为公众平台。一方面,他们已经打上了时代的铬印,也有了时代的局限性,不适合产品升级;另一方面,他们又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提供背书。
于是,企业内部的品牌格局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品牌成为公共平台,有人称之为『 品牌 』的平台化。
新产品采用全新的子品牌,比如,伊利的新产品用安慕希品牌,出现了“主品牌淡化,副品牌主品牌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相当长时间内可能是主流现象。
品牌在稀释
品牌在稀释,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我是这么理解的:
■第一,品牌的“品质保证”在淡化
品牌的首要职能是“经过验证的品质保证”,在一个品质不安全的社会,“品质保证”确实非常重要。西方国家已经基本不存在这类问题(偶尔会有),在中国的制成品领域,这个问题已经不那么严重。非制成品领域例外,如农产品、前店后厂产品、街边小摊的产品。
■第二,品牌价值不再稀缺,不再过度仰视跨国品牌
品牌是精神上的仰视,中国消费者曾经对一切源于西方的品牌充满仰视,随着中国的发展,从仰视到平视,甚至出现了俯视(如互联网品牌)。视角的变化,也是品牌价值感的变化。曾经仰视的品牌,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现在只是家常品牌了。
品牌价值不再稀缺,就是品牌的象征性功能减弱。简单说,就是不再以品牌为炫耀。
■第三,反工业化品牌浪潮在兴起,UGC 在替代 SLOGAN
过去,品牌是花XX亿记住一句话,品牌是强势传播的结果。这样的品牌现在有人说是工业化品牌。现在,品牌是 UGC (用户原创内容)的结果,消费者就是品牌传播者。『 产品 + UGC 』形成的品牌是互联网品牌,未来将会形成 UGC 对 Slogan 的碾压。
■第四,4P 皆为传播
过去的品牌,是在一定前提下(如品质等)传播的结果。互联网时代,达到了营销的最高境界,即 4P 皆为传播。当然,品牌的概念仍然存在,因为品牌其实是一切营销活动的结果。当 4P 皆为传播时,那么品牌就是 4P 传播的结果。看看现在的互联网品牌,似乎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泛品牌的社会,剩下的都是品牌。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品牌满足自我,而不是满足社会功能的社会。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平视世界一切品牌的社会,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消费者心理成熟的社会。
这样一个社会,品牌不再具有特别的意义。
(更多、更新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刘老师论坛")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8 08:26 , Processed in 0.02791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