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杨承平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9356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四特酒--国人的骄傲

已有 107252 次阅读2009-5-3 17:03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四特酒:国人的骄傲

 

在长江中下游江西樟树的赣江河畔,中国道教名山阁皂山脚下,孕育着中国白酒业的一朵奇葩——四特酒。四特酒在历史的进程中,曾有过辉煌、曾有过沉默……,但丝毫没影响了四特酒的神韵!因为四特酒的神、四特酒的韵,它是以名山、灵水为原料,以文化为发酵剂,经过历史的的长河精心勾兑久贮而成!本文记者通过对四特酒的探访,深深感受到它的神奇魅力,那阵阵酒香,让人沉醉!

 

四特酒之名

 

在远古时期江西樟树一带生活着一支以狩猎为生的吴人部落,并在1.3万年前发现并改良了野生水稻和发明了制陶技术,这就是樟树的先民,就有了中国酿酒的起源。在筑卫城和樊城堆中出土的陶器中,首次从筑卫城中发现了"[gui]"。筑卫城的红陶鬹,属于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物品。此鬹三足鼎立,三足尖的间距大体相等;三足臃肿,内部中空,足与鬹颈、口沿之间没有过渡体;鬹表面比较粗糙,没有纹刻。鬹表现了远古吴人的智慧,从粗糙的制作工艺来看,应该是吴人早期的酒具,而且在全国来说,也是最早的酒器之一。作为樟树先民饮酒的一个主要酒具,鬹代表了现在樟树酒文化的最早历史。正是由鬹开始,樟树的先民吴人开始开创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酒文化历史。

据说大禹畅饮吴人仪狄之酒时被孙子太康偷喝了一小口,所以太康便永远忘不了此酒的美妙。直到太康成为君王时,下旨造酒,于是才有了杜康的出现,夏王朝才有了自己的酒。所以先秦文人在记载造酒历史的时候尊重历史现实,便不得不说"一曰仪狄,一曰杜康"。因为吴人仪狄在杜康之先,所以传统上中国酒历史都将仪狄奉为中国酒祖。
 

炎黄时代,图腾文化十分浓厚,是一个部落或者酋邦的标志。"因为自己的先祖和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苗吴人便以牛为图腾,不敢忘祖。后夏为商灭,压抑多年的三苗吴王要立即祭祖,告慰告慰先祖蚩尤、民族英雄仪狄和世代保守秘密的先王神灵,吴王下令所有吴城民间的酿酒师傅,一定要酿造出上等美酒祭祖,但是上等的好酒哪里来啊!
 

此时的吴王想起了老吴王临终前的遗言,夏灭可掘先祖封存遗迹。吴王于是在这个遗迹上得到了吴部落贵族先祖的"酿酒图谱"。吴王令酿酒师傅依据"酿酒图谱"的古法取阁皂山的九龙泉水和当地的优质稻米,经过九九八十一天方才酿出了一斝[jia]甘醇美酒。然后吴王携吴民杀四特(特:健壮的公牛)敬美酒祭祀先祖神灵,祈祷先祖保佑吴人崛起。时有酿酒官询问酒为何名?吴王答曰:此酒和四特同等珍贵,即名"四特"。四特酒因此得名。好一个四特!四为东、西、南、北四方,乃扩张之意,有王者之气;特为公牛,乃三苗吴人图腾,有霸主之势。

 
时至今日,在樟树市还有一尊酒价值四头牛的民间传说,或许这个传说正是源自吴王"四特酒贵"的文化符号;同时,在四特酒的故乡樟树市还流传着有关"酿酒秘笈"的传说。说是先祖积德遇仙,得到为玉帝酿酒的酿酒秘笈。或许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传说正是吴部落酿酒祭祖悲壮故事的神话延续。

 

酒都的来历

 

夏为商汤所灭,建立商王朝的成汤派使臣出使吴城,希望能永世修好。 吴人将自己的四特美酒献给商王,四特美酒献给商汤之后,很快被商贵族追捧,吴城的四特美酒很快供不应求,于是吴人的方国都城--吴城被商贵族誉为"酒都"。从吴城遗址出土的觚[gu]、尊、爵、斝[jia]等多种酒器来看,吴人当时的酿酒技术已经十分娴熟,酒都并非徒有虚名。从今天吴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吴城的青铜器具有自己独立的文化风格,但是也受到商文化的影响。今天这些锈迹斑斑的青铜,完全见证了吴城作为酒都和商王朝千丝万缕的历史史实。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大败商军,逼得商纣自焚而亡,青铜时代的商朝被另一个强大的王朝--周所取代。此时的"四特酒"已不仅仅是吴城或樟树的四特酒,"酒都"名声的传播,产量的增加,使"四特酒"开始走向更为广大的区域。到了东周,即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樟树范围内的这一方吴土一而属越、一而属吴、一而属楚,而"四特酒"随着这些不同分封国所统领的范围而越传越广,随吴入江浙,随越入闽粤,随楚入两湖。各国势力在争夺鄱赣流域的此消彼涨中,为酒成仇,"酒都"吴城成为各国争抢的宝地,"四特酒""酒都"之名也深深的植入江南各地的文化当中。
 

到了战国时期,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实力最为强大,将"酒都"吴城极其周边地区据为己有,并令吴城常年进奉"四特酒"供楚国贵族阶级享用,"四特酒"遂成为楚国的国酒,楚国上层社会奢华风雅的饮酒礼仪给"四特酒"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独特风格的舞台,同时也在促使"四特酒"不断向前发展。

四特酒与道教
  

公元前221年,秦国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秦在当年的吴地即现在的樟树境内正式设立了新淦[gan]县。汉朝为巩固封建制度,在樟树先后设立新淦县、新城县、宜春县、建城县、汉平县,此时樟树普通百姓的私有财产增加,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之下,"四特酒"冲破了贵族阶层独享的局面,开始走向民间。

 
东汉时期,樟树境内的贵族们使用的酒具是玉器、瓷器,而普通老百姓则普遍采用价格低廉的陶制酒具,"双耳陶杯"是这个时期樟树百姓饮酒的主要酒具之一,代表了当时樟树民间酒文化的兴起。


  "
双耳陶杯"采用当地的红土烧制而成,表面覆釉。其形状扁平,成椭圆型,长边两侧各有一耳型手柄。双手拿杯一饮而尽是当时喝酒的方法,体现了古人豪爽的酒风。民间的酒具材质普通,外形简单,缺少了贵族酒具的精美,却更体现了一种实用性,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有机地融为一体。


 
享受到了美酒的香醇,普通百姓生活的改变也促使他们开始更多地追求精神的安慰和寄托,神与仙是古人精神寄托的主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之下,以"炼丹成仙"为主要内容的道教开始创立并迅速在全国发展起来。


 
张道陵是道教的创始人,原名张陵,字辅汉,是大汉王朝重臣张良的八世孙,东汉沛国丰县人。本来是太学书生,生性好学,博采五经,七岁时即能通《道德经》,天文地理无不知晓,长为博学之士。后弃官悟道,创立道教,俗称"五斗米教"。张道陵升天之后被封为正一真人三天法师,统御六虚,被后世人尊称为"张天师"

 
在成仙之前,张道陵曾遍访天下名山,苦觅得道之法。后来到有"酒都"之称的樟树,禁不住四特美酒的诱惑,在阁皂山下大醉三日,酒醒之后感觉华盖通明,神清气爽,顿悟"道、天、地、王(人)"的道教"四大"精髓。此后,张道陵在龙虎山筑庐而居,以在樟树醉饮四特所悟道法,潜心修炼,最终羽化成仙。


 
张天师因醉饮四特顿悟得道结缘四特酒,此后道教中又有一传奇人物葛玄也因为四特酒与樟树结下了不解之缘。


 
葛玄,字孝先,东汉末年至三国时吴国丹阳人。出身宦族名门,生而秀颖,性识英明。自幼好学,经传子史,无不博览,十五六岁名震江左,性喜老、庄之说,不愿仕进。十多岁时,俱失怙[hu]恃,深感人生无常,乃发心学道。最后终得修炼成仙,被封为"太极仙翁",世称"葛仙翁"


 
葛玄炼丹的一项重要方法就是"以酒合药",因此,他遍访名山大川寻找炼丹之所,来到有"酒都"美誉的樟树后,葛玄立刻就被醇香四溢的四特酒吸引了,当其再看到仙气缥缈的阁皂山时,葛玄决定在阁皂山下凿丹井,建洗药池,潜心炼丹修道。据当地传说,葛玄法力深厚,来阁皂山前能够"刺树出水",到阁皂山修炼数年之后,葛玄最后得道"刺树出酒",用从树上流淌下来的和四特同宗的美酒做为炼丹、合药之用。


 
葛仙翁亦在阁皂山开坛收徒,其以四特酒炼丹、合药的方法也流传开去。随着道教的发展,葛仙翁的弟子遍布中国各地,四特酒的名声也愈传愈远。

 
葛仙翁在阁皂山以酒合药,不仅让四特酒名声远播,还带动了当地药材业的发展。樟树作为中国"药都"的基础正是奠定于此。从此,四特酒与道教、中药结下不解之缘,"仙酒"亦成为四特酒获得"酒都"称号后又一个独有的荣耀。

 

四特酒传奇

 

三国时期,樟树属吴国豫章郡下的新淦县。作为千年酒都,樟树是吴国的主要酒产区,有"仙酒"之誉的四特酒更是贵族高官饮用的主要美酒。

 

关于四特酒,《搜神记》中记载了一个"聂友射鹿"的神奇的故事,这个故事让四特酒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吴国著名大将聂友是豫章郡新淦人,聂友奉命率兵攻打儋[dan]耳(海南岛),但是海面波浪滔天,寻常战船根本无法过去。聂友听说家乡赣江边的樟树林中有一修炼成精的白鹿有驭水之法,而此白鹿性嗜酒,于是聂友便命人在白鹿经常出没的樟树林中放了一坛上等的四特酒。一天晚上,白鹿为酒香所诱,来到了酒坛边。聂友刚想上前询问造船之事,谁知白鹿见人之后受惊,拔腿便跑。聂友紧随其后追赶,眼看白鹿就要消失不见,情急之下,聂友张弓搭箭朝白鹿射去。白鹿带箭奔逃,聂友追上前去,却不见了白鹿的踪迹。

 
聂友命士兵继续搜索,发现射出的箭正插在一棵巨大的樟树之上,箭口处还有汩汩鲜血流出。聂友知有神异,便在樟树前摆上等四特美酒设坛,祭树三日,然后伐之造船。用这棵大樟树所造的船踏波逐浪如履平地,为聂友后来平定儋耳(海南)诸岛立下赫赫战功。

 

 

 

四特酒与《天工开物》

 

在唐朝,不仅仅是文化的空前繁荣,酿酒技术上也出现了一些重大突破。在唐朝以前,酒的酿造一直延用酿造酒的古法,即将大米或糯米蒸熟,加粬发酵而成。在唐朝,酿酒业高度发达的"酒都"樟树首先出现了蒸馏法酿酒。与酿造酒相比,蒸馏法采用加热的办法酿酒,能提炼出更高纯度的酒,这样酿造出来的酒,酒度更高,香味更浓,而且勾兑的方式更为多样化,能调制出更有特点的酒。

 
在唐朝后期,"四特土烧"(当地人叫"四特土烧",其它地方亦称"清江土烧")已见于典籍记载。""为加热的意思,因此,使用蒸馏法加热酿造的酒被称为"烧酒",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白酒。"四特土烧"的出现开创了中国白酒业崭新的历史。

在樟树,由葛仙翁传下来的"以酒合药"的传统让药酒也成为樟树民间一绝。"药酒不可分""药与酒一体"已经成为樟树民间共同的观念。到了北宋时期,樟树的药材与酿酒共同发展,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樟树设"药市""酒都""药市"交相辉映,樟树经济盛极一时。南宋诗人宋远写诗追忆当时情景"更与谁题诗药市,沽酒新丰。"
 
唐朝发明的蒸馏酿酒法,到了北宋时期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的酿造法。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之后,统治区域限于江南一带,"四特土烧"作为江南烧酒鼻祖,迅速推广到江南的广大区域。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朝刚刚建立,朱元璋就在现在的樟树设立了临江府。随着明朝统一全国,社会环境稳定之后,以"酒都""药市"闻名的樟树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到明宣德四年,樟树、临江两镇都成为当时全国33个课税重镇之一,并与景德镇、吴城镇、河口镇并称为江西四大名镇。


 
此时的樟树"四特土烧"已经远销江南各地,高据着江南白酒的龙头位置。樟树四特土烧的蒸馏酿酒法,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水平。而此时,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对"四特土烧"的酿造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位科学家就是写下了《天工开物》这部科学巨作的宋应星。

 
通过虚心学习,宋应星了解了四特酒各个酿造环节的技术,并特别研究了四特酒酒粬的制造技术。以在樟树对酿酒技术的研究为基础,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专门写了一章《曲蘖》记述酒母、药用神曲及丹曲(红曲)所用原料、配比、制造技术及产品用途。

 

《天工开物》使得四特土烧的酿造技术由樟树传播到了全国,对中国白酒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许多白酒都因此借鉴了"四特土烧"的酿制技术。

 

四特酒正名

 

清朝时,樟树保持了明朝的建制,仍设临江府清江县。"酒都""药市"依然是樟树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


 
当时樟树码头常常是千帆林立,江边老街的茶楼酒馆并相排列达十几里,且终年座无虚席。樟树的酿酒业不断壮大,镇内的酿酒作坊就已经达到十几家,全镇年产酒量高达200万至300万斤。

但是一直到清末,传承了三千年的四特酒,仍然是樟树民间众多酒坊产品的统一叫法。虽然从整体上,樟树各家酒坊的四特酒风格基本一致,酒质也都属上品之列,但是难免有一些以次充好的产品对四特酒的声誉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正本清源的任务被一个叫做"娄源隆"的酒坊完成了。


 
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做娄德清的小伙子,在当时樟树镇满洲街的一家"万成酒店"当学徒。他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四特土烧"的传统酿造技术。他又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决定要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于是,在积累了几年的经验满师之后,他凭借自己出色的技术能力,与陈源茂酒店合伙经营成立了一家"娄源隆"酒店。


 
初期,"娄源隆"酒店采用"四特土烧"传统的小粬酿造蒸馏白酒的工艺,虽然酒质优于镇上其他酒店的酒,但是没有从根本上产生差别,因此,酒店的经营也没有太大的发展。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娄德清首先从传统四特酒酿造方法中挖掘,不断研究借鉴以前的酿酒法和其他酒家的酿酒法,进一步改进了制粬、发酵、蒸馏等工艺。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娄源隆的酒终于在整个樟树镇中脱颖而出。

 
在娄德清的研制过程中,合作伙伴陈源茂酒店退出,他于是独立经营。凭借着新改进的优质四特酒,"娄源隆"的顾客越来越多,销路激增,"娄源隆"名声大振,一跃而成为樟树镇的酒业巨头。


 
随着"娄源隆"的壮大,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一些冒充"娄源隆"名号出售的四特酒。为了与这些假冒产品区别开来,娄德清便在 "娄源隆"的四特酒酒坛上贴上了四个""字,表明这是真正纯正的"四特酒",又表明此酒特别优质。


 
从此,"娄源隆"成为了千年酒都樟树四特酒酿造的代表者。"娄源隆"的四特酒销路越来越好,业务迅速扩展到江南各省,成为江南首屈一指的卖酒大商号,并在南昌、湖南、湖北、福建、浙江等地设了十多家分店。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娄源隆"的四特酒年产量已经高达几十万斤。

 

 

 

中华伟人与四特酒的故事

 

   周总理两次对四特酒"清香醇纯"的评价,也成为中国白酒界的美谈。

      1959年夏天,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会开得很紧张,伙食却一般,餐桌上无酒。这使周总理感到很不安,他决定设法调节一下山上的气氛。于是总理找到当时的江西省省长邵式平商量此事。邵式平告诉总理,清江县樟树镇,有座唐代御封为"天下三十三福地"的道教名山阁皂山,此山风景优美,山泉干冽,樟树四特酒厂用此山泉酿造的四特酒,口味独特,质量上乘,是天下一绝。总理欣然同意调四特酒上山。于是,250公斤四特酒送上了庐山。


  
四特酒质量究竟怎样?好不好喝?凡事都考虑得细致、周全的周总理,要先品尝一下四特酒。当邵式平打开密封的酒坛,倒出一杯晶莹明澈的四特酒,递给周总理时,心中不无忐忑。周总理把酒杯举至齐眉处,神情专注的审视了一会;接着,移到鼻下再闻一闻;然后,轻轻的呡了一口,又呡一口,细细品尝起来。"总理,味道如何?……"像面对批改作业的老师,站在一旁的邵式平忍不住问。


   
终于,周总理灿然一笑:"啊,好,好!江西老表的四特酒果然不同凡响,清香醇纯,回味无穷!"周总理说完,将满满一杯四特酒一饮而尽。从此,四特酒在周总理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总理又一次来到了江西。期间,樟树附近的共青垦殖场举行了一场集体婚礼,为鼓励和提倡新的婚姻观,周总理特意到垦殖场参加了这场婚礼。

 

在举行仪式时,周总理站了起来,向各位新人们祝酒,说道:"今天举行婚礼的各位新人,我祝你们的感情像四特酒一样,清香醇纯!"
  
顿时,场上欢声雷动。

19721112日,"下放"在江西省新建县劳动的邓小平同志,前往江西樟树搞调查研究。


 
这天风和日丽,上午10时左右,邓小平乘坐的伏尔加轿车开进樟树城区经过樟树四特酒厂门口。此时,一阵沁人心脾的酒香飘进车内。小平同志对身旁的工作人员说:"这肯定是到了四特酒厂了。"说完转过头去,凝神注视着外面一字儿排开的四特酒厂厂房。

 
在一上午的调查工作结束之后,小平同志和夫人卓琳,由当时的清江县负责人陈祉川陪同,来到县招待所吃午饭。

 

饭前,在县招待所接待室,陈祉川问小平同志喝点什么酒。当时情境下很少喝酒的小平同志,立即朗声笑道:"到了樟树,当然要喝四特酒喽。"

两瓶冰清玉洁的四特酒摆上了饭桌。


 
席上的话题,主要是谈四特酒。小平同志详细询问了四特酒的特点和发展状况,表现出对四特的极大关注。


 
酒过半巡,陈祉川望着小平同志喝四特酒时那有滋有味的神色,问道:"小平同志,我们这四特酒还好喝吧?"

 

小平同志先不回答,他深喝了一口四特,才打着手势,满意地答道:"这四特酒很好,很合我的口味,是酒中佳品,味道独特。"说完,又向在座的人劝酒:"这酒好,这四特好,你们年轻人要多喝几杯,多喝几杯。"


 
小平同志的话,激起满桌一阵欢快的笑声。笑声当中,又留下一段伟人佳话。

 

酒香不怕巷子深

 

四特酒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优质的产品,不仅获得了伟人的赞誉,在市场上也有非常良好的表现,1963——1986年,四特酒三届蝉联江西名酒称号,

 

但是从建国初一直到1984年,四特酒始终在国家组织的白酒评比活动中未被提名。


 
通过研究,四特人最终明白问题出在香型上。当时中国白酒界公认的白酒香型有五大类:清香型、酱香型、浓香型、米香型和兼香型。四特酒虽然品质优良、工艺独特,但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香型,而所有被评为国优的白酒都有自己独特的香型。


四特酒的香型归属于哪一种呢?

 

四特首先找到了中国白酒界的泰斗、时任中国白酒协会副会长的沈怡芳。19874月,沈怡芳特意品尝了四特酒。经望、闻、品之后,沈怡芳认为四特酒确是好酒,但对四特酒到底应该属于什么香型也颇感迷惘。

 

虽然沈老先生一时也难下结论,但由此勾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四特酒的香型问题不仅为四特人所关注,也成为沈怡芳关注的一个问题。


  1988
126日,沈怡芳亲自来到四特酒厂进行了考察。通过察看四特酒生产车间和与技术人员的交流,沈怡芳对四特酒独特的酿造工艺有了深刻了解了。对这次考察,严谨的沈先生得出的结论是:"四特酒既不像浓香型,也不像酱香型,清香、米香都不像,是个四不像的酒。所以,应该考虑其他香型。但该定什么香型,现在还定不下来。"


  1988
38日,四特北京召开了四特酒质量汇报会。沈怡芳在会上首先系统介绍了自己在四特酒厂实地考察的情况。然后,到会专家对四特酒从色、香、味、型各个方面进行了品评。对四特酒的香型,专家们争议颇多。有的认为:四特酒清香、优雅,可以名之为优雅型;有的认为:应该叫清雅型;还有的认为:四特酒产于江西,干脆就叫赣型。最后,中国首席白酒专家周恒刚先生提议道:"叫特型最好,四特酒就是特嘛。"周恒刚的提议,获得了到场大多数专家的初步认同。


  1988
426日,周恒刚、沈怡芳、曹述舜、于树民、金凤兰、金佩璋、陶家驰等全国知名白酒专家齐聚四特酒厂,对四特酒的香型进行确认。经过3天的实地考察,在同年429日召开的"四特酒风格研讨会"上,专家们最终做出了四特酒香型的结论:四特酒的香型就是"特型"。同时,专家们还总结了这种香型的风格:"整粒大米为原料,大粬面麸加酒糟,红褚条石垒酒窖,三香俱备犹不靠。"对四特酒"特香型"的认定,确定了四特酒在中国白酒行业的独特地位,推动了四特酒在新时期的发展。此后,荣誉接踵而至:1985年,四特获得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部优称号;1988年,四特数项产品获得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名特优新产品金奖;1989年,54度、38度四特酒参加北京国际博览会,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1989年,54度四特获第五届全国白酒评比国家银奖,荣获国优称号;1993年,四特酒获得全国驰名白酒精品称号。

  2002
年底,四特酒就荣获"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称号,成为我国白酒行业第二个获得这一称号的企业,成为国内众多白酒品牌的佼佼者,备受同行关注。


  2004
2月,四特酒从众多品牌当中脱颖而出,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四特酒,悠悠5000年的历史,延续着中华儿女的传承;幽幽的酒香,多少中华文豪沉醉其中;正是诗与酒的传奇,成就了国人的骄傲!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6 04:59 , Processed in 0.0306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