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鲁培康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7383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战略与战术不可割裂

热度 3已有 182214 次阅读2010-6-1 23:57 |

战略与战术不可割裂(修改)

鲁培康

 

人们已经习惯了,一说到战略就会想到战术;反过来,说到战术自然就会想到战略。这不奇怪。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即你所说的战略的定义是什么?你所说的战略与战术的外延又是什么?习惯上,人们很容易将战略与战术割裂开来,实际上,这两者是分不开的。将“战略营销”与“战术营销”割裂开来讨论,可能是对本刊概念使用的误解。我们认为,战略是方向,所有的战略都是具有前提条件的市场目标和运营方案的设计。企业要实施战略,就不能光在纸上谈兵,而是需要动用诸多市场要素、方法、策略和工具,这既是营销的战术设计与组合,也是营销的战略控制与实施。你可能压根儿就没有想过战略的事,你的企业也从没有制定过什么战略方案。那么,是什么在驱使你去市场中行动呢?你实施营销战术的意图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当战略尚未成型的时候,战略往往表现为观念形态的东西,包括某种市场意图。也许通过多次的实践,你甚至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并用它来指导企业实践。应该说,这时候战略的地图就在你的大脑里,虽然没有把它画在纸上、挂在墙上,但一样有效。我想,这是许多中小企业的做法。如果我们就此断定企业是先有战术后有战略也不错(更准确地说两者是同时发生的),这叫突发性战略,与常规性战略不同。但无论那种战略,其最初的意图都是战略形成的动因,对此我们不应该忽视。把营销战略与战术分开来思考是在战略制定阶段,一旦进入战略实施,两者之间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割。因为所有的营销战略都要靠战术来实现,所有的战术又无不体现着企业的营销战略与思想。

战略与战术不可割裂。就像一件可以两面穿着的衣服,你忽而穿出冷艳,忽而穿出热烈,只是面对不同的场合,你为了实现自己内心的某种渴望或者目的,你不断地变换自己的形象。但是衣服还是这件衣服,战略就如同这件衣服,当你觉得仅有两面已经无法传达你想要传达给他人的形象,你可能就会将这件衣服扔掉。虽然在实践中战术服从于战略,但是,一旦战术在市场中失灵,战略也就失去了意义。你抛弃战术的过程就是抛弃战略的过程,至于说当你把衣服做出来之后,你突然发现满大街都是跟你一样的衣服,也许你从一开始就不会穿它,这便是战略的失策。所以,如何保证战略不会像这件衣服一样还没有穿就被扔掉?方法有很多,但首要的应是对市场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如何才能保证这个判断是准确的?方法同样有很多,但首要的应是从正确的调研中获取准确的市场情报。当然,这样的比喻是把战略与战术绝对化了,在实践中战略与战术的关系远不像把衣服翻过去翻过来这么简单。

科特勒的战略营销STP方法,是一个经典的分析工具。其逻辑顺序是先讲市场细分,再讲目标市场,最后讲市场定位。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你会发现,市场并非像科特勒先生所讲的那样可以无限细分,假如你的竞争对手得到的是同样的市场情报,使用的也是同样的分析工具,你将如何细分呢?所以,科特勒先生的战略营销方法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这本无可厚非。

而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继承罗瑟·瑞夫斯USP理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定位理论,开创了一种新的营销思维方法。定位论的思考逻辑则是这样:先讲定位,而且是从消费者心智来定位,定位以后再去选择目标市场,最后才是战略化市场细分。同时,定位理论把分化视为商业世界的原动力,分化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新品类。这对于解决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市场营销,推出新产品、打造新品牌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所以,定位理论越来越受到企业界乃至学界的推崇。今天,人们谈到战略必言及定位,毫无疑义,定位是企业战略的核心,但是战略并不仅仅等于定位。

所以,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既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也有其特定的市场条件。本刊所沿用的“战略营销管理(SMM)”简称战略营销,它既非科特勒的理论翻版,也非定位理论的照搬。它是由美国著名营销学者罗杰A凯琳和罗伯特A彼得森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系列著作中提出的,其间经过了无数成功企业的验证。至于它是否真正适合中国企业,包括它与中国式营销的高下,我们并不想仓促地下什么结论。作为媒体,特别是《销售与市场》管理版的内容定位之一,是要准确地反映当今营销理论与实践的趋势方向。笔者曾在前一篇博文中特别强调,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客观存在,原样照搬国外的做法显然并不可取。理论应当成为一种有效的商业范式,然而,在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营销理论本身无不具有自己的理论土壤和边界。把中国式营销视为战略营销的补充,就像把战略营销当做中国式营销的佐料一样于事无补。中国式营销应该直面的是,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如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而战略营销所要直面的是,作为一种新的营销理论,如何针对中国市场实际和独特的文化背景来理解和消化顾客。正是源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战略营销与中国式营销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至于要问哪一种理论会成为主流,我的回答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化的营销理论与方法,在广义上可以称为“中国式营销”,这也是长期以来刘老师和金老师们所致力的。反顾改革开放以来的营销实践,中国企业的确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战术与方法,这些战术本身也反映着中国学界及企业界的战略思想。但综观林林总总的营销理论,包括在企业管理的广泛领域,很少有中国自己的原创。但我相信,将来的营销界一定会形成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营销理论。但这一理论首先必须做到兼收并蓄、去伪存真,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处处鲜血淋漓;也有人说,生命是灰色的,惟有理论之树长青。在我看来,科学的理论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需要与时俱进,切不可自我封闭、停滞不前。

战略营销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新的营销知识和方法。战略营销强调,企业营销应当抓住公司战略的基点,但是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市场要素比逻辑框架更重要。传统营销理论的经典方法是4P,而4P是以产品为中心的。战略营销并没有否定4P的重要性,而是认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仅仅把营销作为企业产品的销售工具是不够的,应当把营销问题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在战略营销的视野下,企业的营销要素并非仅仅4P。尽管以产品为王并不过时,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随着消费者知识的不断增加以及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营销要素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在某些市场,对某些产品,其他的营销要素正在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营销的基本目的是什么?是把产品卖出去;营销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为企业创造品牌和溢价。通俗点说,营销的真正价值就是把东西卖贵了。怎样才能把东西卖贵了?你会发现,低附加值的产品往往都是廉价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靠什么打造?你又会发现仅有4P是不够的。所以在战略营销看来,包括品牌、声誉、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管理风格等等都在进入市场营销的要素领域。而这些要素正是传统营销理论不太重视的,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它却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也就是战略营销所强调的,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营销制胜,就需要把营销的职能由部门职能提升到公司职能来对待。其实,管理大师德鲁克早就说过:企业有,且只有两项职能,营销和创新。营销大师莱维特也讲过:一个无可辩驳的真理,那就是没有哪一项有效的公司战略不是以营销为导向。两位大师不约而同地从公司职能和战略的高度来为市场营销定位,这也是战略营销的思想渊源。

战略营销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方法手段,也是一种营销模式,与传统营销相比它所涵盖的营销要素更加丰富。“战略营销”并不等于“营销战略”,“战略营销”也并非我们惯性思维中的“战略+营销”,它是对营销战略、战术及其系统营销要素的整合。固然,战略与战术不可割裂,战略也只有依赖于有效的战术组合才能实现,而战术的有效或无效也在证明战略的对错。从战略营销的本质来看,“战略营销”与“战术营销”本无法分开,我们也不应该习惯性地把两者割裂开来。

 


路过

鸡蛋

鲜花
3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匡大宝 2010-6-2 09:48
先有战术后有战略,战略是战术的提炼。不知这样的理解对吗?
回复 鲁培康 2010-6-2 10:18
常规性战略先设计战略,后组合战术;突发性战略由战术导出战略。两种战略的有效性或者高下不完全取决于战略或战术本身,它更多地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营销能力及其对市场的应变与资源支持。简要答复,见谅!
回复 匡大宝 2010-6-3 09:19
非常感谢您能抽空回复我的信息!学习了!
回复 温渊 2010-6-3 16:11
营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所以战略的出发点应该是由内而外的,内指消费者的心理(心智),外是指企业的营销措施和方法,所以艾·里斯所提出的定位理论比科特勒的战略营销STP方法更符合现代营销的发展,符合营销战略的实战需要,就象4C是4P的发展一样。
  鲁老师辛苦了,写了这么好的文字。
回复 刘平 2010-6-4 09:55
感谢鲁总编在推动中国营销进步方面的努力和探索,然而我不认同“战略营销和中国式营销是互补的”这一说法,正如我们不认为定位和4P是互补的一样。管理版从2008年久开始传播战略营销的理念,就我所知收效甚微,何也?我的理解是过于务虚,看看管理版的主要投稿者就能发现,主要是一些活跃在学院或研究领域的人士,所以是高度有余、深度不足!战略营销无疑是中国营销未来生存的必然路径,战略营销的思想也无疑是正确的,但必须要落到实处,必须要和实践、战术联系起来,也就是战略营销不能成为以战术为主体的营销体系的补充部分,而必须自身就要包含战术\策略。学识有限、认识不深敬请谅解。
回复 鲁培康 2010-6-4 16:35
你谈得很好。中间涉及到我们的一个痛处,就是作者队伍问题。去年以来好多了,实际上大学作者的文章100篇也很难采纳1篇,其中缘由不言自明。我们发展作者的路线首先是企业、其次是营销咨询公司(而不是单纯的策划和广告公司)、第三才是大学(这部分作者需要掌握较新的方法论,特别是定量分析工具,今年主要是针对模型栏目)。但事实上,最终主流的作者都是来自咨询公司,他们是两栖人物,尽管企业的营销实践与咨询公司的咨询实践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也符合行业和媒体的实际。因为真正的企业人他们很忙,他们有很鲜活的案例和思路,可惜有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有一些企业界的人士一直坚持写作,比如俞雷就是一个,他从传统营销跨界网络营销感悟很多,鲜活的东西也就不少。真正还能为管理版写作的老作者已经越来越少了,是刊物的悲哀还是庆幸只有留给时间去证明。我相信一些受过系统的知识训练,而又拼打在一线的作者应是我们最需要的作者。关键的是需要你们多给我们投稿稿联系,很少有文章一来就能使用的,但只要问题来自市场,又有研究价值,编辑就会联系修改或者使用。
你所的“收效甚微”虽然难免绝对,但并非完全虚言。这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是一本老刊,读者主要是老读者,就像吃惯了面食的人不习惯吃米饭,得慢慢来,要给企业以反思和选择的机会。无论怎样,媒体需要给读者传播新知识,播种新理想,希望读者低头耕耘大地的同时也能抬头看看天空。
关于战略营销与中国式营销的融合与创新谅以后有机会再谈吧。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21 00:37 , Processed in 0.0299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