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刘春雄新营销 https://www.cmmo.cn/?8705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没有控制力,就相当于汽车没有方向盘和刹车

已有 44335 次阅读2017-9-15 07:00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把希望寄托在部下的执行力上,是管理者的幼稚。当管理者大肆批判部下缺乏执行力时,其实是在打自己的耳光。
因为管理者缺乏控制力,部下才缺乏执行力。
少数人的自觉自愿执行,是部下的执行力;多数人“不得不”执行,是管理者的控制力。
管理者如果没有解决“不执行怎么办”的问题,部下没有执行力就非常正常。
执行力是部下的骄傲,控制力才是管理者的骄傲。
把无知当骄傲,是管理者的悲哀。
什么是控制力?就是确保人财物和运营秩序处于受控制状态,而不是失控状态。就是当工作偏离目标和计划时,能够迅速纠正。就如同开车一样,只要偏离正常轨道,就要打方向盘。
管理的首要职能是计划,管理的终极是控制。计划几乎是人的本能,控制是专业训练的结果。没有控制,计划就没有意义。只有控制才能确保计划的实现。
执行力的实现,不能靠道德说教,要靠建立信息反馈和控制体系。《没有任何借口》、《自动自发》、《把信送给加西亚》,这些西方工业启蒙期的“道德楷模”现在竟然成为部分管理者的救命稻草,这不是值得骄傲的事,管理者应该反省。
生产管理领域的控制已经形成体系,现场管理和走动管理就是最好的控制。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采取补救措施。这就是生产管理快速反应的控制体系。
营销免不了跑单帮,免不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于是,月初开会,月底总结,已经成为工作模式。所谓的管理不过是“亡羊补牢”而已。
因为控制力缺乏,大量人员在努力做着无效的工作,管理者却浑然无知。
因为控制力缺乏,当多数人月底拿着无法接受的结果时,管理者也只有被迫接受。
因为控制力缺乏,没有完成目标的人都能够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而只有管理者找不到未完成任务的借口。或许,缺乏执行力是一个比较好的借口。
考验管理者的功底,是否有控制力是一把标尺。
控制力法则之一| 企业没有执行力,关键是管理者没有控制力
没有控制力,就没有执行力。
执行力是成功管理的原因,还是成功管理的结果?当那些缺乏执行力的企业呼唤执行力时,其实隐含着一个基本假设:执行力是成功的原因。企业之所以管理不好,不是管理者的问题,而是员工的执行力太差。
管理者对执行力因果关系的颠倒,可能正是企业缺乏执行力的重要原因。
执行力是成功管理的结果,而执行力又会强化企业的管理力。这才是执行力与成功管理的正常关系。
什么是控制力?就是当管理者的行为出现偏差时,能够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只要管理者有控制力,最终员工一定有执行力。因为只要一出现不执行的行为,就能够被纠正,因此,员工“不得不”执行。
企业最初的执行力源于控制力。当执行成为习惯,当员工应付情况积累经验时,执行力就变成员工自主的执行力。
因此,我们可以说,管理的成功可能归结为员工的执行力,管理的失败则应怪罪于管理者没有控制力。
管理者长期的控制力,必须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就是企业的执行力。
控制力法则之二| 社会的执行力是长期工业文明的结果,企业执行力是企业有效管理的结果
执行力也是一种习惯。个人的初始习惯都是自行其是,中国的员工受农业社会影响较深,农业社会是一个以个体和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现代社会中,社会组织(包括企业)已经成为与家庭具有相同地位的社会单元。但农业社会遗留的痕迹仍然影响着社会组织中人的行为,其表现就是个体思维。个体思维不一定是个人主义,是一种忽视组织要求、漠视他人需要的思维模式。如果没有组织控制,中国人的执行力相比于发达国家的国民差,这是由国家工业文明的历史决定的。同为中国企业,上海企业的执行力是中国企业中最好的,因为上海是中国工业文明历史最长的地区。
执行力是一种组织要求相对于个人需求的优先权,即优先执行组织的要求。工业文明的结果是人类被异化,即个人被组织支配,组织被机器支配。组织按照机器的节奏工作,个人按照组织的节奏工作。与此相关,个人就要放弃一些个人的自由。机器一动,组织就没有自由。组织一动,个人就没有自由。
同样的社会环境下,企业的执行力也有差异,这是由企业的管理能力决定的。
组织对于个体的优先权,会受到个体的本能抗拒。工业文明早期,管理之残酷,剔除管理中的不人道部分,与个体对组织的激烈对抗有关。
所谓执行力,一定是“有条件商量,无条件执行”,如果是无条件商量,那么就是专制。个体通常要求是“有条件执行”,即有利则执行,无利则不执行。从管理者角度看当然是没有执行力。员工不执行,就会受到严密的监控。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生产管理之所以做得不错,与生产管理的现场监控有关。长期的监督与控制,就会把最初的有条件执行变成最后的无条件执行,从被动执行变为主动执行,最后把执行变为一种习惯。
控制力法则之三| 执行力的成功,关键在于对于它的反面(即不执行)后果的处理
执行力的形成是企业通过管理手段不断强化的结果。
什么是强化?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对忠诚执行者给予鼓励和奖励,从而形成继续执行的动力,使执行行为反复出现。负强化就是对不执行的行为给予处罚,使之不愿意继续出现不执行的行为。
如果不惩罚不执行的人就等于在惩罚执行的人,如果不奖励执行的人就等于在奖励不执行的人。
强化理论的结论就是:如果不是在正向强化,就一定是在负向强化。
我们见到一些高喊执行力的企业,并没有解决“不执行怎么办”的问题。如果不执行的后果对个人有利,为什么要执行呢?
不执行要受到惩罚,不执行一定会受到惩罚。员工就会“不得不”执行。
比如,“准时开会”是中国企业执行力很差的问题。如何改变?当开会人员不够时,多数企业会等到人员到齐后再开会。这等于在惩罚那些准时到会的人。我是这样解决一个企业开会问题的。第一次开会,会议时间到,人数不到一半,但准时开会。安排迟到与准时到会的人分开坐。会议结束,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公司规定对迟到者予以处罚并公开通报,并告知下次迟到将加倍处罚。第二次开会时仍然有少数人迟到,我兑现了处罚承诺,并告知第三次迟到将继续加倍(即四倍处罚)。自第三次会议开始,就已经没人迟到,基本上在开会前3分钟已经全部到位。不能准时到会者也会提前请假。
除非对个人有利,否则,世界上没有自觉自愿的执行者。只有让不执行者付出代价,才会有执行力。
控制力法则之四| 管理始于计划,终于控制
管理包含五大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的首要职能是计划,管理的最后职能是控制。管理始于计划,终于控制。
计划是人的本能,是不需要强调即会主动完成的职能。因此,中国企业的营销计划,偏重于计划所达成的目标,而缺少完成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这导致对计划只能进行结果考核,难以进行过程检查。
管理的最后环节是控制。所谓控制就是当行动偏离计划,结果偏离目标时所采取的纠偏行动,从而保证计划和目标的实现。
控制就如同开车的方向盘,当目标确定后,路线就是不断偏离方向,此时就需要通过方向盘进行控制,确保汽车行驶在正确的路线上。
没有控制,就如同发射后撒手不管的导弹,命中率很低。要确保命中率,就要进行实时控制,当导弹偏离轨道时,重新设定轨道,确保命中目标。
在PDCA循环中,管理同样始于计划,终于控制。在循环链计划(P)—执行(D)—检查(C)—调整(A)中,如果没有调整(控制),就无法确保计划(P)的实现。
控制力法则之五| 执行力不是业绩不佳的挡箭牌
个别员工的问题可能出在员工的执行力上,多数员工的问题一定出在管理者的控制力上。
执行力首先是个目标管理问题,即“执行什么”的问题。所有的工作都要有计划,所有的人都要有目标,只做计划该做的事,这是执行力的开始。否则,就是要求员工具有“创造性执行力”。
执行力是个管理体制问题。如果对人的管理能做到“管到每个人每天的每件事”,对物的管理能做到“管到每件产品以什么价格卖给谁”,营销的执行力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执行力还涉及工作流程问题。执行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而是要按预定流程干,按规范的程序干。
执行需要一套闭环的反馈信息,以便管理者随时了解是否真的处于良性执行状态。否则,就要采取调整措施保证执行。
执行力还要解决执行的动力问题。执行有效者要奖,不执行或执行无效者要罚。
执行力是一种管理风格和一项领导品质。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被称为最有执行力的管理者,是因为他有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执行力需要文化氛围的支持。海尔提倡“快速反应,马上行动”,这就是良性执行文化。过多的“下不为例”、“既往不咎”就是恶性的执行文化。
如此看来,执行不力的责任并不在部下,而在管理者本身。或者说,某个部下执行不力,责任可能是部下。如果部下集体执行不力,责任一定是出在管理者本身。
控制力法则之六| 营销控制,过程重于结果。无法控制过程,就无法控制结果
营销管理,过程与结果管理,哪个更重要?我们认为,结果只能由过程产生,控制了过程就控制了结果,有什么样的过程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过程管理失控通常表现为结果失控,正常结果属于意外。现代营销管理最害怕“黑箱操作”和“过程不透明”。
结果管理只能起到“亡羊被牢”的效果,当结果既定时采取补救措施已经晚了。因为结果有时间滞后性,下半年的销售结果或许是上半年过程努力的结果。企业显然不能根据具有时间滞后效应的营销结果进行适时管理。
控制力法则之七| 控制不是监视,控制不是不信任,控制是制度化信任
国人对控制一词似乎有本能的反感和敌视,管理者也总是回避使用控制。控制一词总是与历史上的“坏蛋”相关。
更有些人以为控制是因为不信任,是对员工的监视,甚至是对员工的歧视。在一些人心目中,激励、信任是比控制“崇高”的词汇。
不信任,才会放弃控制。控制,是基于制度化的信任,即希望员工出业绩,通过控制保证员工出业绩。
对控制的敌意,源于农业社会的价值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是放弃控制。“用人要疑,疑人可用”就是基于控制所产生的管理自信。
控制力法则之八| 没有任何借口,正是无能管理者的借口
《把信送给加西亚》、《自动自发》、《没有任何借口》这类西方励志类书一再在中国畅销,反映了什么样的管理现实?为什么有些企业老板不惜血本,人手一册,组织专场学习,尤如一场接一场不断改头换面的学雷锋活动。
《没有任何借口》或许正是弱势管理者的借口。当上级以《没有任何借口》要求部下时,部下是否也能够以《没有任何借口》对等要求上级?
《没有任何借口》原本是一本好经,可是被一些掌握资源优势的管理者念歪了。《没有任何借口》源于美国西点军校新生(或下级)回答老生(或上级)问话的标准回答,它旨在培养下级忠实执行命令,不为失败或无能寻找任何借口。但请不要忘了,这句标准回答隐含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组织的有效支持和上级的有效领导。离开这个前提,就先不要单纯要求下级“没有任何借口”。
团队之所以成为团队,在于团队不仅是单个人的集合,也在于团队的协同能力而产生的“1+1>2”的效应。这种效应基于三个条件:第一,组织的有效支持,为个体提供了更大的工作平台;第二,上级的有效领导和指导,使下级做出超出其个人能力极限的事情;第三,专业化的分工,使个体专注于其优势领域而获取优势效应。只有组织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管理者再来要求下级“没有任何借口”。
在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曾经流行这样一句话:“长官没有看到的,部下要替长官看到;长官没有想到的,部下要替长官想到;长官没有做到的,部下要替长官做到……”这与《没有任何借口》多么相似!但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已经超出部下的职责范围。作为对等,部下是否也可以提出类似的要求?作为管理双方,凭什么只是管理者单向提出“没有任何借口”的要求,而不是双向要求?
西点军校的组织体系并不只是“没有任何借口”这么简单,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美军的组织是高度组织化的,其组织复杂程度甚至已经超出了人脑的极限,而通过现代科技实现个体之间的网络联接,从而使士兵成为团队成员。在这种情况下,对士兵提出“没有任何借口”已属正常要求。
控制力法则之九| 营销管理可以发现部下认定正常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不是被发现的问题,而是被忽视的问题,被认为正常的问题,没有被发现的问题。
只要找到了问题,找到答案的难度并不大。如果连问题都没有发现,那么找到办法的机会都没有。
一个人置身既定的市场,常常“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发现不了真正的问题。一线人员遇到问题,常常希望凭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不懂得“搬救兵”的重要性。
控制不是干预,控制是纠偏。对营销管理的控制,是通过制度化的信息反馈,在更高层面上建立预防机制,确保问题恶化之前采取措施。
一线人员对问题的反应,通常是习惯化的反应,习惯化的反应往往基于本能,难以抓住问题的本质。如只要销量下滑,马上本能地采取降价、促销、广告等补救措施,不容易思考是什么导致销量下滑。再如,产品推广失败,往往认定是“新品不符合消费者需要”,其实,很多新品失败不是不符合消费者需要,而是根本没有获得与消费者见面的机会就失败了,因为新品不受通路欢迎。
管理者本人较少做具体工作,所以本能化的反应就相对少一些。管理者本人通常不是问题的责任人,对问题的认定相对坦然些。
控制力法则之十| 中国企业营销控制最重要的任务是把一线人员从无效或低效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
同样的营销人员,只要管理得当,工作效率可以提高3倍以上。这是我对中国营销人员的总体看法。
很多营销人员每天努力地做着无效的工作,这是营销管理的悲哀。更悲哀的是,多数营销人员自己对此浑然不知,很多营销管理人员对此一无所知。
管到每个人每天的每件事,关注营销人员的一言一行,然后剔除营销人员的无效工作,可以发现,不少营销人员一个月的有效工作时间也就只有一周左右。更可怕的是,很多营销人员并没有闲着,不停地花着公司费用做着无效的工作。
只要员工做了,员工一定认为是应该做的。一线营销人员或许很容易认识到明显的错误,但对于无效工作这类隐性错误,一线营销人员是难以发现的。
管理必须解决员工无法发现或改正的群体性错误,其前提是通过控制手段发现这些问题。
控制力法则之十一| 不要把员工的执行力演变成员工的创造性执行力
当管理者抱怨员工执行力不强时,如果员工提出一个问题“让我们执行什么”,可能很多管理者要哑口无言了。
员工执行的是标准、流程和工作。但是,多数营销人员接到的只有任务,即完成任务。
把完成任务当作执行力,这是中国管理者常犯的错误。如果这也叫做执行力的话,那只能是“创造性执行力”。
中国的营销人员确实比较“能干”,往往只领到一个月、一个季度或一年的任务,就开始做计划,做方案,然后再执行计划和方案。
在执行之前,一线营销人员面临的是决策问题,即怎样把目标变成决策方案。在跨国公司,这项工作通常由专业部门完成。
如果员工的执行需要做出比较复杂的判断和选择,即员工需要先决策后执行,那么这种执行力不能叫做员工执行力。员工执行力实际上隐含着一个重要假设,即员工无须决策的执行。如果管理者把执行的选择权下放给一线员工,那么说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体系有问题。
控制力法则之十二| 营销管理,短期看过程,长期看结果
过程做好了,不一定有好结果。过程做不好,一定没有好结果。
营销管理,过程与结果不可偏废。只考核过程,可能有人只顾“玩花活”,做表面文章,粉饰太平。只考核结果,可能有人通过“要政策”出业绩,或者通过透支未来出业绩。
单凭结果或过程评价业务员都是极端做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短期看工作,长期看销量”。业务员的工作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市场“长治久安”创造条件的工作;另一类是当月出销量“粉饰太平”的工作。两类工作缺一不可,没有当月销量,日子混不下去;没有“长治久安”,总有混不下去的一天。业务员对某月销量的“拔苗助长”,必然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掩饰”,那将陷入更大的困境。
控制力法则之十三| 控制的关键是形成控制链,即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见到
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见到。这是ISO-9000的核心和精髓。
“该说的要说到”,它的基本涵义是指营销管理必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营销管理的对象、管理内容、管理程序都必须以文件和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避免营销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实行“法治”而不是“人治”。
“说到的要做到”指的是,凡是制度化的内容,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企业管理最可怕的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制度没有权威性。有制度而不能有效执行或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对企业管理的危害更大。
“做到的要见到”的涵义是指:凡是已经发生的营销行为都必须留下记录,没有记录就等于没有发生。
“做到的要见到”就要落实“纸上作业”,现在也可以落实为“电子作业”。“纸上作业”经常被人认为是一项劳民伤财的无效工作,那是因为管理没有根据“纸上作业”进行管理,把“纸上作业”变成了员工的负担。
做到了“纸上作业”,营销过程就变得可以追溯。无论员工业绩好坏,都可以通过“纸上作业”进行追踪,进而发现经验或教训,从而使经验和教训变得有价值,即经验或教训都可以传承。
控制力法则之十四| 建立员工执行力,工作分解比目标分解更重要
从控制角度看,管理者心中要有“两个目标”,一个是“销量目标”,另一个是“工作目标”,而且“工作目标”比“销量目标”更重要。
把销量目标分解为可以在过程中进行检查的工作目标,然后紧盯工作目标,销量目标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员工执行的不是工作目标,而是执行的工作,工作的结果才是销量。
工作目标不是想法,而是可以核查、可以量化的工作,比如开发2名新客户,增加10个新终端,进行3次新品推广。
正因为工作目标可以在过程中检查,当过程失控时,管理者才可以及时“挽救”,而不是事后不得不“默认”。
执行力法则之十五| 执行力的基本保证是流程,不是道德和精神
一个有敬业精神的人当然容易产生执行力,但如果没有敬业精神呢?如果管理者过分追求道德诉求,就说明管理出了问题。
一家大型服装卖场的安全非常重要,特别是防火。这家企业以前一直强调细心、敬业,但每次领导检查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每天清场关门时要检查数百个安全点,即使高度敬业和细心也可能遗漏。后来,我提出的办法是“清单法”,即列出一个标准化检查清单,每检查一个安全点,划个勾。按照如此简单的方法,不需要特别细心也很难遗漏。(转载来源|微信公众号:“刘老师论坛”)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20 21:23 , Processed in 0.0306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