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刘春雄新营销 https://www.cmmo.cn/?8705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人才为何扎堆儿出——企业“黄埔军校”现象解读

热度 1已有 326047 次阅读2006-7-1 10:00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我们经常发现人才扎堆现象:××公司或公司的某个部门或分支机构,大量“涌出”一批人才,这些人后来都成了行业精英或者公司骨干,这些公司和部门充当了人才的“孵化器”和“生产机”。
人才总是一窝一窝地出

TCL彩电郑州销售公司只是一个小机构,却出了几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第一任经理杜建君升任TCL彩电销售公司副总,现在是知名营销专家;第二任甄龙,后来做TCL手机西南区总监,直至TCL移动营销总部副总;第三任苗伟平,升任乐华电子副总。
强将手下无弱兵,这个小机构里出来的其他人物也相当了得。刘步尘,后来成为TCL集团彩电新闻发言人,现在是著名家电产业研究专家、企业新闻传播专家。杨伟强,从普通业务员做起,后来一路升任TCL电脑总经理。
当然,TCL彩电郑州销售公司的价值还远不止于此,正是因为郑州公司率先打开了河南市场,为TCL创造了成功的销售模式,才有了TCL彩电在全国市场的大面积突破。
人才一出一大窝,这种现象在每个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只不过TCL是全国知名企业,它的人才也有全国知名度而已。
当我在各地传播“人才总是一窝一窝地出”这种现象时,人们最初总是笑着说:“怎么能拿动物比喻人才呢?”但拿身边的企业做对比,就会发现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我把这种现象比喻为“黄埔军校现象”。国共两党的很多高级将领都有黄埔军校背景,以至于形成下列现象:只要与黄埔军校沾边,立即身价不一样。
在国外,也有一种与黄埔军校现象相似的“GE现象”和“哈佛现象”。GE是美国企业的人才摇篮,GE的人才大批流动到其他企业,以至人们形容为“GE帮”。GE不把这种现象看做人才流失,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甚至当做GE对美国社会的贡献。因为不管人才流失多少,GE的人才还会一批又一批地成长起来。在选定接班人时,韦尔奇甚至明确告诉其他候选人:“只要我选中了其中一位,另外两位必须立即离开GE。”
我曾经与一些专家讨论过“哈佛现象”,哈佛是美国精英人才的摇篮。到底是哈佛成就了人才,还是人才成就了哈佛?可能两者兼而有之。那些经过哈佛熏陶的MBA,总是有一种成功的自信。那些被称为“人才摇篮”的单位,总是能选到合格的人才“坯子”,也能把人造就成才。前一段时间,我陪同一家企业的老总巡视市场,发现一个区域经理非常有领导才能,不仅市场做得好,而且部下个个能干。我当即向老总提出:“这个市场就是你们的‘黄埔军校’,它的培训效果比人力资源部搞的培训好得多。这个区域经理招聘业务员可以不受岗位编制限制,越多越好。招聘的业务员成熟一个,调出一个。”后来,我们又在这个企业发现多个具有“黄埔军校”特质的市场,从中选拔了一大批新的区域经理,原来的区域经理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大区经理。
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也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李云龙到哪里,哪个地方的战斗力就大大提高,战士个个“嗷嗷叫”,凡是受过李云龙熏陶的部队都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被称为“亮剑精神”。李云龙曾经说:“一支部队也是有气质和性格的。”这种气质和性格是培训师培训不出来的,只能在一个团队里熏陶出来。因此,一支“黄埔军校”式的团队,它对人员的培训和同化效果是其他培训难以比拟的。

人才扎堆是因为相互同化
   
提到培训,人们本能地想到“请专家讲课”,以至一些企业总结时喜爱用这样的句子:“今年共请了XX位专家,进行了XX小时的培训。”姑且不说培训内容是否有用,单就对培训的理解就有问题。
教育学家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理,我们可以说:“上司是部下的首任培训师。”领导耳提面命的指导、讲话、培训是团队成员提升的最好手段。对领导来说,培训无处不在,开会是培训,安排工作是培训,检查工作是培训,总结工作更是培训。领导无处不在的培训带动着团队成员静悄悄地提升。一个“黄埔军校”式单位的培训效果,就是这么多无处不在的培训形成的。
一位经理对培训的理解是:“新人只要在身边带一个月,比专家培训一年还管用。如果一个月还带不出来,那就属于‘不可教’的人。”这种培训就是同化式培训,每天耳濡目染就是培训。
很多企业都有“两会制度”:早晨开早会,晚上开晚会。早会布置工作,晚会汇报工作。如果仅仅是这样的“两会”,充其量也就是个工作会。如何把“两会”同时开成培训会?只需在会议上增加下列内容:早会布置工作后,一定要问业务员:“知道为什么这样安排工作吗?”晚会汇报工作后,一定要问业务员:“今天为什么做得好(不好)?”
有一句名言:“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反思才是。”不论安排工作还是汇报工作,只要多问业务员几个为什么,业务员才会思考,而业务员的进步就是在思考中产生的。当然,如果业务员回答不上来,还可以循循善诱,还可以相互启发。这些工作是什么?当然是培训。
我在一家企业任总经理时,要求部下每天记“工作日志”,并且坚持像老师批改学生作业一样用红笔批改。“工作日志”的内容有三项:本日工作内容、本日思考和总结、明天工作内容。经过半年多的熏陶,部下的水平大大提高。在我离任后,很多部下找到我,说很怀念以前每天批改“工作日志”的日子,因为正是这种手段逼着他们去总结、思考,而进步就是在总结、思考中发生的。难道这些工作不是培训?
在为一家啤酒企业咨询时,我发现传统培训根本无法改变业务员,业务员之间相互同化,他们一起排斥培训师,特别是培训师的观点与业务员的观点不一致时。公司招聘的新业务员也被老业务员相继排斥走了。总之,这是一个高度同化的落后的队伍。我采取的措施是:建立一支全新的销售队伍,对新老业务员实行“隔离政策”,当新销售队伍稳定后,把老业务员逐个派到新业务员队伍,由众多新业务员同化老业务员。连培训师都培训不了的老业务员,逐渐被新业务员队伍同化了。最后带出来的队伍也焕然一新。
国内一家知名食品企业曾经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要想到销售公司当业务员,至少要在公司其他岗位工作半年以上。这家企业非常明白,对外聘人员短暂几天的产品知识培训、企业文化培训,作用极其有限。但是,只要在公司工作半年以上,一定会被公司同化,只有被同化的员工才有归属感。在工作岗位上天天与产品打交道,产品知识已经无师自通。

自信可以培养吗
   
一支天天打胜仗的部队会没有自信吗?一支没有业绩的销售队伍会有自信吗?那些成功学大师所做的激励式培训,很难经得起困难的考验。要培养一个人的自信,就要把他放到打胜仗的队伍中去锻炼。
培养一个人既要进行“挫折锻炼”,更要搞“成功体验”。那些具备“黄埔军校”特质的单位,因为总是打胜仗,自然会培养每个成员的自信。正像电视剧《亮剑》中所说:“一个成功的剑客,遇到强大的对手,哪怕明知不是对手,也要敢于亮剑,这就是‘亮剑精神’。”“亮剑精神”是什么?就是自信。这种自信是因为他们曾经打败过强大的对手,从此不把任何对手放在眼里。
那些“黄埔军校”式的团队里,自信的不是个别人或团队首脑,而是有一种自信的氛围,这种自信的氛围会相互感染。

模式化培训
  
个别人的成功靠能力、悟性,集体成功靠模式。个别人的成功也许无法复制,但集体成功一定是可以复制的,因为集体成功一定有模式。提升一个人的能力或许要花很长的时间,让一个人掌握一套成功的模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那些在“黄埔军校”受过熏陶的人员,通常因为掌握了一些基本“套路”而能力大增。这就像侠客收弟子,既要练基本功,又要练套路。
在“黄埔军校”式的单位里,新人少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少走了弯路,一开始就掌握了一些成功的“秘诀”,个人能力提升自然很快。
多年在企业任职和服务企业的经历告诉我:成功一定有模式,管理者或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发现模式。有一次,我陪一家老总巡视了三天市场,发现了很多经验或模式,老总马上要求市场部编成手册推广,并命名为《营销宝典》。这些经验或模式,老总在办公室想不出来,培训师培训不出来,但那些做得好的市场一定存在。
那些受过“黄埔军校”式单位成功模式熏陶的员工,虽然并不一定能准确地讲出模式是什么,但长期受熏陶和同化,已经对模式了然于心。
(编辑:赵力文 livermail@163.com


路过

鸡蛋

鲜花
1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21 21:30 , Processed in 0.0288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