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吴红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669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品牌才是上帝?

热度 3已有 501104 次阅读2005-6-17 10:32 |个人分类:文章专辑|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有人认为品牌不仅创造了消费者的精神信仰,还具有操纵和征服消费者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品牌才是真正的上帝。而消费者则是一群缺乏自决和理性的无知脆弱的“乌合之众”,他们的心理防线一旦被品牌攻陷,就会义无反顾地追随于品牌的前后,变成在品牌的忠诚而狂热的信徒。因此,“‘消费者是上帝’的论点实数谬论”。

品牌是什么?
有些人认为品牌是“一种人格化又超越人之上的,全知全能全美的精神信仰偶像”,是“原始时代的泛神化图腾在今天浴火重生的象征”。似乎品牌的所有内涵都只剩下剥离了物质载体的外在形象或精神光环。认为通过创造和宣传品牌的某种精神象征,可以获得消费者的崇拜与忠诚,以至于达到像崇拜上帝一样的虔诚。但理论与事实却证明品牌的内涵并非如此单薄。品牌专家大卫•爱格认为品牌由四个要素构成:企业、符号、产品、人,任何一个要素都离不开对消费者价值与需求的考量。对消费者的认知而言,品牌从来就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两方面的代表与象征,对品牌的忠诚建立在品牌必须为他们提供价值的基础上。
如果品牌是上帝,那么谁创造和拯救了上帝,难道不是消费者和他们的需求吗?马斯洛告诉我们人的需求生而有之,从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不断向上发展升级。但任何高一级的需求都是以低层的需求为基础的。科特勒认为,现代营销的成功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欲望和需求,并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顾客的欲望和需要。所有成功的品牌和科学的营销策略都把研究和发掘消费者的需求作为营销的起点,把满足需求作为发展动力。可口可乐进入中国以后,成立专门机构研究中国民族民俗,所有营销传播都建立在对中国文化中国消费者偏好与需求的深刻理解之上。如果人生来不会有头皮屑的烦恼,如果宝洁没有发现这一点,怎么会有海飞丝的“没头屑更自信”,又怎么会消费者的信赖与忠诚?
消费者是无知的信徒吗
消费者是失去理智,没有自决力的群体吗?从众心理是人性的本能,某些时候是人类的弱点所在,但是因此把消费者看成是无知,缺乏理性的弱者,不是是太草率太危险了。在营销者看来,他所面对是一个市场,一个目标消费群,但对消费者而言,对品牌的认知和消费行为是完全的个人行为,他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个性、偏好来做出选择。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动机(需求)来接受与判断信息。同时,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信息对人们的影响成反比。我国已经在90年代就进入了买方市场时代,买方市场确立的最初标志,除了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外,消费者走向成熟而更趋理性也是其中之一。虽然在消费者与企业的传播过程当中,总体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但别忘了竞争会让每个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品牌不断地向消费者展示它必须展示的东西。人的主体价值就是在这种自由竞争中不断得到提升的。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与资讯的选择前面,消费者不但不是在等待着被征服,相反是时该期待更好的更有价值的东西出现。品牌忠诚与宗教崇拜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消费者心里永远明白,与品牌的关系是利益交换关系。消费者对自己行为的判断有时是不明确的,但他们总是用选择或不选择来决定品牌的生存与否。而不是相反,由品牌来决定消费行为如何。当消费者的需求变得更加隐蔽与多变,他们的忠诚度也在下降,因为随时都有人在准备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价值和利益。实际上,我们看到在品牌与消费者的天秤上,消费者的份量不断在加大,如果品牌不想被抛弃的话,它必须不停地努力加法码,这个砝码不是别的,而是正确的取悦消费者。如果品牌必须依靠不断取悦消费者才能生存,那么标榜信徒与上帝的意义又在哪里?
营销者是传道士吗
很显然,21世纪是数字营销时代,也是个多元化营销时代。这个时代,营销必须要面对三个现实或趋势,即营销的全球化、营销的细分化和营销的社会化。具体来说,就是品牌所要面对的竞争范围扩大了,竞争对手增多了,不仅要面对本国市场的本国竞争者,还要面对世界市场的世界竞争者。消费大众正在日益细分化、小众化直至一对一营销成为现实。社会产品日益丰富,而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的社会问题浮出水面,又让品牌多了一份社会要求和社会责任。这样的时代背景与发展趋势下,营销者的所有工作难道仅仅是创造几条新奇的教义,然后以口为劳地进行宣扬布道吗。品牌建设与营销的成功并非如此简单。微软品牌在中国的成功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的努力:产品与服务的不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传播的创新;不遗余力地支持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麦当劳的成功是建立在多年恪守QSCV理念的基础上的。不管社会背景的差异如何,除了孩子外,所有顾客都认为麦当劳就餐环境和良好服务是他们来麦当劳的重要原因。可口可乐百年来,一直奉行三个环环相扣的3P原则——无处不在(pervasive-ness)、心中首选(preference)、物有所值(price to value)。百事可乐十多年一直致力于支持中国的公益事业,这种策略虽然并没有脱离营销的范畴,但已经远超出了制造事件的范围,而成为伴随品牌的发展而存在的终生事业。
营销工作是艰难而长期的,既使是精神的承诺,也要用全方位的现代化工具做精确的测量和试验,万无一失后才敢做出,更别说对事后反应的察颜观色,跟踪评估,纠错补漏了。对于品牌的生存与发展来说,一次营销活动并不是一场决定胜负的战役,更不是一次简单的布道,而是品牌生命进程中的险途之一,此前与此后挑战从未消失过。如果营销者仅仅像个布道者一样,依靠嘴皮就能取胜,那么在荆棘丛生的市场中不断为品牌探索与开辟道路的苦役谁来服?
忧虑的透视
认识问题并没有解决,观念更让人心存隐忧,因为它实质上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实践态度。这种态度就是把消费者的某些心理弱点作为品牌营销的所有基础和依据,认为消费者是随时等待被征服的弱势大众,回避了品牌营销本应有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它让人们迷信品牌的包装、宣传造势等等虚表之举,而轻视品牌建设实际工作的艰巨性与长期性。用自我感觉良好的想当然代替必须的调查研究。它用一夜成功的神话来做品牌的市场利润赌注,把品牌的短期销售利润与品牌的长期价值和发展前途对立起来。当前在我国本土营销界,很多营销策略就是在种观点的指导下做出来的,创造一种精神概念,发动诸如具有“震撼性、传染性、参与性和创新性”营销事件,以期一劳永逸地获得品牌忠诚和品牌价值。但是,冒险的代价常常是灾难性的,多少具有美丽概念的品牌在风光一时之后还是力不从心地被消费者抛弃在了永远的历史当中。这不正是因为它们只注重创造品牌的精神概念而轻视品牌的实质建设,只注重品牌短期的轰动效应而漠视消费者长期的需求吗?
这种观念虽然是在品牌营销时代为强调品牌营销而产生的,但其理念又与品牌营销的实质相悖。品牌营销起始于明确定义的市场,强调顾客的需要,按照顾客的价值和满意状况建立与顾客长期的互惠关系并由此获利。而这种观念把品牌作为营销的起点与中心,把消费者置于营销过程的末端,着眼于通过大量的品牌宣传征服顾客,追求短期利益,从而忽视了谁是购买者以及为什么购买的原因。这在实质上是与营销发展初期阶段的推销观念相同的。毫无疑问,在品牌营销时代,精神价值不容忽视,但是理解、创造、让渡顾客价值和满意度仍然是现代营销思想与实践的核心内容。获得消费者的忠诚唯一途径,就是必须不断地创造利益与价值,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必须设法取悦消费者,而不是以上帝自居。
这种误区,本来已经成为我国品牌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主要障碍之一,在这里却被当作制胜法宝,岂不让人忧虑?

(文章来源:第一营销网“原创文库”,更多内容请参阅杂志和网站)


路过

鸡蛋
1

鲜花
2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9 22:32 , Processed in 0.0304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