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杨竣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660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适应加入WTO新形势,加速我国果蔬产品

已有 58523 次阅读2009-1-18 17:34 |个人分类:市场状况|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流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 汤勇
“入世”,给中国园艺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某种程度上讲,这些机遇大于挑战,关键是如何在崭新的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和市场环境下,适应形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敢于挑战,加速果蔬产品流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从而在国际农产品贸易活动中占据有利位置,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一、我国果蔬产业在世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果蔬产品的绝对数量和人均占有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供应持续改善,价格和成本优势十分明显,对外贸易连年增长,这是打入国际市场、融入国际农产品贸易围的良好前提,也是加速果蔬产品流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坚实基础。
1.种植面积、产量和人均占有首屈一指。目前我国己成为世界水果和蔬菜的第一生产大国。据统计,到2000年,水果面积达867万公顷,占世界面积的18%;产量6237万吨,占世界产量的13%。苹果和梨的产量连续8年居世界首位,柑桔产量位居世界第三(在巴西和美国之后),荔枝占世界的70%。蔬菜面积达1467万公顷,占世界面积的35%产量4.4亿吨,占世界产量的一半多,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人均蔬菜占有量高达35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将近100公斤。
2.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和改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最显著效果当在果蔬产品的结构优化和品种改良上。十多年来·,市场需求导向引发了全国各地果蔬业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名特优新品种不断发展。光苹果一种水果就发展了红富士、新红星、乔纳金等优新品种,大大改变了过去国光苹果一统天下的传统格局;南方各省因地制宜地发展了荔枝、龙眼、芒果和杨桃等热带水果。为适应需求的多样化,全国选育、审定并推广了1100多个蔬菜新品种,同时还引进和推广了一大批名优特稀品种,全国主要蔬菜的栽培品种实现了2—3次更新,良种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特菜种植面积己超过10.00万亩,细菜、反季节菜品种数量增加,净菜、小包装菜等新产品不断投入市场。1980/1981年度全国反季节、超时令蔬菜的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仅有20余万吨和0.2公斤,到2000—2001年度达到了4000万吨和30余公斤。这反映出,我国的蔬菜产销在需求的引导下正在进行市场化的结构调整,也必将为“入世”后的蔬菜对外贸易产生积极影响。
3.价格和成本比较优势十分明显,对外贸易势头良好。我国水果蔬菜是劳动密集型精细生产,水果蔬菜及其制品生产成本远低于国际水平(专家统计,绝大多数果蔬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仅有发达国家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具有较强的价格和成本竞争力。近几年来,随着大批规模化、集约化水果蔬菜生产基地的建立,这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也正国为如此,我国蔬菜水果的出口在没有任何政府补贴的情况下逐年增长。去年全国共出口水果135.8万吨,创汇7.2亿美元,出口蔬菜314.7万吨,创汇20.3亿美元,蔬菜和水果出口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4%,出口市场也己由传统的日本、韩国和港、澳、台地区,拓展到了整个东南亚和许多欧美国家。我们有理由深信,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入世”后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的大好时机,积极有效地进一步对果蔬的产品结构、产销组织进行优化和重组,大力发展果蔬产品的箱深加工,促进包装、保鲜、冷链和加工技术的提高,必将进一步充分发挥我国蔬菜生产自然票赋好、劳动力成本低等先天优势,进一步扩大出口增加创汇。
另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果蔬加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也已经初步形成了果蔬储运保鲜综合技术体系,果蔬综合加工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加工体系初具规模,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已经出现了诸如汇源果汁、健力宝等加工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每年的果品储藏能力己占生产能力的20%,果蔬的年加工量占总产量的比例逐年上升,这也为果蔬产业的国际化竞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我国果蔬产品流通方式尚不能适应“入世”需要,当务之急是打造现代流通方式,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加速果蔬产品流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果蔬产品流通设施简陋,交易方式落后,缺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尤其是全球贸易一体化要求的跨区域、信息灵敏、现代化的市场体系和网络。近些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果蔬等农副产品市场建设,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基本停留在低水平的扩张上,区域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雷同,配套设施不足,物流和配送体系不健全,大多数批发市场仍然是一种“放大的集贸市场”,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还停留在口头上,而且市场与市场之间相互隔绝,远末形成覆盖全国、分工明确、功能齐全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网络,更谈不上形成全国或区域性的果蔬产品商品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中心和货物集散中心,因此,无法适应跨区域、大批量调节果蔬商品流通的要求,果蔬商品流通受到严重影响和梗阻,更谈不上融入国际贸易圈。
2.信息网络没有形成,农民得不到准确的国内外市场信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在入世后将更显突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集中地体现在“不对路子”、增产不增收;世界范围内IT行业的发展目前正方兴未艾,就连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许多的印度,现在其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在流通服务业等部门的运用也领先于我国。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电子交易手段、通讯技术的落后和地区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又由于市场与市场之间的阻隔和分离,我国果蔬产品信息网络远未形成,市场信号失真、传递滞后的现象十分普遍和严重,农民根本得不到及时可靠准确的国内外市场信息,盲目种植、盲目生产、出了问题不找市场而找市长的现象还十分普遍。报端披露的山东、海南等地农民因失真信息误导而导致蔬菜烂在地里最终“找政府要个说法”的事例更说明了信息网络建设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3.果蔬产品品种、质量和卫生条件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很远,首先,产品品种档次低,初级产品多,质量差。果蔬外观形状如大小、形状、色泽、整齐度等和内在品质如糖度、矿物质、维生素、风味物质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差距离。水果的优质率仅占1/3,50%的产品是大路货,还有近15%的不合格。不少品种不适合加工,出汁率低,品位不佳,总产量中仅有5%能参与国际竞争。其次,加工品占总产量的比重小,专业化、规格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刚刚起步。水果以鲜食为主,加工量约为总产量的10%,而发达国家为40—70%加工产值与采收自然产值相比仅为0.45:1,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7:1和2.2:1。水果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高档产品少;蔬菜也以鲜销为主,加工量占总产量不到5%,且速食及半成品品种较少。第三,果蔬加工成套设备少,关键设备性能差,自动化程度低,高精度、快捷的检验设备缺乏。发达国家的果蔬加工已经形成了现代化的生产体系,实现了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我国因储运设备落后,每年有20—30%左右的储运损失,而发达国家控制在5%左右。多数果蔬加工企业生产工艺缺乏规范和检测标准,产品的技术指标多为人工控制,产品质量不稳定;而发达国家充分利用高技术检测手段,及时准确测定各种参数,产品质量稳定。而且,果蔬加工企业规模和劳动生产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更为严重的是,全国在水果、叶菜上使用剧毒农药的种植户居然高达32。8%,导致食菜食果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从保护国内消费者和加入WTO后继续扩大蔬菜出口两方面考虑,均需重视我国蔬菜的卫生质量问题,并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消除果蔬产品食用安全方面的隐忧。总之,果蔬产业中品种改良、模式化栽培、病虫害防治、产后加工和农药残留清除等方面的差距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果蔬产业快速发展并与国际同业资本竞争的瓶颈。
4.果蔬经营形式和物流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产品的储藏、保鲜、包装和加工运销能力严重不足,果蔬产品物流体系尚显初级,远不适应“入世”要求。就蔬菜而言,目前,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已经消灭了销售原菜的经营方式,所有上市的鲜菜均采用了净菜、半成品菜和预冷、速冻等销售方式,这为蔬菜零售业态的现代化特别是连锁经营创造了条件,也为大规模打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而我国在这方面才开始起步,发展也很不平衡,除大城市发展较快外,绝大多数地区、绝大多数蔬菜仍是原菜销售,规格化、冷藏保鲜式的蔬菜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营销方式仍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批发市场的交易方式更加落后,质量靠目测,成交靠一对一的谈判,基本上是现金对手成交,中间代理、统一结算、社会化配送和拍卖成交等刚刚起步。虽然一些地区推行了净菜上市,但蔬菜的储藏、保鲜及初加工仍处在比较原始的水平上。运载方式虽然在一些地区采用了机械保温车、冰保车(普通加冰)、箱式保温汽车,冷链体系尚未形成,大多数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仍大量采用肩挑、手提、各种各样人力车作为蔬菜运载工具。据有关资料,我国鲜活商品的跨区域流通因缺少专用站台、制冰能力和预冷设备,每年运输损耗高达20%以上。因流通环节中转和储存设施严重不足,果菜损耗数量占到收购量的18%。另据专家估计,我国蔬菜每年在地头和流通过程中损失浪费率高达产量三分之一,与此有直接关系。在西欧和北欧,一些果菜的拍卖早在八十年代就己实现电脑控制。许多国家蔬菜均由合作社、中间商代理销售,农民不直接进入市场。发达国家果菜的保鲜和初加工一般都从产地开始,蔬菜采收后进行预冷、整理、打腊包装,再通过冷库、冷藏车运到批发市场的冷库及零售市场的冷柜。“一条龙”“冷链”,没有现代物流体系,根本谈不上商品的大流通,大循环,更谈不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占有利位置。
5.产销组织分散,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十分尖锐,产销波动幅度大且频繁。“后方”不稳,谈何“前线战斗”取胜!国内水果和蔬菜的生产单元较小而且分散,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流通组织的状况也大体相似,虽然有了一批加工、流通的产业化龙头,但个体分散经营仍占据主导。如山东寿光市数十万农民生产蔬菜,但70%是靠农民自己向市场供货,即使是在上海、北京、成都、武汉这样的大城市也是如此。前些年水果蔬菜价格上涨幅度很大,近年来“卖难”问题十分突出,一定程度上与产销组织落后有直接关系。没有组织化的生产流通和开放性的市场结构,“买难”、“卖难”交替重复出现的问题就很难避免,也难以参与国际竞争。
三、加速果蔬产品流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力改进和提升果蔬产品的品种、质量、包装和卫生标准,锻炼培养农民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屏弃自己传统套路,坚决与国际做法接轨,彻底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国内相关金融的人力资本的联合重组,培育现代流通主体,广泛参与国际竞争,把我们潜在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球贸易活动中尽快得到发挥。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一批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和主体力量。目前全世界已有4万4千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这种形势己大大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的分工模式,农副产品的贸易也不例外,传统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实际上已经打破,新型的贸易体系正在形成,尤其是中国这个最大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新的世界贸易格局即将形成,在这个新格局和体系中,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理应居于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WTO的宗旨是实现该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化,减少保护和摩擦。
我国加入WTO以后,客观上为我们的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赋予了新的涵义。调整果蔬等农副产品贸易战略,建立与国际大市场紧密衔接的果蔬等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现代的流通体系,加速果蔬产品流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扩大我们的国际市场份额。
1.进一步加大国家对果蔬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尤其是批发市场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高效有机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网络,进一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以蔬菜批发市场为中枢,。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以副食商场、超市、仓储式商店、专卖店、便民店等零售业态为网络的现代果蔬市场体系,促进产销衔接。层次分明完备高效的市场体系是市场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根本前提,是实现优胜劣汰、引导国内产销和展开对外竞争的基本平台,也是加入WTO后我国果蔬产品充分实现“与狼共舞”、加速流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加入WTO之后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如何尽快培养和锻炼提高两亿多个农业小生产者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能力,没有市场,谈何竞争,没有竞争,谈何锻炼和培养市场适应能力!因此,市场建设极其重要。果蔬商品流通设施和流通体系建设是一个风险大、社会公益性强的行业,这方面的政府投资支持正好属于WTO“绿箱”政策范围,国家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国际通行的支持政策,扶持国内果蔬等农产品的流通。从国外情况看,日本、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一直把重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列为需要政府规划、参与建设和监督管理的社会基础设施,其中日本不仅专门颁布了中央批发市场法,而且在批发市场建设投资总额中中央政府投资比例高达40%。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更应在十年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基础上,辟出专用资金,加大市场软硬设施与服务功能方面的建设力度,加快全国批发市场电脑系统的联网建设,探索电子商务模式,逐步向以市场为导向的“订单农业”过渡。中央和区域性的骨干批发市场更应加强冷藏、流通加工、包装、配送与设施建设,逐步推行低温物流运输,促进商品全面保鲜,以适应城市农副产品零售业态和消费习馈的进步和国际化竞争的严峻现实。最终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构建并实现以中央或国家级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区域性批发市场为主体、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和物流配送体系为网络、以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为手段的全新的现代化的辐射全国并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和应用现代交易方式。同时,积极推行代理制和配送制等新型营销方式,尽可能应用竞拍甚至期货手段形成预期价格以指导果蔬产销。
2.积极推进果蔬商品流通电子商务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市场经济越是发展,贸易越是全球化,市场信息的导向作用越明显,信息网络的作用就越重要。建议中央财政每年拿出专款用于扶持果蔬等农副产品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和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具有权威性的、信息量大、发布及时的农副产品信息网,强化信息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改变产销不对路、增产不增收的现状。这方面的政府投资和支持不仅在“入世”以后的4年过渡期允许,即使更长的时期内也属于WTO“绿箱”范围。
3.积极推进以贸工农一体化为基本特征的果蔬产业化果蔬产业化的基本内容是实现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体系。这是适应WTO新形势,更好地与国外同业资本开展竞争、扩大出口、加速流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十分有效的造径,今后更应大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探索了多种果蔬产业化途径,主要是三种形式。一是类似于合作社的农民组织。广大果农菜农以合作组织自我服务方式实现产业化,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形式,对帮助农民发展果蔬商品生产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二是批发企业建立的果蔬产业化的组织。近年来上海、苏州、广州、深圳等地国有蔬菜流通部门积极向生产、零售和外贸几方面延伸。例如上海市蔬菜总公司(批发企业)同郊区和外省市建立了紧密型、半紧密型生产基地共9处,并与20多家中远郊农办市场及外省市场建立了联营代销关系;全公司还发展了以菜为主,多种经营的零售门市部近80家,形成了以拟发为龙头,种植基地和零售网络为两翼的蔬菜产业组织,三是一些以加工为龙头的外向型企业。这些企业对外与国外客商建立常年的供货关系,并引进国外的种子,对内组织农民种植和初加工,再由企业深加工后出口。
以上三种类型都是适合于我国情况的果蔬产业化形式,应当大力提倡并支持其发展,尤其是以加工出口为宗旨的产业化组织,将是扩大我国果蔬出口的生力军。在这方面,国内同行业的资本和智慧应加紧凝聚,做大做实。同时,为了形成果蔬产销的良性循环,有效地抓住“入世”机遇,应进一步增强骨干果蔬企业的龙头作用,并打破果蔬流通企业的所有制界限,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资源战略重组,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培育和组建以资产为纽带的大型果蔬产销集团,并向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一批在全国果蔬产销中具有示范引导作用,能有效参与全球果蔬市场竞争的“国家队”
4.加强果蔬市场的法制化建议借鉴发达国家和其它WTO成员国果蔬流通管理的经验,加快果蔬商品市场流通的法制化建设是“入世”之后的当务之急。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应的法律法规,二是流通中的各种技术标准。我国应当抓紧制订《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法》、《鲜活农产品物流法》并抓紧纳入国家立法计划,尽早颁布出台。同时还要加强制定果蔬规格、包装、加工、储运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程。对果蔬产品中有害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应当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对果农菜农加强安全使用农药的知识教育,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也要加强对农药喷酒的指导和管理,支持和提倡农技部门、科研生产单位研究、生产、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低毒、高效、低残留的蔬菜专用农药以及有机复合肥,同时还应当大力加强果蔬市场的日常监督检查。
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都应建立质量化验检测中心(室),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缩短对水果蔬菜的检测时间,特别是“绿色”水果蔬菜市场必须配备检测化验设备。应抓紧从生产流通结合的角度,制订全国性的水果蔬菜卫生安全标准及产销管理办法;先在大中城市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和零售店中试行,以后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对不技标准执行、各种有害成份严重超标的企业和个人应从严处罚,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总之,入世给中国园艺业带来更多的是遇,我们抓住用好这一机遇,必将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园艺产业带来历史性的跨越。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9 19:59 , Processed in 0.0287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