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杨竣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660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构建新型现代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助推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已有 75735 次阅读2010-12-25 16:28 |个人分类:产业状况|系统分类:市场评论

两年来,都江堰市在灾后重建的时代背景下,借助上海对口援建,着力实施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基层农业公益性服务硬件、软件建设,建起了一个全域性无缝覆盖的新型现代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为该市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现代农业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

都江堰市农发局长罗凌介绍,该市新型现代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中,硬件方面,市级为农服务中心是龙头,乡镇十六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为骨干,综合配套、便捷高效,农业综合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软件方面,强化了基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综合职能,建设起了一套贴近农民实际需求的服务机制,让服务人员和技术人员“沉下去”,走进基层,服务一线,加上农民专合组织、农业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种养大户和农业科研机构的广泛参与,形成了分工协作、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基层农业服务新格局。

罗凌强调,都江堰市新型现代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的建成和运行,实现了农业综合服务保障能力的大跨越,推进了现代农业良种化、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对促进该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硬件设施全国领先

服务保障能力一流

都江堰市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在上海对口援建下,规划建设了1个市级为农服务中心和16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为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都江堰市为农服务中心项目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7567平方米,总投资4500多万元,配置了从国内外引进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象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度计等先进设备,建成了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多个专项实验和检测室、农技推广培训多媒体教室等设施,配备农技服务专用车(内装简单仪器设备),各项硬件配置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全面提升了灾害预警、质量控制、信息咨询、农技推广的能力。

都江堰市共有20个乡镇(含滨江街道办事处),由于灌口镇、幸福镇和滨江街道办事处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较快,农业所占比重较小,市级为农服务中心设在聚源镇,除这3个镇外,其余各个乡镇都建设了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这16个服务站平均建筑面积超过600平方米,都按照“三化、五有、五统一”的要求来进行建设和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有办公场所、有设施设备、有专业队伍、有工作经费、有规章制度,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标识、统一配置设备;全面承接为农服务中心的主要服务功能,起到了就地检测、新技术示范与推广等基层为农服务“排头兵”的作用。

创新公益性服务机制

保驾护航“三农”工作

都江堰市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新机制,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着力构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行为社会化、服务形式多样化的新型农村公益性服务体系,为“三农”工作保驾护航。

首先明确了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公益性职能,要求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确保集中精力做好“三农”服务工作。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由市级主管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其性质为市农发局派出机构,管理事务、固定资产和设施设备由市农发局统一管理。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由市级相关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同时,实行工作配合与联动机制,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当好所在乡镇政府的“帮手”,按时保质完成乡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全局性中心工作和临时突击性任务,并组织实施完成乡镇政府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涉农工作相关目标任务。

实行“统一协调、分块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功能和作用。都江堰市整合各相关市级主管部门在基层的人才和技术资源,统一设置服务大厅,实现了农业(含农机、畜牧)、水务、林业等农业公益性服务岗位的集中服务。市农发、水务、林业部门还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运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和建议。

实施人才“沉积”机制,全面提高基层服务素质。都江堰市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一线工作的激励机制,接下来将分期分批地让所属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沉下去”,派到基层一线工作,实现市级与基层一线服务人员的上下流动,逐步达到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低于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数的2/3。

充分发挥完整的农技推广体系作用,高效推广农业科技。经过努力, 都江堰市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农业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服务中心和基层服务站是农业技术通往乡村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的“集散地”和“桥梁”;为农服务中心和基层服务站工作人员是把科学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的“火炬手”。

市场导向全程支撑

服务体系初现成效

目前,都江堰现代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已经初现成效,主要体现在:

农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传统农业以稻、麦、油等作物栽培、病虫防治、土壤肥料和畜禽防疫等技术服务为主,侧重于生产环节。现代农业服务则逐步向市场需求导向下的技术、信息服务转变,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包括市场信息、技术指导、种苗肥药、生产标准、商标注册、保鲜贮运、加工营销和科研教育等各个方面,服务手段更趋多样,服务针对性更强,服务效率更高。

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构建农民培训、人才培养、农技推广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功能的发挥,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农业科技水平全面提升。农业设施栽培、组织培养等一批高新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快速、广泛应用,为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检测服务。2009年,共计办理植物检疫148批次,其中,种子40批次,25.5万公斤,水果15批次、花卉苗木93批次,检疫合格率达100%,大大地推进了该市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进程;2010年,共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652期,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达到10.55万人次,成功地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1项、农业机具747台套,全年共免疫生猪、牛、羊等95.7万头(次),家禽214.6万只(羽),犬6.13万只,全市动物重大疫病应免率达100%;在加强对猕猴桃基地引种检疫性有害生物跟踪调查的同时,对川芎、蔬菜、猕猴桃集中生产区域进行了检疫检查。

农业信息化功能显著增强。都江堰市建立了市、乡(镇)、村(社区)三级信息服务网络,尽快改变服务机构、服务人员与服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各基层站设置本乡(镇)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窗口、利用配备的设备,建立与市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中心相配套的信息服务网络。同时,充分调动联通、移动、电信等营运商的积极性,在各村(社区)设立农村信息服务点,实现农村信息无缝覆盖。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搭建政府与农民沟通的桥梁,使农民及时、方便地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也为农民开辟了一条反映问题的说话渠道。

今年,都江堰市利用现代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搭建的信息平台跟踪市场信息、通过技术培训指导、大力推进良种良法应用,广泛推广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积极推进粮经产业双创双建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确保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持优质、高产,全市农业生产良种覆盖面达95%,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95%,全年粮食总产量17.12万吨。

完善为农服务机制

继续充实一线力量

罗凌透露,下一步,都江堰市将在公益性为农服务体系中建立分片包村联户责任制和重大产业化项目集中推进服务制;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和农民参与型、农户需求型菜单式服务,并实行服务质量社会评价制。

不仅如此,还要逐步建立健全向基层倾斜的激励机制:在职称聘用方面,同等职称优先聘用基层工作人员;在评优选先方面,基层一线年度评优选先比例按事业单位最高比例(15%)核定;在干部推荐选拔方面,同等条件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在培训方面,将建立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工作人员知识更新教育制度,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优先选送到农业院校参加业务、素质培训;在绩效激励方面,实行事业人员绩效工资切块单独考核,基层一线事业人员岗位绩效工资部分由主管部门提出上浮方案,经批准后实施,其上浮部分列入市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3 13:07 , Processed in 0.0278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