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叶茂中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5197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叶茂中谈营销--要多“炫”,才能变现?

热度 2已有 46539 次阅读2015-3-3 14:53 |个人分类:文章专辑|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 如何将“炫科技”打造成“炫爆品”



 从“明日边缘”到“星际穿越”……好莱坞誓将科幻主题进行到底,看得人脑洞大开、心醉神迷……
 什么“可穿戴”、什么“物联网”……媒体才不管你懂不懂,纷纷变身“谢耳朵”,科技话题越炒越炫。好像下一秒,就要生活大爆炸……
“Hi!扫地机器人”,“Hi!智能腕带”……就相隔一个“购物车”的距离,鼠标一点,轻松入袋,时刻准备着——炫爆朋友圈!
这个时代够炫了,舆论也炒热了,消费者早候着了……还不妥妥赚翻了?
无奈的是,美好的假设总会被骨感的现实啪啪打脸。
如果关心下那些在智能消费品领域的品牌试水者们,你就会发现这些年他们前进得很艰难,市场化摸索中碰礁不断,回报缓慢……令人感叹:抓眼球容易,抓钱袋不易,且炫且珍惜。
  就连像谷歌、苹果、耐克这些“大哥大”们,也是家家有本难“炫”的经:
  战略过渡型——曲高和寡的谷歌眼镜1.0



  从2012年正式面世,至今还处于测试阶段的谷歌眼镜,早已耗光了消费者的耐心,受关注度也降到最低点,各路舆论纷纷唱衰,从设计缺陷、电池耗能、隐 私保护到营销策略,真是360度全方位地吐槽,正当大家以为谷歌眼镜计划即将“温和地走进良夜”之时,却突然得知谷歌眼镜2.0即在2015年面世,谷歌 眼镜1.0只是探索者版……到底是谷歌,似乎一转身就挽回了颜面,让人似乎说不清真是阶段性过渡,还只是公关救局。
  不过,无论这是多大的一盘棋,谷歌眼镜1.0在商业上失败是无法被“补妆”的。回顾这两年间谷歌眼镜1.0关注热度急速降温,不难发现先锋玩家们总扮 演着引导舆论拐点的角色。这款由谷歌最机密的X实验室团队研发的眼镜,原本应是这帮科技极客眼中的香窝窝。无奈的是,迟迟不上市,调情时间过长,当新鲜度 已然流失,随之而来的,被破解出的bug也就越来越多。只能眼巴巴瞅着这帮最有号召力的脑残粉,慢慢变身为最具破坏力的高端黑吧。要想赢得先锋玩家的 心? Rule 1:不能让发烧友等太久!
 
 路线转向型——见风使舵的apple Watch    



  全世界都在看apple watch。
  那,apple watch准备好 做“风向标”了吗?
  业界流行一句话,可穿戴设备怎么样,大家都等待apple watch为产品形态做出明确定义。
  真是压力山大,淡定不了。难怪苹果这次显得尤其急迫。
  话说设计,apple watch除了具备可穿戴设备标配功能外,还附加了激发社交的彩蛋功能。可见,其初心还是想深耕好大众市场,再创“非同凡想”的销售奇迹。
  无奈是,根据市场分析机构瑞银集团(UBS)以及摩根士丹利的预测报告,10%的iphone消费者表示他们明年很可能会购买Apple Watch,这个结果显然无法令库克满意。
  于是,apple watch机智地打了一下方向盘,加强起“健康监测”方面的优势……业界纷纷揣测,apple watch未来可能以杀手级移动医疗的姿态,即将转战专业化市场……
  转个弯,是不是就是新出路?Perhaps。
  但改变既定路线多少有些无奈的。谁都能脑补出库克仰天长叹“what’s wrong?”的画面。错在哪儿?智能手表天生自带“配饰”属性,时尚潮人 是否买单,直接导致产品是否好卖。客观地说,apple watch吐槽点真不多,关键是,从时尚角度,不够潮,high点更少。套用时尚媒体们对 apple watch的普遍点评“既不是特别潮,也不是丑得不能忍。”问题是,潮人儿根本就不会去忍好么?要么够潮,要么够型格,要么够好玩,没有 high点就给白眼!
  华盛顿邮报有篇文章,“为什么我永远不会买apple watch,哪怕安娜·温特(vogue主编)喜欢它。”潮人出的选择题就这么简单,要么到沸点,要么冷冰冰。“温开水”?No thanks!
 
策略调整型——式微则退的耐克Fuelband  



  作为健康手环的第一梯队的大腕儿耐克,已然悄悄退出这场战争。
  业绩惨淡Fuelband的存在,对于耐克来说变得愈发“鸡肋”
  眼看不妙就撤,想快快止损也无可厚非。调低腕带业务的战略优先级,取消FuelBand SE新品发布会,把FuelBand硬件团队大裁员……简直是快!狠!准!不回头!
  面对颓势,耐克果断表示“Just Don’t Do It”
  不多说硬件上的缺陷或隐私数据外泄的大bug,单纯从用户逻辑上看,Fuelband也挺难自圆其说的。已经有运动习惯的人并不需要它,愿意为它买单 的消费者往往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比如减肥,但是运动手环只能在购买初期调动起用户的运动积极性,激励性设计缺乏延续性,无法真正帮助有需求者完成心愿。 事实上,大众消费者还是需要一个更务实的利益点去打动他,如果没有办法对应其的实际需求,任凭再炫也只是别人家的“玩具”而已。  
  
  仔细想想,无论是google glass1.0、apple watch还是FuelBand,在追逐炫科技方面都快人一步,也都忽视了最根本的关键:人。
  缺乏对用户人群的心理解读,直至先锋玩家没胃口,时尚潮人嗨不起,大众人群用不上的现状。
也许谷歌、苹果、耐克,不会太在意这些。
也许这些智能产品的使命并非盈利,也可能为了树标杆、为其他产品线引流,或是仅仅抢占大数据资源……
反正人家可进可退可转弯,有钱就这么任性。
而后继者们要自问的是:你玩得起吗?
还是承认吧,你就是想赚钱,赚得快、赚得多、还要赚得久……
那咱们就好好地从先驱者身上提炼经验,快点找到自己的盈利之路!
现在,问题来了……
怎么才能让吸睛的“炫科技”变身为吸金的“炫爆品”?
不能打动人心的科技,只是毫无商业价值的炫技。
不要成为科技的奴隶,而忘记“人”才是关键的主宰。
因为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科技含量有多高,和他关系都不大,根本不带感。
只有基于对人性的精准洞察,提炼出的核心优势,能与人产生深层共鸣,才能自带盈利基因。
 
1.先解人性方程式——洞察到潜在需求,找到情感痛点
如果一味追求“高精尖”、“新奇特”,易集得业界的群赞,却难以博得消费者的芳心。
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马斯洛,是以推导还是用建模,都完成了对人性的经典揭秘,
对于营销人而言,不应满足于引用,只有用心破解人性方程式,才能得出属于自己的洞察。
挖得越深,越可能找到被忽视的隐蔽动因,那些往往就是有力的营销驱动力。
微博上有一句话被转发数万次:不幸福,源于“什么都想要的贪”和“什么都不想做的懒”。
对于社会家而言,人性弱点就是苦大仇深的根源。
但对于我等营销人而言,却应扶墙大笑,幸好人性有弱点,否则营销怎么下手?
 
纵容懒惰。狠狠宠坏消费者,最好省得动手动腿动脑子,只要动动嘴皮子就完成所有事。
虚荣有理。有面子很重要,不打磨产品的型格,怎么对得起这个看脸的世界。
纵情掌控。正因为生活充满了无力感,才这么需要掌控感。远程遥控,这种感觉好极了。
抚慰脆弱。越用坚硬自我武装的现代人,内心越柔软。关键你是否能找到关键的痛点,一击即中。如果要“暖”,就要打造像“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教授那样暖到你流泪。如果要“萌”,就要萌到你心窝窝。
你听说过JIBO吗?那是一款家庭机器人,听说在美国火爆了。他除了会自动拍照、摄像、天气预报、播新闻……等等,关键是他会讲故事、会安慰人、会撒娇、会表达爱,逆天的是,这家伙竟然还会卖萌!

 

就那样歪着脖子萌萌哒看着你,是不是酥到骨子里?还不大呼三声“卖萌大法”好!
直击恐惧。正因为意外无处不在,所以贩卖“安全感”永远有市场。比如SmartUFO,这款可穿戴智能设备与众不同的是,定位就十分明确:老人,孩子,宠物、爱车。因为太害怕失去,才会如此渴望着时时紧密连接。

  

在人性的冰山下藏有多少商机宝藏,只有真正潜下水面,看看用户到底困扰什么?恐惧什么?羡慕什么?盼望什么?有时候,只有找到了对的答案,就能找到对的方向。
 
2.植入“FUN”元素 ——就要玩转,不怕被玩坏。
能想到bilibili会越玩越大吗?不仅早已跳脱二次元族群壁垒,更是勾搭上了大淘宝。这么高调的合作,已然肯定了弹幕的商业价值。
为什么能这么火?正是那种全透明,无拘无束状态,让成年人都“如愿”还原成顽童态。
一旦玩起来,玩出气候,就停不下来。



就像社交媒体中,植入型的趣味内容,远没有开放型、交互型的趣味模式来的吃香。
因为我们喜欢看见有趣的内容,更希望别人看见有趣的自己。
智能化设备如何让使用者显得更炫更有趣更醒目?
如何帮助使用者秀出自己,赢得社交关注度?
高科技功能可视化、外显化、趣味性,有时并不需要太高精尖的科技,却是吸金法宝,
举个栗子吧!你知道cicret吗?一戴上,立刻让你有一种未来战士的酷炫感,仿佛拥有机械手臂。其实,投影功能并不能算是多高的科技含量,但成功将趣味性在视觉上放大了N倍。是不是很潮?很有冲动立刻拍照上传朋友圈?那就对了!



当然,操作流程越简单越有“FUN”,越高级越解“HIGH”。所以务必开启“Easy”模式。
操作手册最好只有几行字。技能越轻松GET,越容易上手,用户体验感和趣味感知度就越强。
就像谷歌收购的NEXT智能温度调节器,外形极至简洁,操作上更是简易到无须用脑,让用户能轻松享受“玩转”的快感。


 
3.催化情绪嗨点-----调好“悬念/揭秘”的配比
高科技产品总是逃不开一个调试阶段,但浮躁的现代人最讨厌“等待”。
如何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持币等待,内心仍然宛若初恋般甜蜜期待?
造悬念,就是在吊胃口,用神秘感来吸引粉丝关注,提升期盼值。
玩揭秘,就是在沟通预热,激发粉丝互动参与,刺激购买冲动。
太吊胃口,小心让消费者倍感丧气。说得太透,谋杀了神秘感,拉低了好奇心。
就像要谈一场意由未尽的恋爱,节奏控制要用脑更要走心
这个时代,不得不提的是,社群能量这枚好帮手,
社交网站上的KOL(关键意见领袖)绝对要“高攀得起”,他们的推荐将是重要吸粉磁力。
普通用户也不能“爱理不理”。特别是,与自媒体用户间纽带的维系,有时会触发社群情绪的G点,不经意间成为营销的突破口。
就像亚马逊在推出Echo时制作过一个官方视频推荐,反映平淡。但近期有一个普通用户制作了仿效版上传至推特,却引起了几百万转发,来了一场意料之外的轰动。

 
 
如果你问,在智能产品领域,未来市场前景将如何发展?
明天的事,明天就知道。
我们就像正在星际穿越中,探索着未知,期待着精彩。
始终应记得,科技不断向前,而真相永远都在……心底。
想出发的勇士们,do you dare?



以上文章转载至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官网:http://www.yemaozhong.com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老王的营销观号 2021-7-18 17:39
产品传播需要跨越的鸿沟就刚好嵌在“早期用户”到“早期大众”之间,早期用户之前还有“创新者”这么一个极客型的先驱群体。如果产品创新感十足,high点够多,够FUN,那么至少可以确保会得到创新者们的青睐,但他们的传播圈极其有限,对早期用户的使用决策不构成影响。而早期用户才是产品传播的中坚力量,因为他们实际上是KOL的角色。但说到底KOL的本质还是人,是最能表大众用户消费需求的人。要撬动这根杠杆少不了对症下药,看人下菜碟的方式方法。组织KOL来个FGD,或者以KOL的反馈为触点拿出个MVP都是惯用手法,核心是拿到产品开发抓手。辅以其人文关怀也是必不可少的加分项,只有一硬一软的尺度拿捏恰到好,KOL这股力量才算是被真正动员了。上有产品广告轰炸,下有KOL口碑发力驱动私域流量的裂变 ,双管齐下,产品被大众所接受的可能性才会大大提高。PS:据说产品的市场渗透率达到15%-25%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3 06:12 , Processed in 0.0293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