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石章强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4041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品牌战:城市竞争的最高境界

已有 82338 次阅读2010-10-20 23:13 |个人分类:文章专辑|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在当前日趋白热化的竞争格局下,如何使自己的城市从千城一面的尴尬中脱颖而出,成为摆在市长们面前的一道棘手难题。近年来,不仅上海、大连、宁波等大中城市选择了品牌之路,更有丽江、普洱、宜昌、芜湖等中小城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城市营销,从而掀起了一场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深刻革命。这就是城市之间的营销战,这就是城市之间的品牌战!谁拥有品牌,谁就拥有未来!

品牌战:城市竞争的最高境界

■石章强

     从1993年开始,思茅市每两年举办一次普洱节,至今已有八届,当地也将普洱茶产业先后由“重要产业”提升至“支柱产业”,后又提拔至“第一支柱产业”的高度。

     2005年在云南省茶叶工作会议上,云南省提出要将“云茶”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使之成为云南继“云烟”、“云花”、“云药”之后的又一知名品牌的政府战略,其中,这一战略实现的标志当属200748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

    2007年6月,一场以“普洱茶香满香港”为主题的大型造势活动将在维多利亚湾畔激情上演,“营销云南”高调启动。作为云南重要的地理标志性产品,普洱茶当之无愧地成为释放云南品牌力量的急先锋,接下来的10月,“普洱茶台湾行”也将启动;2008年,“疯狂”的普洱茶将被推向全球。

在当前日趋白热化的竞争格局下,如何使自己的城市从千城一面的尴尬中脱颖而出,成为摆在市长们面前的一道棘手难题。近年来,普洱、昆明等诸多城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城市营销,从而掀起了一场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深刻革命。

     城市究竟该如何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营销又该如何结合?城市建设与城市品牌建设又该如何水乳交融?如何把自己的比较优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如何树立自己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旅游者与消费者?……

如果说大连的城市之路是中国城市建设品牌的萌芽的话,那么昆明的园艺博览会则是更进一步演绎了城市战的表现形式,上海的“better city, better life(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则是把这城市之间的竞争推向了高潮。

    这就是城市之间的营销战,这就是城市之间的品牌战。

城市竞争的形态正在升级 1.1资源战

    城市竞争资源战,这是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最显著特征。靠山吃山,近水吃水,成为一种普遍真理。

然而,一旦资源耗空无以为继时,而城市经营者又没有及时与找到立足点时,城市随之像掏空的建筑一样,轰然倒下。云南的B牌城市东川市的消亡是最有利的明证。

1.2政策战

   政策是人为的产物,当人为的因素不再发生作用,或人为的因素同时发生在其它城市上,这种作用便会消失,不可持续。毕竟,政策只是引子,只是催化剂。

   同样的政策惠顾下,甚至比之省内同邻兄弟城市,更是过之而无不及,却诞生了完全两种不同的结果,南京的没落和苏州的强势崛起再次告诉我们,政策只能是春药,强身还须治本

1.3企业战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角逐市场的最小但有用的竞争单元。青岛超济南成为山东的符号,宁波超杭州成为浙江经济的晴雨表,无不彰显了企业的力量。

   但是,有着众多企业数量的慈溪却远不如企业数量少很多的顺德和昆山,这又说明了什么呢?企业战必须放在城市品牌建设的高度上来提纲挈领

1.4商贸战

    商贸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无商不兴,就是最真实的写照。汉正街的没落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生机,正好与这两座城市的兴衰一脉相承。

    但是,商贸只是加速器,不是发动机缺乏了城市品牌规划和城市营销下的商贸就会是地摊市场,成为城市挥之不去的隐痛

1.5人才战

    无用置疑,人才是城市的生命线。宁波和杭州面向全国的人才争夺战,有力的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

但是人才往往是扎堆的,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没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城市,是引不来大量的人才的,也是留不住优秀的人才的。

1.6品牌战

    虽然城市间的竞争是城市名字的竞争,但说到底是名字背后的含金量的竞争。而含金量只是城市间品牌竞争的产物。

城市竞争的区域性正在消失 1.1区际竞争

    在资源和市场没有放开的时候,城市间的竞争往往局限在城市内部的资源的争抢和分配,就像泉州和晋江争资源、西安和曲江争资源一样。这是城市竞争的最初级阶段。竞争特点就是在一个平台上争抢有限的蛋糕。

1.2城际竞争

    当市场经济开始发展时候,区际竞争开始转向了城际竞争,城市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城市内部的争斗,更是放在更宽广的城际之间展开。湖北省内的五大城市之间的内斗、成渝之间难解难分的竞争、福州和厦门的暗斗等,基本上是基于这种城市竞争战略而形成的。

1.3省际竞争

   省际竞争实际上是城际竞争的扩大化,从立足城与城之间扩宽到省与省之间。竞争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是竞争的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圈的形成就是基于这种竞争而产生的,在这种战略下,最终受益的是圈内的中心城市,如上海、广州、北京等,而非中心城市则成了陪衬。尤其是最近一两年中部崛起谁领头的竞争,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皖江经济带、昌九经济走廊等之间的省际竞争可谓是此起彼伏。

1.4国际竞争

    国际竞争是城市竞争的最高区域形式,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比较成熟阶段的时候的产物,也是城市竞争从一区一城一省一国扩充到全球的资源视角的最高阶段,只有立足全球视角,才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但是,立足全球竞争和国际竞争,并非一定是打造国际化城市,这和中国的很多的中小城市盲目打造国际化都市的口号是完全不一样的。

品牌战成为城市竞争的最高境界 1.1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位于北纬1度,国土面积为646平方公里,人口为320万,相当于中国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中国许多热带城市有着相似的气候条件。新加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这已成为其重要的旅游吸引力之一。但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精心规划的结果。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正是看到了欧美等国家在通向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进程中解决城市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在新加坡建设的初期就开始引入"花园城市"的理论,并坚持不懈地予以实施,很好地处理了城市与自然相结合的问题,从而提高新加坡的知名度,为其发展旅游业,广泛吸引外资,增加对外开放的实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新加坡通过花园城市的建设向世人展示了其热带城市的风采,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为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这就是新加破模式的由来。

    1965年新加坡建立了独立的共和国,城市大规模的重建正是从那时开始的,建设花园城市的思想也同时形成。从最早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的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新加坡为提高花园城市的建设水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新的目标提出。六十年代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七十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空间(灯柱、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等)的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进行停车场绿化;八十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制订长期的战略规划,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引进更多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模特种类。九十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引入刺激性强的娱乐设施,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加强人行道的遮荫树的种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由于新加坡政府较早地认识到城市环境的重要性,园林不仅仅能创造"使房地产增值"的经济效益,更是国民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的体现,从而使建设"花园城市"的运动深入人心,与广大民从达成共识。这一切都给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注入了活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正处于新加坡的某个发展阶段,我们应结合国情,在奔向"中等发达国家"的进程中少走弯路,通过园林建设使国家和城市获得最大的政治、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2上海模式

    “上海的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政府作为发展的主体,对城市的各种资源进行尽可能的有效配置,再通过现有资源吸收整合其他资源,包括外资和民资,共同推动上海的城市发展。”上海一位政府决策咨询研究专家介绍说。

    上海的独特之处又在于,它是以政府性公司的形式来承担政府经济发展主体的功能。其鼻祖是久事公司”。 久事公司成立于1987年,开初为“正局级事业单位,企业经营,属市综合经济领导小组领导,归口市计划委员会管理”。当时的计委副主任兼任久事公司的董事长,久事公司被作为“第二财政”的功能定位。

    依照久事模式,上海市随后又在市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简称上海城投),专事城市建设开发。城投和久事又共同成立上海申通集团有限公司,专营城市轨道投资。此后,工业、农业、商业、体育等大口相继成立了投融资公司。
  久事模式不断克隆,至今上海市政府一共有三家综合性投资公司: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大盛资产有限公司、上海盛融投资有限公司

   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上海自浦东开发开放14年来,经济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GDP从756亿增长到2005年的9140亿元,财政由200多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4100亿元。

    官方数据显示,上海15年共投资26000多亿元———其中“八五”期间全社会投入3900亿,“九五”9600亿,“十五”13000亿,分别占到全国的1/11-1/25不等。

   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建设模式,为上海阶段性地成为中国的经济首都功不可没,虽然现在上海现在开始思考这种模式在未来上海的持续发展中要不要转变以及如何转变?

1.3宁波模式

    宁波人多地少,资源缺乏,基础薄弱,国家投资很少,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宁波基本上还是东南沿海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商埠小城。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社会经济发展抓住深水大港的优势,争取国家区域发展倾斜政策的政策支持,在宁波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性行为的作用下,释放出宁波民众艰苦创业的伟大力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实现了宁波经济社会的高速度、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446.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733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4700美元),财政收入455.5亿人民币;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864亿,财政收入561亿。2005年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宁波在全国200个主要城市中,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6位。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被称为“宁波模式”。
  宁波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宁波特有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凭借宁波人民开放、开拓、开明的精神品格,紧紧抓住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建立起来的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反映宁波特色的一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宁波模式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包括:
  (一)以民为本,留利于民、藏富于民、放水养鱼是宁波发展模式的根本特点
  (二)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是宁波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
  (三)公私兼顾、混合经济是宁波发展模式的重要特点
  (四)内外结合、外源经济是宁波发展模式的显著特点  

1.4顺德模式

    顺德,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属于工业较发达的地区,其城市化已高达96%,工业在GDP的比重已占到92%!

顺德的核心发展源是敢为天下先!

    80年代的顺德,兴起了建设工业社会的热潮!顺德从84年第一家乡镇企业----“科龙电器”诞生以来,工业社会建设全面进入快车道!当时顺德是以乡镇企业为主的,产业集中在家用电器制造!顺德人凭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成功制造出了第一台电冰箱“科龙电冰箱”!之后,“美的”研制成功了顺德第一台电风扇,这一次大规模的发展工业被称为顺德第一次创业,在当时,"家家冒烟"的小工厂,到处皆有!

    92年,顺德进入二次创业,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逐渐把发展工业的核心转向了调整产业结构为主,创业为铺!顺德明确了工业立市的方针政策后,全力冲击现代化顺德!顺德因大敢的市场经济改革,被广东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市“,“市场经济体系综合改革”试点!顺德人不惧怕困难,在身为县级市的行政格局下,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经济和改革的奇迹!96年,顺德被广东特定为不受地级市行政干涉的县级市,给予了顺德改革最大的支持!顺德当时,虽是佛山的一个代管市,但它所有的行政审批是独立的。也是是所谓的“省直管县”,在当时,顺德已大胆尝试了这个改革!

    经历工业二次创业和产业调整后,顺德的产业形成了两家一花(家电制造,家具制造,华卉生产基地),加上新兴的光机电一体化,医药制造,塑料五金,涂料,高新产业园,顺德工业体系已很完整和强大,是广东绝对的工业重心!

    顺德人取得了工业社会的成功,其城市建设更是飞速前进!“跑步进入现代化”是羊城晚报形容顺德用的词语,顺德的确是城市翻天覆地!顺德现已成功打造了100万人口城市,把其原镇区大良,伦教,容桂规划为中心城区,人口100万!

    顺德的工业社会和城市建设的成功,使顺德率先基本实现代化目标已接近现实!顺德目前10镇区行政划分,政府高效运作,工业高度发达,城市化也逼近98%!在中国,顺德人提前30年达到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综上,顺德模式是:乡镇工业,规模工业企业拉动,形成供求产业链!政府开明,高效,勇于改革!这是顺德模式,其精粹是市场经济现代化程度和开放程度较高,顺德人“敢为天下先”做了很多创新尝试!   

 

     (石章强系锦坤品牌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上海锦坤传播公司董事总经理,与之联系,135-645-23456,jonkon@163.com。)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5 14:08 , Processed in 0.0290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