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石章强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4041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武大”竟也四易其名,高校改名有学问!

已有 40048 次阅读2016-4-20 02:32 |个人分类:营销道法术|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武大, 高校改名, 顶层设计

三月灿漫,落樱纷纷,武汉大学又火了。也许你并不知道,这所全国文明有着 100多年历史的国际名校,在一百多年的风雨洗礼中,竟然四易其名。高校改名的背后究竟有什么玄妙之处呢?

武大竟也四易其名,高校改名有学问!

/祝丹(锦坤项目经理、高级咨询师)

 

“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三月灿漫,落樱纷纷,武汉大学近日又迎来了樱花季,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其芳容,武汉大学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高校”之一。

然而,你并不知道,这所全国文明、有着 100多年的历史的大学,在1913年创校初被命名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院”,在一百多年的风雨洗礼中,竟四易其名。



虽然中国高校学府的历史不长,只有一百年出头,中国人也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就在这不长的历史中,中国大学从未停止过更名。武汉大学——办学源头溯源于清朝末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1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名武汉大学并沿用至今。

近年来各地高校跟风效仿更名之举,从而引发高校更名热潮。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仅6年来我国共有472所高校更名,占总数的23%为何更名热潮一波未平又起?

 

三大“红利引爆高校更名

高校更名,不仅名头更响亮,在招生上拥有唬人的资本,还能提升学校行政级别。只要这种更名红利还存在,高校就不会放弃更名这种办学捷径。

 

一、             获得政府偏爱

在对高校的评价与建设上,行政力量占主导。因为学校的行政级别不同,政府对学校的资金投入也不同,在政策支持上也大不一样。比如,同样是本科院校,“学院”和“大学”获得的资源就有很大差别,在学科设置、科研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学院”都不如“大学”。因此众多为“学院”的高校都想方设法的要更名为“大学”,目的就是“也分上一杯羹”。

二、             名气高大上

社会公众对搞笑的认知,往往也是以校名为评判标准。学校——学院——大学,光是听起来,都会明显感受到“层次”的不一样,“学校”给人普通、没有分量的感觉,而“学院”又让人容易与高校中的院系混淆,只有“大学”给人“高大上”、有分量的感觉。至少在“第一印象”上,大学就完胜学院和学校。而由学院和学校更名成大学的高校,名气会大大提升,这一点是花多少钱打广告、做宣传都换不来的!

三、             惹争议,博关注

一般更名的高校都有着知名度不高的特点,通过更名,将名字改得高大上,引起社会争议和关注,或者几年一个样,以吸引招生、提升名气、打响知名度。

例如:炒得费飞扬的的“新川医”——四川省泸州医学院和“老川医”——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更名之争,无疑让更名后的“四川医科大学”火了一把,何乐而不为呢?

 

六招更名更显高大上

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校名,不仅能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也能解决现在高校抢生源老大难的问题,所以高校更名之风愈演愈烈,虽然这么多高校竞相改名,但也绝非一拍脑袋瞎改,改名是有规律可循的。

 

第一招:由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学院。基本上是从专科升为本科的学校。这种比较好理解。如: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就改名为福州理工学院。

第二招:由学院更名为大学。包括一些很有名的学院,也觉得学院名字不高大上,希望更名为大学。比如北京广播学院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钢铁学院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四川外语学院更名为四川外国语大学。有些虽名字改了十几年,但熟悉的人还叫广院钢院

第三招: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脱钩。独立成为民办学校并更名。比如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脱离华师,独立为广州商学院。

第四招:学校想摆脱某些传统行业形象。有个时髦的校名。流行的有铁道交通水产海洋地质工程钢铁科技”……就算以前没有冷门词汇的,也要往热门词汇上贴,比如财经、经济、理工等。步子迈得最大的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河北地质学院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这被民间评价为跨越难度最大、最不沾边也是最唬人的改名。最近教育部公示的39所更名高校中,河北地质学院改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

第五招:向更大的地名靠拢。以市为名的高校改成以省为名,如岳阳师范学院更名为湖南理工学院;就算不能以省为名,也至少得改成半个省,比如烟台师范学院改名为鲁东大学;乃至试图以大区为名,无法以大区为名则以大区变体为名,如河北联合大学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吉林师范学院等校合并后更名为北华大学。在中国,绝大多数国人都想当然地认为学院就是比大学差劲,地市级地方名字打头的高校就是比省级地方名字打头的高校差劲,师范类高校比综合性高校差劲。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许多高校都在想方设法去地方色彩,而且还想方设法去学院色彩。

第六招:民办大学尽力抹去民办的影子。比如江西蓝天学院2012年更名为江西科技学院,泉州泰山航海职业学院2013年更名为泉州海洋职业学院等。



高校更名三大“乱像”

一所大学的繁盛与影响力,其实与大学的名字并无实质关系,名字的响亮与否,与其办学质量是有很大关联的。被世界公认为与牛津、剑桥、哈佛其名的世界一流大学——麻神理工学院,自1865年建校以来从未更名;印度理工学院,被誉为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名扬海内外,并没有因其为一所学院而受影响,院校的实力足以让一个校名冠誉全球。然而在红利驱动下,国内高校更名乱象横生。

 

一、             有了“名头丢了特色

近年来,为了在激烈的生源争夺中取得优势地位,高校一方面在提高师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等硬件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扩大招生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上想办法。无疑,更改校名是一种本小利大、立竿见影的营销策略。

我国事业单位在人才录用标准上,也是是更青睐名气更大的院校毕业的人才,导致很多的考生和家长在选择就读院校时,也是依名择校

因此众多高校费尽多番努力只为能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头来唬住更多的学生,追求“最佳”传播效应,而不是从办学、立学、治学的角度,来考虑更名,提升学校的特色。

 

二、             攀附名校“假大空

利用名校做品牌背书,无疑也是一条捷径,但假名校之名,也要有承载的自身力量,切忌“假大空”,引来争议无数。去年炒得沸沸扬扬的泸州医学院更名事件:泸州医学院想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但在过去的一年中一直受到四川大学的抵制。近日,泸州医学院又悄然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但此举又遭遇反对。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日前发表官方声明,表达强烈愤慨和反对,要求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其不当更名行为。

像泸州医学院这样,短时间内两次更名,又两次都因为更改后的校名与他人存在冲突而招致剧烈的直接反对,其用意无疑是想摒弃自身的乡土气息,通过更名往名校的队伍里靠,显而易见。

 

三、             更名后“头重脚轻

校名是高校办学质量、社会声誉、文化心理的统一,讲求的是名实相符,而频繁更名所带来的“大跃进”、“跨越式发展”容易使高校“虚胖”。高校应更多地致力于苦练内功,提高教育质量与科研实力,而不是在校名上努力攀比。就算将自己校名改得再“高大上”,如果实力不过是三四流,甚至不入流,只会徒留笑柄。

其实对于公众而言,对更名后的高校充满了期待,期待的恰恰是高校更名换汤也换药。高校要有新的发展,改个名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与社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上下功夫,体现优势、办出特色,而不是顶着一个名头,“头重脚轻,华而不实。想要在更名后,完成华丽蜕变,唯有扎扎实实地推进高校体制完善,以办学实力争取社会地位,才是解决高校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

 

高校正确更名三大“原则”

高校更名并非不可,“北京大学也是由建校初的京师大学堂更名而来。对于客观条件造成的更名,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这说明高校也是在与时俱进的,也是在不断进步的。但高校更名要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实际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比如: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体系脱离,需要更名;还有的学校整体办学定位已经发生变化,需要更名。高校更名如何做到换汤也换药,并非表面的面子工程呢?

 

一、             科学更名,注重程序规范

高校的更名并非是一所大学的事情,大学的更名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教育体系的和谐、健康发展,在更名前应该有一套完善规范的程序。

“无规矩不成方圆。”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同类型高校的合并、升格及与此而来的高校更名仍将是一种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规范更名程序。有关部门既要对高校更名的办学条件、价值取向、细化程序等予以明确规定,也应该加强自身工作的民主化程度,完善各项审批程序。只有合法、合理,实现多元参与,高校更名才能减少过程的混乱。

 

二、             深度更名,注重内涵建设

大学之所以存在,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以知识、学术、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和目的的机构。因此,大学的名字无论如何更改,大学的建设都应该以学术探索和培养人才为第一原则。李大钊在纪念北京大学成立25周年的文章里这样说: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

单纯从便面更换名字,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校。高校更名,必须进行深度更名,注重内涵建设。

 

三、             谨慎更名,注重信誉建设

院校从建立之初,就蕴含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风韵,这种独特的文化渗透到高校的校名、校训、校徽、校歌以及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些都是高校独一无二的资源,是高校最宝贵的无形资产。这些是高校固有的精神和文化风格的载体,是高校信誉形成的重要元素。因此,当高校在选择更名是,一定要将高校的精神、文化、传统考虑在内,要将高校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进行创造性地转换,为新大学大发展提供经验和理性,同事要守住大学的传统包容的理念、民族的体系、自由的文化尤其是处在社会转型期,要更加注重大学的底线伦理建设和内涵建设,而不是汲汲于高校更名,高校更名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任何一次更改都是对高校自身无形资产的一种破坏,因此,要慎重更名,注重已有信誉的守护,从而在已有信誉基础上形成新的信誉



武汉大学四易其名,更名成功,是基于其百年深厚的文化、教学特色积淀以及政治环境因素影响,其之所以能文明全国,也是无数莘莘学子赋予的盛名。一所高校的校名就是它的无形资产,早已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风格紧紧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标志。高校“更”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其作为一个教育运作体本身的发展战略规划,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名并不是成名的捷径。高校名称到底要不要改?是否具备更名的条件?更名后如何发展?这些都是在更名前需要深思的问题!

 

 

石章强锦坤创始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品牌专委会秘书长、上海市政府品牌专家委员。公众微信:锦坤品牌营销;微博:@锦坤石章强、@锦坤品牌营销;电邮:shizhangqiang@sohu.com  官网:www.jonkon.com。)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30 13:18 , Processed in 0.0300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