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山峰_高端商品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537117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把管理思维用在营销策略上

热度 3已有 138983 次阅读2012-11-12 12:57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管理是营销的背面、组织的内功?

    “管理门前是非多”,诸多“是非”都是单方面讲管理形成的。我所见的中小企业老板们,经常听到人家讲,管理是内功,生出了对管理的敬仰,但是往往实施结局不好。

    最常见的问题是弄错了节奏。

    创业期,企业需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生存问题的关键在于打通几个市场节点(市场困难),落实到后台的管理需要的就是“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的基础是小团队的“尽心尽力”,用来实现困难的创造性解决。等到了发展期,企业面临的是低成本扩张复制问题,落实到后台的管理需要的是“西方正统管理”,西方的管理基础是“尽职尽责”,需要有组织上的分工、把创业期的例外工作变成例常工作,发挥的是效率文化。而事实上搞管理搞得一塌糊涂的企业,往往是在打市场的阶段不能聚焦资源于瓶颈环节,迷信岗位说明书和标准流程,在事实上形成了“分兵”(杯具啊),然后在企业前景不佳的情况下蜕变成离心离德。另外一些“草根”企业成功的闯过了创业关,往往又不能把管理从“中国式管理”调整到“西方正统管理”,诸侯林立,整体效率低下,以前赚到了困难的钱,现在看起来容易的钞票赚不回来,于是彼此记恨,“宫廷戏”又开始上演。

    只是乐得一帮“管理专家”忙乎得不得了,什么“先搅局再入局”,项目费、电费、纸张用去了不少……为中国的GDP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对管理中的具体工作是不懂的(曾经客串过一次管理咨询,跑龙套),管理对于我的意义,在于把管理原理在营销上的运用。

    接下来我们先看看管理的理论。

 

效率目标下的管理理论演进:点、线、面、体

    我听过最好的一次管理学的讲课,是包政老师带的一名博士生讲的,讲得比较深入浅出,借鉴过来。

    管理一直是一种手段,提升效率的手段,所以包老师以前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产业的唯一标准是效率。而这种效率提升的方法,经过了4个阶段。

    点效率,就是泰勒搞得一套东西。分解动作、把不必要动作去掉,把相邻的工作之间的间歇调到最合理……之类,以提升生产效率。这个阶段,通俗的说,是发现,零件的生产成本是1块钱,可以通过点效率优化到8毛。

    到了高德拉特的时代,发现生产中,效率最高的机器人反而是罪魁祸首,它带来了大量的在制品库存(大家可以阅读《目标》四部曲),于是效率提升在于平衡和匀速,以及在此之上的“流速”。这就是著名的线效率。这个阶段,通俗的说,即使你用机器人把零件成本降到了5毛,你的成品成本是10块,人家8块,如果你再加大规模,把零件成本降到2毛,你的成品成本可能要上升到11块而不是下降到9.7块。你要做的是提升线效率,在平衡和流速上用力气,把成品成本降下来。

     后面的面效率是什么呢?如果你把点效率看成解决了车间的问题,线效率看成整个工厂的优化,面效率就是工厂和市场之间的优化。当顾客(市场)易变的时候,发现成品库的商品可能是废品,卖不掉不就是废品吗,负效率明显。丰田搞的面效率,就是去迎合顾客,做法是搞好二手车市场,让客户换车时把旧车卖个好价钱,然后搞汽车金融市场,给顾客买新车降低门槛。这个时候,顾客买丰田车意愿上升,然后能比较准确的估算出需求,用需要去“按单生产”消除了成品成废品的“负效率”。这个阶段,通俗的说是,你通过前面2个阶段把成品降到8块后,你再用力气把成品的会计成本降到7块,会发现,你的东西在市场上迅速不值钱了,或者卖不掉了,仓库剩下一半卖不掉,你的成本反而是14块,所以要强调面效率。

   体效率是什么呢?哈默他们的“流程再造”,外面提升整个链条的响应速度,比如7-11店,上午顾客问到一个新商品,下午就能补货进来,这种速度是靠什么提升的呢,靠的是末端的销售人员集成了部分采购功能。企业内部呢?复合工种释放了员工的工作激情。用“逆分工”实现里外兼收,响应市场。

   

伟大的理论开创者,猥琐的理论研究者

    点、线、面、体一定是后来的理论研究者归纳出来的。我觉得这个归纳不对,点、线有道理,后面的面、体比较扯淡。

    点效率到面效率是对的。因为,它们暗含了2种进化,一种是思维方式的进化,前者是努力提升部件的能力,后者是系统思想,当你发现,你I3芯片配128的内存的机器慢得和486的机器一样,如果选择花800块钱把I3升级为I7,你得不到一点点的性能提升,不如花80元钱把128的内存换成4G的,立马性能提升得翻天覆地。另一种进化是级别的进化,从车间进化到了整个工厂。

    而什么面、体效率就比较扯了。面效率对比线效率,思维方式是没有变的,把平衡性延展到市场而已,变化的只是级别。(这点很有意义,以后再讲)

    而面效率对比体效率,思维方式有变,但是级别没变,都是生产对接市场而已。只是途径不同。

    我认为,归纳者并没有真正的明白理论开创者的思想。而只有懂得开创者的思想,才能把管理理论用在营销上。

 

理论如何移植到营销领域的?

    包老师当年就是把管理思想移植到了营销领域。他首先用的是“线效率”的思想,用得非常简单,一点都不复杂。他把省代-地代-终端这些看作车间,最终的工厂效率决定于这几个环节中的最小产量的那个环节,当时在长虹主导下,省代是最窄的环节,于是他把这个环节的功能移植到地代(2个车间合成1个),然后通过终端拉动,给整个流程扩容。当年就是做到了这一步,TCL就扳倒了长虹。后面,包老师指导美的做到了“面效率”,用的方法是原始的终端预估,一个终端一个终端的预估销量,滚动调整计划,控制了成品仓的报废率,美的号称拥有最强的大规模制造能力,其中很大的成本优势来源于成品库存折价少。

    落实在营销表现上,就是经典的深度分销、速度抗击规模。包老师徒子徒孙一大堆,其中,真正理解包老师原始思想的没几个。真正理解的人,大都数在企业里面。

    这些管理思想,结合当时的市场条件,被固化成了一套号称“深度分销”的套路,被广泛采用。后来,……。如今的营销,还能用到管理思想吗?

    我觉得还能用,只不过,你要忘掉“深度分销”,用原始的管理思想。

 

营销还能借鉴管理思维吗?

    有2种企业可以用。

    一种是一些小规模的企业,生产的是针对某一个子市场的产品。这种企业,面临公众渠道的高成本。需要重新回归到一个基本问题,营销面对的问题,只是要打通流通 (线效率的开端),到消费者手中而已。现在的公共渠道,都成了为大生产配套的大流通渠道,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固定投入高,不划算。首要做的事是,应该是寻找一条或几条新渠道。很多企业就是在这些渠道元素的置换中获得成功的。

    另一种是行业寡头,现在很多产业都在深度分销的统一指导下形成了一种局面——省级选手强大,各自区域为王。这些省队选手想了很多办法去实现区域扩张,结果不是惨败而归,就是血染的阵地守不了太长时间又丢了。总之,耗尽三江水,酿得一杯苦酒。这种行业,到真正可以尝试用管理的思维,在“面效率”之后扩张,不要去迎合客户,要把组织融合到社会,让社会去影响客户,现在正是数字化浪潮,如果企业把数字化世界和真实世界联动起来,用新思维去争夺顾客,去实现兼并整合,倒是可以成为“国家队选手”。我认识的一个高手今年成功的做了一个这样的案子,我还没有真正消化他的思想,等能够通俗的解读时,我再写出来。

    谢谢阅读,本文有点长,幸苦了。

 

 

 

 

 

 

 

 

 


路过

鸡蛋

鲜花
3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任小东 2012-12-25 00:25
前面的对,后面的有点乱,是管理思维而不是管理,非常的对
回复 任小东 2012-12-25 00:25
前面的对,后面的有点乱,是管理思维而不是管理,非常的对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19 01:52 , Processed in 0.0294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