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李兴敏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514643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营销管理远东版》人类心智(6)知行合一之二

热度 7已有 949302 次阅读2012-8-3 08:49 |个人分类:个人专著|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知行合一之二

,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这个小标题之前,要略微的做一点点提示,因为一般情况下,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和它的上一句纸上得来终觉浅一起出现的。但是,多数情况下,只要是不存在相当程度的“断章取义”和曲解以逢迎某些已经发生了变异的观念,从纸上得来的多数东西还是很有价值的。正如上一小节里提到的,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板块,纸上的东西自成一说,当人有其存在的一定价值。

      所以,没有必要去否定否定纸上得来的意义,那是原著诗人的谦卑心态,用来说明其对知识的敬畏,其实是对“纸上得来”的一种保护和减压,总不至于说,纸上得来“是万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吧。一旦明白此理,我们当对纸上得来持更加独立的探知态度。

      更何况,存在着这样普遍的情况,有些时候,并非总是纸上的东西没有用,而是我们太想让他有用了,要么发生了误读,要么发生了浅读,以至于纸上的东西真的浅了。

      生活中经常听到“眼高手低”这样的词,也经常听到“高分低能”这个词,大意是说某个人知道的很多,做得到的很少。我们这里不展开这样的论述,因为做不到某件事有很多外部的因素,除了个人努力程度以外。

      关键在于,以外部的约束条件来作为不“行”和不行的借口,这恐怕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1,知行合一的此节内涵传统解释在于虽然我们受外部客观束缚,但是正在确定的具体环境内是需要尤其急需我们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的。

      关于先开枪还是先瞄准的问题,在中国的营销界曾经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但就动作而言,无论是先动哪一步,最终都得把枪开出去。

      有时候,试错的成本是大了一些,内外部环境要求我们要更加谨慎,有时候,多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也不会造成交上很多学费。

      除非不想达到预定的目标,否则,选择了目标,那么,就意味着,选择了和困难为伴,与挑战为伍,要想让它们远离,只有踏出去,行走即世界。

      林语堂先生有一些妙言,其中一句大意如下“每个中国人谈起世界局势和国家大事来,都是滔滔不绝的,仿佛比世界上任何一国的国家领导人还看得清楚透彻,而一旦谈到自己明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和今天可以作何改变的时候,往往一筹莫展”。

      对营销人而言,尤其要注意这点,市场营销在台湾被称为市场行销,是非常有实据的。

 

2,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第二点涵义是,往往我们认为是知道的事情,它其实仅仅是我们心里的一厢情愿的假设,若没有那份真正的践行的体悟,这事将永远在只是自己的假设,甚至是一种自欺欺人。

      一般情况来讲,构成我们“知道”的东西大致包括两个部分:知识和经验。

      经验是自身从过去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未加规范的“知识”。

      知识是加以系统规范总结的“经验”和归纳。

      两者殊途同归。

      知识和经验都会进入我们的大脑,主导我们的行为习惯,影响我们对一类事物的判断和与之相对的处理措施,问题是,把过去知晓的这些知识和经验过于迷信,都会造成认知障碍和行为障碍。

      一种较好的办法是,在事先把某些东西“忘记”。

 

3,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第三点涵义是,每一件事不会自动的等到规律去作用它,它总是需要一个行为主体的具体行为作用才能出现结果。

      再伟大的规律,再坚定的必然趋势,都是需要人去做的,在历史的多数时刻,是理论的更新落后于实践的更新,只有走出去,才能让规律起作用。

      更大的意义在于,一个人,一条鲜活的生命,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他的生命历程里,他所有的喜怒哀乐,所有的执着追求,所有的贪玩娱乐,所有的悔恨惭愧,都是别人不能代替的,旁人最多只能是看着他进行抚慰,分担或是分享。因此,对每一个个体来说,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义在于丰富自己的生命历程。

   

 

 

,生命在于生生不息

 

1,生生不息的一种表述

      在历史文献和多数文论中,生生不息多用于描述一个民族在一个地域,在天地慷慨的变化之间,不屈不挠的奋发向上,繁衍生息,让民族延续下去。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丰富和传承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建筑,田地,饮食,语言,文字,音乐,宗教等,这些东西和一片区域内的山水组成一套繁衍生息的生态系统,让生命传承。

      在文明的传承和生命的相互交织而成的传承中,一旦我们去感受这些文明和生命的时候,当进入到那种没有事先设定的情愫和绪由之时,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浓厚的,绵密的,而又始终充盈的,鲜活如三月的阳光一样的生命向上拓进的气质,不曾停歇的勃勃生机,向前创造的气息,在温润的气质中未曾停下的突破的气息,这种气息,就是生生不息。

      这种生生不息,是一个地方,一个族群的生动的变迁。

 

2,个人的生生不息

      族群的生生不息最终将通过个人的生生不息来体现,但有的时候,这种生生不息仿佛演变成克服困难,那么,个人的这种突破就显现得有些被动。与此同时,还存在一种有意识的前进和突破。

 

A, 一个人,能否证明他的成功/成果是必然的?

      在每一个人前进的途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取得一些“成果”,不管这种成果的评定是自我评定,还是一个人想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肯定。

      一般来讲,大部分人可能更加在乎别人对自己成果的认可。

      这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在于,每个人,敢不敢这样自问一句:我们过去取得的一点点成就,是必然的吗?

      当我们取得一次成功以后,以当前的知识构成和行为方式,能不能在另外一个地方或多个地方取得同样的结果。

      所以,我们应当树立一种意识,即意识到过去那一次的“成功”可能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可能经不起推敲,并不能称其为是必然的结果,并不具备移植性,因此,我们需要再次重新出发,以获得真正经得起检验的东西。

      这不是什么劝导或者虚妄的谈论国学,因为任何人的“成功”,总是有不服气的人将此归结和评价为“运气所致”,我的意思是“成功的人”如何证明这不是运气导致的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证明,唯一能证明的方式就是再重复一遍,甚至很多遍。

      为什么我们崇拜英雄,最主要的崇拜就在于他能屡次化险为夷,而不是一次侥幸获胜。

      在危机尚未袭来的时候,自己将自己的成果归结为运气,实际上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给自身规避风险提供一种精神动力,

      所以,在“激将法”的意义上,树立“过去的成功都是运气,过去的失败都是必然”是有用的,不然只能在稀里糊涂中直至慢慢消亡。

      一个人,是需要在确定的组织中才能发挥作用的,多数时候,是这个组织平台发挥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让市场人员拿到了订单,对个人来说,这个作用就可以归结为运气。如何打破这种“运气”的束缚呢?那就是去新的市场,去那些这只“看不见的手”影响不到的地方。

      最终,一个人对外部运气的依赖性越小,他成功的几率越大,这个过程,便是生生不息的过程。

      如此,一个组织也是这样的,当一个企业的绩效增长点不再单纯依靠外部市场和政策而是依靠内部管理而成的核心战斗力时,往往能够在不利的政策和市场条件下度过寒冬,迎来春天。

      一旦明白此理,个人能力提升和组织能力提升将相互促进,相互内化。

      中国民营企业之所以平均寿命短,一个因素即是没有将草创和成长时期的外部条件归结为“运气”。

 

B,从手中放弃的价值才是真正实现的价值

      正如那个故事。一个小伙子在海滩上晒太阳,旁边一个人过来对他说,小伙子,你怎么不去工作呢?小伙子反问,工作干嘛?此君说,工作创造财富啊,买车啊,修一栋海边别墅啊,存很多存款啊。小伙子再问,然后呢?此君回答,那样的话你就可以天天在这里晒太阳啊。小伙子回答说,我现在不是已经在这晒太阳了吗

 

      这个故事,各仁各智,对本文来讲,仅取一角来说。

      其次,一个人的价值反映,在于放弃他已经得到手中的掌握了的东西,而不是那些没有套现的想象中的东西机(如,如果那样的话,现在我就怎么样了),因此,要提供生命的价值,乃是从他能放弃了的掌握的东西可以看出。 

      上述故事里那个晒太阳的小伙子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当然,这是很功利的说法,因为他可能真正已经放下这些了,内心真正的世界也许是躺在那里思考宇宙),他不知道,和另外的那些晒太阳的人相比,一个成功的人在那里晒太阳的时间里的真正损失是多少。他可能更没有注意到晒太阳只是那些人在一大圈奋斗以后可以选择但是又可以放弃的一种,比如还可以去打高收费的马球。

 

C,面对自己的生命,自我放弃是最可悲的

      从上述故事里,我们也能得到,在每个人的生命里,没有什么比自我放逐和自我放弃更可悲的事了,。逃避困难可得暂时安逸,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要知道,每个人从来到这个世间的那刻起,便不能打算活着回去。因此,去挑战自己的潜能,其实没什么后顾之忧。

 

D,化解功利性紧张淡化目标,感受超越性过程

      上述三点论述有点激将法的意味,因为单纯的鼓动和激将可能让人产生戾气,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一种比较合意的准则,将目光盯紧每时每刻的超越那种快意,而不是将目光仅仅盯住事先设定的单一性目标上,从而可以避免功利性追求。

      设立具有超越性的目标,进行可执行的计划分解和执行,朝着目标的方向前进固然是没有错的。达到目的固然大气,过程中看到自己那种也十分宜人。如果不能将注意力放置于体会那种超越,一种较好的办法不断的修正目标,使之和当前始终保持一段距离,从而时时体验着一路上的超越过程。不然的话,有可能会陷入目标实现过后的巨大膨胀或巨大空虚。

 

E,完成每一代人的使命

      每一代人固然活在固定的时代里,但是,在人类接力赛跑中,每一棒都要跑出自己的速度,自己的风格。在具体的时间段里,在客观的环境中,在规律的作用下,每一代人都是历史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历史的牺牲品。无论是我们向前看看到我们的后人,还是向后转看到我们的先人,在每一代人的使命里,只有打上自己的风格,烙印,跑出在这个环境,此刻规律限制下的最快速度,才能完成一代人的历史答卷,才不会拖历史的后腿。

 

F,有限制才有意义

      有限制才有突破,没有限制就没有突破,是限制赋予了突破的意义。限制和突破本是同根生的两个因素,是一件事物的两方面。有限制才有突破,没有限制就没有突破。

      这正如篮球这项运动,一名运动员,他的突破能力怎么体现呢?加入他带着球,对方五个人都不防守,或者说懒得防守,然后他径直把球带向对方球框,将球投进,这有意思吗?

      如果对方都不防守了,那证明这个运动员基本没什么价值。

      于是,他的能力怎么样怎么样不是在无人防守,无人限制的时候体现的,而是在对方队员防守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对方防守越紧,越能体现这么运动员的能力和价值。所以,要对限制有正面的认识。上一节提到,正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这一永恒的现实才造就了糟糕的情绪,那么,在沿着糟糕情绪安放的路径中,有没有意识到限制的“反向建设性作用”是一个关键。

G,心智历练不是目的,心志历练至臻圆熟才是目的

      人的一生,归根结底,不过是对自己心性的完善,心智的磨练,而通过心智的提高达到对心志的历练。心志的历练是根本,心智的历练只是手段。

      对于营销人来讲,这份生生不息必不可少,生生不息是一种活着的状态,超越种族,超越语言,超越地域甚至超越时间而存在的一种状态,生命的生生不息,是我们真正走进自己什么,感知自己独特存在的唯一方法,否则,在任意的其他的另外一个角度看,都含着别人的影子,看不懂完全的自己。

      当然,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导向可能会导致暴戾,生生不息的原意不是去约束每个人的创新力,去奴化人的意志,进行所谓的“道德教育”。而是鼓励每个人去创造,去做,在创造的过程中体会到每一次突破都具有一次新生的气息。

 


路过

鸡蛋

鲜花
4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回复 鼎胜 2012-8-3 15:14
看哥们的文章就是有共鸣!触摸到了营销最本源的东西。
回复 李兴敏 2012-8-3 15:40
鼎胜: 看哥们的文章就是有共鸣!触摸到了营销最本源的东西。
绝对是谬赞。
回复 鼎胜 2012-8-3 16:37
李兴敏: 绝对是谬赞。
我没研究过心理学和哲学,但对哥们的文章有以下感触:
1.事是“干”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更不是“教”出来的。

2.任何一个结果都是不可重复的。不同人,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干貌似相同的一件事,结果都是不一样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就是成功是偶然的。这也是我不推崇专家理结论的原因,我更相信实时实地的实干。

3.现在就是未来,做未来规划不是立足于未来,而是解决每时每刻的“现在”。

4.心志修炼,我觉得就是对“自我”即自我意识的存在和觉醒的固化过程,而心智则是一种有效的进行修炼心志的思维模式。

哈哈,也许你写的不一定是我感触到的,也或者我感触到的,不一定在你想表述的范围内。人不知道鱼的快乐,你也不知道我是否知道鱼的快乐!
回复 李兴敏 2012-8-3 17:07
鼎胜: 我没研究过心理学和哲学,但对哥们的文章有以下感触:
1.事是“干”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更不是“教”出来的。

2.任何一个结果都是不可重复的。不同人,不 ...
哈哈,你懂的。
回复 张俊屏 2012-8-3 22:01
新的世说新语,对“绝知此事要躬行”做了透彻的解读,融入哲学、心理学等!
回复 田友龙 2012-8-9 00:36
个人认为,这话这么说,事是干出来的,如果干中会学,就能收互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果什么都要自己去实践,不仅成本高,而且很危险,毕竟摸到石头过河,只适合小溪,到深水区,那有石头可摸.
回复 涵泳 2012-8-10 00:46
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啊。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30 20:21 , Processed in 0.0324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