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冯雄华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47793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失败的合资品牌汽车策略

已有 118524 次阅读2011-6-14 10:42 |个人分类:生活|系统分类:市场评论

试图改变汽车业“市场换技术”失败政策的中国政府,正在强迫汽车合资企业生产“混血儿”,属于中外双方共同拥有品牌的汽车。但中国消费者真的能够接受这么多一无情感积淀、二无技术特色、三无价格优势的新汽车品牌吗?这项政策是否会成为政府高官众多“拍脑袋”决策的新笑柄?是中国政府制造的又一个大泡沫,还是就此改变全球汽车业走向的新起点?

近来一个时期,每次和媒体同行参加汽车厂商的活动,总是能听到同一个问题:“贵合资公司自主品牌车型有何计划,何时上市?”几乎所有的汽车合资企业都被问到过这一问题,提问者争先恐后,回答者要么语焉不详,要么躲躲闪闪,一部分人和我则围观不语。

对于情况各不相同的各合资企业负责人来说,这一话题确实不好回答,新品牌汽车做不做,是真戏假做,还是假戏真做,皆不由得他们说了算。

由于一些汽车合资企业的合资期限陆续到期,加之在新厂建设、项目审批方面政府掌握绝对权力,因此国外汽车企业为了中国市场,不得不满足合资公司“需拥有自主品牌”及新能源汽车的政府要求。

不过,由于各汽车公司所面临的情况不同,因此对所谓的合资自主品牌的态度也并不相同。

一般来讲,自主品牌在中国是一个凝结民族情感的词汇,是民族品牌的另一种说法,也符合品牌是情感积淀这样一个通常认识。但所谓的合资汽车公司自主品牌,其实属于中外双方母公司共同所有,不仅合资公司自己做不了主,甚至在股比50%对50%的情况下,中外双方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自己做主,因此称为合资公司“自有品牌”或中外“合有品牌”可能更加贴切。

这一做法还可能给汽车统计带来一些混乱,国际通行的汽车销量统计是按品牌计算,国家统计局“2010年我国生产1800多万辆汽车”的正确说法应该是,“2010年我国代工生产了1000多万辆汽车”,否则与“全球各主要汽车公司在中国生产了1000多万辆汽车”的统计数据无法准确对接。将合资公司自有品牌汽车销量算在谁的名下,很有可能成为影响跨国汽车企业全球排名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而使投资者对一些汽车公司的投资价值做出错误判断。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于去年推出了新的轿车品牌宝骏,首款宝骏品牌车型预计于今年上市。虽然2011年以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只拥有这家公司三分之一股权,但长期以来,通用公司一直将这家公司生产的非通用品牌汽车100多万辆销量算在自己名下,从而大幅虚增了其全球市场份额。实际上,通用公司并不拥有中国最畅销的本土汽车品牌“五菱”,其有误导或欺骗全球投资者之嫌。宝骏上市后,可能加重这一问题。上汽通用五菱的控股股东为中国第一大汽车集团上汽集团,拥有其超过50%的股权,但五菱品牌归第三股东五菱汽车所有。

不过,对于广汽本田来说则是另一个问题。由于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无法提供足够的车型输入,成立于1998年的广汽本田长期以来不得不依靠四款车型打天下,在竞争越发激烈的中国市场受到较大影响,即使没有政府要求,也有开创新汽车品牌的冲动。

今年4月,广汽本田在市场上推出了新的经济型轿车理念S1,理念也是中国第一个汽车合资企业的自有品牌,理念S1是在广汽本田已经淘汰的思迪车型上再次开发而来,每辆售价低于10万元人民币。

因此,在中国市场推出中外合有品牌汽车无外乎两种因素起主要作用,一是行政压力,二是市场压力,是对产品线不足的一种补充。

但不论怎么说,能否让消费者掏腰包则是另一回事情。汽车是工业化最高的全球化商品,局限于区域市场的中外合有品牌汽车,从眼下看或许有市场,但从长远看没前途,更无成为全球知名品牌的可能,汽车工业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寄望于外国汽车公司将最先进的技术引入到中外合有品牌中来无异于痴人说梦,其不过是再次转让淘汰技术的一个新平台而已。与本土厂商推出的自主品牌相比也毫无优势可言,真正的自主可以让这些品牌放眼全球市场,真正做到全球采购、全球研发,从长远制定自主发展战略。

虽然由于文化的多元性,中国汽车消费者需求较全球其它国家更为多样性,但随着外资品牌汽车产品线不断下移,价格下探,以及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几乎所有的重要汽车品牌皆已进入中国。中国市场上的汽车品牌数量为世界之最,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两倍甚至更多。

与现有大多数汽车品牌相比,中外合有汽车品牌一无品牌、二无技术特色、三无价格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再推出十几或几十个区域汽车品牌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令人怀疑。

现在中国汽车市场的火爆程度,很像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爆发式的增长引来各路投资者垂涎。但不幸的是,鼎盛时期美国曾有550多家汽车公司,不过最后只剩下三家。只是美国汽车公司大多是私有,其发展与消亡基本都属于市场行为,责任由投资者自负。

而中国汽车公司大多属于国有,2003年以来,中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基本保持着GDP三倍,居民收入两倍的速度增长,经济发展是以压低公共财政开支、居民收入增长为代价换来的,如果大量中外合有品牌汽车因为得不到市场认同而消亡意味着什么?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20 23:14 , Processed in 0.0284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