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冯雄华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47793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美国的麻烦来了

已有 90645 次阅读2011-5-25 08:57 |个人分类:营销|系统分类:招商加盟

BWCHINESE中文网讯,据国外媒体报道,当美元成为全球定价货币进入所谓“美元时代”后,法国总统戴高乐抨击说:美元在世界上已享有“过份的特权”。当时他指的是,美元既是美国主权货币,同时又是国际储备及定价货币,这使美国占尽国际汇兑及贸易上一切好处。

这种“过份的特权”,从前只是在国际汇兑、贸易和结算上占尽好处而已,但随着国际经贸情势发展,这种“过份的特权”已演变为美元造成了美国的“债务帝国”。美国可以透过种种施压,让对美的顺差国以其顺差来购买美国的债务,用以弥补它的国际收支和国内财政这两大赤字。美国靠这种手段,可以无休无止地不理会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而一直负债下去,并可选择性胁迫特定国家货币升值,美国在“广场协议”时逼迫日圆大幅升值,一举解决了当时的经济对手,就是个例子。这也证明了“债务帝国”的运作模式,的确使得美元“过份的特权”已到了极大化的程度。

简要而言,这种“债务帝国”的模式使得美国得到了下列好处:

由于美国可以用各种方式替美债找到买主,它的双赤字问题可以不必去面对,当这个问题已不存在。美国可大肆花钱并实施减税以讨好富人,还可以低廉的价格进口商品,使那些穷人也有生活可过。过去二十年美国出现“大中庸时代”,低通货膨胀、低物价、低工资、低利率也全都出现。

由于美债可以持续找到买主,而且殖利率极低,美国遂可一直负债下去,以新债养旧债。在国际货币体系里这造成美元的长期走贬,但美元走贬又等于稀释掉债务的绝对值,这等于过去的债务已越变越少。换个角度而言,这等于美国以一种变相的方式向别的国家抽税,买美债越多的国家被抽的税越多。过去五十年里,美国已提高举债上限75次之多,证明了无限举债是可运作的。既然可运作,美国当然不必理会或去设法加以扭转。

美国债务的无限增加造成美元泛滥,美元的泛滥又造成了投机资本的大增、美国干预全球市场的筹码大增,美国财务金融部门反而因此而更加坐大。“债务帝国”的终极意义在此。美国可以无限举债,对世界创造出一种特例。世界各国对政府赤字及国家债务都焦头烂额。以欧猪五国(PIIGS,即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及西班牙)为例,希腊不知节制,以至于债务日增,最后公债殖利率升到将近20%的水平,这是无法维持下去的,国家到了破产边缘。显然,美国在当今世界体系里已创造出一个“不负责任”的国家模式,而美国的不负责任或许还可靠着美国的独大独强撑下去,一些没有美国这种筹码的国家即难免穿帮。

当今世界,“债务”已成了新的主要问题,主因即在于2008年次贷风暴及金融海啸后遗症。金融海啸的原因乃是美国债务扩大,利率极低,房贷及衍生性金融商品泛滥,遂使得问题爆发。而美国为了救经济,所采取的却是“把致病之因当做救病之药”,持续以量化宽松之名扩大政府债务,印钞票救经济。最近连续三年,美国政府债务皆每年超过一兆美元。这种举债的方式永远无法落实到实体经济上,只能在股市等虚拟领域制造数字而已。美国及欧洲其它国家对政府债务不加理会,最后由欧债危机引爆,现在终于要烧到美国自己的头上。

当今许多国家都出现债务危机,欧猪五国皆公债殖利率渐升,最高逼近20%水平,只有向欧洲央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纾困。而就在此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史特劳斯•卡恩因涉嫌强暴案被捕,这个性丑闻官司有可能延缓纾困进程。

而在美国,已于5月16日达到14.3兆美元举债上限。美元的国债危机今年初其实已经开始浮现,奥巴马提了12年内削减4兆美元赤字的方案,但内容空洞。共和党国会则主要以减少政府支出特别是削减福利支出的方式,计划10年内削减4.4兆美元赤字。由于白宫与国会无法对话,美国意图再度调高举债上限之议一路推迟。如果无法提高举债上限,到了8月2日美国政府经费即全用完,将付不出利息给公债持有人,这也就是说届时美国会爆发债务违约这种破天荒的事件。目前美国财政部只是透过会计帐的东挪西补,包括从两项联邦员工退休基金寻找财源来垫借。

目前美国国债危机已现,虽然它仍可藉调高举债上限而让问题勉强过关,但这只是治标,治本仍要靠削减军费等来解决,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美国债务危机还会一直存续下去,它的公债殖利率也只好调高。美国这个“债务帝国”的麻烦已真正开始了。(转)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6 03:00 , Processed in 0.0281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