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张可凡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65020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海尔的跨国路能走多远

已有 177489 次阅读2010-8-27 15:21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1 困惑
若按跨国公司的一般定义,在两个以上不同经济体内有投资经营的企业就算“跨国公司”,那中国的跨国公司多的是。规模比较大的也不少,05年进世界500强的大陆企业包括中国银行、中石油、中石化等15家,其实中国的银行、电信、铁路、电力等领域的大企业多的是。但我们还在呼唤“中国的”跨国公司,似乎已有的都不作数。确实是这样,靠行政命令、行政垄断“发”起来的,算不上是中国的跨国公司。中国目前有一个困惑,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跨国公司?是资源不行?人才不济?还是企业家素质能力不行?
1.1 例证一
这个问题就好似中国足球,拥有十三亿人口之多的泱泱国度,却培育不出一位世界级足球明星,中国国家队甚至被称为亚洲二流球队,更谈不上在世界上有什么作为,这曾经引起好多人的深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出现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足球大环境的制约。
1.2例证二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这种制度环境束缚个人发展的例子。在我家的小县城里存在教学质量、环境等相差很大的高中学校,有一类学校,二类学校,三类学校,一类高中有好的教学质量环境,相比之下二类、三类学校要相差很多。我在三类学校上学,属于最差的那种,每一次市里组织的考试,我们班第一名的分数拿到一类学校的班级里就成了倒数的那种,靠关系我班那个第一名在高二时转到了一类学校,一开始时倒数,后来高考他一直在那个班保持前三名,高考考了班里第一。这就是环境的力量,环境很难突破,我班第一名在三类学校班级里再怎么努力也无法突破环境的制约,在那个环境里没办法与一类学校学生相比,但是一旦到了一类学校的大环境中,他又能成为那个环境中的第一名。这就是环境的作用,我们每个人,社会上的每个企业都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且环境很难突破。
2 结论
于此相同的是,中国同样也没有自己的世界级跨国公司,它的根本原因同样归为中国没有适宜的足以支撑跨国公司的制度环境。
2.1原因一产权制度不合理
企业受到国家政府保护而非引导,产权制度相当不合理由此衍生出好多问题。中
国的制度环境销蚀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基础。市场竞争讲求优胜劣汰,但在中国缺乏这种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比如说家电业,若按优胜劣汰的法则来看,中国的大部分家电企业早就“死翘翘”了,但实际上大多数企业还“活着”,靠政府救济输血活着,靠政治力量活着,该死的企业不死,该活的企业也就活不好。因为该死的企业不但继续霸占着各种宝贵资源,还在继续扭曲、破坏着市场规则和竞争秩序,进而把该活或可能活的企业也一起拖向地狱。所以说中国企业受到制度环境的束缚,被绑了手脚跟人家竞争,还没战斗之前就已经失败了,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企业想有所突破相当困难。
2.2原因二教育制度落后
在客观方面中国的教育制度传统落后,缺失一种创造、创新氛围。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照理说,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多元化要求相应的丰富多彩、鼓励创新、完善人格的素质教育,但是,匪夷所思的是,我国的义务教育仍然摆脱不了旧的模式,初高中忽视了人文教育以及人格的健全、综合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造成了没有个性和创造力的所谓的“好学生”,好多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只能在这种大环境下被压制,只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做事,以此导致了人才的平庸化。
2.3原因三社会结构束缚人性
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许多方面仍然缺乏一个有利于精英文化发展、有利于创造创新的大环境。从而作为个体的首创性,由于社会存在一系列非现代性、束缚人的主动创造性的制度,因而被扼杀、被窒息、被困死了。
其实中国人不仅不笨,而且勤劳耐苦,这是举世公认的。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离开中国后,到国外往往很快会发展成为尖子,而同样一些人在国内却不行,真正的事业型精英分子在中国往往被压住,被困住,伸不出头来。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存在着一种淘汰精英的机制,在我们社会各行各业那些最富有独立思考精神、最富有主动性创造性的精英分子,往往易受到摧残和打击。只有在改变、泯灭自己个性的前提下,才会被社会接纳。好多企业在用人中存在一种择劣机制,在进晋升选拔中,往往那些比较没有见解,平庸没有棱角的老好人,善于吹牛拍马,搞两面派的人最有机会选拔上去。
以上的人才平庸化、精英淘汰、择劣机制导致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太差,好多技术、设备等处处受制于人。跨国企业要求自身具备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企业创新能力,而在中国这一方面是相当欠缺的。
3 海尔突围困难
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典型,海尔似乎让国人看到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春天。但我认为,中国大的制度环境影响每一个中国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缺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中国教育制度的落后,人才的平庸化、择劣机制、精英淘汰、创新创造氛围的不足等所有因子构成的大环境严重束缚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作为中国企业的一员,海尔也难逃这种命运。中国的制度环境不改变,海尔的跨国路将会越走越难,即使达成目标进了世界五百强也将难以有所成就。
让我们看看海尔在其经营发展及管理上的一些具体表现。
3.1缺乏明晰的产权结构
阅读一下上市公司青岛海尔的一些公告,我们可以见到大量的海尔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除非内部人员,否则任何人也难以弄清海尔电器国际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都是些什么性质的企业,他们之间不停的转换相互持股,相互投资都有什么意义。事实上,这还仅仅是人们外在所看到的,如果人们了解了海尔内部的组织结构,就会更加吃惊了:鼎鼎大名为广大股民所熟悉的,股市中著名的蓝筹股——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尔内部日常的组织管理机构中,竟然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母公司海尔集团下属的第二级管理机构设置中,人们只能见到各个事业本部的身影,却找不到股份公司的位置。
海尔股份公司在海尔的日常管理中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在制作各种报表,在书面上,在需要面对公众时才存在。人们所知道的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向阳在海尔内部的身份只是海尔冰箱生产本部的本部长,与海尔的其他各事业本部为同一个级别(海尔的事业本部有十几个之多)。更令人惊奇的是,刘向阳所领导的冰箱事业本部不仅管理着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内冰箱类的生产企业,同时还管理着海尔集团内不属于股份公司但也从事冰箱业务的企业,同样的空调事业本部是管理海尔集团内从事空调业务企业的,里面也是既有青岛海尔股份公司内的空调企业,也有股份公司外的企业,且它的本部长与刘向阳是平级的。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其他各类产品的企业里。
尽管海尔的人员坚称这些企业产权的分隔和界定是清晰的,但还是很难让人相信,如此交叉重叠混乱的组织结构会有明晰的产权。
3.2运营情况不透明
即便这一切真如海尔所说,所谓的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也完全可称为是一个公司怪物。它没有自己独立的原料采购部门,各种零部件原料的采购都要"委托"海尔零部件采购公司(海尔内部称为采购事业部,海尔物流推进本部下属)来办。它也没有自己的销售部门,必须"委托"海尔工贸公司(海尔内部称为工贸事业部,海尔商流推进本部下属)来销售它的产品。甚至它也没有自己独立的财务部门,几乎所有财务方面的工作都必须交给海尔资金流推进本部来做。更为可笑的是,堂堂一个上市公司青岛海尔竟然连自己的生产维修部门也没有,同一个车间里的机器维修工作竟要由海尔技术装备本部负责。也就是说股份公司的主体已经异化成了一个纯粹的生产部门——就像一个被砍掉四肢的残疾人,完全丧失了自己独立生存的能力,必须依附于海尔集团内的其他机构才能够生存。
这样的安排还造成另一个后果,就是我们根本无法从青岛海尔股份公司的财务报表中了解海尔真实的销售情况,包括海尔股份在内的许多海尔的生产部门只要把产品生产出来,然后直接交给海尔工贸公司,就等于销售出去。至于产品是否真的销售出去,销售是赢是亏,由于海尔工贸的运营状况是完全不透明的,外人根本无法知晓。或许我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事实上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当海尔愿意让股份公司多赢利的时候,就可以以更高的价格收购股份公司更多的产品,从而给海尔股份公司带来高额的利润。而一旦当海尔觉得应当让股份公司也承担亏损的时候,就可以以低的价格收购或者将库存的产品退回给海尔股份,就可以带来更多的存货。再加上大量同类企业的交易,也就是说,基本上海尔集团可以随意制造上市公司海尔股份的业绩,好与坏,赢或亏。
3.3  海尔的多元化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支撑
海尔集团一方面不断扩大产品线和业务线,涉足的行业也越来越多,甚至从家电制造业发展到物流业和金融业来寻求其增长点,只是靠自己的品牌号召力做大范围的“横向发展”。相比之下,对上游技术的投资并不显著,缺失核心技术竞争优势。
海尔从1995年起开始其多元化道路,希望以多元化战略来谋求企业的高速增长。目前该公司已经从产品多元化,进入了产业多元化经营的格局。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使其从事的业务从家居用品到手机,从生物制药到物流,从餐饮到金融——涉及的产业让人目不暇接。
但是以冰箱业务起家的海尔这条多元化扩张之路却依然充满坎坷,在人们的质疑之下,海尔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教训:
电风扇:当1997年海尔刚刚进入家用电风扇市场的时候,曾经雄心勃勃,力图在群雄乱战却无强势品牌的电风扇市场中占据相当大份额。事后证明这是海尔所遭到的最大的滑铁卢之役。目前,市面上几乎已经看不到海尔的电风扇产品了。
药业:1995年,海尔投资的第一个非家电生产企业海尔药业诞生了;在投入了大量金钱之后,时至今日,海尔药业依然作为不大,从品牌到技术并无建树,始终在亏损的边缘挣扎。
餐饮:海尔投资餐饮业曾经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随着餐饮业竞争的加剧,曾经辉煌一时的海尔大嫂子面馆却逐渐走向无声无息了,大多数都已被关闭。
彩电:海尔一举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彩电生产商之一,但随后增长便停滞下来,与四大彩电巨头——长虹、TCL、康佳、海信等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目前仅处于第二集团军阵营,市场占有率相当可怜。
电脑:截至目前,海尔的PC业务已被证明是失败的投资。自海尔进入电脑市场以来,就一直持续大规模亏损,并且市场占有率几乎可以忽略。
手机:在国内手机整体不景气的时候,在这块市场上,没有自己独特竞争优势,且被好多人称为仅有服务没有质量的陷阱的海尔更难有什么作为。
由其多元化发展的现状来看,很明显海尔的发展已经陷入了困境,以目前的这种状态想要在竞争更加激烈,更耗资源精力,风险更高的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难度是相当大的。
3.4缺少制度性对抗危机的能力
海尔几乎完全依赖于张瑞敏。有人说在海尔这样一个企业帝国里,张瑞敏就象是一个国王。由于权力的绝对集中,海尔的未来也似乎只能掌握在张瑞敏一人的手里。"如果张总裁决策正确,那么海尔这艘航船就会顺利平稳的航行下去,而一旦决策失误,就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有人这样评说。
没有韦尔奇的通用还是通用,没有张瑞敏的海尔还是海尔吗?一个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命运不能系于一人,越是企业离不开的人越是最危险的人,关键是建立公司制度,可海尔这样的中国企业做不到。海尔如果可以依靠制度良好运转,或者说,张瑞敏离去不至于让海尔的天塌下来,那张瑞敏怎么办?他是人不是神,他退休以后,除了拿退休工资,即使按市领导级别拿吧,每月不过几千块钱,呕心沥血20年、资产数百亿的海尔与他何干?在中国现有情况下,他搞企业制度建设,无异于砸自己饭碗。所以海尔缺失的这种制度性对抗危机的稳健
3.5 海尔海外经营雷声大雨点小缺乏真实数据
也无怪乎美国商业周刊对海尔"国际化"生产的置疑,被认为是对海尔经营状况最严厉的批评。而文章也直截了当的指出,海尔保守秘密的文化可能会伤害其在海外的发展和寻求在美国上市的机会。
前几年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典型案例,海尔在美国投资生产家电曾被广泛宣传。但遗憾的是,如此铺天盖地的报道,却缺乏一些最基本的数据支撑:海尔美国项目的投资金额是多少?生产能力有多大?年销售额是多少?市场占有份额多大?这些数字,几乎成了绝密,即使去海尔也问不出来--。说某个产品占了百分之几十的市场份额,是饭店和学生公寓用的小型电器,未免局限了点。但那些形象化的宣传却很多,比如津津乐道当地把海尔工厂门前的路命名为“海尔路”,等等。对于美国的一些小城镇(实际上美国的大多数城市都比我们的小)来说,你若去投资几百万美元,雇佣几十个当地工人,你愿把门前的路叫什么名字都不稀罕。
4结束语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殷切的希望海尔甚至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披靡,但是我们更应该基于事实。现实告诉我们中国制度环境的扭曲严重束缚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作为中国企业的领军人物海尔尚且不能在国际市场有所作为,其他企业的跨国路可想而知。我个人认为,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同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一致的,需要政府、社会、公众、每一个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9 11:09 , Processed in 0.0285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