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著名管理学家博客 https://www.cmmo.cn/?152688 [收藏] [复制] [RSS] 李文武博客

日志

管理历史人物失败案例

已有 15621 次阅读2021-11-30 11:15 |系统分类:企业管理

 

     第一例:韩信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定律“彼得定理”,当一个人提拔到一定高度与高位时,会出现无法胜任新职位的现象。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招聘广告,例如国企高管的职位,政府的职位,私企的职位,一定要达到什么厅处级别多少年,什么具有高级职称,或者什么相关职位工作经验多少年。给人感觉,不是把人才放在重要岗位上与重要职位上,而是把当过高管或者当过领导的人放在岗位上、职位上。当然,招聘方有自己冠冕堂皇的理由,应聘方要有做官当领导的经验。作为管理领域的权威学者,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经验丰富者守成者多,开拓者少;保守者多,创新者少;腐朽的多,新锐的少;害怕变革者多,勇于改革的少。这跟一个国家的背景文化与历史根源有关。我们可以这样分,这世上有三种人,一种是天才,是敢于把理论结合实践的人,活学活用。这种天才没有经历过任何体验,照样能化腐朽为神奇,能创造事业神话。二种是实干家,没有知识,没有经验,却会在不断的体验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地学习成长。多数成功人士属于这一种。还有一种是表面上满腹经纶,口若悬河,却头脑中实无一策,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属于书呆子型或者赵括类的纸上谈兵者。

 

在中国历史长河上有这样一位军事学家,在军事上是叱咤风云,建功卓著,可用“用兵如神”来形容。他就是受过跨下之辱的军事奇才韩信。他出身布衣,他没有做过三军总司令的经验,但他掌握了兵权,却能天下无敌,打败任何军事竞争对手。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说法是,韩信是从员工一步到位成为总经理的。没有总经理的经验,却把总经理的工作做得很好、很优异。汉朝一大半的江山,可以说都是韩信打下来的。

 

韩信是淮阴人。他刚开始是普通老百姓时,家里太穷了。个人既无政治背景,也没有什么道德高尚的品行使其扬名天下。他只是一个读了很多兵书的贫寒的知识分子。因为韩信的现状,所以不能进入当时公务员队伍做官。他又不会打工、种田、经商,为了生存,只好寄食在别人家里。世态炎凉,人情冷暧,很多人瞧不起他,甚至于厌恶他。他经常在一个亭长家里寄食,亭长相当于现在乡政府的官员。他在亭长连续吃了几个月,亭长的老婆很反感他,不给饭给韩信吃。韩信很生气,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他离开了寄食的地方。

 

一次,他由于肚子很饿,韩信在城下的水池里钓鱼,想搞几条鱼充饥。有很多妇女在水里洗衣服。其中有年长妇女漂母,见韩信很饥饿,给饭给韩信充饥。漂母让韩信白吃饭,就这样持续了几十天。韩信很感激漂母,就对漂母说,将来自己发达了会重谢她赠饭之恩。漂母发脾气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却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同情你是知识分子而给你吃点饭,哪里希望得到你的报恩!

 

淮阴有个杀猪的混混无赖,没事找事干,侮辱韩信。混混说,韩信长这么大了,喜欢带刀剑,其实骨子里胆小如鼠。旁边看热闹的人都起哄,杀猪的混混又当众羞辱韩信,“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这些没见识的泼皮混混,不知道带剑是知识分子身份象征。韩信不想犯罪,只好忍辱负重地从混混的胯下钻过。整个市场围观的人,都耻笑韩信怯懦。

 

韩信在秦未陈胜吴广起义的浪潮中,投军加入了项梁的起义军。项梁死后,又做了项羽军团的一名普通军队干部。他经常向项羽提出合理化地军事建议,项羽没有采用,更没有重视韩信与重用韩信。这名普通的军队干部,后来成了项羽的掘墓人。韩信在项羽的军队里没有施展才干的机会,就转投向汉王刘邦,职位是连敖。连敖,楚国官名,《左传》载楚官有连尹、莫敖,其后合为一官名。韩信任的连敖只是个小官,并不是楚国所讲的连尹与莫敖合为一官名。连敖既没有多大的级别,也没有多大的权力,只是个小官职,名字很好听而已。不然韩信,也不会去当逃兵的。韩信有次,与其他13人违反汉王的法律,要被处死。执行刑罚时,已杀死了其他的13人,准备杀韩信时,韩信看见刘邦的知心朋友夏侯婴经过,于是说,汉王难道不想得天下,为何要杀人才。夏侯婴觉得韩信很特别,讲这样的话,绝对不是一般的人物,于是释放了韩信,并跟他沟通了一下,觉得此人确实有才。于是夏候婴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掌管生产军粮等事。

 

韩信经常跟萧何沟通,萧何觉得韩信不是一般的人才。当刘邦的军队到南郑的时侯,诸将在路上逃离的有几十人。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向刘邦建言重用他,刘邦没有这个想法,韩信只好也跟着逃亡。萧何听说韩信逃亡了,忙去追赶他。有人跟刘邦汇报,说萧何也当逃兵了。刘邦很气愤,如失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回到刘邦身边。刘邦又怒又喜,骂萧何说,你怎么也逃跑了。萧何说,我不敢跑,我只是在追回一个人。刘邦问,追谁?萧何说追韩信。刘邦不信。萧何说起了韩信人才的重要性,是国士无双,刘邦要想统一天下,必须要有韩信辅助。刘邦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任命韩信为将军如何?萧何说任韩信为将军,官太小了,他一样的会逃跑。刘邦说我任命韩信为大将吧。萧何说,“幸甚”。后萧何又出主意要刘邦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来封拜韩信为大将。大将相当于三军总司令。刘邦依萧何的主意,刘邦阵营的诸将军,都各自以为自己会封大将,都很高兴,等到封大将的是韩信时,他们才大吃一惊,大跌眼镜。这位大将是汉军中的一个小官吏,一个曾受过胯下之辱,被世人耻笑的懦夫。

 

韩信受命为三军总司令,刘邦马上向其讨教今后的战略方向与决策目标。韩信把刘邦与项羽做了分析比较:勇悍仁强,刘邦不如项羽。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重亲疏远,不守信誉,残害百姓,使诸侯心中不平,百姓不亲附,失天下心,再加上不能任贤信能。刘邦只要与项羽反其道而行就可以了。要刘邦任天下武勇,以城邑封赏功臣,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刘邦的有得民心之处是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秦苛法,法律只有约法三章。刘邦先入关中当王关中,是项羽不守诚信。比较而信,刘邦比项羽更得民心些。刘邦听了韩信的话,大为高兴,自以为得信晚。于是听从韩信的军事安排,准备全面反攻西楚霸王项羽。

 

八月份,刘邦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三秦地区是项羽消灭了秦国以后,把它的土地分为三部分,封立三个王,名叫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西汉二年,汉军出关,收魏、河南地区。韩王韩成与殷王司马印投降。合齐国与赵国共击楚国。到四月,到彭城,汉兵失败而还。韩信复收兵与汉王刘邦在荥阳会合。然后纵兵在楚国京、索之间,使楚军无心西顾。

 

由于汉军在彭城失利,原先投降的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齐国与赵国都背盟反汉降楚。刘邦派使者郦生游说魏王豹,没有结果。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国。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韩信设疑兵,兵分两路,一路做个样子在岸边陈列船只,欲渡临晋,迷惑魏军;另一路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汉军俘虏魏王豹。刘邦后又派常山王张耳与韩信引兵东向,攻打赵、代地区。韩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赵歇与成安君陈余听说刘邦汉军来犯,聚兵在井陉口,号称有20万。广武君李左车向陈余提了个军事建议:“韩信太厉害了,但是有缺点,我们可以利用地形方面的优势,井陉这个地方道路狭窄,使得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打仗最重要的是打击敌人后勤保障。给我30000精兵,我从小路绝其辎重。你就深沟高垒,坚营勿战。使韩信前不得斗,退不能还兵。我的兵守在韩信军的后面,使他们没有抢掠的粮食。不要10天,就可杀了韩信与张耳。”军事战争,后勤保障特别重要,如果切断敌方的后勤,就等于是断了敌人的命脉。成安君陈余是个典型的书呆子。这个儒家学派的知识分子,常说什么正义的军队是不玩阴谋诡计。他跟李左车说:“兵法说,如果兵数大于敌方十倍就围攻敌人。是敌人的两倍就进行对战。今天韩信兵号称有几万人,其实不过几千人。能大老远地来攻打我,已成为到了用兵的极点。今天如果我害怕避而不战,后有更多的军队攻打我,怎么办?其他的诸侯会认为我怯懦,而轻易侵犯我。”于是没有听李左车的计谋。

 

韩信派出间谍了解情况,知道陈余的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策,很高兴。这才敢把军队向井陉口进军。这是韩信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经典案例:背水一战。

 

韩信率军在离井陉口30里时,停止进军。晚上布置军事任务选轻骑军2000人,每人手持一红色汉军军旗,从小路萆山守侯等待机会。韩信告诫说,当赵军见我军撤退时,必会全军出动追我军,你们2000人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进入赵壁,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汉军红色的旗帜。同时还命令裨将传命令安排全军官兵的伙食。说,“今日破赵会食”。诸将都不相信,只好假装听命令,“诺”。同时,他还反兵法而行,安排1万多人背水列阵。赵军都耻笑汉军。天明时,韩信立大将旗帜,打鼓行军至井陉口。赵军打开壁门与韩信军队作战,大战良久后,韩信与张耳佯弃鼓与旗,走向水上军。赵军见此,以为打败汉军无疑。全军出动追韩信与张耳。韩信的背水的军队因没有退路,只好奋力死战。赵军怎么也打不败汉军。而埋伏的2000轻骑兵乘机完成工作任务,把赵旗都换成汉旗了。赵军既打不败韩信的军队,想要退还坚壁。哪知道回过头地看都是汉军的旗帜。于是,赵军全部大惊,军心大大的动摇了,以为有大量的汉军在壁内等侯着他们。赵军大乱,赵将杀逃跑的士兵都制止不了这种情况。汉军夹击赵军,大破赵军,杀成安君,擒赵王歇。韩信命令生擒李左车,优待他,并请他当参谋顾问。诸将对韩信是心服口服。

 

韩信向李左车请教,我想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讨伐齐国,该怎么样展开军事行动?李左车很感动,为韩信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说硬攻力不能自拔,不如先休整军队,稳定赵地局势,然后游说燕国,燕国归顺了,齐国也会跟着归顺。韩信听信了李左车的建议,果然,燕国归顺了。他把这些战争情况派使者向汉王刘邦作了汇报,同时,请立张耳为赵王,镇抚其国。刘邦立张耳为赵王。

 

韩信这边节节胜利,刘邦却被项羽的军队逼得喘不气过来。楚军急围刘邦于荥阳。后刘邦逃到成皋,楚军又急围之。刘邦单独与夏侯婴跑到了修武的张耳军中,一大早自称汉使进入赵军营。张耳、韩信还没起床,刘邦径直进其卧室,夺取了他们的印信兵符,召集诸侯,调动了诸侯的位置。等张耳、韩信起床后才得知汉王来过,不禁大惊失色。汉王夺了两人的军队,命令张耳备守赵地,任命韩信为相国。收集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兵去攻打齐国。韩信引兵东进击齐,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郦生已说齐归汉。韩信想停止,范阳辩士蒯通劝韩信说:“将军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派密使说服齐国归顺,难道有诏令叫您停止进攻吗?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70多个城邑,将军统帅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50多个城邑,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有功劳吗?”韩信听从蒯通说法,率兵渡河击齐。这时齐国已决计降汉,对汉军的戒备松懈,韩信乘机袭击了齐驻守历下的军队,一直打到临淄。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生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齐王逃到高密后,派人向楚求救。

 

项羽安排亲信大将龙且为将,领号称20万的军队,救齐。龙且这个人一向看不起韩信,有两点;一是韩信曾受到混混施予的胯下之辱;二是韩信曾是项羽手下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兵。有人劝龙将军,不要轻易跟韩信打仗,要以逸待劳,以坚壁防守为主,等韩信军粮不继时,自然而然地使汉军不战自乱。龙且输在轻敌。韩信与楚军对垒时,命人搞了万多个装沙子的盛具,阻塞潍水上游,引诱敌军追击。把龙且诱至于潍水时准备渡水时,决水冲垮楚军。然后回军攻打。这次战役的结果是,龙且被杀,田广逃之夭夭。追楚军到城阳地区时,尽虏楚军败兵。

 

汉四年,韩信遂平定了齐国地区。随着功劳的增长。韩信的权力欲望逐长,想要刘邦封他做代理齐王。当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很是气愤。因为楚军主力部队围攻刘邦于荥阳,而韩信只想到自己的官职与待遇,只想到自己的荣华富贵,并不关心刘邦的死活。当刘邦想要发作的时侯,站在旁边的张良暗示刘邦。刘邦才醒悟过来。如果不答应韩信的要求,韩信可能会很不满,有可能就会反汉,自己创业,自己封王。刘邦是没有能力控制的。于是刘邦就封韩信为齐王,而不是代理齐王。这样做是要稳住韩信的心。

 

楚项羽死了得力大将龙且,这位自负的楚王才认识到这个昔日向自己提合理化的下等兵士已经是自己的劲敌。于是派使者游说齐王韩信,要韩信投靠自己或者与之三分天下。韩信认为项羽以前待自己很薄,官不过郎中,科级干部;位不过执戟,替项羽守大门的。刘邦待韩信很好,封高官,又是礼敬有加,又是言听计从。比较起来,还是刘邦对自己好些,背叛汉王刘邦的话,有违道义,不吉祥。齐人有个叫蒯通的知识分子,想要找个老板打打高级工。蒯通想说服齐王韩信自己创业,为自己打下江山。蒯通以看相为名,游说齐王韩信。主要目的是说服韩信脱离汉王刘邦,自己君临天下。韩信认为自己有功于汉,而且功劳大,汉离不开他,再加上刘邦给予他的小恩小惠蛮多,不忍心叛变。于是他感谢蒯通的好意,没有听取合理化建议。如果韩信听了蒯通的话,而采取行动,那么中国的历史就会要改写,那么统一中国的就会是韩信。蒯通知道说不动韩信,就假装神经病,扮神棍,为自保命之计。

 

刘邦,这时已经不再真正信任韩信了,在围攻项羽于垓下,除掉了敌手项羽的势力后,就剥夺了韩信的兵权。过了一向,还把韩信从齐王变更为楚王。

 

身为楚王的韩信,感恩图报。他要报答三个人:第一个人是漂母,这是真心要感谢的对象。漂母在他挨饿的时侯给他饭吃。他赐千金给漂母报恩。第二人是下乡南昌亭长,这个人曾让他寄食过。虽然受他妻子白眼与侮辱,但是毕竟在他家吃过饭。他赐百钱报恩。第三个是那个混混。本来韩信可命人把这混混的脑袋砍下来,但是不能这要做。韩信对诸将说,这位壮士,侮辱我时,我怎么不能顺手杀了他?但是杀了他是杀之无名,我还要受牢狱之灾。如果我一命抵一命的话,我韩信就没有今天。所以,我是忍到了今天。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心胸狭窄的人,韩信封这名混混做了楚国中尉。

 

韩信跟项羽阵营的一名将军钟离昧关系很好。项羽死后,钟将军投奔韩信。刘邦跟钟离昧有个人过节,听说姓钟的在楚国境内,于是发诏书要韩信逮捕归案。韩信喜欢陈兵出入,被有人诬陷,诬告他谋反。刘邦听从了陈平的计策,到云梦巡狩会诸侯。其实,真实的目的是诱捕韩信。韩信还蒙在鼓里,但是内心很犹豫,并且对刘邦的来临不安。韩信想要造反,又觉得自己无过错,刘邦应该不会对付自己;想要去见刘邦,又怕被刘邦逮捕。有谋士就出馊主意,要韩信把钟离昧这位朋友的人头献给汉王刘邦,因为钟离昧是刘邦的仇人,这样做可取悦刘邦。韩信跟钟离昧商量这件事,钟将军很气愤,说:“汉所以不击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然后骂韩信“公非长者”,钟离昧自杀了。韩信持钟离昧的人头向刘邦邀功。哪知道刘邦把他的五花大绑起来。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平定,我这条良狗当烹!”刘邦回答说,有人告你谋反。把韩信押到洛阳。刘邦赦免了韩信的死罪,只是降了爵位,从王爵降为侯爵,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他对于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高祖刘邦高兴时常同韩信闲谈将领们才能的高下,刘邦问:“如我能将几何?”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问:“于君何如?”韩信说:“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着说:“多多益善,何为我禽?”韩信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韩信利用被软禁的时间,与张良一起干了一件工作,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为我国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韩信不甘心就这样一辈子像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一样被刘邦困着。有一次,陈豨被封为巨鹿郡郡守,前来向韩信辞行。韩信辞去左右,拉着陈豨的手仰天长叹道:“你可以同我说知心话吗?我有话想同你讲。”陈豨表示一切听从将军的命令。韩信说:“你所管辖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亲信宠爱的臣子,若有人说你谋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产生怀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定会大怒而亲率军队征讨。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就可图谋天下了。”陈豨平素就了解韩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计谋,表示一切听从韩信的指示。

 

公元前197年,陈豨果然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平叛。韩信故意称病,不跟刘邦出佂。同时,派人到陈豨的住所丢信息,“弟举兵,吾从此助公。”韩信与家臣亲信密谋在晚上假传皇帝命令赦免囚犯奴隶,组织成军队攻打吕后与太子。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囚禁了他。那位门客的弟弟就向吕后密告韩信要谋反的情况。吕后无明确证据,只有把韩信骗来。于是吕后与相国萧何商议,说陈豨已被杀死,诸侯群臣都应前来进宫朝贺。韩信因为和萧何的友情,入朝进贺,吕后派武士把韩信捆缚起来,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斩杀了他,并且诛灭韩信三族(父族、母族、妻族)。韩信临斩时说:“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一代军事奇才韩信死时33岁。刘邦听说韩信死后,是又喜又同情他。喜的是,自己的刘氏江山,没有权臣劲敌,可以安稳一代传一代地接替下去,为自己的后世子孙扫除了权力的障碍。同情的是,可怜这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学家、天才、奇才、大功臣与世长辞了。刘邦本来想要迁怒于蒯通,想要烹杀蒯通。蒯通喊冤为自己辩护。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韩信并不想反,只是被刘邦不信任,并且被打压的情况下,才遂生反心。也可以说,韩信是被刘邦逼反的。其实,韩信要学王翦将军向秦始皇一样向刘邦多要田宅与金银财宝,或者又象张良一样修道学仙,再或者象范蠡一样泛舟商海,这样才能让统治者皇帝放心。这样才能明哲保身。

 

我们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可从韩信的故事中总结如下经验教训:

 

一是管理者要有创业精神。个人与团体要善于利用所拥有与掌控的资源,不断地通过创新追求事业成长与创造价值的活动,来达到事业成长的目的与意义。要有能努力寻求机会的组织,以理论联系实践为重点,以社会责任与效益为核心。

 

二是要会利用获取竞争情报手段。无论是哪方面的管理,处理什么样的问题,情报系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系统。当然,在获取商业情报时,要注意的是,不要触犯法律。有很多手段可以用,比如假装记者,向管理者套取信息。派员工到竞争者那里去工作,了解情报。收集竞争者废料与垃圾,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信息。购买竞争者股票获取年度报告与公司其它信息等等。

 

三是要善于识别环境机会与竞争优势。管理者要识别几种潜在的机会来源。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了几种机会来源:意外之事、不协调之事、过程的必要性、产业与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变化、新知识。

 

四是要善于与上司相处。工作的完成情况,有时也在于上司的支持度。上司在各种资源的支援下,员工们的工作就能完成得好。没有支援,员工们的工作有时就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司升上去了,你就有可能接替原上司的位置。

 

五是做决策时,要果断不要优柔寡断。果断的决策,虽然有冒险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往往抢占先机。及时的果断决策,就是在把握机会,本来这世上的机会并不多,有些机会是稍纵即逝。优柔寡断往往浪费时间,错失良机,得不偿失。

 

 

第二例:张汤

 

   在各种组织里,最容易使组织崩溃与衰败的是内部成员不团结,争权夺利、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相互撒台。打下清朝政府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最后领导人兵败身亡政权灭亡,就是因为太平天国高管搞贪污腐化造成不团结,而进行争权夺利、相互猜忌、兄弟相残。在企业里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我们有时又俗称它为办公室政治。特别是高管之间的离心离德、互不买帐更是像组织生命体内中的癌细胞一样可怕。

大家想想看,如果你想完成好工作任务,而你的同事或者上司却不给予支持与帮助,而且还给你使绊子和在背后搞破坏,你的工作做不好,是谁的损失?你的损失可能是工作没做好挨批评或者受处分,但是最大的损失是企业组织。组织失去了凝聚力、组织有经济方面的损失、组织的商誉受到影响、组织失去了客户与消费者、组织丢掉了市场与份额。最后,如果组织垮掉了,大家都会丢了饭碗。

 

我们回顾汉朝历史来看看酷吏是怎样排除异,陷害他人,致使下属报复而死于非命的

 

张汤是个干部子弟,有一天他父亲外出,安排儿子守家。知道有老鼠跟他们作对,偷吃了张家存放的肉。那时食物并不丰富,张汤的老爸工资也并不高。回来后以为是张汤吃掉了肉,很生气,打了张汤一顿。受冤屈的小张找到了偷肉的贼后,就有模有样地搞起了角色扮演。扮演司法官员审理这件偷窃案而且程序与审判文书都一丝不苟老办案子的法官。他老爸目睹了这一幕,很欣慰,于是推荐了自己的儿子从事司法工作,当上了一名司法干部。

 

张汤是不会甘心做一名小法官的。他要找贵人帮助其坐直升飞机登上政治舞台。九卿之一的周阳候赵由获罪关在长安,张汤尽全力帮助他,赢得周阳侯的信任。周阳侯通过关系出狱后非常感激张汤。周阳侯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引荐张汤结交权贵,构建了上层人际关系网络。张汤在以后的仕途上春风得意。先是在内史府任职,当宁成的下属,受到宁成赏识。后又到丞相府武安侯田蚡手下当官,很受器重。升任纪委官员,办了一件让皇帝很喜欢的案子,这案子是陈皇后的巫蛊案。连皇帝知道了也很欣赏他,又升了他的官,当上太中大夫。当时的很多法律条文、原则、程序都是他与赵禹制定的。立法权除了皇帝外,就是他们俩操纵的了。张汤对赵禹还是小心翼翼的,还与其建立了兄弟般的感情。赵禹不愿交朋结友,以免人情关系干扰司法公正。张汤却奸猾狡诈一些,在当小官的时侯不怎么清廉,利用职权收受贿赂、索贿、还暗中侵吞别人的财物。还与长安的商人田甲、鱼翁叔等人交往。随着官职的晋升,慢慢地约束住了自己贪污受贿行为而且还收留接纳一些社会名流、达官贵人,装作很敬慕他们的样子。这些社会名流与达官贵人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就会帮张汤作舆论宣传,巩固张汤的官场地位与职位。张汤确实比较狡猾,有大智慧。

 

张汤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地位是来之不易,他必须永远地稳住自己的官位,他必须有保护伞与后台。这保护伞与后台一定要是最高权力者皇帝。只有皇帝才能让他官运亨通大权在握。所以,他必须得到皇帝宠信与喜欢。这固宠之术是有方法的。真理只有一个就是:揣摩上级领导心思,顺着上级的意图,办上级喜欢的事情。张汤做这些讨皇帝欢心的事情:知道皇帝喜欢儒学,办案子就附会儒学对疑难案件功劳让给皇帝,过错归揽给自己;皇帝喜欢的人犯案就从轻处理,皇帝不喜欢的人犯案就从重处理对于豪强的案子就想尽办法治罪,对于老百姓的案子就请皇帝裁决。这样做的目的是打击豪强,扶助弱势群体。豪强就是当时的黑恶势力宗族势力

 

张汤很会收买人心,他想要推荐个人当官,就会只讲个人的优点,不讲缺点。他经常请客人吃饭拉拢感情。他经常对经济有困难的亲朋好友照顾得很周到,而且给予一些经济援助。他经常拜访三公九卿,无论酷暑寒冷,这样做使三公九卿们欣赏他的为人。他喜欢依附有名气的儒家知识分子而且还改掉了以前的贪腐毛病成了个清官。他所做的这样人际关系学的工作,为他晋升的道路上扫除了很多阻碍,尽管他执法不公,使用严刑峻法连狱警出身的总理公孙弘也在很多公开场合夸奖张汤有才能。张汤后在审理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江都王刘建谋反案件中,因要求皇帝批准严惩伍被与严助,与皇帝意见相左被采纳赢得了一些人的尊敬,这件事后,晋升为中纪委书纪,汉朝称这官职名为御史大夫。

 

当时,汉武帝对匈奴的连年战争,打得异族狼狈不堪。领兵打仗的是大将军卫青与霍去病。匈奴浑邪王来降,汉武帝乘胜而进,大举进兵讨伐匈奴。山东水灾过后再上旱灾,使当地老百姓流离失所,当时进行政府救济,却发现府库空虚。于是,张汤把自己的职责搞乱了,越财政部长的权力了。他建议发行白金和五铢钱货币对铸铁冶金业还有食盐业实行政府经营,搞国有企业,排挤私营企业。汉朝颁布实施告缗令,严历打击豪强势力。张汤经常性地跟皇帝谈论财政政策,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等于夺了丞相的权,让其形同虚设。当时,国政大事皆决于张汤。由于张汤的折腾国家出现混乱现象。

 

百姓不安其生,骚动。县官所兴未获其利,奸吏并侵渔,于是痛绳以罪。自公卿以下至庶人咸指汤。———(汉书卷五十九,张汤传第二十九)

 

张汤谋划的一系列政策出现了危机,有动乱、有腐败现象。而且国营企业处于没有盈利状态。再加上张汤喜欢走上层路线,导致公卿大夫以下及老百姓指责张汤。但是皇帝宠信张汤,在张书纪病的时候,汉武帝还亲自到他家去探视病情。

 

匈奴提出和亲主张,在开中央会议时,太常府下属博士官狄山提议和亲,但是汉武帝对匈奴的政策一贯是以战为主。汉武帝征求张汤的意见,张汤指责狄山支持和亲是愚蠢的想法。而狄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讽刺挖苦张汤在审理淮南王这件案子上是假忠,平素行为是诈忠。汉武帝变了脸色,把狄山安排去守要塞,借匈奴的手砍掉了他的脑袋。

 

张汤为官排除异己,得罪和祸害了一些人(御史中丞李文、赵王、丞相庄青翟、代理长史朱买臣、代理长史王朝、代理长史边通、减宣)。河东人李文升任中纪委副书记,曾经跟张汤有恩怨,想要打击报复张汤,并想尽办法收集可以整姓张的材料,借机报仇。张汤有个亲信的下属叫鲁谒居的人知道李文与上司有过节,就写诬告信检举李文,皇帝把案件交给张汤后,张汤也公报私仇,杀了李文。对于赵王,张汤经常排挤他,鲁谒居还经常查赵王的罪行,使赵王恨死了张汤,上书检举张汤的罪过。对于丞相庄青翟,在有人盗窃死去文帝陵墓财物的事件中,庄青翟与张汤约好,一起向皇帝谢罪后,张汤还想按照法律治丞相的渎职罪。朱买臣没发际之前酷爱读书,家很贫穷,砍柴为生喜欢边读书边唱歌边砍柴。他妻子觉得跟着他丢人,就要求离婚。朱买臣对妻子说,我五十岁当富贵,现在四十多了,会要发达的他妻子不肯跟他还是离了婚他后当官迁入九卿之列。朱买臣、王朝、边通受过张汤的欺凌折辱对张汤恨之入骨。于是三个代理长史就跟丞相一起整张汤,收押污点证人田信,还把情况向汉武帝汇报了。赵王检举张汤的案子由减宣负责把能治张汤罪的材料报告了汉武帝。皇帝认为张汤欺骗自己,很是恼火。汉武帝派了八批预审官审问张汤,他没有认罪。后又派他的好朋友赵禹来审此案,张汤说,然谋陷汤者,三长史也”,遂自杀。

 

张汤做大官后,纠正了以前贪赃枉法的品行,死后家中所有财产也不过只有五百金。这五百金都是工薪收入以及皇帝给的奖金。本来亲戚朋友想要厚葬张汤,但是被他母亲阻止了。有人把这些事情报告给了汉武帝汉武帝重新查办此事,杀了朱买臣、王朝、边通。丞相庄青翟也自杀了。

 

张汤为官,不知有多少人枉死在他的手里最后自已也落得个自尽的下场。

 

作为管理者,要从张汤的为官为人吸取与总结教训:

 

一是在组织中要避免强制风格。喜欢强制风格的成员总想以损失他人的利益赢得冲突。当别的成员利益受到损害时,会产生负面情绪与敌对情感在工作中会阻碍与破坏任务的完成。不团结产生冲突的根源是,一方觉得自己的利益正被对方反对或者消极地影响者。

 

二是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不要越权。工作说明书与职责任务书都明确规定每个职位该做那些工作,都有自己的权力范畴,不要侵犯另一方的权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再追求完美性就行了。虽然讲团队协作,但那是集体工作任务,另一方未寻求支援或者授权,不要越权替代别人的工作。你替代别人的工作等于让对方失职失责,那产生人际冲突是你的行为导致的。

 

三是对于企业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不要因领导者的主观好恶来玩弄规章制度,有章不循、有令不遵、有法不守,这样会使企业产生管理混乱或者按潜规则办事,各种制度就会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

 

四是对于喜欢揣摩领导者心思的员工要慎用。管理者要睁大眼睛识别人才,对德行不好的员工如果任命到重要管理职位,要进行控制,避免其犯错。

 

五是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团队的合作、协作能发挥1+1>2的集体效应。对于办公室政治,要用企业文化来约束它,警惕它,使其从负面转向正面。

 

六是作为管理者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管理者的工作关系网络要有如下资源:金融资源(银行,持股人等)、老板或者董事会、平行同事、直属下级员工、非直属下级、政府与新闻媒介、公众团体、顾客、供应商与竞争者。对这些人际关系网络,与其中一些人保持密切的关系。这样做对管理者的工作也好,事业也好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例:庄贾

 

无论是国家也好,还是企业也好,人才总是组织的主题。没有顶尖人才的国家与企业,那是不能够强盛与状大因为,他们这些人才在指引方向,制定标准。就黑暗中出现的亮光,给组织带来光明与前景。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物,他叫司马穰苴。当时,在齐国景公时代,晋国侵略阿、甄地区,燕国侵犯河上地区。齐国陷入四面楚歌的环境中,派军抵御结果大败。齐景公急了,这时有个叫晏婴的贤臣为解君主之忧,为救国家之难,推荐了司马穰苴。晏婴在齐国灵公、庄公、景公手下当臣子,德高望重。个人喜欢以节俭处世吃饭极少吃肉食,以素食为主。妻妾身上穿的是粗布衣服,不穿帛等高级织品。而且为国敢于直谏,又喜欢出谋划策。在当时是最著名的公卿大夫。晏婴说“穰苴虽是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齐景公采纳了晏婴的建议,面司马穰苴,同他交流军事思想。司马穰苴的谈吐与学识折服了齐景公。齐景公极为高兴马上任命司马穰苴为军事统帅,抵御敌军。

 

司马穰苴乘机提要求。“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言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史记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一个顶尖人才坐直升飞机从平民老百姓任职为军队统帅文武百官也好,黎民百姓也好都对其不熟悉,不会听其的话,管理军队难度比较大。司马穰苴要树立权威,必须杀人。杀谁?杀齐景公的宠臣庄贾树威。商鞅搞过“千金移木”构建信任,树立威信。刘邦筑拜将台、斋戒,具礼也是让韩信树立威信。国家组织与企业组织领导人身边总有忠臣与奸臣,清官与贪官。只是奸臣与贪官没有暴露出来,国家组织与企业组织领导者不知道而已。再者,忠臣太直,不惹人喜欢奸臣最虚伪,最会揣摩领导心思,所以领导最喜欢奸臣。所以,眼睛不好的国家组织与企业组织领导人有时会把奸臣当忠臣,宠信有加。司马穰苴知道齐景公的宠臣庄贾弄权,危害国家安全。也知道他这一提议,齐景公会安排庄贾当监军的。后面的戏就是要借庄贾的人头树立威信,趁机除掉祸国殃民的大奸臣。

 

齐景公果然安排庄贾当监军,司马穰苴跟监军约好,在白天中午时,到军营集合。司马穰苴先到军营,用沙漏钟记时间等监军。庄贾认为自己是国王的庞臣,再加上贵为监军跟司马穰苴平起平座司马穰苴不敢把他怎么样于是,庄贾放心大胆与亲戚朋友喝祝贺自已当监军的喜事酒。到了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到了,司马穰苴把沙漏钟仆倒跟将士们强调军事纪律。一直到傍晚的时侯,庄贾总算到了军营。司马问他为什么迟倒庄贾如实回答他。司马穰苴批评他说“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抱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其意作为军事将领,要忘家、忘亲、忘身。现在大敌当前,百姓性命,国家安危都系在我们这些军事将领身上你为监军,还有心情搞庆祝宴会?

 

司马穰苴问军事纪律执法官,迟到的将官与土兵按军法该如何处置?执法官说,当斩。庄贾急了,安排下人进宫请齐景公下命令救他。司马穰苴先斩后奏提着庄贾的脑袋让所有的将士看到。三军之将士为之震动、惊讶、害怕。景公派使者来救庄贾,知道庄贾已经身首异处了。使者骑马驰闯军营,也触犯了军法,当斩。司马穰苴回答使者说“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使者害怕了,以为司马穰苴要杀他。司马穰苴放过使者说“君之使不可杀。君王的使者杀不得,但是军法是违反了,总要处罚。只是对象变成了随从与马匹。司马穰苴把齐景王派来的使者随从们与马匹斩首,让全军将士都知道。商鞅在变法时,太子犯罪,没处罚太子,而是处罚其老师们。汉朝文帝时,周勃的儿子条侯周亚夫在细柳军营也上演了一幕类似强调军纪的故事。

 

司马穰苴爱护兵士,关心他们的住所问题、关心他们的饮食问题、关爱有疾病的士兵、关怀老弱病残。他对部下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他与士兵同甘共苦、同心同德。准备与敌军打仗时,带病的士兵要求也要上前线,其余将士们都奋勇当先要求出战。司马穰苴成功地收获了人心。他的威信已经使全军将士乐为所用。

 

晋国入侵的军队听说了司马穰苴的事迹,撤军了。燕国入侵的军队听闻了司马穰苴的事迹,也撤退了。司马穰苴追赶他们把失去的城池与土地都夺回来了。因为晋师与燕师知道,这时的齐军在司马穰苴的激励下已成为虎狼之师,都不要命了。所以,还是不与争锋好些。司马穰苴班师回朝后,齐景公与其百官们到郊外迎接归来齐景公犒赏全军,尊封司马穰苴为大司马。

 

作为管理者,要吸取与总结以下教训:

 

一是要遵规守纪,严格要求自已,带头不违反任何规章制度违法乱纪的行为要坚决抵制与批评。对于破坏组织的行为,一定要有处罚。要有完善的奖惩制度,该奖的一定奖,该罚的一定要罚。管理者不是好好先生,不要做好好先生。

 

二是往往破坏制度与不遵守规章的是组织中的特权阶层。高管、中管、董事、监事们这些都是特权阶层。在制度上一视同仁。对于特权阶层,不遵守企业制度一定要从重处罚,以儆效尤。不要杀鸡给猴看,要杀猴给鸡看。

 

三是长期不懈抓执行力。没有执行力的企业,就没有竞争力。执行力是从上执行,而不是从下到上执行。先从高管开始抓执行,再一级级往下落实执行力。要按《企业执行力矩阵》管理执行力。要法治,不要人治。中国人当领导,最喜欢什么权都掌在手中,喜欢人治,不喜欢法治。那么看了这篇文章后,请改变以往做法重法治而轻人治。

 

四是关心员工衣食住行。提高员工待遇。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儿只有吃足了草,才有劲儿跑。面黄肌瘦的马儿是想跑也跑不动的。组织对员工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是会感动员工们的。人心都是肉长的,你作为老板、作为高管关心员工,员工会领情的,会想办法回报企业与组织的。

 

五是平等对待员工,不歧视员工,特别要关心组织中的弱势群体。

 

六是唯才是举,把真正有才能的员工推荐管理层。品行好的,不一定有实际能力,有实际能力的不一定品行好。只要有才能的员工是个明白人,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重用他们也不会犯太大的过错。

 

 

第四例:晁错

 

   对于变革管理,每位新上任的管理者都有几种方式处理:要么守旧,按照原先的模式进行管理要么渐变,对原先的管理体制进行小变小改要么突变,对原先的管理机制进行颠覆式地、破坏性地变革那是破旧立新,大刀阔斧地改变原有管理体制。

中国有句俗话叫“枪打出头鸟”。有句成语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些词语的意思是,有本事、有能力、有德行、敢于出头的人往往会让一小部分平庸的人觉得有挫折感,觉得心理受到创伤,所以就会不喜欢优秀的冲在前面的人。甚至因嫉妒而产生阻碍心理,破坏心理不想让优秀的人什么都如意。在法治不健全的社会,优秀的人往往还会遭小人暗算与迫害。

 

特别是变革管理,要革掉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遭到反对与反抗那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历史上的变革有很多失败的例子,如王安石变法百日维新等等。

 

现在我讲一下在西汉景帝年间发生的晁错变革失败的案例故事。

 

晁错籍贯是豫州颍川郡人。他在张恢先老师处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治学说。因文字功夫不错,成为太常寺的一名小官吏后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能言善辩受到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的器重赏识。太子家号“智囊”。

 

当时,西汉朝吸取秦朝与春秋战国的治国教训,提出“非刘氏不得王”。刘邦除掉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诸侯王,把刘家子孙亲属一些人封为王。王的管辖地叫王侯国。王侯国的税收都归刘氏王,不要上缴中央财政。而且这些刘氏国王在管辖区有行政、人事、军事等特权。特别是刘氏王们强大的军队对中央政府来说是严重的威胁与危害。当时刘氏诸侯王中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军事实力最强大。晁错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多次向汉文帝上书说明诸侯王的害处与弊处,要求削减他们的特权其实是对现有的封建侯王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汉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是却从心认为晁错是个难得的人才。升了他的官,晁错成为光禄勋属官中大夫。光禄勋是三公九卿之一执掌宫掖门户,相当于后世的领侍卫内大臣,下属有大夫、郎等官职。

 

汉景帝为太子时,喜欢晁错的计谋与合理化建议可以用言听计从来形容这对君臣关系。袁盎等老臣不喜欢晁错,晁错优秀超过袁盎他们,让这些老臣权贵们嫉妒与不服。汉景帝正式成为皇帝后,任命晁错为内史,内史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汉景帝对晁错的宠信有加,而且听从晁错的观点,对现行的一些制度进行了改革。那情形就象光绪皇帝喜欢康有为、梁启超一样。丞相申屠嘉心里很不是滋味,等待时机中伤和消灭晁错。有一次,晁错住所跟汉景帝祖宗庙祠邻近,出入不方便,便在太上庙的墙上打了一个洞出入。申屠嘉总算抓到了晁错的“小辩子”,报告给汉景帝要汉景帝治晁错的罪,砍掉他的脑袋,因为晁错犯了法令。汉景帝用“此非庙垣”来替晁错开脱罪责。申屠嘉更加妒火中烧,怒对长史说,我不该去请示皇帝,我应该先宰后奏。最后,这个嫉贤妒能的丞相活活的气得发病归天了。于是,晁错更加得到了汉景帝的宠信。

 

晁错又进一步升官了,从内史升到御史大夫的官位。御史大夫,官名,秦置。汉因之,为御史台长官,地位仅次于丞相,掌管弹劾纠察及图籍秘书。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即由御史大夫递升。后改称大司空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他收集到诸侯王的一些不法行为,打报告给皇帝,要求进行大改革,削诸侯的地,把他们的管理区收回归中央管辖。汉景帝觉得这是大事情,不好一个人独断。皇帝召开了扩大会议,把三公九卿、列候、皇亲贵族都请过来参加这次讨论会。窦婴跟晁错辩论,两人产生了较深的矛盾。晁错提出改革议案有三十条目之多。既得利益集团的诸侯们都喧哗起来,因为晁错的建议动了他们的奶酪,所以都嫉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件事后,从颍川郡赶过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史记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晁错的父亲也知道剥夺诸侯王既得利益集团们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痛恨,担心引火烧身。晁错也知道得罪了那些权贵们,但是他想到的是天子的尊严与国家的稳定,其实对于个人的安危已经致之度外了。晁父知道劝不到儿子,只好吃毒药死亡,不想亲眼看到晁错身首异处。

 

果然,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卯、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起兵叛乱,危害国家安全。反王们打着“清君测,诛晁错”的口号。在窦婴与袁盎的挑唆下,政治上不成熟的汉景帝把晁错杀了,幼稚地以为可用晁错的人头以止兵戈。其实,就算晁错不建议削藩改革体制,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反王有实力抗衡汉中央政府,也会叛乱的,只是起兵时间不会提那么早的。

 

后来汉景帝从校尉邓公的口中,才知道晁错冤死在他的手上。吴王刘濞想要造反已蓄谋十多年了,诛晁错和反对削潘变革只不过是他的借口而已。汉景帝后悔不已,知道自己错杀忠臣了。最后,汉景帝任命周勃的儿子周亚夫与窦婴统领平叛军队才镇压了吴王挑起的七王之乱。

 

晁错主要是动了别人的奶酪,并且汉景帝对他特别宠信让人嫉妒,没有争取袁盎与窦婴的支持才有杀身之祸。对于袁盎,他也使过坏水,派出纪委干部治袁盎的受吴王贿赂的贪腐案,使袁盎免职,袁盎对晁错恨之入骨。如果晁错不想整死袁盎,袁盎也不会和窦婴联手对付他。袁盎最后被梁王派刺客杀于安陵郭门外。窦婴因与田蚡政治斗争被人弹劾伪造先帝诏书而治死罪暴尸街头。

 

从晁错的变革管理,我们作为管理者可吸取与总结如下教训:

 

一是管理者在变革时,要赢得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和中间派的支持。因为变革时,会出现三类人:支持者、反对者、中间派。变革是要触动反对者的利益的,利益受损者是不会支持站在你这一方的,与反对者联手无异与虎谋皮戊戌变法中谭嗣同去找袁世凯商量寻求支援就犯了这样的错误。支持者如果不处理好关系,也会变成反对者,这就要求管理者与其同心同德,加深关系,寻求支持。中间派风吹两边倒,对他们要尽量团结,以得到他们的支持。让他们能够得到看得到的利益。有影响力的人能影响支持者与中间派,所以要建立关系得到他们的认可与支持。

 

二是在变革时,不妨采取渐变的方式,能够避免一部分不明情况或者不明真相的人的激烈反应。我国改革开放时,伟大的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选择渐变的改革方式,比如设立深圳特区。

 

三在变革时要采取有效的策略。要会运用减少变革阻力的方法。有这些方法可用:教育与沟通、参与、促进与支持、谈判、操纵与合作、强制。

 

四是要知道是什么原因使组织内的成员反对变革。一般有三种原因会使人们抵制变革:对未来的担忧、害怕失去某些利益、相信变革对组织不利。找到真实原因的话,那么变革时就能想出好的对策与方法来化解阻力。

 

五是管理者要成为变革的推动者。管理者的变革思想有时是受领导变革(LOT)模型的影响。变革过程是这样的“冻结—变革—再冻结”一个过程。变革时打破了原先的稳定,变革后要重新稳定下去,巩固变革成果。

 

六是作为管理者,不要轻信谣言与谗言。管理者自己要能判断是非,知道对错。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推诿责任。在处理事务时,如果出现两难境界时,不妨把问题锁抽屉,等冷静时再处理。

 

七是管理者要保护人才不受排挤与打击。特别是变革时,要能坚持,如果是正确的方向一定要坚持到底。不要轻易退缩,不要虎头蛇尾。谁笑到最后才是胜利者。

 

 

第五例:于禁

 

 

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三国有位勇将,因自然灾难的原因,败于关羽,从此羞愧得无地自容,抬头不起。最后,间接地死在魏文帝曹丕手里。士可杀,不可辱。国家有统计数据,只要没有水分,一查就知道,什么行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二个指标就可以衡量出什么是支柱产业:一是为国家缴纳的税收排在第一,要国家补贴的钱最少的行业就是支柱产业。二是安排就业人员最多的行业就是支柱产业。加拿大曾经小麦出口是其国家支柱产业。房地产是支柱产业吗?绝对不是!房地产行业会动摇中国经济吗?绝对不会。房地产的无限制地涨价,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是我们有良知的人所担心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我只希望更多的人不要当房奴,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不会昧着良心讲假话。房价下跌,我住的房子一样会贬值,无所谓,只要大多数人民过得好,这点损失算什么。

 

于禁,字文则,泰山巨平人。黄巾军造反起义。鲍信招兵买马,于禁成为其下属。曹操成为衮州主人,于禁属将军王朗。王朗觉得于禁是人才,向曹操推荐,说于禁的才能可堪任大将军。曹操听说后与于禁交谈,委任于禁为军司马官职。让于禁领军攻徐州广戚城,攻克后,曹操因军功封于禁为陷阵都尉。跟随曹操讨伐吕布濮阳,另外在城内攻破吕布二个军营,他属于别将破高雅于须昌。后他又跟随曹操攻打寿张、定陶、离狐,兵围张超于雍丘,皆拔其城池。跟随曹操征讨黄巾刘辟、黄邵等,屯版梁,黄邵等人利用夜色偷袭曹操的军营,于禁率属下勇猛战,斩杀黄邵等人,尽降其众。曹操升职为平虏校尉。他又跟随曹操围攻桥蕤于苦城,斩杀桥蕤等四将。其后他跟随曹操至宛城,降张绣。张绣复叛,曹操军事不利,失败后还军舞阴由于军事失败导致曹军大乱。于禁独率所将几百士兵,且战且退,这士兵在战争阵亡较多,但都不离不弃。追兵稍缓,于禁整理军队,鸣鼓而还。他还没有见到曹操时,在路上见到10多人裸身而走,于禁挡住他们询问原因,他们说:“被青州兵所抢劫。”初,黄巾军被曹军打败而投降,曹操择其精锐,号为“青州兵”。曹操比较宽待他们,他们因此缘由而敢抢掠。于禁听后大怒,批评青州兵们说:“青州兵归顺了曹公,还要做贼吗?”于是征讨他们,且数落他们的罪行。青州兵们到曹操面前恶人先告状。于禁到了曹操军休息的地方,先搞军事防御工事,没有及时去面见曹操。有人跟于禁讲:“青州兵已在曹公面前告了你的状,你得去曹公那里为自己辩护。”于禁说:“现在敌军就在后面,追到这里也要不了多长时间,不先作战斗准备,如何待敌?况且曹公聪明,青州兵的恶状是没有用的。”于禁把防御工事搞好,安营扎寨后,乃见曹操,向其说明攻击青州兵的原因。曹操很高兴,对于禁说:“育水之难,我的困境,将军在乱军能整军作战,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说是古代名将,何以加之。”于是录于禁前后的功劳,封于禁益寿亭侯。后来,又跟随曹操攻张绣于穰城,擒拿吕布于下邳城又与史涣、曹仁攻眭固于射犬破斩之。

 

曹操初征袁绍,袁绍兵多将广,于禁愿为先锋。曹操很佩服于禁的勇气,选步兵与骑兵共2000人,以于禁为将军,防守在延津抗拒袁绍。曹操引军队还军官渡。刘备以徐州城对抗曹操,曹操率军东征。袁绍乘机攻打于禁。于禁坚守,袁绍不能攻破城池。于禁复与乐进等将率步兵与骑兵5000人攻击袁绍的其它军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县获嘉两县,焚烧保聚三十多屯,斩首获生各数千。收降袁绍将何茂、王摩等20多人。曹操复使于禁率别将屯兵原武,攻击袁绍连营于杜氏津,破之。曹操升迁于禁为裨将军,后从还官渡。曹操与袁绍连营,起土山相对抗。袁绍军射击曹营中,曹军被射死伤得多曹军恐惧。于禁督守土山,奋勇力战提高了士兵们的士气。袁绍被打败后,于禁因功升为偏将军。于是翼州平定。昌豨复叛,派遣于禁征讨,于禁急攻昌豨。昌豨与于禁是旧相识,向于禁投降。诸将皆认为,既然昌豨已投降,可押送到曹操面前请赏。于禁说:“诸位难道不知道曹公定的法律围攻而后投降的不赦免。我们奉法行令,是事上司的礼节与行为。昌豨虽是旧友,于禁可失节不?亲自临刑场,落泪而把昌豨处斩了。是时曹操军在淳于,听说了这件事,叹声说:“昌豨不向我投降,而向于禁投降,这是命运决定了的。”内心更加敬重于禁。东海平定后,于禁官职为虎威将军。后来又与臧霸等攻打梅成。张辽与张郃等讨陈兰。于禁军到,梅成率众二千多人投降投降后又背叛,余众投奔陈兰。张辽等人与陈兰相持,军食少,于禁运军粮给张辽军食用,张辽遂斩杀梅成陈兰。于禁因军功增食邑200户,并前面的食邑,共1200户。是时,于禁、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曹操每将率军出征,于禁有时为先锋,有时为后拒。于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从不贪污自肥。由于得到曹操赏赐特别重,且喜欢以法律管理下级,所以不甚得士兵的心。曹操常恨朱灵,欲夺其军。以于禁有威信,派遣于禁以几十骑军,拿着军令,进朱灵军营夺取其管军队朱灵与其部众都不敢动。于是以朱灵为于禁部下督,众皆震服,都害怕于禁。于禁升迁为左将军假节钺,分食邑500百户,封其一子为侯。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城。又派遣于禁助曹仁。秋,涨洪水,于禁军队都被淹没。于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没有地方躲藏洪水。关羽乘大船进攻于禁等,于禁遂降。唯有庞德不屈节而死。曹操听闻此事,哀声叹气了很久说:“我了解于禁三十多年,为什么在临危处难,反不及庞德?”会孙权俘虏关羽,获其军队部众,于禁于是在吴国生活。曹丕称帝,孙权称潘,遣送于禁回魏国。魏文帝曹丕引见了于禁,只见于禁是头发胡子都白了,面容很憔悴,还不住地流泪、磕头一副很悔恨的样子。魏文帝以荀林父与孟明视的故事安慰于禁委任其为安远将军。曹丕想要派遣于禁为大使出使吴国。先命令于禁去北,到邺谒高陵。魏文帝先派人在陵屋内画有关羽战克,庞德降服的壁画。于禁见到这些画,惭愧得引起并发症而病死。等于是魏文帝用心理战术而间接杀死了于禁。他的儿子于圭继承他的益寿亭侯爵位。于禁死谥号为厉侯。如果不是魏文帝间接杀死于禁,而是真心原谅于禁的投降,就不会给予贬意的谥号。可见,曹丕并不是真心地原谅于禁的投降屈节。可以说曹操父子是表一套,暗里一套。

 

我们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可从于禁的事迹总结如下经验:

 

一是员工们要忠诚于组织。员工们要忠诚于组织而非个人。忠诚于个人,是奴隶主与封建主剥削人的思想观念并且伪托神权名义加以宗教辅助,而使人屈服的糟粕思想。在政府部门打工也好,在私营企业也好,我们要忠于组织。如果你忠诚于官员,你们的官员迟早会要退休的,或者调走的可能会出一朝天一朝臣的现象,你会受到排挤与打压。如果你忠诚于私营老板,现今合伙制与股份制的企业较多你忠诚于这个老板,另外的老板可能看你不舒服你忠诚于高管,高管们可能干几年跳糟到其企业。忠诚于个人,是目光短浅的象征。个人没有组织存在的时间长。如果组织经营得好,可以存在几百年,甚至于更长的时间。所以,忠诚于组织,你就会大公无私,就会心甘情愿施展才华与才干。

 

二是在严格遵守制度外,要有人情味。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中国受其文化的影响,并不完完全全去遵守规则,有人却喜欢破坏规则,不然,不会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情发生。制度的遵守是因为制度有简易与复杂,简易的制度,会使人乐意遵守;复杂的制度,使人不乐意遵守。当有权威人士遵守制度,其员工们也会遵守制度。制度建立难,破坏容易。 往往是订立制度的人,不自觉地违反制度。破旧立新与改革,都是打破现有制度而建立新的制度。制度有时间限期的,当到了一定的时侯,旧有制度会发生不适应性,这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以人性化来管理员工。

 

三是原谅员工们受到不能抗拒原因而产生的过错。自然灾害等原因产生的过错,不要都推到员工们的头上要原谅他们。只不是故意而为,可以谅解。员工们的错误,可以原谅,领导的过错,视情节的严重性不能原谅。为什么呢?第一,领导的薪金待遇高于员工们,拿高薪就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第二,领导如果有过错,推诿给下属承担,那么本组织将来会要出更多的问题与事故。因为领导有过错可推诿,就不会去改善与改革过错所产生的真实原因。第三,原谅了领导的过错,其他员工们会学样。如果处罚员工他们,会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舆论影响士气,为企业的衰败埋下伏笔。第四,原谅了领导的过错,会造成对权力盲目地崇拜。或者形成特权阶层,或者成为极权社会。造成社会不和谐地强硬对立,迟早会导致社会动乱。领导为员工们的利益,而犯错,要原谅领导侵犯员工们的利益而犯错,不能原谅。对于员工们犯错,如果是不能抗拒原因而产生的过错,要原谅;如果是玩忽职守而犯错,不能原谅。

 

四是平等从自我做起。如何在企业中体现平等。可以在职位上体现,如给基层员工们起的职务名字,可以叫服务官,或者技术官,或者叫服务经理,技术经理,等等。还可以在称呼上,要求只准称呼姓名,不准叫职务名称。或者坐车不配专车,只坐公务车与商务车。或者与员工们一起在员工食堂吃饭。或者不设专门办公室,与员工们一起办公。这样做,能体现管理者、领导者与员工们平等相待,同甘共苦,有利于形成平等,自由、积极向上的气氛,能激励员工们积极工作,贡献力量。

 

第六例:赵括

 

有些人对知识分子有偏见或者嫉妒他们的,往往就用言语攻击他们,诬蔑他们是书呆子,他们讲的话、发表的言论、甚至于做的事被指为纸上谈兵。

  我们只有从真实历史来看看这纸上谈兵是怎么一回事再从管理学角度来审视历史主角为什么会失败。

  赵括是战国七雄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奢这人不简单,初为赵国税务局干部,收平原君家赵胜家的租税。当时,战国最著名的四君是“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忌 ”。他们对本国都是有卓越贡献与功勋的贵族,权势熏天。平原君赵胜不肯交纳田税,赵奢依法办事,斩了平原君9个家臣下属,平原君面子挂不住了要杀赵奢,赵奢说了一番依法治国的论点平原君觉得赵奢是个贤才。平原君赵胜向赵王举荐重用赵奢。于是赵奢成为赵国的财政部长主管全国税赋工作。结果,赵国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赵奢后又领军解阔与之围大败秦军。赵奢蔺相如、廉颇是赵国的三根台柱子,举足轻重。 

  长平之战前期,赵国的名将赵奢死了,名相蔺相如也得严重疾病了。唯一剩下了一个老将廉颇主持国防军事工作,跟秦国打了几次败仗后,就采取防御战略,固壁不战。本来打就是要速战速决如果长时间打消耗战的话,秦军补给与增加兵员就会困难。战争越拖得久就越对秦国不利。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就是在苏联防御战中消耗了大量的兵力与补给而使纳粹奴役世界的梦想灰飞烟灭。廉颇的思路与战略是正确的。秦国知道持久战是打不得的,就出了个反间计:故意讲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国信以为真,以为廉颇有私心不愿战争,不愿抵抗。就临阵换将,让赵括主持国防军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天下莫能当。———(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但是那时书籍很少,兵法之类的书并不多。可能赵括死记硬背了几本兵法书而且兵法书有可能是赵奢写的。赵括的知识面除了兵法之外,其学科知识匮乏。按现在标准只算个小学生、中学生现在的知识分子的标准差远了。而且赵括讲话很狂妄,说自己打仗天下无敌,没有人挡得住。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刚愎自用,骄傲狂悖。可能他老爸写得那几本兵书,背得滚瓜烂熟,与老爸赵奢谈论辩论军事问题,侃侃而谈。赵奢是讲也讲不过儿子,辩也辩不过儿子但是就是认为儿子没能力。知子莫如父,所以赵奢并不表扬赵括的夸夸其谈。他母亲问赵奢为什么认为儿子无能赵奢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军事是关于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赵括却把战争轻描淡写。喝水一样简单。难怪赵奢听到赵括无能儿子辩论直摇脑袋,唉声叹气。

  对于对赵括的任命,蔺相如带病上朝反对过,说赵括死读书本,犯教条主义,不知权变与变通。赵括也反对过,说赵括的父亲赵奢用大王赏赐的财物都再赏给属下部将赵奢任职军职时,一心工作,不过问不关心家事而儿子赵括的做法与赵奢相反,极度自私,当上将军让部下仰视他,害怕他。赵括喜欢脱离群众,爱耍权威。赵王赏赐的钱物,赵括收藏在家中,用钱购买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赵括跟他父亲赵奢的行事作风是两回事。 

  但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不听蔺相如与赵括母亲的反对意见,坚持让赵括当国防部长。赵括代替廉颇后,更改了军事纪律,把军队的将官换了自己的亲信人马。秦军名将白起侦察到赵军的情况后,故意引敌出洞,诱敌深入,于是佯装败走。本来,按照廉颇的防御战略应该坚守不出战。但是,赵括急功近利,不审时度势而且不召开重大军事会讨论如何布署,不听下级的忠言进谏。赵括一意孤行出战,中了白起的调虎离山之计。赵军秦军断了粮道。战争其实就是打后勤打资源。没后勤,没资源供给,那战争就难以为继。赵军被一分为二。赵军士兵离心离德,成困兽,成瓮中之鳖,成陷阱中之鸟。最后,赵括与军士被围困饿得受不了,想要突围。结果赵括被秦军射杀其余十万赵军投降秦军,被坑杀。长平之战以赵军大败而划上句号。 

  从纸上谈兵我们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可总结如下教训:

  一是管理者必须博学。人要做才实学的知识分子而不是死记硬背了几本书的不学无术之徒。应该要知识面广,要做学习型的管理者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

  二是管理者要会收获人心。管理者最重要的是会用人才,人才是竞争的关键。所以,要关心自己的员工,爱护自己的员工。不要只顾自己捞钱,不知分享财富,不知收获人心。人心的向背可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 

  三是要依法治企,按规章治企。你要求员工到的事情,你要先做到,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你要求员工禁止做到的事情,你不要违反。

  四是不要朝令夕改。不要任人唯亲。

  五是听取与采纳不同的合理化建议。进行科学、民主、有效的决策。要善于纳谏。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六是不要脱离群众,不要脱离现实环境。要善于结合实际分析处理问题。做事任人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经验以实事求是和实践来检验真理。

  七不轻易与竞争者发动价格战争。有时战争的最后结局是两败俱伤。要回避零和定理的惯性。能合作协作是最佳选择。合作共赢才能所向披靡,才能纵横天下。

  我们不要像历史上赵括一样,只学了几本兵书就以为天下无敌了,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不要自以为了不起,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最后惹天下人耻笑。而要做知识型、学习型学以致用型的人才为国家、企业贡献学识与能力。

 

      作者简介:李文武,著名管理学家。《博锐管理在线》《中华品牌管理网》《中国管理传播网》等知名管理网站专栏作家。又是多家媒体与网络作家。研究:历史、经济、管理。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5 03:42 , Processed in 0.0329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