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刘平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4084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中国式营销》笔记23:产品丰富化和产品长蛇阵

热度 6已有 249043 次阅读2010-11-30 10:41 |个人分类:营销管理|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企业竞争靠什么?在快速消费品领域中,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拥有属于你的自己的热产品,而主要的表现就是你的产品更新速度。”哇哈哈的董事长宗庆后这样解读产品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在娃哈哈内部,宗庆后把产品提高到战略的高度,称为“产品长蛇阵”。而产品丰富化就是排列这条长蛇的必许要素。

企业老总和业务员都有一种主导产品思维,就是想以尽可能少的产品形成更大的销量,赢的更多的利润。主导产品在企业发展的早期和市场开拓期间是必须的,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必须围绕主导产品丰富产品的品种,在提升主导产品销量的同时,逐步降低主导产品的比重。

 

在企业进行产品丰富化的时候需要警惕两种“伪产品丰富化”现象:一种是小批量产品群假象,就是企业的产品系列很多,产品线也很分散,但是一直不能打造一个主导产品;另一种是多产品丰富假象,企业的产品系列丰富和产品线延伸没有围绕主导产品进行,即所丰富的产品与主导产品无关,不在一个品类。

围绕主导产品的产品丰富化有四个方向。

一、       规格的延伸。

规格的丰富不仅是大小的变化,其实质是“需求的扩容”,每一种规格都是相对应的消费情景的满足。比如,康师傅绿茶最初以500ml冲击市场,形成市场规模后迅速向大容量延伸,以满足消费者家庭或聚会的需要,也更适合沃尔玛等超级终端的销售。在饮料业,多规格几乎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是一个必须的途径。当然王老吉例外,代价就是今年销售的困境,如果早些时候适当做些规格方面的延伸,现在的结果或许是另一番景象。

二、包装的丰富。

包装形式的丰富,型材的丰富,会带来价格的变化和消费情景的变化。在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中包装本身是作为一个营销要素出现的,可见其重要性。而且中国民间一直都有“货卖一张皮”的说法,围绕主导产品进行包装的丰富,也自然是必须的。看看可口可乐是怎么做到“无处不在”的,罐装、PET、玻璃瓶、杯装(麦当劳店内和冷饮机)每一种都针对特定的消费场景开发;方便面在满足单个消费和大宗消费之间的特殊需求是通过什么解决的?是包装,是“五连装”。

三、       口味的增加。

在领先的食品企业那里已经很难看到单一口味的产品现象了,康师傅方便面有红烧牛肉面、西红柿鸡蛋面、红烧排骨面等多种口味,每增加一个口味,消费者就多一个选择,货架就多一个排面。值得一提的是康师傅从绿茶一直延伸出的冰红茶、铁观音、乌龙等,达利园的“绿茶配青梅”,这两种形式本质上也是口味的增加,却给了我们关于这一方向的产品丰富化更为丰富的启示和想象。

四、        型号的多样

型号的变化同样会导致价格的变化和消费偏好的变化。型号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表现,在果汁里,这种丰富体现在浓度,在啤酒那里体现为麦芽度,在白酒那里体现为酒精度。与其他几个不同的是,型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品的内在含量;比如就同一个品牌的产品系列来说,啤酒的麦芽浓度越高,成本就会越大,口感也会越好,果汁也是这样。比如白酒,39度和53度面对的消费人群是不一样的,所面对人群的消费偏好也是不一样的:100%的高浓度果汁和10%的低浓度果汁也是这样。

 

产品丰富化并不一定会带来品牌内涵的稀释和品牌价值的模糊,相反,它会强化品牌的价值主张;因为产品丰富化并不是要求企业跨品类进行品牌的延伸,而是在主导产品的既有品类和原有品牌主线内做的填充性行为。

品种丰富化这四个方向的界线相当模糊,很多情况下一种方向的变化和另一个方向的变化是同时发生的,他们就好比四扇位于同一建筑物不同方向的窗口,每一扇窗口所展现的某些景致,也可以从邻近窗口看到,但是没一扇窗口的中心所展现的景色是截然不同的。

1

路过

鸡蛋

鲜花
3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姚尧 2010-11-30 12:41
正好在考虑产品丰富的问题,借鉴了。
回复 王亮 2010-11-30 15:21
有效的衍生
回复 詹志方 2010-11-30 15:48
看来刘平先生对《中国式营销》笔记,到这里,应该基本上是自己的东西了。刘春雄,金焕民两位先生的《中国式营销》还没来得及拜读,所以只能如此估计了。
    我和薛金福写《中国式营销》的时候,我是刻意没有去拜读刘、金二位《中国式营销》,我怕思维受到干扰。薛金福是通读了二位著作的,他说我们的《中国式营销》跟刘、金二位先生的《中国式营销》不同。我才稍微放心了。
     当然,如果完全按我的意思,我们的书籍我更愿意起名为《营销之刀——中国式营销研究》。最终我还是采纳了金福的建议。
    看了刘平先生这么多博文,我会找机会读刘、金二位著作,尤其会重点看“思维图谱”部分。
     前不久,也收到了《销售与市场》编辑的约稿,但是,终因风格不同,文章没中。不过,在这里看到这么多朋友,热衷于中国的营销,我们还是会继续努力。对我来说,一直在追求实用的营销管理理论。只是,营销学术界,并不认同业界的理论,至少不算科研成果,这不能不说是遗憾。不知道刘春雄老师所在的学校是否也这样。而我又不喜欢那种高深的实证理论,如“关系品质对顾客忠诚影响的实证”研究。总有点感觉这些东西,无法落地。于是乎,所写的东西,终于走了波特先生所讲的“夹在中间”最差的战略路线。
     不过,写这些东西,我是出于爱好,执着和追求,并不会在意最后的结果。很多年前就思考过波特先生“夹在中间”的战略是不是在中国一定很糟糕呢?因为“夹在中间”也符合中庸文化的特点。只是,没来得及做实证研究来证明这个战略方面的问题,毕竟我是从事营销专业。
    看到,刘平先生这么多笔记,有感而发。这应该也是刘平先生的执着吧。
    还有,弱弱问一下,金涤源先生是哪位?是不是就是金焕民先生。
    愿和广大营销界朋友一起交流,为我们自己的营销而努力!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2 20:54 , Processed in 0.0346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