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彭军923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2721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1989.11.9---2009.11.9德国统一的历史经验

已有 62314 次阅读2009-11-10 19:02 |系统分类:市场评论

20年前,1989年11月10日在东欧剧变风暴中,德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和平地实现了统一。今天,回首当年的情景,纵观德国从1949年正式分裂成东、西两个德国,到1990年重新统一所走过的路程,有些东西很值得总结和概括,为至今尚处于分裂状态的国家借鉴。

我以为,德国统一的经验,可以概括主要以下几条:

一、不死守教条,正视现实,善于提出新的思想和理论,顺应现实

西德在追求统一的道路上,经过了一个正视现实、冲破传统禁区、顺应客观形势发展潮流的痛苦过程,但它没有被动地顺应现实。西德在逐步承认东德的过程中,为了不放弃最终国家统一的目标,总是有创新意义的思想和与之相应的理论出台,或为自己的妥协提供依据,或为国家统一留下余地。

西德从立国之始,为了封杀东德的国际活动空间,孤立东德,就声称除苏联外,其他国家若与东德建交,西德便可能与之断交。但随着东德地位的巩固和提高,西德的这一“不承认”政策在20世纪60年代越来越深地走入死胡同,反而使西德自己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受到约束。于是,西德开始考虑对策,提出一个东欧国家“天生缺陷论”,即东欧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东德有同样的体制,与东德有天生的外交关系,因而不影响西德与他们建交。从而为西德同东欧国家建交,确立和扩大西德在东欧地区的活动范围找到了借口。

在西德不得不承认东德,又不愿放弃统一时,提出了“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两国一族”理论。

西德1955年同苏联建交,1972年与东德签署《基础条约》时,都在事先与对方商定的情况下,单方面向缔约对方送交一封关于保留德国统一的信件,这在法律上是有依据的,国际法称之为“对方需要收下但无需接受其内容”。

西德的这些做法,始终维护了自己统一国家的立场。

二、在“以接近求转变”的策略思想指导下,推行“小步子”政策渐进统一

20世纪60年代中期,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埃贡·巴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以接近求转变”的策略,1969年该党主席勃兰特出任政府总理时称这一指导思想推行的政策为“小步子”政策。

历史证明,这一政策是在理智清醒地认识判断现实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抉择,是在一切均已行不通的情况下另辟蹊径的创新尝试。它在三个方面对德国统一起了积极作用:一是使东德官方的强硬对峙态度相应软化下来;二是维系了两德人民一个民族的感情;三是通过来往,向东德展示了西德的亮点,把东德比了下去,使东德人对政府产生不满,导致东德人千方百计逃往西德,使德国统一在客观上已成不可阻挡之势。

三、高度重视最高领导人的会谈

西德在追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始终十分重视双方最高领导人的会晤和对话,甚至为此不惜作出妥协和让步。如:在会谈上提出互不歧视;在会晤上提出不提任何先决条件;在来访接待上西德总理科尔安排了接待外国元首的全部仪式迎接东德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昂纳克。

四、在谈判中根据具体情况既坚持原则,又高度灵活,充分表现出坚定性、灵活性、妥协性和策略性

1、坚定性。西德在谈判中的坚定性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它自始至终没有放弃西德基本法律中定的将来要统一德国的目标。西德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体现其新东方政策的一系列谈判时,作出了许多重大的妥协和让步,但在保留德国统一这一点上寸土不让。当眼看东德大势已去,德国统一时机到来的时候,西德表现出一种毫不手软的坚定性。二是它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拒绝了统一后德国实行中立化的主张,并直言不讳地告诉东德: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不是倒过来,也不是两个国家的统一,双方一开始就不是从平等的立场出发。

2、灵活性和妥协性。在外交路线和总的方针大计确定以后,西德在具体的谈判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和妥协性,这特别体现在70年代以后的一系列谈判中。这种妥协不仅表现在自己处于弱势地位时,也表现在处于强势地位时。当然,这种妥协是有底线的,在谈判前就已确定好这个底线,一旦超过底线,西德便会显示其不妥协的坚定性。

3、策略性。西德在谈判中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刚进入谈判,对谈判对方的想法和要求尚不清楚或不完全摸底的情况下,先把谈判双方的要求或提案摆出来,然后逐条梳理,找出分歧点和尽可能多的共同点。这样做,既有利于摸清对方的意图,又能通过求同存异营造良好的谈判气氛。(2)在同东德的谈判中,突出两个德国的共同利益,强调双方是伙伴不是对手。这样做,显然有利于维系和促进两个德国的民族感情。(3)当谈判因双方互不让步而谈不下去时,休会一段时间,以利双方作出进一步思考,即所谓“思考空间”,这是一种不让谈判破裂的策略;或者作出要中断谈判的姿态,并故意让对方知道自己的这种意图,以诱使想使谈判成功的对方作出妥协。

五、善于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关键时刻毫不手软

德国统一的时机突如其来,令西德也猝不及防。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时,科尔正在波兰访问,科尔得知后,说自己是在不合适的时候呆在不合适的地方。科尔及其领导班子领悟到统一的时机千载难逢,便充分展现了果断、坚毅的态度,思考周密的工作作风和手段。科尔在统一德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政治家的气魄和胆略,一扫他过去给人的平庸形象,达到了他政治顶峰,一时被誉为德国统一之父。

六、德国的统一与中国的统一有不同之处

中国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与德国的统一问题本质上完全不同。

1、德国的分裂同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分离性质不同。德国是作为发动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被制服后,不得不接受国际的制裁,而最终被分裂为两个国家的。因此,德国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问题。而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分离则是由内战导致的国民党溃逃到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下,以后逐渐偏安岛上造成的与大陆分离。所以,中国的台湾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内政问题。

2、统一的自主权不同。在德国统一的问题上,根据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波茨坦协定》的规定,必须有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的共同点头方可实现统一。在中国统一的问题上,虽有美国以台湾盟友的名义阻挠与大陆的统一,但他并不符合国际法,中国的统一,是两岸之间自己的事,不需要任何人插手。

3、双方的力量对比不同。东、西德国在对峙中力量对比相当。而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对比就太悬殊了,可以说,只要大陆愿意用武力,就可以随时实现统一。

4、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不同。东、西德国于1972年同时加入联合国,成为国际法意义上的两个主权国家。而台湾在联合国没有席位,世界上只有29个国家承认台湾,相比之下,大陆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比当年的西德还高。

5、国际上对德国和中国统一的态度不同。德国的分裂,是国际上公认的,而且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不希望德国统一。而对中国,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不反对中国的统一。

联邦德国中国问题专家恩斯特·马约尼卡在《波恩—北京》一书中以“反对将德国和中国问题相提并论”为题写到:“德国的重新统一不仅是民族的要求,而且按照《波茨坦协定》是一个国际性问题,无论北京或台湾都视为中国问题为一个民族的和内部国家的事情。……德国分裂是将德国领土分割为两个大块,而中国则几乎谈不上是分割,因为台湾的大小根本无法与中国大陆相比。”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王亮 2009-11-11 09:03
历史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5 19:32 , Processed in 0.0301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