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金焕民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1826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高管战略思维修炼:还原企业家的作用---妄谈经典式战略的缺陷

热度 20已有 369274 次阅读2010-10-25 00:26 |系统分类:市场评论

      史贤龙先生与刘春雄先生的交流,我个人认为是第一营销网迄今为止最精彩的论辩---两个学识渊博的专家进行的一场各抒己见的“文辩”。
      说实话,这是一场刘春雄没有胜算的“论战”---史先生的观点是基于经典,任何人都攻不破他的核心论点---除非刘老师愿意拿经典开刀。
      况且刘老师是在认同甚至欣赏史先生观点的基础上,探讨史先生未探讨的部分,“论战”并没有真正发生---“我从来不排斥经院式战略,这么多年的读书、教学经历,经院式战略实际上已经深入我的血液,我已经逃脱不了经院式战略的影响了”,“对于源自西方的观点,我们还没有能力全面批判”(刘老师语)。
      而真实的情境是,刘老师既认为经典式战略“非常有用”---能够让大企业少犯错误,因为只要能少犯或者不犯错误对大企业来说就算成功。同时也认为经典式战略不适合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还没有功成名就的企业。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基于国家崛起的整体目标,少犯或者不犯错误恐怕不是目标,目标应该是从成功走向更大成功。这就像中老年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自己的财富,而年轻人最重要是积累财富---你就那么点财富,使劲捂着又当如何?跨国公司不犯错误,以其体系、市场份额、市场地位和世界性的影响力,你又能如何它们?所以大企业想的是如何维持现状,而中小企业想的是如何改变现状。不同的追求,运用的是不同的法则。你到西方弄一套如何干掉跨国公司的书看看,肯定很难,它不研究这个。我看到的唯一研究这方面的书---《世界是新的》,不是研究跨国公司的产物,而是研究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产物。
      我认同史先生。史先生对经典战略的造诣,已经不再是诠释经典战略,而是形成了专业而又独到的见解。如果史先生愿意,他的修炼已经足以写出中国版的战略专著。建议史先生少挣些咨询费,把时间腾出来,结合中国企业的实践,撰写自己的专著,善莫大焉---中国企业需要加强战略修炼。
      而我认同刘老师,主要在于他所坚持的方向---他认为经典战略虽然虽然有诸多可取,但无法满足中国企业当前的需求,必须探讨超越经典战略的战略模式。
      我提出几个未经充分论证的结论---姑且称之为猜想吧,给大家提供一个批评的靶子。我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否定经典,但愿意谈谈经典的缺陷。
      第一,理想的战略模式既不是企业家式战略,也不是经典式战略,而是协调式战略
      战略从模式上有三种:企业家式战略、经典式战略、协调式战略。
      企业家式战略是一个企业战略的初级形式,几乎每个企业都必然经历这个阶段。这种模式带有“草莽”色彩,充满活力同时也充满风险。而且企业规模越大,风险越大。
      而经典式战略,也可以称为惯例式战略,正是为了规避企业家式战略风险应运而生的。这种模式讲究逻辑与规范,通过一系列专业工具,使得战略更加安全。但是,这种战略模式也使得战略缺乏灵性,也使得企业家精神失色,甚至缺失---企业家也会被流程所困。
      协调式战略则是既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同时,也发挥规则和流程的效力,形成企业家精神和专业的完美组合。
      严格说,协调式战略是对企业家式战略的回归。是企业家驾驭经典式战略,而不是否定经典战略。依从于经典战略与驾驭经典战略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我想举两个例子,两个政府的例子。
      当年尼克松与中国的接触,是绕过国务院开展的。美国国务院是外交的专业团队,是归总统领导的,但国务院是反对与中国接触的。熟悉那段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即使是在陪同尼克松到中国访问期间,国务卿仍然是持反对态度的,并制造了许多麻烦。
      中日仍然没有结束的钓鱼岛争端。温家宝总理与菅直人首相的走廊交谈,并非日本专业外交团队---外务省的安排,而是内阁大臣的安排。至今日本外相仍然在大放厥词。
      这是两个似乎与企业不相干的绝对的例子。但它们仍然能够说明,专业、专业团队的思考未必能够代替首脑的思考,符合逻辑的东西未必总是正确。尼克松说他对中国的访问改变了世界,今天看来,所言不虚。
      第二,经典战略是由一套逻辑与规则组成的,是职能团队操作的。尽管它并不否定企业家的作用,但它并非企业家的思考。当它变成企业战略逻辑的时候,企业家最终会成为它的奴隶
      已经记不得是谁写的,曾经读过一个日本专家写的那么一本叫《大企业病》的书。书的大意是,当企业大的一定程度,不得不借助程度、流程、规范管理企业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出现“大企业病”:机构臃肿、信息不畅、官僚主义。这时,企业家不再是企业的灵魂,而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科学手段再发达,它也无法代替人的思考。工具再先进,体系再完善,经典战略也无法代替企业家的思考---当企业家变成专业团队所做的专业战略的评判者的时候,他只是裁判,而不再是教练---因为他的直觉只能针对“二手材料”。
      也许大家已经发现,企业越大越知名,企业家越显得无足轻重---这应该是悖论。我们能够知道的企业家是十分有限的,而这些企业却又恰恰是企业家精神十足的---比尔盖茨、韦尔奇、巴菲特、松下幸之助。。。。。。
      影响世界的不是企业,是企业家。决定企业的首先是企业家,而不是专业团队
      而经典战略模式,恰恰不能说明这个问题,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美国模式被称为最完美的模式,这也是美国最值得自豪的一点。但美国模式最伟大之处并非能够产生最优秀的总统,而是让不怎么优秀的总统尽快下台,而且美国那个优秀的体系也不能让平庸的总统优秀。现在看来,今日的美国无法期待体系解决问题,而是期待一个优秀的总统---奥巴马正在让美国选民失去耐心。
      日本也是如此。十几年来,没完没了地换首相,却难改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日本政府专业团队的作用哪去了?
      近年来倒闭的世界知名企业,哪个是因为不够专业?如果它们因不够专业而死,我们的企业通通得关门。一个混账的企业家能够毁掉一个优秀企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则能够成就一个平庸企业
      当一个企业超越企业家控制能力的时候,这个企业必然完蛋。所谓的体系是不能独立发挥作用的,它们仅仅是企业家控制企业的“助手”和工具。
      世界企业的发展历史尚无法证明企业可以基业长青。《追求卓越》中所列举的企业,多数已经物是人非;《基业长青》中所推崇的部分企业的表现也已经差强人意。
      毫无疑问,研究一套管理企业的工具和体系,远比研究如何培养优秀企业家容易。这种努力是必须的,是有益的,但没有人愿意承认,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没有人愿意承认即使能够驾驭这些工具和体系,也未必能够让企业高枕无忧---这也是皇帝的新衣。
      德鲁克是智者,所以他强调企业家精神,他既研究管理科学,也研究管理艺术。一个超越企业家能力的企业,就是恐龙,其结局是可以预测的。
      我们已经看到,部分中国优秀企业正在失去活力。是企业家的问题还是专业能力问题?所有人都不愿深究,宁愿简单地相信是专业问题
      第三,先进的东西未必能够发挥先进的作用,或者说,先进的东西未必都能转化为生产力
      进军国际市场,需要一套复杂的体系;进军大城市也需要,进军县级市场呢?明明一眼能够望穿,需要那么复杂吗?迄今为止,宗庆厚对于自己企业的未来尚能一眼望穿,他有必要借助其它工具吗?
      对于那些ABC尚且不具备的企业,引入一套复杂的体系,可能吗?有用吗?有没有更好的手段---能够循序渐进的办法?
      按照品牌专家的观点,做品牌是企业的首要任务,他们并不关心,是否所有企业都需要做品牌,都有能力做品牌。也许有的企业压根就不必做品牌,无品牌产品即使是在世界领域也仍然大行其是,品牌并不是所有企业的必然选择。即使做品牌,那么,品牌路径何在?如何逐步强大?你把最先进的东西用在所有企业身上,企业未必受用。
      第四,战略这种东西,未必都是一个模子。对中国企业来说,战略作为一种思维远比模式更有用
      我更相信目前中国企业最需要武装的是战略思维而不是战略模式。有了这种思维,各显神通去吧,路径和模式,在强烈的意愿下,都会慢慢具备的。一些企业死了,更多的企业就拥有了机会,市场竞争既是活的艺术,也是死的游戏
      企业家式战略与经典式战略孰优孰劣之争,如果超越企业家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是没有意义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最稀缺的资源,是企业家
      没有那个人,就没有那个事。你相信吗?反正我相信

路过

鸡蛋
2

鲜花
14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6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回复 谢锡宙 2010-10-25 08:45
从哲学层面进行演绎,很好!
回复 张平072 2010-10-25 09:24
分析很好,学习。
回复 匡大宝 2010-10-25 10:16
金老师思路极其清晰,逻辑严密,总能把问题阐释的非常明白,更重要的是易懂。精彩啊!
回复 曾金沧海 2010-10-25 11:13
"世界企业的发展历史尚无法证明企业可以基业长青。《追求卓越》中所列举的企业,多数已经物是人非;《基业长青》中所推崇的部分企业的表现也已经差强人意。"没有哪个企业可以做到基业长青,就像没有哪个人可以不死一样。有生就要死这是必然规律。关于战略,大家在这里再争论,丝毫也不会影响众多企业家他们的决策。他们在不停的试错,他们最讲究实际。其实路子,都是他们闯出来的。
回复 宋福涛 2010-10-25 12:29
思维方式和路径是一贯的,不过总能创造一些新名词,今天的协调式战略就是如此,恐怕解释清楚或者界定清楚就需要一篇文章。
回复 方华康 2010-10-25 14:26
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不管优缺点,多是曾经成功或现在成功的人士走出来的。在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回复 何承云 2010-10-25 21:14
看了后回想了半天,具体的文章的名字说不清楚了,好像金老师的文章:一线高手二线失足和这篇文章中部分内容有很大的关联性。好多一线高手在大企业形成了自己稳固的战略思维模式,到二线企业时也照搬照套,最终产生的结果是企业和个人都受到伤害,从战略的角度来讲一线高手到二线企业时先会“变”。
回复 史贤龙 2010-10-25 22:57
金先生的点评越来越精彩。
但是我对于金先生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却不认同。
这正好是我在思考的一个主题,关于企业战略思维与方法论关系之问题,我称之为“企业战略之境界”的认识论。
我将以一篇“立论式”文章、而不是点评的方式来阐述这一观点,表达本人对于“观点有异,用心则一”的所有思想者的敬意!
回复 刘庆 2010-10-26 00:44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训都是以人的思想行为和自然现象为依据的。企业兴衰成败在自然规律、市场规律中往复循环,周而复始。人是一切因素的载体,是第一要素。一切的创造都源于人的思想--除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没有了灵魂(或衰落、或消亡),啥都是扯淡。记得张瑞敏先生说过,希望海尔在没有了他的时候能够自运转,更高效、更庞大!但真正没有了张瑞敏的海尔,以后到底会是怎么样呢?会一如既往的辉煌吗?真的很难说!
回复 黄文剑 2010-10-26 10:28
个人愚见:人的眼界决定眼光,用人决定企业的成长,团队打造决定企业的未来
回复 任小东 2010-10-26 13:53
我相信!
回复 刘平 2010-10-28 10:15
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群众创造历史,争论久已,但不可否认的是营销对于历史的影响绝对是举足轻重的;最起码他们能左右历史的正反向时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能否这么快成功?如果在新中国建设初期,没有毛泽东,会不会发生文革?那么如果文革不发生,中国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放到企业中,这个逻辑是否依然成立?海尔的发展逃避不了张瑞敏的影子,如果那是因为海尔在初创期时不得不依靠英雄式人物的话,那么在IBM已经是超级企业,已历经多个发展阶段的情况下,郭士纳的作用又怎么解释?同理,GE和韦尔奇呢?所以我认同本文的观点,认同“市场经济条件下,最稀缺的资源,是企业家”。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 03:27 , Processed in 0.0317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