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金焕民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1826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看好吉利

热度 2已有 158676 次阅读2010-6-11 12:41 |个人分类:学习与修炼

好长时间没有发表文章了,主要是写写博客。近期应约发了两篇,一篇是写中国营销的过去,一篇是写现在与未来,外加一篇评论吉利的文章,挂出来让大家批评批评

热闹一阵子之后,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新闻热点终于凉了下来。

这很正常。一个企业自己的事情,没有必要上升为全国人民的事情。这件事成功了,当然好,因为它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指标意义;失败了,别说是对中国,即使是对中国汽车业,也无足轻重——无非是李书福个人及其相关利益者的得失。

每遇诸如此类的事件总要热闹一阵子,反映的无非是中国精英阶层“以虚荣为特征的不自信”,那不就是一桩生意吗?

 

收购国际品牌的意义何在?

我个人的观点很简单、很明确:通过品牌收购不可能解决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问题,甚至连局部问题也无法解决。所以,这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个伪命题。

在我看来,对于李书福,问题的关键根本就不是能否维护沃尔沃的品牌价值,更不是能否进一步提升沃尔沃品牌价值,真正关键的问题是李书福如何通过这次收购,让吉利公司脱颖而出,登堂入室,跻身强者之列。所以,这次收购,对李书福来说,是手段,不是目的。着眼点不是沃尔沃品牌本身,而是吉利公司的战略路径以及相应的战术措施。

沃尔沃存在的问题,恐怕不是个简单的管理问题。如果简单到换个领导班子就能够解决问题,福特公司肯定买不到,买到了肯定用不着卖。在汽车行业高度发达的欧美,组建一个管理班子,肯定不会是件不可能的事情,怎么也不会发展到卖来卖去。

沃尔沃存在的问题,恐怕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资金问题。中国怎么可能比欧美更有钱?李书福购买沃尔沃好像用了不少欧美的钱,甚至包括福特的钱。

我想表述的结论是,一方面,沃尔沃的营销体系出现了重大问题,很可能大家津津乐道、重点关注的品牌本身,正是核心问题所在。另一方面,沃尔沃的整体价值,已经严重下降,可能正是如此,它才有可能最终落户中国。

我并不是说中国企业买不到好东西,而是轮到我们的好东西大部会是“烫手的山竽”。

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全球,尤其是针对美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收购。美国人甚至惊呼,也许有一天白宫也会被日本收购。于是,就有了日本威胁,进而有了后来的“广场协议”,日本经济自此陷入至今难以摆脱的低迷。

即使是产生如此广泛影响的大规模收购活动,也没有为日本直接增加了什么品牌。其直接作用是品牌孵化——尽管一时还吃不上猪肉,起码先看看猪是怎么养的。

没有必要在更大范围内展开无意义的思考。影响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并不是所谓品牌,而是技术、工艺、管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研发和人才问题。

通过这次收购,如果具有足够的智慧,吉利最现实的收益是能够一揽子解决这些问题。

 

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

我最不看好的恰恰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品牌问题、国际市场网络问题。一个不能产生满意销量、利润的国际网络和品牌,有多大价值?指望那个网络来实现吉利产品的国际化,更是不值一驳的天方夜谭。

我不想谈联想收购IBM的事,更不想谈海尔、TCL的国际收购问题。国内知名企业,以获得所谓的国际品牌和网络为目的走向国际的手段,失败是必然的——有用的攀不上,攀上的没有用。

我看好吉利,仅仅是因为大家最不看好的原因:李书福是“农民企业家”,同时李书福在中国汽车行业作为不大。

因为李书福是农民企业家,他就不会有柳传志、张瑞敏、李东生那么复杂的心理,那么多忌讳。他会,我也十分相信他会坚持“猫论”——只要有利,什么他都可以做。

许多人担心李书福会毁掉沃尔沃品牌。什么叫毁掉?品牌只是一个特殊的产品,你给它找个最适合的人群、市场,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品牌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它能够发挥的作用,就应当可以了,还能怎样?

如果李书福非要担负起复兴沃尔沃品牌的使命,那才是真正有病!说白了,能否在群雄逐鹿的中国市场找到立足点,并最大限度地获取市场份额,才是决定李书福并购成败的关键。

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中国汽车行业的崛起,在可视范围内,几乎是遥遥无期。而通过并购,快速获得技术,快速抢回市场却是可能的。中国家电业的迅速发展正是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

吉利、比亚迪、奇瑞、中华这类品牌下的产品都能卖,沃尔沃反倒不能卖了?无论如何,开辆沃尔沃怎么也不会算是件十分丢人的事吧!尽管是李书福做的。我相信沃尔沃只需要发挥一下“余热”,就能够给李书福解套。而谁能知道解套后的李书福是个什么样子?

好在李书福不是中国汽车行业的旗帜,也好在中国汽车行业被挤压在市场的最低端。所以,他还不必像联想、海尔和TCL那样急于打拼国际市场,也不必急于称王称霸。只要他能够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满意的业绩,他就功德圆满。国内市场留给他的空间,远比留给联想、海尔和TCL的大得多。

 

经营品牌还是塑造品牌?

从历程上看,经营一个企业也许是三步曲:做大、做强、基业长青。

做大靠机遇,没有机遇谁也不可能做大;做强靠的是品牌,只要成为行业数一数二的品牌,才能说得上强大;基业长青靠的是经营品牌。经营品牌的关键是不断地用一代又一代品牌产品,谋取理想的业绩,从而确保用理想的业绩来支撑品牌。业绩不理想,无论品牌曾经多么强大,都会走向平庸。这个,似乎我们也已经司空见惯,并且沃尔沃自身的经历也能证明这一点。

通过收购,吉利一下子完成了三级跳,直接进入品牌经营阶段,而且可能是比现有中国本土所有品牌都更加知名和强大的世界品牌。

问题是,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品牌是神圣的、崇高的。因此,做品牌是目的,更是愿望,甚至还包含“品牌万能”的成分。事实上,做品牌只是手段,是创造更大价值、产出更大价值的手段。而在被收购之前,沃尔沃最大的问题是,它已经难以产生更大的价值。

如何经营这个烫手的“宝贝”?

品牌一体化肯定是不可取的。无论是沃尔沃—吉利,或者是吉利—沃尔沃都不可取。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基因,不存在任何嫁接的可能。事实上,也根本就没有进行品牌整合的必要,这种思考本身就是多余的。

经营沃尔沃最现实的路径是,利用国人的“民族感情”和国际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大行其是,选择恰当的市场定位,抢占中国市场。等到大获成功后,再考虑国际市场问题。不管沃尔沃在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好像在中国市场上并没有什么负面的东西。

就汽车品牌而言,只要能够成为中国第一,即使不能成为世界第一,肯定也能处于世界前列,这也是不需要进行任何论证的结论。

至于沃尔沃在中国市场上的命运,我认为一是看吉利启动中国市场的速度和战略安排,二是看中国汽车市场的走势,只要吉利的运气不是太差,我们就有理由给予高度期待。

品牌打造阶段,关键在于品牌价值塑造,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声誉产品塑造和传递品牌价值;品牌经营阶段,关键在于品牌产品塑造,利用品牌产品承载品牌价值。

没有打造出支撑品牌的品牌产品,大概是联想的失误;如何打造这样的产品,吸引并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这大概是吉利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李书福把沃尔沃当“孙子”,他就是“爷爷”;反之,如果他认为自己请来了“真神”,小心翼翼地“顶礼膜拜”,那么,他就会遭遇天大的麻烦。

只要他仍然坚持认为做汽车就是给沙发装上四个轮子,那么,收购沃尔沃后,他的发展速度就有可能像“给沙发装上螺旋桨”——成为垂直升降的直升机。

当中国企业再次收购国际知名品牌的时候,我最想发表的意见是:品牌只是品牌,它没有任何神奇的地方,它只是一份资产,甚至只是一个特殊的商品。你必须经营它,必须会经营它。摆弄对了,你成就它,它成就你;摆弄不对,你毁掉它,当然,它也会毁掉你。


路过

鸡蛋

鲜花
2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邬华山 2010-6-13 22:54
前来学习!
个人认为,无论是经营品牌还是塑造品牌,都是为了经营业绩,否则,当品牌还没为企业带来经营绩效之时,企业早就夭折亡矣。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9 06:22 , Processed in 0.0286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