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金焕民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1826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消费行为的变化,也许是另外一种方式

热度 4已有 207292 次阅读2009-11-22 02:00 |个人分类:营销图谱|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说明:这个博文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我对高建华先生的评价?
中国的产品,在美国大行其是,在欧洲也很受欢迎。那些国家那么富裕,这什么要消费低档的、没有品牌的中国产品呢?那些国家那么富裕,为什么也开始“计较”价格呢?
    前几年,有几本书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一本叫做《顾客要买什么》,由美国人迈克尔·西尔弗斯坦和约翰·巴特曼撰写。讲的是现在美国社会中产阶层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趋优消费”,一种是“趋低消费”。所谓“趋优消费”,就是消费者购买品质好、功能稳定、物有所值、用料、工业设计、品牌各方面都非常好的优质高端产品;而“趋低消费”是指那些中产阶层消费行为:他们往往会干脆买一个非常低廉的产品,只问价格,不问品牌。

另一本书是日本著名学者大前研一著的《M型社会》,他说现在社会是“两头大中间小”,即中产阶级在逐渐地消失,富的越富,穷的越穷。社会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叫“纺锤形”,就是中间消费量很大,低层和高层的消费量很少;现在应该是“哑铃形”,他称之为“M”型社会。以上两本书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消费形态有趋同认识和研究结论。

还有一本书是前期流行的《金字塔底层的财富》(美 普拉哈拉德),该书瞄准低端消费层次深入研究。所谓“关注穷人,挖掘穷人堆里的商机”。这是一个消费规模非常庞大的、居于消费底层或者说基层的市场。

透过这些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洞察到一个迹象:顾客或消费者的需求与消费行为正在发生变化和升级。

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其二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其三是消费者收入结构的变化,其四是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变化,富者越富,恐怕是无法阻挡的;穷的越穷,恐怕是不大可能的。更可能的趋势应该是大众购买力的普遍上升和消费的理性化。

科特勒预测“微利时代”的到来,除了因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竞争,导致持续久和更加激烈的价格外,大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普遍理性化。前面“热身套餐”也给出了几篇文章介绍这方面的情况,在此也就不再多说了。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未来,高档消费以及与此相关的细分市场,大众消费以及与此相关的分众市场,会共同构成消费的主体。中国市场由大众向细分演进,是个趋势,但并不意味着大众市场的消失,相反,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大众市场仍然是市场主体。只不过,今天的大众市场与昨天的大众市场,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消费者要求更高、满足的方法更复杂而已。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大众市场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得更大了。如何满足这部分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与如何满足高端市场,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附录:美国的物价
——美国访问、交流之七   时寒冰

    动身去美国以前,曾多次往返中美的朋友告诉我:“去美国除了钞票(信用卡)什么也不要带,美国的东西很便宜。”
    对此,我半信半疑。毕竟,根据2008年的数据,美国的人均年收入(全美国民)为3.76万美元(世界排名第4)、中国2008年人均年收入(全国居民)仅1100美元(世界排名109位),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的34倍。美国的物价怎么可能比中国低呢?
   
所以,去美国的时候,我还是带了一个大皮箱。我犯了想当然的错误。到美国后才发现,美国除人工服务(如理发等很贵,美国的劳动力价格高,沾着人工的都很贵)之外,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绝对价格)是低于中国的,有些商品的价差之大,有点瞠目结舌。而洛杉矶的物价在美国还数比较高的,如果到俄勒冈州更便宜——购物不用缴纳8%10%不等的税。
   
在洛杉矶的一个购物中心,我见到了那些国内卖得昂贵的品牌,在以很低的价格出售(在美国基本不用担心买到假货)。在国内一套卖3万元左右的Armani阿玛尼)西服,在这里用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钱就可以买到。意大利产名牌皮鞋同样如此。牛仔衣更便宜。leelevi's的牛仔裤,一般而言,便宜的十几美金,贵点的20多美金。牛仔上衣贵一点,一般三、四十美金。
   
汽车、家用电器类商品更便宜。宝马Z4的价格,广告上标注的报价为29881美元(排量大、配置高的价格要高),国内的价格,听一位朋友介绍,大致在50万元——80万元人民币之间。一般情况下,同样品牌同样配置的车,美国的要比国内的便宜一半左右。我帮家里带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同样品牌同样型号同样配置的电脑,在美国是499美金,而在国内电脑市场的报价为6000元人民币(商场的报价更高),而且,供应美国市场的产品质量要优于供应到中国市场的产品质量,日本的产品尤其如此。只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是供应到外国的产品质量要远远高于中国国内。我在美国买的几件中国制造的产品,用起来都非常好用——这种感觉令人有点难过。
   
在美国购物特别放心,不管买中国产品还是其他国家的产品,质量都有保障,并且,服务非常好,在一定期限内可以退货或者调换,商家仍会热情接待。
   
所以,中国人到美国后,即使平常不太喜欢购物的,也忍不住买些东西。我为家里人买了两箱东西,主要是衣服和鞋子,其中,包括三套西服。在交钱的时候,遇到一群中国去的游客,购物之多可用疯狂来形容。在一个卖箱包的商店,几乎每个从中国去的人都买两个以上的箱子,因为,他们要装下所买的商品。他们一边挑选商品一边惊诧着:“这里的东西怎么会比国内便宜这么多?!”我可以听出他们心中的不平衡。是的,连我自己都有种酸楚的感觉。如果不是这一次亲历,我哪里想得到,我们在承受着怎样的物价?
   
在回国的时候,在洛杉矶机场,我看到很多中国人在商店购买大中华香烟和茅台酒——至少三分之一的人购买了其中一种。原因同样是便宜,且不会买到假货。
   
住宿的价格也不贵。我前后住了4个四星级或五星级酒店,网上预订,每天的价格大致在90美元左右,不同的是,有的提供免费上网,有的要收费。住宿最便宜的是拉斯维加斯,当地的酒店之豪华令人惊叹,而价格却非常便宜,意在吸引更多人前去旅游、赌博。有意思的是,拉斯维加斯的酒店上网费用高,显然是不鼓励在屋里上网的。    
   
穿的、用的便宜,吃的也便宜。

   
在洛杉矶“小台北”的一个中餐馆,我们四个人点了鱼、虾、蟹等,每个菜的平均价格大致在67美元左右,非常丰盛的一顿午餐,分量很足,没有吃完,一结账,只有49美元,我以为老板账算错了,问了一下的确如此。在美国,我吃过两次麦当劳,其套餐的价格一般在46美元之间,绝对价格看起来比中国高一些,但是,它的饮料是随便喝的,汉堡包的分量比中国的至少多出一倍,薯条同样如此。我们五个人点了5份套餐,有三人没有吃完就已经吃饱了。我所了解的几所美国中小学,都提供早饭和午饭,两顿饭都按照孩子的营养所需配置,是比较丰盛的,而两顿饭一天仅收1美元。1美元即使在中国国内也不算什么,但在美国,在一个咖啡馆,看到标注1美元的咖啡,真的一点也不稀奇。想想看,假如我们每个月4千元的收入,花费1元就可以喝咖啡,三、四百元就可以买台笔记本电脑,200多元就可以买一双名牌意大利皮鞋,50元钱就可以请几位朋友吃一顿,那是什么概念?
   
美国的通讯价格也便宜。在洛杉矶,一位华人朋友告诉我,每月25美金就可以随便打国际长途。如果用一种卡打,从美国到中国,每分钟只有几美分的价格。为了方便,我买了一个手机,价格12.5美元,含部分通话费。需要提醒的是,去美国,千万别在宾馆打国际电话,那可不是一般的贵,打十分钟不到就相当于你多住了一天!
   
美国汽油的价格也比中国便宜,美国的油价以加仑计量,1加仑=3.785英国为1加仑=4.546),折算以后,绝对价格也比中国略低一点。当然,中美油价不能简单这样对比,美国的油品质量更高一些;中国养车要缴纳养路费等各种费用(养路费名义上取消,实际上换个新马甲继续留任,最典型的中国特色之一吧),而且,收费公路如林,逃都逃不脱。而在美国,绝大部分公路包括高速公路都是免费的(美国的高速公路叫freeway,免费的,可谓名副其实)。我在美国期间,从洛杉矶到圣地亚哥再到拉斯维加斯,平均每天都有5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驱车在路上,没有遇到一条收费公路(也难怪,全世界收费公路14万公里,其中10万公里在中国,占全世界70%)。
   
在美国,体验最深的是速度!一辆辆汽车,飞快地奔驰,耳边是嗖嗖的声音,刚开始的时候我感觉有点紧张,几天后才慢慢适应。由于没有收费公路,人们以一种更高的速度和效率到达目的地。这种速度和效率,在我看来,是多么的令人望而生畏!又是多么的羡慕!因为,在它背后,是一系列的诸如体制、公共服务等等因素,而这种不起眼的对比,意味着,美国在以更快的速度拉开与我们的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房价》发出后,一位美国朋友给我来电话,说我博文中提到的房价其实是比较高的,美国大部分地方的房价低于我博文中提到的。加州的就业机会多,房价就高。美国的房价以纽约为最贵,其他就是加州等地了,主要由就业、治安、环境、购买力等因素所决定。对亚裔美国人来说,距离学校近的位置更重要,因而,房价也会高些——亚洲移民更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高收入、低物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美国公民愿意消费、敢于消费甚至超前消费的根本原因。由于美元处于贬值轨道,而中国等国家又拼命借钱给他们(实际上是向美国输出福利),使得美国的消费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写到这里,想起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33.4%,投资对GDP的贡献占7.3%,消费的拉动作用仅为4%即使这个数据,也有部分是从投资“转换”来的,不然更难看),而出口则下拉GDP3.6%。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提出拉动内需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些基础和前提:增加民众收入、降低物价、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此,哪个人挣钱不愿意消费呢?实际上,这几点,正是困扰中国,导致中国消费内需不振的根本原因。
   
在美国访问期间,我放弃了很多玩的机会,而是用大量时间了解美国的情况,以便为国内的民众,也为决策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作为一位深爱这个国家的普通公民,作为一位出身于贫穷家庭,对底层弱者的艰难生存状况有着切身感受的公民,我希望自己的祖国变得足够强大,而这一切,都需要有民富这一前提,民富才能真正启动内需,而要民富,又必须有公众的话语权得到充分表达和重视作为前提,唯有此,才能抑制强势利益集团对弱者的掠夺和侵害,才能抑制腐败,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上几篇在美国的感悟,大部分都是亲身经历的,部分是听在美国生活了30年以上的华侨的介绍的,尽管非常努力,但由于在美国停留时间有限,接触人有限,本人的知识和悟性有限,难免有不足或不够严谨之处,请朋友们多多指正。
                                                 
20091119

 


路过

鸡蛋

鲜花
4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回复 姚尧 2009-11-22 03:52
欧巴马实在是帅呆了!在上海口无遮拦的说了网络自由的问题,网络很快封杀了,从官方报道的蛛丝马迹来看,欧巴马在北京不开心!
金老师说的正确。微利时代确实在快速的到来,看看那些大品牌在做什么,就知道了。21世纪是先觉者的世纪,21世纪是微利时代。
回复 王昭翕 2009-11-22 09:19
虽然没去过美国,单据去过美国的朋友们讲起,感受如出一辙,很雷同!
回复 谢锡宙 2009-11-22 20:49
发达国家的高消费应该更趋向于理性,加上多年经营的物质生活得到相应的满足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很多人从物质生活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愿意购买廉价产品,将省下的钱捐给公益事业。(美国人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他们醒悟,从而调整以前的消费习惯,这些都是中国企业的机会。)相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的消费习惯是感性与理性同时存在,因为,广大消费者从贫穷落后到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彩过程较短,加上教育水平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原因,都会使奢侈品牌与廉价产品同时发展与壮大。
回复 金焕民 2009-11-22 22:41
这个见解十分到位,是我想说而没有完全说出的。谢谢!
回复 金焕民 2009-11-22 23:00
能够与老弟的感觉“雷同”,我很荣幸!
回复 金焕民 2009-11-22 23:13
应该说,微利时代,是新兴市场的时代。新兴市场---正在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市场。
回复 马晓宇 2009-11-24 17:07
消费需求呈“多层级、多元化”发展是这篇文章最佳的注脚。

由非理性至理性成长的过程中,中国最起码红火了一个医药保健品行业。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和中国保健品二十几年的辉煌历程,其本质不就是一个“消费者非理性消费至理性消费转换的过程么”?只不过区别在于:我们仍然没有适应了理性的消费者而已。

窃以为,这篇文章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打开了这么一扇门:理性的消费下诞生了何种需求、衍生了何种消费行为?我们如何掌握这种消费需求及消费规律以及我们如何来满足这种需求适应这种规律?

中国的医药保健品最近几年被市场教育的不知道怎么做了,有人说是产品、有人说是模式、有人说的策划,在我看来本质是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的改变,而我们没有掌握住这种需求和行为的规律。过去我们掌握了,比如:一打广告就卖货。所以,我们百试百灵,现在不行了,消费者不信广告了,这就是消费行为的改变,我们没有找到这种规律。所以,什么模式、什么产品、什么策划,都是扯淡的事儿。
回复 金焕民 2009-11-25 00:15
消费行为的变化,会为挑战和创新提供良机!
回复 王亮 2009-11-30 14:09
微利时代到了吗??我们该好好琢磨应对之道了
回复 胡萍 2010-3-18 09:52
美国很多的消费低,我觉得和他的人口有一定的关系,中国政府其实还是很伟大的,虽然我们有960万的土地,但是我们有十几亿的人口,政府为这么多的人提供了越来越好的条件也很不容易。中国的企业只要在中国的市场销售好,其实就已经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成功的。国富则民强,等我们恢复泱泱大国的气势时,我们的产品也很正常的被全世界很多人仰视!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博取众家之长做好基础,稳步发展!
回复 常洪涛 2012-4-5 18:55
怪不得那么多的人移居外国。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5 00:59 , Processed in 0.0328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