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金焕民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1826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视角与结论

热度 44已有 1025586 次阅读2012-5-7 13:07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长期以来,营销在中国企业的发展中,几乎起着“包打天下”的作用。这到底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还是营销的固有作用呢?中国营销人,尤其是营销高级管理人员、营销咨询人员和营销咨询机构,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何推动自己转型呢?这是一派让营销人十分不爽的言论。
      在经济学说史上,有二个重要的流派:重农学派、重商主义学派。
      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价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价值增殖一目了然。
      它甚至认为手工业(当时还不存在机器化大工业)不能创造什么价值,只是价值的转移。它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
      重商主义则认为只有交换才能创造价值:价值增殖只有在交换中才能体现出来。它甚至认为货币是财富的代表: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银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贵金属矿藏,就要通过贸易来取得;只有国际贸易能够创造绝对的财富: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只有能够赚到别国的钱,一个国家才能富足。颇有点“国不得外财不富”的味道。
      它还认为,在国际贸易中,一国所得是另外一国所失。因此,这种“零和游戏”必须依靠军事力量保护。于是,它主张发展军事,尤其是海军。这也是早期发达国家“枪炮政策”、“殖民政策”的“理论基础”。
      本科与硕士,我主修的都是经济学。硕士的研究方向是“当代资本主义”。围绕经济学,辅修了“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国别经济”、国际贸易等课程。转搞市场营销后,钻研了《竞争优势》、《竞争战略》、《核心竞争力》等著作。
      实事求是地说,我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是持悲观态度的。越是研究发达国家,越是研究竞争理论,越是更加悲观。好在,悲观并不消极。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营销专家。并且,在很长一个时间,我甚至从来就不研究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也极少拿自己做过的事说事。我只对自己迷茫的事物更感兴趣。比如,底子如此之薄的中国企业如何持续发展?越是没有结论越是更感兴趣。刘春雄老师经常批评我,说我不切实际。我也在博客中做过诸如此类的建议:(每个人都应做些)超越功利的思考。
      中国的商业从来就没有赢得过社会的尊敬。士农工商,它敬陪末位绝对具有深厚的社会认识基础。
      资本主义,从洋务运到到民国,只是发了一个“芽”:在中国经济史上,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在国外资本和官僚资本的挤压下,民族资本十分微弱。
      解放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实力薄弱和技术落后的民用工业;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则使得重工业畸形发展,而且伴随着技术落后。
      在这种背景下,突然爆发了“十亿人民九亿商”的改革浪潮。为了成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什么招数都被“激发”出来。用“无所不用其极”来描绘,当并不过分。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政府或者是民众,如果不能一时容忍市场中的“不规范”,甚至商业上的“不道德”,恐怕很是困难。
      邓小平说,“过一段时间整顿一下”,这既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无奈。
      原先是假冒伪劣横行,并且全国人民都认为那是小企业或者不法商贩的行为。到了今天,国人突然发现,原来大企业也“很不地道”。
      “国有企业”拿着人民的资产,垄断自肥。甚至连中美战略对话,都涉及到让国有企业”也“给人民分点红”。
      品牌企业的质量问题并不比小企业少,它们甚至领着中小企业搞潜规则。
      目前对中国企业的“揭丑运动”,即使不会愈演愈烈,也会持续很长时间。我相信,只有在社会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企业才会取得跨越性进步。
      我对市场经济从来就没有什么好印象。反复说它并非好的制度,只是相对较好的制度。它强调效率,并不强调公平。它的所谓公平只是规则公平。不要认为规则公平就好。市场经济如果没有国家干预,那指定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市场经济讲究弱肉强食,市场经济孕育贪婪。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一篇“顾客至上,美丽的神话”,受到许多批评。人们不愿意承认,顾客至上仅仅是一种理想的商业理念。它永远不会成为企业营销的准则。关注顾客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并非顾客至上。而是想从顾客身上发财必须采取的行动。顾客不合适,他们就不会购买,企业不合适就不会生产。
      魔术就是魔术,谁信以为真,谁纠结。
      从一个角度看,中国制造成就斐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危机重重。
      从制造到创造,存在一个鸿沟。架起桥梁的是创意、研发和技术创新。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制造重要而不受尊重。原因很简单,我们取得这样的成就,源于学习和模仿。一个人通过邯郸学步向你靠近,你会如何看?
      学习和模仿是后起者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但如何跨越这个阶段远比进入这个阶段更重要。
      我在98年杞人忧天地写了“问题从中的中国企业”。那篇文章多少有点不全时宜。那是一篇很宏观的文章,即使是今天发表,也仍然有些超前。
      2005年,我借助主持《销售与市场》杂志封面专题的便利,推出“走出竞争僵局”的专题,随后又相继发表了若干文章。比如行业龙头企业的出路、行业周期等。
      同质化的竞争,表明的是行业创新的乏力。我们的创新在很长时间内是通过学习和模仿实现的。今天,学习与模仿的环境,基本上消失了,不实质性地建立创新能力,中国各行各业何以继续发展?
      发达国家重建高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又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从宏观上,中国经济的确面临严峻考验。
      中国经济的确创造了系统的低成本能力,但如何这种能力不能与创新结合起来,低成本可能会意味着低能,而不是高效。
      不用讳言,对于解决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我已经对纯粹的营销技术失去了信心。在发达国家,营销早已回归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在中国,也正处于回归之中。
      一个企业的强大取决于内外均衡和综合发展。“打铁还得自身硬”,对社会的洞察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工艺水平、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必须相互匹配,综合提高。
      更多的视角就不必说了,试着反思一下对下列几个视角的理解:
      1,企业战略?
      2,业务战略?
      3,战略营销(STP)?
      4,战术营销(4P)?
      它们所涵盖的问题差异之大,如同天壤。更不用说在实际运行中它们之间的相互交叉,会产生复杂的组合因素。
      中国企业的发展,已经经历过了:点子为王阶段、广告为王阶段、渠道为王阶段、策划为王阶段,下面,大概要进入全面发展为王的阶段了。最起码,营销包打天下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对营销人员来说,看问题的视角也应该多元化了。从营销看看企业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从营销看看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状况。这些因素不支撑,你劳师远征,不全军覆没又能如何?
      对那些营销牛人来说,都有把地球撬起来的豪情。但他们未必知道,撬起地球需要一个支点。如何打造支点?这也许是中国营销人面临的新课题。
 
 

路过

鸡蛋
1

鲜花
32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3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22 个评论)

回复 山峰_高端商品 2012-5-7 15:33
“我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是持悲观态度的。越是研究发达国家,越是研究竞争理论,越是更加悲观。”
“发达国家重建高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又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从宏观上,中国经济的确面临严峻考验。”
同感。我目睹身边的朋友们是如何奋斗积累财富的,最终被“有形之手”主导的房产、教育、医疗搞成实质上的负资产……国家与国家之间,角色也是如此,中国就是奋斗者,发达国家是“有形之手”。
回复 史贤龙 2012-5-7 15:57
对于解决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我已经对纯粹的营销技术失去了信心。---商人企业家看多了,难免不产生这种看法。
可能只有这四个时势会逼中国企业改变:1、资本;2、商业技术的革命;3、二代接班人;4、揭丑的自媒体。
过程多长,不知道;结果如何,也不知道。
回复 市场拓展孙强 2012-5-7 17:35
好!效率与公平要兼顾!市场经济如果没有国家干预,那指定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国非著名女装市场拓展——孙强。
回复 王旭升快刀唐门 2012-5-7 18:43
撬动地球,支点不难找,问题是哪里来的那么长的杆子,呵呵
回复 刘春雄 2012-5-7 19:55
山峰_高端商品: “我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是持悲观态度的。越是研究发达国家,越是研究竞争理论,越是更加悲观。”
“发达国家重建高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又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 ...
比现状,越比越悲观;比过程,越比越乐观。
学统计学时,有一个词汇——可比性——比较的基本前提是要有可比性。当时还不够理解,现在发现很多人在比较时,基本没有考虑可比性。比如,拿白人与黑人比白,拿成年人与年轻人比成熟。
我们的很多判断,是建立在缺乏可比性基础上的。
回复 刘春雄 2012-5-7 20:30
网络时代,谈问题、悲观思维,似乎更合乎民意,理性的声音总是没淹没。
一直关注台湾,台湾无可救药,就在于一切以民意为标准,所以,台湾只有政客,没有政治家。政客,操作或适应民意。政治家,引领一个社会走向未来。在民意中,只有现在,没有未来。
毛泽东,最初是少数派;邓小平,最初不被左派理解。
专业网站,不管什么样的结论,只要是经过更改分析和论证的,那怕错了,也是借得尊重的。
回复 刘春雄 2012-5-7 20:37
史贤龙: 对于解决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我已经对纯粹的营销技术失去了信心。---商人企业家看多了,难免不产生这种看法。
可能只有这三个时势会逼中国企业改变:1、资本;2 ...
看企业,看老板,不要看多数人,要看杰出的少数人。1万个老板,成就一个杰出的企业家,就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
“扒粪运动”似乎是一个国家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经济不发展,无粪可扒;经济很发达,少粪可扒。中国,到了“扒粪运动”的阶段。
“扒粪运动”,不是否定,是重生。
回复 素颜 2012-5-7 22:03
   看明白小小:我只对自己迷茫的事物更感兴趣。有钻功好!
中国制造业的老板都要好好学习国际贸易,把产品卖到外国去!别在家里窝里斗!争来争去还是自己家的!有本事都去外面抢去!这样制造业就有救了,中国才国富民强!
回复 胡忠涛 2012-5-7 22:39
感觉现在中国的民企确实到了一个艰难的地步,尤其是乡镇企业
回复 王效辉 2012-5-7 22:59
不错
回复 yiyebianzhou 2012-5-8 12:03
人们不愿意承认,顾客至上仅仅是一种理想的商业理念。它永远不会成为企业营销的准则。关注顾客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并非顾客至上。而是想从顾客身上发财必须采取的行动。顾客不合适,他们就不会购买,企业不合适就不会生产。

说得好!解答了我曾经的一个疑惑:顺应别人到底是一种道德还是一种权谋?

电子游戏就是一味顺应顾客需求,但却害了无数年轻人的玩意
回复 刘庆 2012-5-8 15:06
有时候看老师的博文和其他老师对博文的评论,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回复 人生树 2012-5-8 22:15
回复 张利娟331 2012-5-9 07:53
不是没有支点,是没有竹竿,有了竹竿更没有人愿意和你一起撬,这是关键。
回复 刘政 2012-5-13 08:16
张利娟331: 不是没有支点,是没有竹竿,有了竹竿更没有人愿意和你一起撬,这是关键。
不是没有支点,也不是没有竹竿,更不是没有人愿意和你一起撬。是多不能洞悉脉络,解构体系,明察机变,从而或捕捉、或发掘甚或创造爆破点——支点,这是关键。
回复 熊兴平 2012-5-16 11:51
1、“悲观而积极的”态度,如我者。悲观,源于人性中的魔鬼贪婪的一面;积极,源于人之主观能动性。
2、市场经济,在无形中放大了人性的贪婪,容易使人异化,沦为魔鬼,这是中国古哲和重农主义的深层思想。自然经济,重农主义,在无形中一直在抑制人性的贪婪,虽然他们都明明知道市场经济的便利性及优点。
3、在落后而的未开化的阶段,营销的影响就容易放大;在发达而理性的阶段,营销的意义最终回归于原点。
4、营销的蝴蝶效应,在混沌而转型的特殊时期,才容易会产生;在风和日丽的常规气候里,即使千万只蝴蝶扇动翅膀,还是无济于事。
5、营销不可超出企业的边界,同时营销也具有自然的极限(玻璃天花板)。
回复 黄文剑 2012-5-16 19:22
金老师,分析的非常准确,不同行业即使对于同一个营销套路都有一个互相适应的过程,微调以后是为了与客户实际情况,需求做相应的匹配
回复 东邪西毒 2012-5-19 15:22
中国企业的发展,已经经历过了:点子为王阶段、广告为王阶段、渠道为王阶段、策划为王阶段,下面,大概要进入全面发展为王的阶段了。写的很好啊。。。。
回复 汪家新 2012-5-23 22:17
从近期的博文来看,金老师越来越像财经评论员了,反倒不像“营销专家”了,哈哈。好事,真的。不过,这也一向是金老师的风格。从旁观的角度来看营销会更深刻些,正如: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在问题本身的层面,而在与之相邻的更高层面。之前市面上就有《转身看XX》,哈哈。以前我也很热忠于营销技术,也一直纠结到底什么是营销的本质(价值的传递。用金老师最近的话叫:品牌价值的创造与认同),学来学去发现万变不离其宗,更多的需要是践行。——以速度抗击规模这个观点是好是坏要看行业所处的阶段,有时抢地盘确实比练内功重要,就拿追女孩来说就好理解了。当然抢地盘的同时要是能把企业的短板进行修复会更好些。对企业而言,速度和地盘是紧密相连的,地盘创收是继命粮。(反面教材:房地产迅驰企业速度过快,轰然倒塌)。
回复 刘化檩 2012-5-26 13:26
营销的本质是:完成价值交换,更大范围、更大数量的完成价值交换。问题是:没有价值作为基础的交换,能玩多大范围、能玩多久?
长期来看,价值本身的打造,价值升级的打造,价值创新的打造,才是决定因素。
华为的成长历程是:在专注通信设备行业的范围内,低成本进行扩大市场交换的同时,不断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技术专利的不断获取;格力的成长历程是:在专注空调的范围内,在不断进行扩大市场交换、掌控市场交换的同时,不断在空调技术上的持续投入和技术专利的不断获取。
营销出身的董明珠认为:营销仅仅是手段,技术与质量才是根本,才是支撑品牌的关键驱动因素。
金焕民老师的“对于解决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我已经对纯粹的营销技术失去了信心。在发达国家,营销早已回归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在中国,也正处于回归之中。”“一个企业的强大取决于内外均衡和综合发展。“打铁还得自身硬”,对社会的洞察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工艺水平、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必须相互匹配,综合提高。”这些见解,深有同感。
综合实力的较量,而不仅仅是营销力量的较量,才是营销战场的内在真谛。
12下一页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3 19:39 , Processed in 0.0323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