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金焕民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1826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解读品牌之:价值创造的本质和机理(4)

热度 20已有 992645 次阅读2012-4-11 00:19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补记:没有想到这篇文章会引起如此反应---也许是我弄偏了,也许是触及到了什么新问题。

强大品牌所以能够超越一切成为企业最亮丽的资产,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支撑。如果非用一个词概括这个支撑体系,那就只能是企业的商业模式。

营销有大营销和小营销之分。我不知道在跨国公司那里,是大营销还是小营销,但中国企业的营销一定是小营销。科特勒的营销,整体上就是小营销,德鲁克的营销才是大营销。
强大品牌是大营销的产物,小营销只能产生知名品牌和大众品牌。所谓知名品牌是指一定时期内知名度高的品牌,其命运仍然没有定数,它更多地是“做”出来的。

同时,仅仅从品牌说品牌,甚至仅仅从营销角度谈品牌,真没有什么好谈的。  

      从终极追求来看,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价值;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问题是,只有在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达成交易时,双方才能从中各其所需,这是经济学常识。

      而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的营销理论,一方面为促成交易,并且使交易更容易、通畅地达成,提供了完善的、专业的方法与方法论,另一方面,更进一步,把对使用价值的制造和价值的创造,尤其是价值的创造,演变成为买卖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于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消费者希望使用价值越高越好,但同时希望付出的代价越低越,厂商正好相反)取得统一。

      基于使用价值的价值创造,空间是有限的。微笑曲线反映的就是这个现实。组装、制造只能转移价值和创造低水平的价值,而技术、专利、品牌和服务才能创造更高价值。

      即便如此,技术、专利仍然是服务于使用价值生产的,所以,虽然有贡献,仍然有限。通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们的技术、专利和装备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在价值创造上,我们仍然无法与世界知名企业媲美。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企业推动从制造向创造迈进的呼声。

      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价值创造的本质和机理。

      价值创造的本质是超越使用价值,为顾客塑造价值。

      正常情况下,顾客购买的是使用价值,也就是实体部分,无论是产品或者是服务都是如此。通过把握顾客偏好,运用创意、技术、专利就能较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从整体上来说,中国企业三十年来,重点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而且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个方面,我们与西方的差异,仅仅是量的差异。

      我相继采访过众多知名企业,它们的观点是只要国家相关政策能够完善,能够支撑,中国企业制造水平(包括研发水平、技术水平)的进步就能够进入快车道。我认为,只要能够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在国际视野下制定科学的国家营销战略(包括战略投入),中国制造业的水平,会迅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够提供证据的,比如中国的航天战略。

      随着短缺的消失和过剩的到来,顾客倾向于超越商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关注商品的价值。用营销语言说,就是顾客更关心的是心理满足。并且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愿意支付更高价格。于是,围绕产品或服务的服务,迅速成为营销的核心。进而,超越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塑造,成为价值创造的主要手段。

      无限的服务和与时俱进的品牌理念,为价值创造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运作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对那些知名企业来说,在品牌的指引下,一代技术,衍生出多代产品,实现多层次收获。

      商品的使用价值,说穿了仅仅是商品的物理功能。虽然能够让顾客产生愉悦,但只能是浅层次的。深层次的满足无法依附于商品,必须依附于品牌---通过商品与品牌的完美组合加以实现。

      交换价值,价值创造的支点。

      交换价值只有在竞争环境中,在商品交换时,才具有意义。

      交换价值对生产者说,表现为销售的依据---我卖的是什么?在顾客那里,表现为购买的依据---我买的是什么?而品牌塑造正是遵循这些依据展开的

      一种商品的价值,具有多种表现方式,每种表现方式就代表着一种使用价值。比如汽车,既是一种代步工具,也是财富的象征。

      我们可以把商品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那些直接由商品提供的属性,叫自然属性;那些以商品为载体间接表现出来的属性叫社会属性。与此相适应,品牌也分为两种品牌。一种是自然属性品牌,一种是社会属性品牌。

      大众商品里塑造出来的品牌几乎无一例外是自然属性的品牌。高档商品里出落出来的品牌,则是社会属性的品牌。由此推理,自然属性的品牌虽然有广阔的市场,甚至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很难创造出巨大的价值---没有太大的孕育价值的空间,只能走物美价廉的路子。

      与交换价值直接关联的营销用语是卖点或者诉求点。只有当将卖点或者诉求点塑造到交换价值的高度,它们才能创造出价值。

      卖点或者诉求点,在研发者那里,仅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在市场营销者那里,必须将它们上升到社会属性的境界。这种质的飞跃,就是价值创造。

      同理,对企业来说,让推销成为必须,体现的是无力超越商品的自然属性,而让推销成为多余,体现的则是对打造社会属性的自信。

      价格,制造与创造的分水岭。

      市场机制本质上是价格机制,就是用价格调节市场。理论上讲,市场上应该只有一个价格,竞争的趋势也是向这个价格靠近。但在现实中,只有弱势企业才共享一个价格。

      商品价值,尤其是商品的虚拟价值是十分难界定的。经济学认为,在想买的能够买得到,想卖的能够卖得出,也就是“市场出清”时,商品的价格等于价值。市场出清时的价格,叫均衡价格,调节市场的价格指的就是这个价格。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理论上,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而在现实中,需要用价格计量价值。

      也就是说,企业塑造价格的能力,反映的就是企业塑造价值的能力。而企业塑造价格的能力有两种,一种是决定价格的能力,一种是推销价格的能力。前者基于市场地位,后者基于营销实力。只有那些具有推销价格能力的企业,才是真正具有创造价值能力的企业。过分依赖市场地位,很容易固步自封,也容易妄自尊大。

      界定企业的市场地位,可以归结为四种状态:

      价格领先,市场占有率领先;

      价格领先,市场占有率一般;

      价格一般,市场占有率领先;

      价格一般,市场占有率一般。

      毫无疑问,市场占有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但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它的意义会大打折扣。

      价格竞争者在市场占有率领先之后,如果建立不起来推销价格的能力,那么,市场占有率极有可能演变为负担。最低限度,市场占有率会无法最终成为决定市场地位的因素。我曾经提出“价格定乾坤”的命题,指的就是这种含义。

      按照这个逻辑,那些仅仅具有挑战对方价格和价格体系的挑战者,未必是真正具有威胁力的挑战者,真正具有威胁力的挑战者是指那些具有塑造价格能力的挑战者。

      也就是说,打死皇帝不是本事,自己能够当上皇帝才是本事。

      基于这种逻辑,品牌塑造的基础是打造商品的社会属性,焦点是提升交换价值。

      企业关心的是价格,顾客关心的是价值。企业想获得什么样的价格,就必须去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这与做人是一个道理:你想让别人怎么看待你,就必须依据那个愿意去做人。

      所以说,价格策略是企业其它策略的起点,也是价值创造的依据。我一直对定位理论持怀疑态度,认为它本末倒置。企业定位,首先定的是价位,即价格;然后去市场细分,锁定目标顾客;然后去研究目标顾客的价值取向;然后,具体地研究价值创造方案。

      这并不意味着我否定定位理论,我只是认为它更适合战略销售,而不是战略营销。那是一个价格适应导向,而不是价格塑造导向。像奔驰、宝马这些企业,都是两个导向同时并进的。

      行文至此,我不得不再次延伸和强调一贯的观点。

      首先,品牌塑造来自于对社会的洞察力。

      那种仅仅锁定目标顾客研究其偏好的方式,不足以发现和创造最大化的价值,不足以塑造出能够让目标顾客心理满足最大化的品牌。没有社会的整体认同和追捧,哪来的超越产品和品牌的满足?

      正是源自对社会的洞察力,才敢于塑造更高的价格和相应的价值---奔驰、宝马的价格一路飙升,房地产价格甚至需要中央插手干预,都是这个原因。

      另类的典型案例是凌志和A8。它们强调的是物有所值和含蓄,这是对人性的局部适应,但这远远不是社会大众的共同取向,所以,它们只是一流的轿车,不是强大的品牌。

      其次,品牌是商业模式的产物。

      尽管品牌是焦点,但这也只是表象。品牌本身是不会创造价值的,创造价值的是商业模式。品牌的成功是商业模式的成功,品牌的失败是商业模式的失败。没有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想塑造超级价格,是没有任何可能的。

      为什么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目前普遍迷茫和郁闷?根本原因是产品过了模仿期(哪怕是建设性模仿),品牌过了广告期(哪怕是整合营销传播),企业到了构建商业模式期。但我们的企业却上升不到商业模式竞争的高度。

      第三,品牌是一种消费壁垒。

      被挡在外面的心仪的人越多,品牌的价值越高。市场细分是给顾客划阶级,品牌建设是给阶级外的人建门槛。门槛越高,想进门的人反而越多,尽管对多数人来说,那可能永远是个愿望。

      商业模式构建生活方式,品牌满足生活方式,这是相辅相成的。

      第四,品牌是一种竞争壁垒。

      奢侈品是用价格挡住竞争对手,而大众商品则是用品牌阻挡竞争对手。

      类似可口可乐、宝洁这样的品牌,品牌建设的过程是引导消费者,建设成功后,其实就演变为竞争工具。挡住竞争者,顾客就是自己的了。至于说它们到底有多高的价值,恐怕只有天知道。

      相反,想挑战它们,则必须用价值价值创造的手段---新价值的创造者---消费者未必忠诚,只是被它们一路引导到习惯消费的地步。而打破这种习惯,必须依靠价值创造。

      第五,品牌的基业长青源自产品的持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地向顾客展现更接近其价值偏好的交换价值,否则顾客会产生购买疲劳。


路过

鸡蛋
2

鲜花
14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6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40 个评论)

回复 金焕民 2012-4-12 11:19
曾金沧海: 长江边的一瓶水,这瓶水还稀缺吗?是否稀缺都是针对人的需求而言的。另外你的假设有没有可能性?金老师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读品牌的这几篇博文并没有为金老师这 ...
看来需要解读“解读”的含义。
从品牌说品牌,甚至从营销角度谈品牌,真没有什么好谈的。
回复 刘春雄 2012-4-12 11:52
曾金沧海: 金老师完全没必要用千疮百孔的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硬拿来解读品牌,本来马克思对很多经济学的概念就模糊不清,用来解读品牌,就更是雾里看花。“什么劳动时间 ...
在西方,马克思的经济学仍然是经济专业的重要课程。
马克思的经济学并非千疮百孔,但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实践倒是问题百出。
回复 史贤龙 2012-4-12 12:15
金焕民: 强大品牌所以能够超越一切成为企业最亮丽的资产,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支撑。如果非用一个词概括这个支撑体系,那就只能是企业的商业模式。
营销有大营销和小营销之 ...
只对第一段话的论断有一点看法,虽然论点本身可以成立:强大(即强大且持久)品牌的支撑体系,我更倾向于认为是过去你倡导的营销系统或经营能力,而不是商业模式这一个要素。
商业模式本身,是个边界模糊、未有定论的概念。
如果存在企业文化也影响强大品牌,如诺基亚、索尼这些企业的问题,商业模式作为支撑因素,就不太能单独成立。但从柯达衰落、苹果、三星崛起上,又可以说商业模式决定品牌。
刘老师说终极竞争力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管理差异化,凝结于单个企业成长过程的各种Know-how、风格甚至人型(某种类型的企业人),这个判断我是认同的。
回复 金焕民 2012-4-12 13:22
史贤龙: 只对第一段话的论断有一点看法,虽然论点本身可以成立:强大(即强大且持久)品牌的支撑体系,我更倾向于认为是过去你倡导的营销系统或经营能力,而不是商业模式 ...
没错,商业模式是模糊的,但它也是客观存在的。就像营销模式,你很难总结出一个企业的营销模式,包括那些知名企业的。
比如你我。我们都有一个思维模式和做事模式。它是我们思维风格、做事风格的最大公约数。如果我们非要给自己总结一下,还真不是一下子能够说清楚的。
正是这个最大公约数,决定着我们的命运、成就或者成绩。它们一直在变化之中,但某个时期是相对稳定的。
回复 金焕民 2012-4-12 13:25
刘春雄: 金老师此文虽然提到商业模式,但因为没有论述,所以很唐突。
此文前后说的不是一个问题,前后没有逻辑性。
我用最有利于我的方式“修正”你的评论:
金老师此文虽然提到商业模式,但因为没有论述,所以---看起来---很唐突。
此文前后说的不是一个问题,前后没有---必然的---逻辑性。 后文是对一系列前文的总结,不是本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研究至此,才进入品牌研究的核心问题。这是品牌之道,我们所见的品牌理论,多数是品牌之术。
你看,这样看起来就不是抨击了。
回复 刘春雄 2012-4-12 13:31
金焕民: 我用最有利于我的方式“解读”你的评论:
金老师此文虽然提到商业模式,但因为没有论述,所以---看起来---很唐突。
此文前后说的不是一个问题,前后没有---必然的 ...
抨击又如何?对文不对人。
当然,本文没有抨击。因为本文把品牌讨论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回复 史贤龙 2012-4-12 16:09
金焕民: 没错,商业模式是模糊的,但它也是客观存在的。就像营销模式,你很难总结出一个企业的营销模式,包括那些知名企业的。
比如你我。我们都有一个思维模式和做事模式 ...
哈哈,道可道,非常道啊!
回复 曾金沧海 2012-4-12 20:19
刘春雄: 在西方,马克思的经济学仍然是经济专业的重要课程。
马克思的经济学并非千疮百孔,但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实践倒是问题百出。
不知道刘老师想过没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实践倒是问题百出”?实践总是出问题,很可能是理论有大问题。我坚持认为,金老师在品牌方面的见解并不是来自政治经济学。并且金老师这几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读品牌的文章都比较含混不清,(金老师,得罪了)应该是金老师在品牌方面有些东西还没想明白却试图想明白,所以表达的也不是很清楚。在市场营销方面,金老师肯定比经济学更“专家”。至于政治经济学是不是千疮百孔,大家一是可以回忆一下,老马的经济学有几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清楚和明白的,另外可以听听张五常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评价。
回复 刘春雄 2012-4-12 21:35
曾金沧海: 不知道刘老师想过没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实践倒是问题百出”?实践总是出问题,很可能是理论有大问题。我坚持认为,金老师在品牌方面的见解并不是来自 ...
金老师是经济学科班,误入营销丛林。
打通宏观与微观,把经济学与营销学结合起来,是化解营销僵局的思路之一。
回复 王旭升快刀唐门 2012-4-12 23:20
产品价值与品牌价值未必同步,如同走路总要先迈开一条腿一样,这是很多企业摔跟头的原因
回复 formchan 2012-4-13 12:51
精辟,学习了。
回复 老巴布 2012-4-13 15:41
金焕民: 没错,商业模式是模糊的,但它也是客观存在的。就像营销模式,你很难总结出一个企业的营销模式,包括那些知名企业的。
比如你我。我们都有一个思维模式和做事模式 ...
从本文和讨论中解读到了“理论雄浑,经验老道”的金老师,受益匪浅。

对于战略,明茨伯格认为它在过去表现为一种“模式”,在将来表现为“计划”。事实上企业经自己的资源整合在一起的经营之道,就是过去企业的战略,就是过去企业的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如金老师所讲,理如我们的思考模式和做事模式。这种模式因为其内生性,难以被模仿。
回复 formchan 2012-4-15 22:35
学习了,楼主辛苦了。
回复 杜俊杰 2012-4-19 18:19
有点乱,从价值说到品牌。关于价值的基本认同,关于品牌则很难讲,五个观点至少四个具有片面性。
随便说两点1.自然属性的品牌虽然有广阔的市场,甚至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很难创造出巨大的价值---没有太大的孕育价值的空间,只能走物美价廉的路子。比如可口可乐的自然属性不强吗,但品牌价值低吗。品牌价值不是品牌价格!2.品牌是一种消费壁垒?品牌是一种竞争壁垒?这都只是反映了品牌的定位思想,不是品牌的本意,品牌绝不是与消费者保持门槛,而是有舍才有得!3.品牌的基业长青源自产品的持续创新,更不是,可口可乐的产品100年来创新过吗?曾经想改变,结果失败了!品牌长青源自坚持了核心的基因,但表现上却因时而变!4.品牌与商业模式,谁产谁,可以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当然,品牌不是必需品,可以只有商业模式没有品牌)
回复 formchan 2012-4-22 23:56
支持下。
回复 曾金沧海 2012-5-9 21:05
我认为本文的真正的亮点在这里:“品牌也分为两种品牌。一种是自然属性品牌,一种是社会属性品牌。”对于自然属性的品牌,作用主要是溢量,对于社会属性的品牌,作用主要是溢价。这两种品牌的塑造方式应该有很大不同。但如果认为自然属性的品牌比社会属性的品牌容易整,社会属性的品牌比自然属性的品牌有价值更高一个层次就没道理。从而也就知道其实长期能溢量或者能溢价的都是强大品牌,而没必要二者具备。
回复 曾金沧海 2012-5-9 21:08
金老师从老马那里借了个价值和实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实用马斯洛的5层次需求理论就可以解决,并且更好懂,金老师关于品牌的见识和洞擦,并不是来自经济学。
回复 金焕民 2012-5-12 01:08
曾金沧海: 我认为本文的真正的亮点在这里:“品牌也分为两种品牌。一种是自然属性品牌,一种是社会属性品牌。”对于自然属性的品牌,作用主要是溢量,对于社会属性的品牌, ...
好在这篇已经过去较久,我做些回复也不至于引起围观,就坦率地讲几点:
1,你我在以往的互动中很是愉快、和谐,仅仅因为一个劳动价值论怎么就惹得你如此反常?并且分别在你的博客或其他评论中用情绪化语言?而且情绪一直得不到化解。
2,观点有分歧其实也很正常,相互争论即使争不出结果,起码能够让自己的认识更完善一些。拿别人的文章给自己做证明就不应该了,因为别人的观点也是观点不是判断对错的标准。
3,我开始就申明这么一个初衷:希望用新的视角研究营销问题。营销理论太浅了,无论是国内或者国外都在尝试给它一个纵深。
4,我是用一个系列文章逐步给出结论并且是每月一篇,便发表便贴出来,这个过程首先是思考过程,结论并不明确,只保证过程中逻辑上的一致性。
5,事实上迄今为止,我并没有谈到品牌的构建问题,仍然在做逻辑上或者说机理上的准备。
见仁见智很正常。素昧平生,没必要因为观点而治气。
回复 金焕民 2012-5-12 01:22
曾金沧海: 金老师从老马那里借了个价值和实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实用马斯洛的5层次需求理论就可以解决,并且更好懂,金老师关于品牌的见识和洞擦,并不是来 ...
用使用价值和价值分析商品,即使是从我已经发表的文字,亦能证明比已有的其它分析方法更能说明问题。其实我并没有在劳动价值论上着多少墨。
分析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基于商品,而马斯洛是基于需求,这不是一回事,视角完全不同。况且马斯洛的需求是基于人生和心理,讲的并非一码事。我讲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显然是基于商品的
回复 金焕民 2012-5-12 02:04
曾金沧海: 金老师从老马那里借了个价值和实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实用马斯洛的5层次需求理论就可以解决,并且更好懂,金老师关于品牌的见识和洞擦,并不是来 ...
事实上,撇开是否赞同,真正看懂我如此大费周折想干什么,已经表达了什么观点的人并不多。刘老师算一个,杂志主编算一个。而刘老师还是先贬后认的。
12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9 18:54 , Processed in 0.03448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