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金焕民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1826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当欲望回归常规需要——与金焕民老师商榷

热度 26已有 390394 次阅读2011-6-26 12:58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人的需求至少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核心需求,一是附加需求。所以,我把产品升级看作欲望与需要的平衡或者权重。自信观点是站得住脚的。但我转载的这篇文章,观点也是站得住脚的---而且是相当站得住。无意中搜索出这篇文章,尽管没有署名,一看就知道是谁的大作。贴出来替作者“显摆显摆”---的确是好文章

    金老师写了篇文章《升级,让欲望取代需要》,解读了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如何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到生活需要,论证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西方的品牌价值,或者附加值理论,就是基于对消费者这样的解读。

    确实,现在买手表,没人关注是否准时;现在买手机,没多少人关心通讯功能;中国人买奔驰宝马,主要是给别人看人。所以,有北京人调侃,买了奔驰宝马,最希望看见的是熟人,如果是混得普通的发小,那是最美不过的事。

    很多中国人还沉浸在西方这套理论中,还在致力于向西方学习。殊不知,风向已经变了。

    改变风向的,是消费者新的心理需求。助推这种改变的,恰恰是中国企业。

    无意中,中国企业其实已经把握了西方新的消费需求,而很多中国人不仅不以此为荣,甚至以此为耻。

    从中国人的消费变迁中,同样可见新消费需求变迁的脉络。

    红米饭、南瓜汤——红军歌谣中描绘的生活,曾经成为一种特殊生活的象征。

    家常饭——这是正常的生存需求。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这已经不是普通人生存需要,而是享受型的。

    山珍海味——这是有附加值的生活

    山珍海味之后是什么?在长沙,红米饭、南瓜汤已经成为另一种生活的象征;吃野菜再次成为时尚;农家饭在任何大型城市的周边都很火爆。

    消费变迁通常遵循下列规律:生存需要(常规需求)——生活需要(高品质需求)——心理需要(象征性需求)——象征性贬值(螺旋式上升的高品质需求)。

    以自行车为例,有车骑是一种需求,老三大件时期就是如此,这是常规需求。

    买一辆名牌自行车——飞鸽牌、永久牌(可能已经超出部分网友的忘记时段了)——这是高品质的需求。

    买一辆高价的台湾或国外的自行车——这是象征性需求。

    现在,中国还有多少人在乎买什么牌子的自行车,谁还会在乎自行车品牌和附加为值。如果谁炫耀自己的名牌自行车,可能会遭遇另样的目光,自行车的附加值已经贬值到底。

    在欧美,自行车有时比汽车还贵,骑自行车代表一种生活方式,骑自行车是为了锻炼,而不是代步。

    再以汽车为例,美国人买车,品牌已经不重要,因为所有美国车都是品牌车。美国人在乎的是宽敞、舒适和大马力快速启动带来的快感。

    欧洲人也不那么关心品牌,当然,因为几乎所有欧洲车都是名牌。欧洲人在乎环保、空间利用、停车方便。

    有人比喻,欧洲人买车是自己开的,中国人买车是给别人看的。欧洲人买一辆奔驰宝马,就如同中国人买一辆名牌自行车一样,谁炫耀谁有病。

    车是身份的象征,全世界可能只有中国人这么认为——当然,与中国同样穷的国家可能也是如此,因为本人没有考察过。在中国流行的三厢车,是使用效率最低的车。在日本,只有出租车才是三厢的——这是本人在日本观察的结果,不一定全面。

    在发达国家,车已经回归到它的基本功能,然而,中国人还是那么重视它的象征意义。

    中国人对车的象征意义的重视,只象征着一种东西——车在中国还是稀罕物。

    再以电视在中国的变迁为例,最初,彩电是典型的高附加值产品。为了买一台名牌彩电,省吃俭用好几年。彩电除了自己看以外,还是社区的炫耀之物——这就是心理满足。

    据报道,湖南常德前首富曾经在一面墙上垒了20台彩电,每台彩电一个频道。可能那时总频道都没有20个。这是什么心理?看官可以有丰富的联想。

    现在,不仅没以人炫耀彩电了,而且也不那么在乎品牌了。当然,产业集中的结果,剩下来的都是名牌——这也是发达国家的典型现象,我们眼中的世界名牌,只不过是人家眼里的普通品牌。

    彩电的品牌附加值彻底贬值了。我不知道海尔的价值战怎么打。如果是打给中国人看还是可以的,打给外国人看,那绝对是白打。在人家眼里,家电压根就没有附加值。

    不仅彩电如此,几乎所有的家庭耐用家电——冰箱、洗衣机,在发达国家眼里,附加值早已经贬值。

    其实,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就开始出现品牌和审美疲劳,附加值贬值现在。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二战后的物质稀缺现在完全结束,除了现在的IT行业,那时该普及的消费品已经基本普及。

    二是产业集中造成的普通品牌消失,名牌家常化。即剩下来的都是名牌,汽车、家电等行业都是如此。

    三是长期的附加值消费,造成附加值效用递减。

    效用递减是符合经济学基本原理的,附加值也是一种效用,凭什么不符合这个规律。

    在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中,有一个专门词汇描述这种现象,即品牌相似,代替以往的品牌阶梯,即产业集中过程中剩下的品牌都差不多,消费什么品牌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尽管20世纪70年代后就已经出现了品牌附加值递减现象,但已经实现寡头垄断的多数行业,基于共识而维持着这种状态,即大家都在卖附加值,消费者想买低附加值的产品,对不起,没有。

    沃尔玛洞悉了这一点,打破了美国零售业界的共识,所以,沃尔玛得以成为世界500强之首。

    中国的改革开放,打破了欧美垄断寡头对附加值的垄断状态。以往的任何一个小国,其产量都不足于对世界市场进行颠覆。强大的中国制造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颠覆垄断寡头们的附加值。

    个别消费者购买中国的低附加值产品,那可能是例外,是特例。全世界都乐于购买中国的低附加值产品,那就一定反应了一种趋势。

    趋势已经发生,而有太多的我视而不见,反而视为另类。

中国已经靠低附加值行销世界,还有那么多人骂中国企业。

    中国企业已经把世界垄断寡头们逼到墙角,还有那么多人认为中国企业错了。

    我一直反复强调,品牌消费是不自信的消费。所谓附加值,只不过是填补自己不自信空间的东西。

    一个国家,对品牌的渴求与经济发展成反比。越是穷国家,对品牌越追逐。

    中国、日本是世界上奢侈品消费居前两位的国家,那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人充满了不自信。

    欧洲人的自信表现在骨子里,不自信写在脸上。因为有数百年骄傲的历史,所以骨子里充满了自信,特别是在骨子里瞧不起美国人表现了充分的自信。因为近几十年作为美国的小跟班,并且现在经济不景气,所以脸上写满了不自信。

    美国人的自信表现在脸了,骨子里是不自信。美国人是典型的以实力说话的国家,美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孤立主义就是其不自信的表现,美国人只要得意的时期,一定趾高气扬。

      日本人无所谓的自信。遇到比自已强的,就没有自信,遇到比自己弱的,就无比自信。

    中国人的不自信表现在骨子里和脸上,自信表现在嘴上。因为几千年自视为世界的中心,所以充满了自信。因为鸦片战争以来的失败史,所以充满了不自信。不管有自信还是没自信,但中国人嘴里一定有自信。现在流行的成功学培训,就是训练并强化中国嘴巴上的自信。

    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总体是自信的,因为他们已经不在乎附加值了,觉得买中国的产品并不丢脸。

    中国消费者总体是不自信的,把我们本来不多的钱花在所谓的附加值上,得到的是心里的自我安慰。

    世道已经变了,消费者需求已经变了。不要以中国人的心态看老外。中国的消费节奏已经比发达国家晚了,但我们的认识不能晚。

    中国企业做的是对的,不要因为不自信而放弃了成功的法宝。


路过
1

鸡蛋
1

鲜花
18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0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回复 黄一土340 2011-6-26 23:08
很深刻
回复 潦寒 2011-6-27 07:35
呵呵。
回复 马亮亮 2011-6-27 08:39
追逐品牌,追逐附加价值,在这种社会现象的背后,有着更深刻的原因,比如很多人那几乎僵化的思想以及对物质的近乎狂热的追求。
回复 何绿原 2011-6-27 10:08
有启发!不错!
回复 mystyle 2011-6-27 11:12
我来挖坑
https://www.cmmo.cn/home.php?mod=space&do=blog&uid=87056&id=94838
回复 曾金沧海 2011-6-27 13:59
品牌为什么能产生溢价?因为大众的虚荣心。为什么会有虚荣心?因为不自信,自卑。穿了一身耐克服装的,就真的“nothing is possible"了吗?日子还得照旧,当然你的钱得多花点。自信不能外求只能内求。现在得中国人要么刻意高调,一身名牌,打肿脸充胖子。要么刻意低调,象珠三角,长三角的企业家群体,就是忘了一颗平常心。品牌,赚得就是自卑者的钱。但是,这世上,不自卑者真正又有多少呢?
回复 孙曙光 2011-6-27 17:23
那一段时间,大家讨论的热火,金老师没看到刘老师的商榷,唉,枉费了刘老师一片苦心,哈哈
回复 何承云 2011-6-27 23:28
哈哈,还不能达到这个层面呀,不然中国怎么会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呀。
回复 爱因斯坦电器 2011-6-29 23:55
目前的中国,不自信者还是主流,尽管有不少自信者。
回复 罗姚 2011-7-3 00:18
呵呵,最近在看《销售的革命》。里面提到了两种交易方式:关注产品内在价值的交易,关注产品外在价值的交易。结合金老师的文章读,很受益。
回复 记忆人生 2011-7-3 12:56
恩    还好
回复 刘政 2011-7-6 21:16
除功能消费、性价比消费,符号消费、信仰消费、忠诚度消费,在国外亦是相当普遍的。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6 15:59 , Processed in 0.0332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