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谢芳强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17654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电影市场高烧不退 热钱流入要先降温

热度 1已有 80304 次阅读2010-12-31 10:36 |系统分类:市场评论

2010年即将结束,中国电影市场在人们的期待和热捧中向着100亿票房做着最后的冲刺,华谊兄弟、博纳影业相继上市。在创造了一连串喜人的票房成绩和市场热点之后,越来越多的快钱、热钱正流入电影投资领域。但是中国电影究竟是不是人人都能分一块的大蛋糕?市场的迅速膨胀之中是否存在隐忧呢?

  2010年11月18日,由《商业价值》杂志主办的“电影投资沙龙”会聚了包括CHR总经理林俊毅先生在内的众多电影产业从业者,而大家讨论最多、最为关心和担心的问题就是中国电影产业的高烧不退。

  活动现场,制片人纷纷发出呼吁冷静对待电影投资热。就如《锦衣卫》、《叶问》系列电影的制片人安晓芬在现场提出的“如果没有好项目,我宁愿等”。如今的中国电影,从制作伊始就开始比投资、比卡斯、比效益,上映之后比票房、比话题,甚至出现叫嚣着“光靠广告已经收回成本”并以此为荣的情形,与电影本身即是商品又是艺术的本质渐行渐远,渐渐沦落为现代社会的又一种快餐式消费品。

  纵观今年的电影市场,即使我们预估年票房总额可以达到100亿元,其中1月上映的《阿凡达》就以13.8亿元占去了超过十分之一的份额,《唐山大地震》的6.6亿,《盗梦空间》的4.6亿,以及来势汹汹的贺岁档大佬们,年度前十的影片已经可以包揽全年1/3的票房。但是,一年中能在银幕公映的影片不少于120部,意味着更多的电影实际成为了市场的炮灰,分得的仅仅是残羹冷炙。然而,新兴投资者看到的只是光鲜的票房数字,求数量、求速度、求回报而不求品质,导致越来越多粗制滥造的作品充斥电影市场,透支自身的品牌信用,造成“一次性投资”的不良效果。

  “这些缺乏专业制作团队的影片,不但牺牲了自己,还淹没了他人。面对越发拥挤的电影档期,面对售票处越发琳琅满目的海报宣传,观众选择一部值得观看的影片也越发困难。面对越来越多的影片项目将明星阵容而非影片质量作为票房的保证,导致演员片酬一路蹿升,明星的自身价值得到承认与放大。而这样的后果将进一步压缩影片真正用于制作的预算,所以大量资本涌入电影产业,是干扰更多还是支持更多,让人难以界定。”与会者如是说。

  其实,近年来华谊兄弟的电影投资方式值得参考。既有《非诚勿扰》系列、《全城热恋》、《游龙戏凤》这样的传统贺岁影片,又有《集结号》、《风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唐山大地震》这样票房口碑双赢的扛鼎之作,更有《功夫之王》这样放眼全球的合作影片,其方向可谓多元化,同时在剧本、制作、宣传方面精益求精,不盲目追求多快好省,2009年仅有4部影片上映。作为国内首家上市的影视公司,在市场压力下,今年华谊明显增加了影片的数量,但是宣发重点依然集中在少数几部代表作上。虽然对于更多的电影投资者来说,没有华谊这样成熟的电影制作系统和规模,但是他们对待电影的诚意值得效仿,毕竟“钱多、人傻”的时代必将随着越来越成熟的市场发展而成为过去。

  资本的嗅觉是敏锐的,但同时也是盲目的。如果没有专业团队的操盘,前赴后继的资本进入只能是纯靠运气的豪赌,而此类资本一旦积累过多,就造成了电影产业的高烧不退。所以要想退烧,还需为资本提供更为专业的转化器。


1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直立睡觉 2010-12-31 12:01
从盲如流不是电影界的专利,很多行业都有跟风迹象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22 02:15 , Processed in 0.0293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