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柳暗花明又一村 https://www.cmmo.cn/?11636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走出思维的误区》阅读摘抄与相关感受

已有 191123 次阅读2011-6-17 23:04 |个人分类:小马读书专题|系统分类:市场评论|

《走出思维的误区》阅读摘抄与相关感受


批判性思维如同一把双刃刀。你可以用它斤斤计较,自我辩解,这不过是“弱意识”的批判性思维。而“强意识”的批判性思维,则要求我们不仅批判性地对待别人,也同样批判性地对待我们自己。

点评:这似乎与我们所说的“宽于律己,严于待人”那样,对待自己的过错总是可以原谅的,而如果这些过错发生在对方的身上,或许就无法原谅。这其实是一种虚伪。

要想找到黄金,你必须自己动手淘取。先拣来个结论,再去拼凑理由,这叫本末倒置、颠倒逻辑。

点评: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在犯这样的错误:把一些断论直接拿来作为结论或者证据,试图再次证明自己的断论。

只有那些最能影响你的选择和行为的观念,你才应该列入价值一览表中。

问题:什么是价值?

如果有人说“我的经验证明了——”,你必得对此提高警惕。纵然你的经验在记忆当中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它还是极易把你引入歧途。

点评:我们的记忆时常会被扭曲,而建立在我们记忆之上的经验也会出现偏差,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等于给了自己懒惰的理由,而思想的懒惰正是很多问题的根源。

不要小看“平均”一词,其实它共有三副面孔——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你必须设法弄清楚作者使用的“平均”到底是什么意思。

点评:理解文中的重点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基础。

僵化地夸夸其谈是与否、正与误,恰恰表现了两极式思维的谬误。它足以把我们的推理过程破坏得体无完肤。

点评:莫论对错,只辩真伪,可以有效的避免落入两极式思维的谬误。

我们都愿意相信自己的观察,强调自己的经验。然而,这不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偏见。试想,有几个人能认同你观察到的现象?

点评:你的观察与你的意见,仅仅是你自己的观察与意见,只能代表你自己,是不能将这些经验假设成为众人皆知或者别人都能接受的。


若是一个读者永远只会象海绵那样吮吸一切,那么,除了他最后读到的东西而外,他还能相信什么呢?

点评: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才有机会去糟存精。

淘金式方法最为重要的特点,便是互动性联系——作者和读者要对话,传授者和聆听者也要对话。

点评:和书本对话,将自己的思考阐述出来,随着作者所思考的主题共同探讨,不是全盘的接受或者否定,而是相互的讨论与理解,才有机会读懂一本书。

在找到结论之前,切勿擅做批判性评价。

点评:我们所说的结论,必须是有着论点论据的,必须是可以提供客观证据来支撑的,必须是符合逻辑并具有普遍意义的,或许这样的说法还不是很全面,但基本也能说明问题。所以,什么是结论呢?这需要一个清醒的认识。

理由是信念、证据、譬喻、类比,以及其他支持及辩解结论的称述。

点评:对于这个概念,解释的似乎很全面。但在某种情况下,只有证据才能作为最坚实的理由,其他的信念、譬喻、类比,是很难作为理由去证明什么的。这些理由只能说明事件有着相似的规律,却无法作为直接证据。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弄清理由的第一步,便是以提问的态度对待争论;而你要问的第一个问题该是“为什么”。你找到了结论以后,想要知道为什么结论合情合理。若一段称述毫无助于回答“为何作者相信这一结论”问题,它便不是理由。

点评:对于写作者自身来说,也要注意理由的阐述,否则就会使结论变成空中楼阁。

我们之所谓证据,指的是事实、事例、统计、譬喻、心理测试和类比。

点评:这个概念,我保留我自己的看法。但是作者似乎忽视了自己刚刚才将譬喻和类比放在证据旁边,现在又将其囊括在证据之下,是不是有些前后矛盾呢?

有感:我感觉概念属于知识的范畴,属于对特定词汇的抽象的理论性描述,是对经验的高度提炼,是知识的最基本元素。对概念有清醒的认识,先要对“概念”本身有清醒的认识。如果说知识是信仰体系的细胞的话,概念就可以看做是这些细胞的DNA。

我们常常对读到的东西横生误解,因为我们妄自推断那些词语的意义都是显而易见,一目了然。

点评:这就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肤浅的看待作者了,当我们看到一本书的时候,应该具有一种学习的心态,而不是挑错,更不是找茬,就算是批判性的思考,也需要公平的思维,不能带有个人的情感。

为避免我们使用的抽象一词不够明确,这里给出如下定义:一个词所涉及的特定个例越少,它便越发抽象。

点评:比如数学,就是最抽象的思维。这个概念补充的很好。

请永远追问:这个词能否还有其它的意义?

点评:对语言以及构成语言的词汇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词语的使用环境

有感:概念是否存在空间与时间的属性?当特定的空间之内(环境)以及特定的时间段之内(历史)会不会存在一定的变化呢?很多学者似乎已经证实了我的想法。比如“回归到作者的时代背景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反映了概念的空间与时间的属性。


在所有论辩之中,总有某些观念已被作者先行承认。

点评:这些被先行承认的观念很有可能就是思维漏洞。因为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些观念的来历以及这些观念的正确性。当我们开始较真的时候,对方或许自己也会开始迷惑。

我们把这些隐秘的观念叫假设;要对一次论辩充分理解,你非把结社彻底弄清不可。

点评:什么是假设?这是必须要清楚的问题。当我们对某些观点拿不出事实依据的时候,这些观点就是假设,假设通常是建立在自己的知识、常识、经验之上的猜测,这些猜测受到自己情感的支持,却没有得到事实的验证。

假设的特点在于
1 藏而不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2 先行承认
3 影响结论的确定
4 在推理貌似有理时不可或缺
5 潜在的欺骗性

点评:掌握了假设的上述特点,能让我们更清楚的分辨对方的言论中哪些是事实而哪些又是假设,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

在伦理(规范性)争论中,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影响他提供的理由,并最终影响他的结论。因此,价值假设——相信何种价值最为重要——乃是论辩之中至为重要的假设。

点评:当双方的价值观差异过大的时候,很容易使问题激化。当对方对你的一些观点持不同的见解的话,先尝试思考下对方的价值观是怎样的,特别是对于规范性的问题,不能盲目的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别人,或者默认对方也是认同你价值观。

价值的重要性,来自人们对某种抽象观念所做的规定;对人们的选择和行为,该观念影响极大,实难低估。不论是宗旨也好,经验也好,行动也好,只有其中的某些观念得到尊重,他们才能被我们衷心向往。

点评:对于价值的理解,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是比较模糊的。通过文中的解释,似乎抓住了一些实质。价值是与人生息息相关的,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的一些被自己所尊重的观念,才能被称为有价值。我们相信金钱的价值,是因为社会赋予了金钱改变我们生活的能力,而不是金钱本身,所以说,如果金钱脱离于使用它的社会,就是废纸一堆。

价值乃是一种行为的标准。

点评:这个解释是不是在伦理学的范畴内所赋予的呢?道德底线是不是与我们的价值观息息相关呢?


抽样选择是否典型,衡量标准是否有效?

点评:这里说到的抽样和标准,是我们经常用到的证据类型。但是这些证据不可能绝对的权威,至可能相对的权威。如果你的受众只是一些放弃思考的人,随便例举一些证据他也会相信,甚至深信不疑,如果对方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那么你的举证就需要极其的谨慎,如果自己都没有把握,就干脆放弃自己的所坚持的面子,与对方共同来探索真相。在对真理的求索上,没有丢脸这么一说。

最常用来支持事实断言的证据是经验证据——其基础在于人们的观察活动。这些证据,可以粗浅如个人散乱的观察,也可以精密如谨慎条理的研究考察。

点评:经验是什么?经验不过是自己的总结的一些规律,而这些规律是建立在自己的回忆上的,回忆是容易被扭曲的,所以经验不足全信,只能拿来参考。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就是,经验只能作为诊断的一部分,可以用来快速的锁定范围,而最终的诊断还是需要事实的依据以及科学的推理。

最好的证据常常是:可由其他人进行检验,在经过控制的条件下获得,并且可以精确地表达。

点评:证据必须具有普遍性,哪怕只是一个时间段之内的,也必须具有普遍性,这样才有机会被别人去验证,去接受。

一两次个人的经验,绝非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数次鲜明生动的经验,才能表明结果可能出现。

点评:注意文中的可能二字。任何情况下,历史都不可能重演,所以说,过分的依赖于自己的经验而推测事情的结果,是不可取的。

经验证据能与有关该证据起因的诸多不同的信念并存不悖。这些不同的信念,便叫做竞争性因果假说。

点评:虽然有些绕口,但基本能够理解。就是对于一件事情,很可能有一些彼此相悖的起因共同存在。

观察者期望效应提醒我们,眼见招致轻信。

点评:当我们对某件事情存在期望的时候,当最终的结果满足了我们的期望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把这个结果归纳与自己的强烈意愿,而忽视了外在的客观因素。同时,我们可能会更加坚信自己所看到的事实,而忽略事实背后的潜在原因。

人们又一种极强的愿望,即相信时间上前后相继的事件一定具有因果联系。

点评:纯属无稽之谈。世间万物或许均有联系,但很多联系并不是必然联系,而是偶然联系。如果用数学来描述,这样偶然的联系会是在多少个小数点之后呢?

在考虑因果关系时,务必牢记一点,那就是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取决于许多原因要件。

点评:我们需要抓住的是最核心的、最主要的原因。如果联系到我们自身,就是要清楚自己的动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究竟是什么动机导致的?


重要的是,必须清楚百分比所表示的绝对总量。

点评:百分比所能代表的只是一个比例,而其形成这个比例的数字才是最重要的数据,很多人只看到表面的比例,而忽视了背后的总量,最终导致了错误的决策。、

当心这些精确的数字!

点评:事实上,看似精确的数字往往就是最大的谎言。

他们使用的证据,着眼于两件事物的相似性;他们的理由有如下述:“如若两个事物在某一方面极为相似,则在其他方面,或许也将颇为相似。”

点评:我们经常试图用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解释另一些我们并不太了解的东西,包括我们想将一些我们认为自己了解的东西介绍给身边的人一样,然而我们却忽略了一件事情:这些看上去相似的事情,实际是完全没有关联的两件事。

若要对类比的质量做出评价,你需要瞩目的有三个要素:

1 A与B相似方面的数量
2 A与B相似方面的相关性
3 A与B不同方面的相关性

点评:在我们使用类比之前,要尝试思考这三个问题,避免落入类比陷阱。

在归纳你自己的类比时,较具创造性的途径有如下述:
1 寻出你所研究事物的重要特性;
2 试找出另一些事物,这些事物你需较为熟悉,同时要与你所研究的事物具有相似的特性。
3 试确定你所熟知的事物是否能为陌生的事物拓宽视野。

点评:是否可以用数学上的集合理论来解释?比如一个集合有一定的特性,另一个集合虽然内容不同,但里面有一些共有的项目,也就是共性,而且这些共性具有代表性,这样就可以相互对比。


在下面的情况下,作者的推理必错无疑:
1 其推理依据的是错误假说或不完全的假说
2 其支持结论的证据事实上只是一部分结论的改头换面。

点评:我们常说,你不能用自己的结论当做自己的证据,而是需要提供真实的证据。很多人或许连什么是证据都搞不清楚,只是抱着一种观点“这就是我的想法,你又能怎么样?”而放弃思考。

一般来讲,一旦某些人宣称一项行动比之其它行动更可取,他必须对接受该立场的长处及短处一览无余。如果推理总想从长处和短处的问题逃避开来,你便须对推理谬误分外留心。

点评:这里作者教给我们一种分析对方的行动建议的方法,既然对方认为有更好的方法,那他应该会有更全面的见解,而不是一知半解。

言之可信的理由,给我们的该是具体的信息!
请特别警惕浮夸的词句和炫目的口号。

点评:能被称之为理由的只有真实可信的证据,证据需要的是大量的事实或者数据,而不是带有偏执情感的口号。

只要权威具备以下条件,便可将其观点引为较可信的证据:

1 其地位利于获得相关的事实;
2 其训练足以做出此类推断;
3 相对来说,不涉及既得利益和偏见。

点评:盲目信奉权威,是目前人们容易走入的误区。上述的三个条件看似简单,却等于给了我们一个权威过滤器。

解释工作犹如一块试金石,它能测试出我们知识的范围。在它的要求下,我们会不得不藏起自己的无知,而求助于给事物贴张标签、取个名称。然后妄自夸耀我们确立的名称,足以深究事物的内在原因。

点评:随意的用概括性的语言给自己不是很明确的事物贴标签,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在这种自以为是的过程中,糊弄的不仅仅是对方,还有自己。

他拿结论来支持理由,而这理由,其实又正要用来支持结论。这便是回避问题的一个实际例证,我们通常称之为循环推理。

点评:用自己的结论换个方式说出来作为理由来支持结论,这是我们经常容易犯的错误。特别是出现自己盲目坚持的断论的时候。

如有下面的情况出现,推理便足以被全面推翻:

攻击某个个人或其背景;
过于简化;
诱人转移对论题的注意;
诉诸靠不住的权威;
混同“应该如此”与“实际如此”;
混淆解释和名称;
苛求完满的解决途径’或者回避问题。

点评:上述的内容需要我们在推理的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


重要的被遗漏信息,主要包括:
1 关键性定义
2 收集和组织证据的另一种技术
3 被遗漏的所提倡及反对事物的影响
4 不准确的图表或数字

点评:从不同的层面观察,从最基本的定义着手,想办法找到自己所忽视的内容。

为了避免这种两极式思维,必须对结论好生斟酌,必须将其置于某种环境之中。这种斟酌过程,要求你对任何结论都必须追问:
1 在何时它才会正确?
2 在何地它才会正确?
3 为何或者说由于何种目的它才会正确?

点评:由于用来评定正确的相关概念有着时间与空间的属性,所以结论也会因为这些概念的变化而受到相关的影响。

只有给你的肯定或否定加上条件,常常才会最为理想。用“也许”来回答问题有一个好处,那便是它迫使你承认,你的知识还不足以令你做出确切的回答。

点评:几乎是每一件事情,我们所能给予的答案都是片面的,除非是真切的关于自己身体的某种需求,比如真实的生理需求,而其他的客观的外在的事件,最好加上一个条件,在相对的基础上来限定事件的范围,才有机会更好的阐述相关的事件。

我们怎么能够如此肯定呢?很难想象,你从浩如烟海的结论中获取的两条,竟恰好与我们不谋而合。

点评: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偶然的吗?在我们未经分析的时候,或许会说这是我们的直觉,然而事实告诉我们,直觉是无法让人信服的,当然在某些千钧一发的关头,是容不得我们去思考的,于是那些习惯与经验便成了救命的稻草。我们得到的答案或许就是因为这些定势的思维所产生。

你知道,很少有什么价值假设能够举世公认。或许你目前的价值,也不过是历史中一段特定时间里特定家庭下成长的结果。由于在影响你的行为和信念方面,价值的作用举足轻重,你有责任随时改变自己的价值假设。

点评:我们的价值体系来源于何处?为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价值体系会不断的变化?或许是因为我们会因为周边的社会的影响而改变?还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真实的了解过自己的需求?

诚然,如果他人的结论之所凭依的价值假设与你不同,你自有理由表示怀疑;但是,在对这些结论追问时,切勿忘记先来分析一下你自己价值的力量。

点评:我们与身边人的很多矛盾,似乎都是来源于价值体系的冲突,当然,这个也只是一个假设。对于价值体系来说,人生观与世界观实际上也是价值体系的构成部分,甚至我们的信仰体系也因为价值体系而相互呼应。当我们开始质疑别人的结论的时候,基本都是通过这两个体系来衡量,如果价值体系一致而只是信仰体系不同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同意对方的观点,但会依旧保留自己的看法。或许这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问题:价值体系具体包含哪些部分?

希望证实自己价值优先性的人,常常会提到下面几种价值假设的来源:
1 个人的感觉
2 权威 
3 传统
4 道德推理

点评:价值体系的来源于信仰体系息息相关,但是个人的感觉依旧给出了与思维的联系。但道德推理是不是伦理学的范畴呢?用集体的价值体系来衡量?这个似乎也是不成立的,集体的价值体系与个人的价值体系依然会存在冲突。

你必须追问:在此种状态下,为何我会有这种价值偏好?是否有某种合理的基础令我确信,某种价值或价值体系要比其它任何一种优越?

点评:这似乎在提醒我们,我们的价值体系从何而来?是啊,我们的价值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呢?人生的成长经历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更多的则是来源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你会发现,在旁人的推理之中寻到漏洞,要比建构自己的合理论证容易百倍。

点评:这是否就是能够证伪的才能算是科学的?否则就是荒谬的?科学没有完美?

习惯于援用“个人经验”作为信念的人非常不信,因为他极易陷入种种实际的谬误之中。

点评:或许对于信仰体系中,完全可以把经验剔除出去,因为经验永远都是局限的,我们只能吸取自己当时所做相关决定时的思维方式,而不能将自己的经验当做真理来引用,因为历史不可能重现,或许成功的经验,再次实施之后带来的将会是灾难。

常见的谬误:
1 只留意拥护某一信念的经验(同时对与该信念相反的情形绝口不提)
2 仅仅从几次经验中归纳结论。
3 无法“追忆”事件,无法计量,更无法核查。
4 过分简化事件。

点评:上述的谬误证实,经验带来的不仅仅是思维的僵化,更有可能是致命的肤浅。

不论处理任何问题,你都不能不带有某种先入为主的信念或思想习惯。

点评:这就是我们需要尽力去避免的事情。

只要努力坚持下面的态度,你的批判性思维自会长足进步:
1 智力上的好奇心。
2 虚怀若谷,兼容多种现实。
3 灵活宽容。
4 对自己的信念谦虚有让。
5 知识上的怀疑主义。

点评:好奇心、谦虚、谨慎、宽容、怀疑,是我们掌握批判性思维所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小马读书园地首发
2011-06-15 全书完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9 07:49 , Processed in 0.03015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