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成运伟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9962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转基因战争:种子掌握世界

热度 1已有 112534 次阅读2010-7-4 00:23 |个人分类:农知吧|系统分类:市场评论|

2009年底,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赵刚发布了一份骇人听闻的研究报告:“目前已有70多家外资种业公司进入中国,我国种业正遭遇灭顶之灾”。

 

  此语并非危言耸听。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农作物种业公司已有76家,其中包括26家独资公司、42家合资公司、8家中外合作经营公司。而这些名义上只能占合资公司49%股份的公司却实际上掌握着种子公司的核心资源:技术与专利。

  这些跨国种业大鳄中,为首者便是处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种业巨头孟山都公司。

  商业“帝国”

  孟山都改造全球农业是从控制全球种业市场开始的。但熟悉的人都知道,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孟山都就已开始了全球扩张步伐。

  1908年,孟山都完成了第一次收购计划——收购伊利诺斯州的商用酸公司,从此开始扩张步伐。塑料、合成橡胶、调味剂等方面它都开始涉及,但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直到1980年代收购了一家制药企业后,孟山都开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第二年,孟山都的科研人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改变了植物细胞的基因,实现了生物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这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科技革命。

  从1985年到1993年,孟山都进行了多次重大战略重组,将重心更多放在生命科学、农业、医学和食品上。

  从一家普通的化学公司到农业垄断巨头,孟山都走了将近一个世纪,然而,将触角伸向海外,成就全球种子霸业,孟山都仅用了三年时间。

  1998年5月,孟山都斥资23亿美元接管了美国第二大玉米企业迪卡尔,这使得孟山都成为玉米市场中的龙头老大,由此拥有美国棉籽市场85%的压倒性份额,以及在棉花种植行业的全球优势地位。
随后孟山都又斥资14亿美元,购进了嘉吉公司在中美洲、拉丁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国际种子贸易业务。

  1999年5月,孟山都与卡吉尔公司联合共同投资1.5亿美元建立生物农产品开发公司。当年的《华尔街日报》评论说:“孟山都已经有效地控制了全球种子产业。”

  2005年,孟山都在兼并了Seminis以后,成为了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的领跑者。

  孟山都是世界上头号转基因公司,总部基地设立于密苏里州。它也是化学除草剂草甘膦(也叫综合组灭草剂)的世界最大生产商。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孟山都花费了大约80亿美元买下种子公司,以填补它作为世界领先除草剂生产商的角色。这个战略可用1999年4月12日孟山都CEO Robert B. Shapiro接受《商业周刊》的采访来定义,他认为这是为了建立一个全球联合的“世界三大产业”——农业、食品和健康——这些现在仍然是分开的商业,但是这将有一系列的改变将其引领到一体化的进程。孟山都正扮演着将其融合到一起的变革者。

  到现在为止,孟山都已经构建起了一个全球扩张的庞大商业帝国。

  经济阴谋与政治攻略

  孟山都与美国政府的合作关系由来已久。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成功培植。当时有人惊叹:“人类开始有了一双创造新生物的‘上帝之手’。”

  1986年,美国副总统老布什与孟山都高层在白宫召开了一个特别战略会议。曾任美国农业部官员的克莱尔?霍普?卡明斯透露,这次非公开会议的目的在于讨论对发展中的生物技术行业撤消管制的问题。

  1988年,老布什当选为总统后,迅速落实几年来“密谋于室”的计划,决定给孟山都和其他主要的转基因公司大开市场绿灯,让他们“大显身手”。

  随后,副总统丹?奎尔在1992年5月26日宣布了老布什政府对生物工程食品的新政策,他公开表态:“对生物技术产品的监管将与其它产品相同,没有必要进行特别的管制。这个改革措施会加速和简化通过生物技术向消费者、粮食加工者和农民提供更好的农产品的程序。”

  美国作家F?威廉?恩道尔(F.William Engdahl)在他的新作《毁灭的种子:基因操纵的幕后动机》(Seeds of Destruction: The Hidden Agenda of GMO)中对这个决策背后的原因有这样的阐述:这是为孟山都等公司的转基因推广进程扫清道路。他说,的确无论在当时和后来的几年中,政府没有颁布一个管制生物技术和转基因产品的新法律法规,尽管忧心忡忡的议员们多方努力,认为很需要这样一部法律来规范转基因产品,以避免未知风险和可能的健康危害。有了老布什政府1992年的裁定,政府监管部门只是简单地以转基因产品生产公司提供的数据来判断新产品是否合适,美国政府从未与孟山都等基因巨头们唱过反调。

  在从领跑者变为全球种子帝国霸主的过程中,孟山都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政治游说。而政治游说又是以国际贸易背景为前提的。

  1991年2月,“美国竞争力总统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调动全部力量进行转基因技术开发并促其商品化”的方针。此后,孟山都将重点彻底转向生物技术领域,成为商业性开发应用转基因农业技术的主角。

  孟山都通过不断游说政府,对消费者洗脑,对农业生产者施压,去推动农业的商业化,孟山都从每个消费者的嘴里聚敛着巨额财富。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完成之后,孟山都再进一步通过游说政府,控制市场和更为深入的消费者,将商品化后的贸易范围不断扩充到全球。

在发动转基因粮食作物这场“基因革命”向世界扩散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充当了主要推手。

  在种子战争中,美国的战略意图是可想而知的,其幌子就是其所鼓吹的农业商业化。

  恩道尔说,“美国在全球化的粮食生产中追求最大的利润,并由此产生大约15—20个全球的巨头企业,大部分被美国控制,私下里这自然被构想为美国全方位优势的战略价值,这是辐射全球的权力。”转基因工程和终极者专利“自杀之种”从2007年开始便成为孟山都领有执照的专利专项。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孟山都的这个专利持有是通过美国农业部(USDA)与美国政府合作的。而商业化农业本身则只是经济战争的一个幌子。

  恩道尔认为,转基因工程不像很多人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孟山都集团的贪婪和对种业的垄断,尽管他们对此也很贪婪。这与背后的权力有关。他们照搬的手法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如出一辙。英国海军和军队以及政治的力量来自于私人垄断集团在背后的支撑,他们主要的意图在于用鸦片让中国人沉溺其中,从而阻止中国向西方的开拓,并控制了中国的发展。“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理解的话,我更倾向于把转基因工程的推进比作新一轮的鸦片战争。”

  恩道尔强调:与其背后阴冷的目的相比,转基因生物革命本身对于人类的意义显得无足轻重,转基因生物工程推进的历史,就是美国优生学战略推进的历史。

  在此战略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末,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支持的一个庞大的转基因项目正式启动,阿根廷成为第一个实验品,他们认为其意义相当于“第二次绿色革命”。

  在增加单产的幌子下,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引导下如火如荼地进行,该基金会甚至给这一进程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商业化农业。从1996年到2004年,仅仅用了短短8年的时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约40倍,达到1.67亿英亩,大约占世界农业耕地总面积的25%。

  1996年,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向孟山都公司颁发许可证,允许它在阿根廷全国独家销售转基因大豆种子。孟山都将转基因大豆种子大批量引入阿根廷农业的同时,配套地使用了自身的“农达”除草剂,如此一来,孟山都的转基因种子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用工业化方式生产大豆的商业化农业的基础,而阿根廷的土地将成为一个庞大的生产种子的工厂。

  记者了解到,孟山都1974年推出“农达”除草剂以来,至今仍保持盈利。它是上世纪90年代能为农业带来增长因素的产品,1996年的销售额是1990年的3倍,甚至比创历史佳绩的1995年的销售额还高出20%。

  随着《免耕法》的日益普及,“农达”除草剂在之后几年继续创造了可观的利润。需要解释的是,使用特殊的“农达”除草剂的田地,不需要进行一般的泥土翻耕,利用这种免耕农作方式,孟山都宣称转基因大豆有益于生态环境,并兜售给阿根廷农民。

  目前,孟山都正在为打造一个全是转基因农产品的新世界而努力。该公司最鼓舞人心的预测是:“如果全球都采用转基因农产品,那么这将会在下一个十年内给公司带来每年2100亿美元的收入,而发展中国家则会得到最大的潜在收益——每年国内生产总值提高2.1%。”

  中国诱惑

  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对于一个拥有雄厚转基因技术的美国大象来说,显然具有着巨大的诱惑力。

  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马淑萍透露,中国种业市场价值目前已达到550亿元人民币,潜在市场价值很快将达到900亿元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种业市场,此前的2005年,我国种业贸易额还只有350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

  促使种业规模不断做大的是人口增长和土地稀缺推动的日益庞大的粮食需求。先正达种业(中国)玉米研发总监卢洪算了一笔账,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增长到80亿,意味着每公顷土地要养育5个人,而在1960年,这个数字是2个人。2004年,全球农业产品的总量是41亿吨,到2020年,预计将增长到60亿吨,其中增加的近20亿吨产量中的75%,将由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来提供。

面对诱人的中国种业市场前景,杜邦-先锋、先正达、孟山都等国际种业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先锋1996年已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的登海种业、敦煌种业建立两家种子合资公司,在辽宁铁岭设有种子研发中心,先锋中国区原总裁刘石说:“截至2009年,先锋种子在中国种业市场所占的份额已经超过3%。”

  此外,世界种业的另一大巨头先正达目前在中国累计投入10多亿元,并在国内设立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二个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先正达种业(中国)玉米研发总监卢洪说,今后5年,先正达还将投入4亿元左右进行包括转基因作物在内的生物技术研究。

  虽然已经安营扎寨,但由于中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国际种业巨头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仍然有限。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士煌说,外国公司在油葵、甜菜等小产业已占领大部分市场,但目前在玉米种业市场占的份额不到2%,中国杂交水稻、棉花等种子完全自给。

  在种子新品种开发方面,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平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7月31日,农业部口径共受理植物新品种(以农作物种子为主)保护申请5099件,外国农业企业申请只有223件。

  综合来看,外国种业巨头对本土种业尚未构成重大威胁,然而在与外资的正面交锋中,中国种业的缺陷已经愈加明显。

  作为全球最大种业市场,中国正不断吸引跨国种业巨头抢滩登陆。中国数千家大大小小的种子公司已与他们建立起形式多样的合作和竞争关系。

  2009年11月25日-27日,在广州举办的2009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上,美国孟山都公司、先锋公司、瑞士先正达、德国巴斯夫等跨国种业巨头纷纷占据着主要展览位置,为人们带来了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转基因玉米、番茄、西瓜等展品。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邓光联说,目前,全国有49家持有效证照的外资企业,包括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各种类型,外资进入步伐加快。

  从具体作物种类看,美国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曾一度占据国内市场份额80%以上,但目前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棉品种已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自2000年至今,外资企业在中国共审定玉米品种84个,占3.05%,尽管总体市场份额不大,但一些品种推广速度很快;在蔬菜种子市场中,“洋品牌”占据新、奇、特品种市场,控制50%左右市场份额,利润占到80%以上。

  “我们的业务在中国发展良好,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国家,农作物种植面积大,老百姓用了这些高产的种子,就会进一步扩大需求。”西班牙艾诺斯种业技术(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尹淑萍经理说。

  抢滩登陆

  毫无疑问,孟山都对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粮食大国胃口最大。

  从2008年到2050年,世界需要多少粮食?“据估计这个数字相当于地球过去1万年粮食的总产量。”孟山都董事长休?格兰特(Hugh Grant)的话让人吃惊,然而更让人意外的是,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食品结构的转变是这一庞大需求的主要增长推动力。

  正因如此,孟山都意识到中国潜在的巨大金矿。

 50代初,孟山都公司在香港设立了销售机构,建立了自己在远东和中国地区的第一个市场和销售办公室。

  80年代以来,孟山都又先后在上海、广州和北京设立了代表处,还致力于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寻找可能的投资项目。

  1990年代,孟山都在中国陆续有合资的生物技术项目。目前,孟山都与包括中国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和农业部在内的许多国家机构都建立了联系。

  1998年,河北省保铃棉花遍地开,当时棉农反映:“棉田几乎见不到幼虫,蕾铃上找不到被棉铃虫危害的虫孔。”

  而在两年以前的1996年,孟山都公司与河北农业厅下属的河北省种子站以及美国岱字棉公司合作成立了第一个生物技术合资企业——河北冀岱棉种技术有限公司。这个由中方管理的合资企业第一次将生物技术抗虫棉——保铃棉棉种带入中国市场,仅在1998—2002年间,保铃棉种为河北和山东省农民节省农药费用近7亿元人民币;根据对2500名种植者的调查,保铃棉的产量平均高于常规棉花25%,平均每亩增收400元以上,这就意味着仅2000年一年,保铃棉就给中国棉农提高了16亿多元人民币的收入。

  种子科学家、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原所长黄大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孟山都在中国河北和安徽搞过冀岱棉和安岱棉的投资,这两个是他们合资的公司,孟山都直接控股。当时是孟山都直接把他们的产品拿到中国来应用,而在利润分成时他们占据了70%—80%。这在当时农业部是不赞成的,但是地方为了发展当地的农业、提高积极性而赞同了这个合资公司。他们的产品是好的,但是所占有的利润太大。但是后来因为中国抗虫棉的推广应用,在价格和产品质量上也占据一定优势,所以之后孟山都的合资公司在棉花市场上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少。”

  据悉,孟山都在中国已有2个棉种合资公司,1家杂交玉米合资公司。在这些合资公司中,孟山都约占49%股份。

  2001年3月,孟山都与中国种业集团公司合资成立中种迪卡杂交玉米种子有限公司,在中国开发迪卡公司培育的玉米杂交种DK 683、DK 656、DK 743、DK 007等。这几个杂交种在中国西南、西北一些省区试种并通过审定,丰产性、抗病性、抗逆性均非常优秀。

  2004年,作为全球头号转基因技术公司,孟山都终于获得了中国农业部发放的抗农达基因改造大豆、两种转基因玉米及两种转基因棉花的永久性进口安全证书。此举为持续进口孟山都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棉花铺平了道路。

  2009年11月4日,孟山都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这个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的是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的初期研究,并为孟山都全球研发网络与中国科研人员的合作提供平台。除美国总部外,孟山都还在欧洲、巴西和印度设有研究中心。

  然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并不只是片面追求高产,而是节约型、可持续的粮食产量提高。随着人口增加和水源缺乏、能源短缺、气候改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创新农业生产方式被提上日程。

  “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农民生产更多的同时节约更多。”孟山都中国总裁杜尚说,“因此,我们承诺投入1000万美元用以开发改良种子性状以提高产量。到了2030年,孟山都改良玉米、大豆和棉花的亩产能力达到2000年水平的两倍,同时我们承诺,在达到相同亩产时化肥、农药、水和能源等消耗量下降到现有水平的1/3。”

杜尚认为,从目前生物技术的应用来看,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太难。“中国有10亿农民,他们作为直接与土地打交道的人,更能体会‘更多、更省、更节约’意味着什么。”

  尽管我国法律规定,外资企业最多只能持股49%,但国外种业巨头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却有效地实现了外资的实际垄断。

  据公开资料显示,国外公司已实际控制我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据了解,国内主要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特别是出口型蔬菜生产基地,国内种子品种全线失守。

  2000年我国颁布了《种子法》后,首先对外开放蔬菜、花卉种子市场。国外大公司如美国圣尼斯、瑞士先正达、法国利马格兰、以色列海泽拉、泰国正大、荷兰比久、荷兰瑞克斯旺、荷兰安莎等迅速在中国注册公司,各凭技术实力瓜分市场。

  屈指可数的种业巨头的进入,却让国内上万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的种业难以招架。这种挤压首先表现在蔬菜和花卉种子的失守;之后是棉花种子市场的败退,紧接着,转基因大豆商品外压境,让国产非转基因大豆苟延残喘,加剧了东北大豆基地豆农和加工业的生存危机。

  据公开的资料显示,目前世界前10强的种业企业在世界种子贸易额中所占份额达35%,而我国前10强种业企业同期只占全球种子市场销售额的0.8%。

  “中国种业确实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万建民说。万建民还警告说,“在合资形势中,中国种业公司在逐渐失去研发能力。”


路过

鸡蛋

鲜花
1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1 13:15 , Processed in 0.0306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