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樊朝勇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99303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关于代理商

已有 113747 次阅读2009-7-22 13:30

代理商品牌成熟后,品牌成为代理商一笔价值不菲的无形资产。如何经营品牌,让品牌发挥更大的商业价值,是值得代理商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性的问题。因为,成熟品牌如果得不到继续开发,在品牌的后期维护过程中,就会处于被动投入的局面!而且,品牌本身就是人格化的结晶,形象地说就如同名和利的结合体。“不进则退”,这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继续开发和经营品牌,品牌的生命才会得到延续。

    如何经营品牌就成为代理商品牌成熟后,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

    结合品牌发展的一般战略,在品牌成熟后,可根据品牌环境的变化特征,进行品牌商业价值的开发,通常可借鉴的开发模式有如下的几种。

一、品牌经营的市场化扩张

代理商品牌在某些区域市场成熟后,品牌很可能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品牌的

知名度也会得到横向传播,特别是品牌经营收益得到可观的回报后,品牌自然传播的机会随之增大,品牌经营模式的复制与扩张机会就会顺势而生。代理商一方面可以自己组织资源进行跨区域经营,另一方面可以借用品牌的感召力,吸引内部员工或外部力量参股投入到品牌经营扩张中来。如家电经营连锁、食品经营连锁、建材经营连锁、特种服务经营连锁等等品牌连锁经营。

二、品牌经营领域的多元化

在异域经营风险规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充分挖掘品牌资产在本区域市场的效用,

开发品牌资产,代理商可以套用品牌投入到其他关联的经营领域,尽量借用品牌资源进行品牌经营领域的扩张。

三、借用品牌运作OEM产品

代理商在品牌经营的过程中,通过市场细分雷达找到与在营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的经营

空间,或特定的特殊消费渠道和短缺的消费需求空间,可以借用成熟的品牌,组织研发产品,委托专业生产制造单位生产。自己组织OEM产品的市场营销推广。一旦OEM运作成功,将有助于把代理商推向操作运营企业阶段。最后让代理商实现从代理商转变为企业运营商的角色变换。而且类似因为品牌开发,代理商成功实现角色变换的案例,在国内也不在少数。

四、关联行业品牌联合

在一个较大规模的行业内,因为市场划分巨细往往可以形成多个关联行业,如与人们

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这四大行业,每个行业都可细分出更多的关联行业。拿“住”来说,建材业就由“住”衍生出来,而建材业又可以划分为基础建材业、装饰建材业、建材装修业,装饰建材业又可以细分为:地板行业、水暖行业、五金行业、照明行业、窗饰行业、油漆行业、陶瓷卫浴行业、基础板材行业、顶饰行业、家具行业、橱柜行业、玻璃、石材行业等细分出来的专业针对性较强的行业。其中,在某个行业经营的代理商,因为自身品牌的影响力,就可以联合与之关联行业的代理商品牌,进行横向联合,规模发展,相互借用品牌资源,随着联合规模的扩大,代理商甚至可以组织行业力量经营市场。把自己变成区域市场的营运商。品牌经营内容就很有可能从具体的产品经营载体上升到具体的市场经营。在行业品牌联合中,代理商的组织能力和品牌的感召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五、品牌转让

品牌转让,在源头的上游产品或服务企业中出现较多,因为品牌经营较早,品牌经营

也相对出现较早。具体来说,就是指产品品牌或服务品牌之间的相互收购、并购和变卖。如影响力较大的民族品牌被收购的案例就有凯雷收购“徐工”法国SEB收购“苏泊尔”股份“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美国强生收购“大宝”等,国内品牌之间收购的也有很多,长虹收购“美菱”,美的收购“荣事达”和“小天鹅”两面针收购“芳草”等。

    在品牌转让和收购的过程中,被收购方品牌的资产,一方面在品牌收购后实现资产变现,一方面往往被收购方通过收购而利用或占有,或在闲置利用中消亡。

    品牌收购对于被收购方而言,感情上显得有些惨烈,但对于双方而言,各有收益。品牌持有者虽然损失了品牌的控制权,但是短期内实现了品牌资产的变现,转嫁了品牌经营的未知风险。品牌收购者,通过收购虽然承担了品牌收购的风险,但也为其战略投资行为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代理商品牌被收购的现象,同样也有鲜明的案例。国际间的收购,就有“百安居”收购“欧倍德”,在国内就有“国美电器”收购“大中电器”。这样的零售商品牌收购,说到底就是代理商品牌收购的典范。

    因此,品牌转让也成为代理商经营品牌的一个模式。

 

产品陈列在卖方市场时代,因为市场表现需大于求,产品的陈列对产品的销售影响作用甚微。产品陈列也得不到代理商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营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市场特征向买方市场转化后,代理商围绕销售业绩之间的展开的争夺战也越发激烈,各种影响产品销量的市场经营因素也随之得到关注和重视。起初代理商为了规避竞争,在产品选择上大做文章,尽量寻找差异化的产品经营,但是随着差异化特征选择日益挑剔后,产品的同质化特征也日益明显,为了摆脱产品同质化的困惑,经营者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产品本身之外能影响消费者消费决策的其他特征上来,其中产品陈列就成为代理商关注的一个重要经营要素。

   而且,在代理商对产品陈列进行尝试性的调整经营中,就不难发现产品陈列情况不仅能直接影响产品的形象展示和消费者对产品关注的兴趣,还间接影响产品的销量。归纳下来,基本包括以下十大法则。

一、整洁化陈列

整洁化陈列是产品陈列的基本法则,简单的说就是要求经营终端的产品陈列保持整洁。

具体来说,整洁化陈列还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要求:

1)  保证产品陈列整齐,清洁无尘、无破损。

2)  保证产品陈列美观,符合一般的审美标准,按一定的顺序陈列。如在陈列架上的产品要上小下大,上轻下重,这样的陈列既安全又美观,还能符合消费者的审美习惯。

3)  保证陈列架的清洁,无破损、无污渍。

4)  保证产品价格标牌清洁整齐、无破损、无涂改迹象。

5)  保证产品的助销设置(如产品说明导购牌、产品陈列保护包装、陈列垫、pop等)清洁整齐,无损坏迹象。

二、规模化陈列

规模化陈列通常是为了解决产品单一和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储备量的关注,同时从侧面暗

示消费者产品的适销行情。产品如果能够摆满在陈列架上,就能增加产品的饱满渡和可见度。

   “货卖堆山”这一销售行理,其实也就是规模陈列作用的描述。往往消费者在陌生的消费环境里,感性的认识对消费判断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在现实经过程中,有经验的代理商,往往通过在陈列架上故意让产品前移或采用包装代替的方法,虚构规模陈列的现象。如超市化运营的卖场、烟酒销售点、药品、保健食品销售专柜、临时展销点等销售终端。

    但是,在设计和执行规模化陈列时,不要忘记产品陈列的整洁性的前提要求。

三、系列化陈列

是指代理商在安排产品陈列时,围绕产品的规格、功能、适用环境、个性特征、适用的

消费群、产品诉求、颜色等特征进行系列分类,或按照上游厂家事先设计好的产品系列,对陈列区进行分区安排系列化的产品。

   系列化陈列的特点在于引导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并尽量促成关联性的产品销售或创造对消费者进行消费教育的机会,从而保证一方面提高产品销售的成交率,另一方面满足消费者产品系列化消费的个性需求。

四、色彩化陈列

因为产品来源的多向性,终端产品因为产品设计或包装设计的差异化特征表达的需要,

在营产品存在多种色彩,如果不能合理设计陈列,店内的产品颜色就会出现“五光十色”的现象,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眼花缭乱、视觉疲劳的压力。为了积极的应用色彩营销,代理商必须对色彩进行组合,如冷暖组合、明暗组合、色相组合,有技巧的代理商甚至可以利用产品或包装色彩,按照一定的规律,陈列产品形成色几何图案,既能解决色彩繁杂的问题,还增加了产品陈列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如服装布艺、墙漆、壁纸材料、外饰板材、快速消费食品、家用电器、蔬菜果品等产品的陈列。

   另外,有时为了配合产品的陈列,还需对产品陈列的大小关联空间进行色彩设计,通过空间的色彩设计,衬托和弥补产品陈列色彩的不足。

 

五、生动化陈列

产品本身是静止的,如何让产品通过陈列表现出“处静犹动”的感觉,这就是陈列生动

化的要求。因为产品陈列的生动化,往往会给消费者带来轻松、愉悦的心情,甚至产生乐趣。消费者一旦能够被产品的陈列打动,就能深入地了解产品,产生消费欲望。一般来说,在设计生动化陈列时,首先要设计产品生动化陈列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如表达快乐、趣味、某种文化、生活习惯等,其次配合主题思想,拜访产品,然后设计辅助性的陈列渲染,通过借用声、色、光、器具、袖珍广告等助销品来配合产品的陈列。如常见的玩具产品的陈列、家具类产品、汽车类产品、动漫类产品、自动化类产品等。

   另外在设计生动化陈列时,不要违背方便产品销售最终目的实现的预期要求,要充分保证消费者能很容易的接触到产品,体验产品。否则,产品陈列就只能制造气氛,显得美中不足。而且生动化一旦背离商业化,就会导致偏离代理商的经营目标。

六、情景化陈列

情景化陈列往往是通过结合产品的适用特征,把产品真实的使用特征,通过设计产品模

拟试用或借用陈列空间环境修饰的方式,来表达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期望和消费体验特征的陈列方式。如服装行业的橱窗模特陈列、卫浴产品的真人秀、五金锁具在门上安装的体验陈列

家具产品的个性空间模拟陈列、汽车产品的模特秀、食品加工行业的现场加工、商业展示产品的功能模拟陈列等。

   情景化陈列的作用在于,一方面通过图示的方式渲染销售终端的气氛,引起消费注意,让消费者产生消费联想;另一方面,旨在对消费者进行消费教育,引导消费。同时还能起着产品形象宣传的作用。

七、艺术化陈列

艺术化陈列,主要是通过文化艺术的手段,对产品陈列的陈列架和陈列环境进行修饰,

通过构造某种文化艺术,营造特定的思想境界的陈列方式。如酒吧文化艺术陈列 、沙盘艺术陈列、珍宝艺术陈列、水晶艺术陈列、舞台艺术陈列、宫廷艺术陈列等。艺术化陈列的方式,常常应用在艺术类的产品、奢侈品、个性产品、园艺类产品等文化特征强的产品。

八、化零式陈列

单一产品、单位体积大、技术程度高的产品,在陈列展示时,为了避免产品陈列的孤单

同时方便从深层次表达产品的特征,让消费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产品的性能、技术要领、使用方法,经营者往往需要把产品进行拆分展示,化整为零。以流程化的方式,引导消费者由浅入深的了解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认知的心理需求。还有的经营者,为了在消费者观赏产品的过程中,给消费者增加神秘感和乐趣,在部分技术程序展示中设计“透明”陈列的方式,即规避被抄袭的风险,又可以增加目标消费者的吸引力。  

九、重点化陈列

对于部分特点突出的重点产品,进行重点陈列。经营者往往采取把该产品放在最突出的

位置、安排最大的单位空间,并结合其它陈列法,塑造重点陈列区。 目的在于让顾客一目了然,同时,因为重点产品可能是可以代表经营者市场形象的产品,也可能是未来销售最好的产品,必须重点地展示给消费者。

 

十、统一化陈列

代理商因为代理某个品牌的产品,因为产品品牌设计的要求,对目标产品按照陈列设计

的要求,在风格、规格、色彩等特征上维持陈列的统一性。也有些代理商为了规避行业竞争或塑造自己的商业品牌自行设计一套产品陈列方案,对在营的产品进行统一化陈列,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经营特征。

    以上十大陈列法则,来源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虽然带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但是为了保证产品陈列的科学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代理商要结合产品的特征和自己的经营空间状况,以及经营策略。要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灵活掌握、灵活运用。

 

产品经营变革,这是代理商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产品经营规模扩大,产品品种追加;因为与上游厂家合作关系的变更和终止或产品换代,最终都会带来产品经营格局的新变化。如何在变化中,重新正确的选择产品,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来经营?实践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经常考验代理商的课题。

    种坏庄稼饿肚子,选错产品亏腰包。

    如果,在产品选择上没有借鉴标准,产品选择就会很盲目。以前在卖方市场特征时代,也许可以乱打乱中,但是在买方市场特征的今天,乱打注定烂中。因为,在买方市场时代,供大于求,选错一个产品可能就会因为产品滞销而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果无人食,自食其果。

    如何选择产品,从产品经营的角度出发,代理商可以借鉴以下三个参考标准。

    其一:经营差异化的产品

    因为差异化的产品经营,能够为代理商带来新的客户资源,能够增加营业收入,规避行业产品经营之间的竞争风险。

当行业竞争处于激烈化的状态时,往往因为众多的同质化产品,同时满足有限的客户资源。大家谁也不愿放弃在营产品,也不愿意转嫁在营产品的风险,不断地在每次交易竞争失败教训总结的基础上,设计对付竞争对手的办法,甚至把对方产品经营的方法信息传递给与自己合作的上游厂家,部分上游厂家也不在产品调整上做文章,反而作出终端战术抗争的策略,再把抗争策略通过代理商应用到产品经营终端,如此产商之间的抗争联盟就这样形成,在产品经营竞争对抗中,代理商就成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这种风险的成功转移最终只能是寄希望一方的抗争失败。即使如此,代理商也会损失较大的经营资源,也会失去经营调整的最佳时机。还会激化与行业竞争者之间的矛盾。

要解决产品竞争带来的矛盾,代理商就必须要在产品选择上尽量规避行业竞争。选择差异化的产品经营,才能保证产品引进带来的风险。

当然,寻找一个完全差异化的产品很难,同时也存在潜在的风险。而且部分差异化特征明显的产品需要一定的市场培育期。这需要代理商经营资源丰富,能够承受市场过渡的考验。

虽然如此,我们依然可以在部分同质化特征不突出的产品中找到机会。代理商可以在产品的规格、功能、包装、利益点、品牌诉求等或区域特征上寻找差异化,同中求异。如有些代理商虽然已知部分规格的产品市场需求量少,但也愿意坚持经营,因为这种差异化的产品经营,在提供少量的产品供应服务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商机。同时,代理商也可以通过给产品增添差异化特征,保持良性经营竞争状态。

   

    其二:经营特殊渠道的产品

    特殊渠道的产品,因为渠道有一定的进入难度,把很多代理商挡在门外。但一旦进入这些渠道,就能给代理商带来巨大的商机和行业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如政府机关、国企公司、连锁酒店、大型卖场、重点工程项目等。这些特殊渠道的产品,一旦应用要么就是量大,要么就是高回报。

    但是在选择经营这些产品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这些特殊渠道的产品,在品质或服务要求上也存在特殊性和“苛刻”性,如产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产品的质保期长短、服务品质优劣、服务附加项目的有无、针对项目供应的信誉或资金的担保等等特殊要求。

    代理商一旦选择经营这些特殊渠道的产品时,就要充分的检测自己的经营资源,分析和设计规避风险的路径,同时还要针对特殊渠道的特殊要求,对上游产品提出相应的品质和服务要求。千万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勉强地去应付特殊渠道对产品供应的要求,无意之中留下安全后患。   

    其三:经营补缺型的产品

    在代理商产品经营的内部,还要结合产品优化组合的思想,检查在营产品之间的关联性特征,从规避内部竞争,“查漏补缺”的角度出发,发掘补缺型的产品经营机会。如从产品的材料特点、适用人群、功能特征、利益价值点、个性文化、色彩特征等等出发,深挖潜在的补缺产品。在有限的经营资源利用的基础上,争取经营一些“补缺型”的产品。

    另外,代理商还可以认真的调查分析本地市场的行业经营特征,从行业产品供应经营盲区的角度出发,寻找一些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产品,以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形式带动产品的经营。

 

    在买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的今天和未来,在产品竞争激烈化的大潮下,面临产品经营变革所带来的重新选择时,选择不一样的产品经营,就会有不同的经营结果。为了规避竞争,降低风险,减少经营负担,在产品选择上就需要慎重的去对待。我们提供的选择参考意见,从某种程度上说,给大家指明了方向,但是大家还是要结合客观实际灵活把握,切忌教条化的应用。

滞销品是代理商在产品经营过程中,因为受自身的原因或产品经营环境的影响,导致销售困难,造成积压的产品。与畅销品相比,就是负经营贡献的产品。因为,滞销品的出现直接带来产品积压,增加产品库存压力,而且资金占用成本攀高,如果滞销品长期得不到销售处理,滞销品还会发生品质变异而贬值,间接造成代理商综合经营利润的无形流失。

   而且因为导致滞销品产生的因素很多,又常常具有不确定性。滞销品的出现,几乎成为代理商在经营过程“默许”存在的问题。即使能够采取各种规避措施,也只能相对性的减少产品滞销的频次和滞销规模,滞销产品处理的压力相对较小。同时,代理商的产品经营呈动态发展,特别是产品经营品种繁多的代理商,在运动中控制滞销品的困难就更大,由此可见,滞销品的出现确实存在一定的客观性。

   因此,我们除了预防之外,还要积极的面对滞销品,做好滞销品的处理工作,规避滞销品对综合经营利润的负面冲击。

   一般而言,代理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做好滞销品的处理工作。

  

  

一、盘点分类统计滞销品

既然出现滞销品,首先就要对滞销品进行盘点,按产品的基本特征进行分类统计,

如品名、规格、颜色、生产企业、进货日期、数量、单价、品质现状、包装特征、适用特征等进行逐一详细的统计,而且要把盘点出来的产品归类划分区域陈列,做好数据统计标识,方便二次盘点查实工作。做盘点记录时,最好按盘点数据对应的项目,设计盘点表,一式两份,一份作为盘点记录存档以供分析,一份贴附在滞销品收集的专用包装箱上,既方便查实,又可以在后期滞销品增加的情况下,随时增加数据记录。

二、分析产品滞销的原因

在完成盘点统计后,根据盘点表的数据信息,代理商要及时地组织员工,对滞销品

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追溯,认真查明产品滞销的原因,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听取员工对部分滞销品的处理意见,以供决策参考。

    需要强调的是,在组织员工进行滞销品成因分析时,不要以责备的态度出现,否则因为员工怕承担责任,隐藏个人意见和看法,导致不能如实地反馈滞销品的成因。另外,在分析的过程中,还要检查和分析自身的经营策略以及对应产品的市场需求特征,从吸取教训、尽量规避和发现商机的立场出发,做到既深刻又务实。   

三、滞销品处理的成本核算

核算滞销品的成本,既能让代理商看到滞销品处理的严肃性,还能为滞销品处理方

法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相反,部分代理商如果不及时核算成本,就看不到滞销品积压带来的压力和资金占用的风险,很可能统计盘点出来的数据,就会成为摆设导致滞销品处理工作延期和滞后。而对滞销品处理来说,产品滞销时间越长,销售处理的难度就越大。

    核算滞销品的成本,要合理划归成本核算的范围。避免成本核算瘦身化。滞销品成本的核算,严格来说应该包括,原始进货成本、长短途物流费、仓储管理成本分摊、滞销品翻新成本、处理工作运营成本、原始进货成本的机会成本。因为滞销品成本一旦瘦身,就意味着给处理时的主观让利思想提供方便,反而使滞销品处理价格的拟定缺乏弹性,不利于滞销品的销售处理。

    也许,对于很多代理商来说,以上成本核算范围有些放大,对滞销品的处理更是增加压力。但是,如果不放大的话,在滞销品处理时的让步就会无形放大,代理商的综合经营利润就会因为处理让步而付出不必要的牺牲。

  

   

四、滞销品处理的基本方法设计

滞销品处理方法的设计,是滞销品处理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方法设计合理,滞销

品风险转嫁就能得到成功的实现。这也是一个值得代理商去认真揣摩的问题。

    在很多代理商的眼里,滞销品的处理有传统的做法,那就是缩减成本,逐步让利。比如很多人惯用的三级制,每次让利10% ,价格低限不得低于原始进货成本的70%,因为,往往七折的价格按与生产企业的合作协议中的产品回收政策,企业可能可以一次性回收或置换。

    但是,在实际的让利销售过程中,你会发现,销售工作会因为让利而更糟,甚至让你感到“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感觉。原因很简单,因为让利就意味着处理,消费者和合作者,就会在交易中越发主动,同时部分消费者和合作者,还会对处理产品的选择产生厌恶和心理抵制,导致滞销品让利处理预期目标搁浅。实现中,很多代理商会发现,越是处理产品,产品越是处理不出去,就是这个原因。

    由此看来,这种传统的产品让利处理方法,不是可取的方法。因为,滞销产品处理的木的是最大程度的转嫁风险,挽回损失。

    从转嫁风险的角度出发,我想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以下的方法,去积极的处理滞销品。

(一)   易时销售

有的滞销产品,因为消费流行趋势在一段时间过去后,可能会死而复生,也有可能因为

产品本身具有其他产品所不能替代的某些特征,在产品经过一个使用周期后,二次消费的机会依然存在,对于这样的产品,代理商完全可以采用易时销售的方式来处理滞销产品,不但不会降价处理,而且还会获得正常的经营利润。如服装产品的换季销售,表面上看来是处理价销售,实际上还是坚持利润获取的销售行为。 

(二)   易地销售

在某个地区、某个代理商看来滞销的产品,在其他的地区,其他的代理商哪里很可能不

属滞销品,代理商一旦发现这样的信息,就可以通过跨地区调货的方式,来处理手中的滞销产品。在中国,很多产品在南方市场销售很旺,但是在北方销售却不尽人意,代理商手中的滞销品就可以通过外调给南方市场的代理商实现滞销品资金占用的套现。

(三)   易市销售

部分滞销品,在一级市场可能已经成为消费者厌弃的产品,但是在二、三级市场可能还

是适销产品,把这些滞销品及时的转移到二、三级市场销售,二、三级市场的经营者还能获取可观的经营利润。21寸的彩电,在一级市场可能销售困难,到了乡村市场就可能因为成本适宜,能够满足乡村市场用户的需求。还有一些建材商品,在一级市场的消费者眼里,已经看似“落伍”,但是在低级别的市场,却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四)   易质销售

部分滞销产品因为包装坏损、外观过时、功能短缺等存在可修复、可升级的特征,代理

商可以通过品质修复更新的方法,改变和美化滞销品的品质特征,在不欺骗消费者的立场上,在正规的销售渠道,也可以及时地把滞销品组织销售出去。如通过更换包装、更换零部件、追加功能设置、外观翻新等修复优化产品品质的方法。

(五)   置换投资

以物换物,以物抵押,既是一种投资方式,也是一种滞销产品处理的好方法。在一些国

际和国内贸易市场,这是一种常见的交易方式。另外,在一些债务清欠中,也经常出现。部分代理商,在与合作企业之间存在历史债务,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也会采取置换的方法,转移滞销品。在易地销售处理时,易地处理产品的代理商之间,也可以通过交换产品的方式,形成相互支持合作的关系。

 

五、拟定滞销品销售处理的计划方案

没有滞销品处理的正式计划方案,部分代理商很可能,就会出现把处理意见停留在一时的冲动之中,只有在可能想起来的时候,才去过问,才会跟踪。这也是常见的一个贻误滞销品处理时机和造成滞销品增多的主观因素。因为,没有具体的计划方案,员工一方面觉得老板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其他的策略思想,不便干扰,也就不乐意去主动销售存在一定难度的销售工作,另一方面,既是员工得到滞销品处理的口头指令,而在执行滞销品处理时,因为见不到具体的方案,就没有执行依据和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不敢在销售处理滞销产品的环节中善自做主,同样会影响滞销产品的处理结果。所以,代理商必须组织员工拟定具体的滞销品处理计划方案

而且,这份计划方案,最好是建立在滞销品盘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要明确规定所有滞销品处理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具体的处理方法,以及对应的处理政策。同时,为了鼓励员工及时地贯彻滞销品处理的思想,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处理工作得到快捷有效的执行,代理商还可以在计划方案上制定奖励机制,对员工宣示奖励承诺机制,保证滞销品处理工作时时纳入在产品销售的环节之中。当然,代理商还必须亲自批复或授权批复滞销品处理的计划方案,确保滞销品处理工作得到有效的执行,并保证兑现自己对员工的承诺。

六、滞销品处理过程中,应克服的毛病。

(一)   主观消极、悲观处理

滞销品的处理,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接受时间和过程的考验,有时甚至需要等待

合适的机会,这就要求代理商要有一定的耐性,部分代理商因为,承受不了滞销品积压的压力,在找不到方法的同时思想被动消极,特别是一些准备彻底退出经营的代理商,情急之中,就会采取大幅让利的办法,以牺牲成本和综合营业利润的价格,抛售产品。这样的处理方式会造成代理商至少损失30%的原始成本,直接造成项目产品经营亏损的局面。

(二)   滞销品得不到保护,滞销品变成废品

滞销品盘点后,因为管理不善,再加上日积月累,又长期得不到清理,滞销品就会

出现老化的现象,导致滞销品品质劣变,本来可以处理销售的滞销品,就有可能成为废品。产品一旦成为废品,就意味着代理商将无法实现产品价值的正常变现。产品的资金成本就会无形流失。

(三)   经常变换滞销品的处理意见

很多代理商,在处理滞销品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滞销品销售的良机,就随意变换处

理意见,要么就是导致处理失败,要么就是员工不敢再处理,因为员工怕自作主张而接受责备。常见的是滞销品的处理价格,部分代理商常常抱着侥幸的心理,意图追求意外的收获,对处理价格的决定,模棱两可,没有借鉴的标准,唯一可以判断的标准,就是自己冲动的心情和主观意志,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会导致机会丧失。

(四)   计划授权不明确,员工乘机取巧

因为滞销品处理计划方案中的规定不明确,很多规定模糊不清,就会造成较大的弹

性空间。如果没有授权限制,在滞销品积压规模较大、品种较多的情况下,问题员工就会有机可乘,他们甚至联系渠道合作者,内应外合,从中牟利。这样既破坏了员工的内部经营秩序,还无形损失了一部分资金。

(五)   忽视工作跟踪,处理工作形式化

有计划,不跟进。滞销品的处理工作,就会断断续续,时间长了,处理工作就形同

形式化,没人过问,就会带来滞销品存货管理的压力。只有经常保持向责任人追问处理的结果,员工才会有压力和动力,否则再好的处理计划方案,也会因为执行工作松懈而失去实际意义。

(六)   不加防范,造成新生滞销品的出现。

在处理滞销品的过程中,如果只注意“出”,而不采取措施尽量去“堵”,新生滞销

品的出现机会,就有可能不断地出现。建立在盘点数据基础上的原因分析,就失去了吸取教训、规避风险的意义。而且,随着不断新出的滞销品,滞销品处理的压力将会随之增大,间接影响员工的心态。

 

产品超市化经营是代理商渠道营销的一个拓展项。也是产品形象传播的一个有利的路径。因为超市化经营能给给消费者提供规模空间和方便性。能够广纳消费人群。便于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业绩。但是超市化经营也会给代理商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如果对产品超市化的运作欠缺考虑,就很可能给自己的经营运作增加负担。

   在运作超市化经营时,代理商必须认真地分析,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提前预测和规避。一般来说,代理商要对以下的几个项目进行管控。

(一)   控进入,防止预期目的不达

很多代理商在选择产品进入超市前,一头热或一厢情愿,要么是在厂家的要求下申请进

入,要么是在超市的邀请下进入。自己对产品为何要进超市经营没有明确的核心目的,就知道是为了促进销售,但却不知道销售产生的背后需要付出。所以代理商在计划产品入超市前

必须了解清楚超市经营的费用,了解超市同类产品的最佳销售状况,要仔细的对投入和产出进行综合分析。

    另外,要对超市的批复和邀请意见,进行分析。摸清超市营销部门的招商真实目的。部分超市招商人员,在原来的供应商退场后,为了弥补“空缺”,快速招商填空,你也许可能就是个陪衬品。同时,如果你对同行经营的产品的品种和优势,缺乏全面分析,你的产品进去之后,就会面临竞争和压制,影响预期销售业绩目标的实现。

(二)   控进度、防止规模供应的压力。

 产品进入超市后,要紧密跟踪卖场的销售情况。销售出现乐观的局面后,再尝试进入

其他的超市网点,切勿短时间内规模化的进入其他的网点。除非你有雄厚的经营资源,能够满足超市产品供应的需要。否则,你就要投入很大一部分的力量,进行铺货、代销经营,因为超市的结算行为是以产品销售结果和结算期为参考标准的。而现金交易市场却因此遭到经营力量的消弱。而且,在规模化进入后,部分网点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你的产品在超市里的经营业绩就可能出现正负相抵的局面,最终综合营业收益得不到体现,费力不讨好。

(三)   控库存,防止库存占用

 控制超市产品的库存,同样重要。因为超市库存积压过多,就预示着代理商需要增加

进货成本,占用资金。同时产品积压在超市中,超市产品库存管理就会有压力,而且在产品库存陈列不足的情况下,无形丢失和坏损的可能性增加。超市的营业人员,要经常性的盘点和清查库存,随时掌握库存数据的动态变化,并尽快把数据信息传递给代理商,宁可高频次的组织送货,也不要积压库存。

(四)   控品质,防品质事件发生

进入超市的产品,一定检查产品的品质,如果品质变异,要随时清除。防止问题产品外

流,既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给代理商带来理赔损失。还会影响产品的消费形象。导致产品的消费信任度下降。

   部分超市中出现的品质事件,就是因为上游企业和代理商对产品品质检查把关不够,让能够避免品质事件的产品无形中流向市场。超市营业人员,在大力促销商品上花了不少功夫,但在商品品质检查和维护上,却又经常疏复。

(五)   控价格,防止价格破坏市场

在价格控制上,既要保证产品在非超市网点的销售价格与超市网点的销售价格相一致,

又要在超市促销上,防止价格的大幅度持续下降,影响其他经营网点的产品经营。如果,一个产品在非超市网点的价格要比超市价格便宜10%以上,我想消费者一定会有被骗的感觉,要么,是不信任该产品,要么就是不信任潮湿,甚至还会怀疑买到的便宜货是假货。如果,这种销售情况,一旦被“有心”的竞争者掌握,很可能就会变成遭受攻击的利器。

 

 

(六)   控关系,防止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产品进超市,并不代表就进了备受关照的“摇篮”,如果不能处理好超市经营里的各种

关系,你的产品经营很可能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如营业员之间的互助关系、营业员与商品管理部、招商部或采购部的关系、与仓储中心的友好关系;同时代理商还得兼顾与超市相关管理者的长期友好沟通。如果在关系处理中过冷,产品在超市也许可能会遭到“冷待”和更多的超市摊派。有时一些摊派是公平的,你也许也会心存疑虑,总觉得自己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也会影响未来产品在超市继续经营的信心。

(七)   控资金,防止资金滞压

 产品在超市经营,帐期结算就是对代理商资金实力的一大考验,因为产品销售变现的

资金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超市代管。这些资金要通过超市的财务部门的进行资金分解后

属于代理商产品供应成本的资金,才可以纳入财务的支付计划。在得到超市营业管理部门的核实后,先扣除代理商产品在超市运营的部分费用后,才可以按照合作协议中的规定,按帐期付款。有时因为超市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过重,难以理清相应的账户或超市的资本运营项目的影响,产品的结算资金还可能延期结算。所以代理商,必须及时地与财务部门对账和催收款项。

(八)   控退出,防止退出损失

如果要选择退出超市,就要好好的思考一下,超市对退出经营的相关规定。如果主动退

出,很可能由于超市要兑现对产品售后服务的承诺,一切的结算资金可能会延期到半年之后,而且会面临管理性帐扣的可能性,最后的结算如果一旦碰到超市管理部门职员的岗位变迁,新职员还得再次重新核对未结算完毕的事项,甚至还需多层报批。所以,我们在退出前必须清楚退出的相关规定,找到有利于自己退出的相关政策和机会。如利用产品超市经营权的转让,转移风险。或单店产品和帐务转移到还在经营的超市网点,或采取结算帐扣的方式提前变现,避免帐务关系打入“冷宫”。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王亮 2009-7-23 14:54
说得好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9 11:23 , Processed in 0.0285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