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力行《弟子规》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9608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聘5000年工作经验的CEO,能保你的企业百年不衰(连载五)

已有 57589 次阅读2009-5-25 11:35 |个人分类:智慧营销|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5000年工作经验的CEO,能保你的企业百年不衰(连载五)

 

     一位七十岁神采奕奕头发斑白的老者,坐在一张黑色玻璃桌子后面,在他身后面的墙上,写着一个一米见方的红色“聘”字。他是一位身价过亿的董事长,正在招聘一位自己企业的CEO

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说,我有十年的工作经验,我会给您带来业绩的飞升,您聘用我吧!

第二位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说我有二十年的工作经验,我会给您带来至少三年时间的业绩提升,您相信我吧!

第三位是五十多岁的人,说我有三十年工作经验,曾经带领三个团队打造了本行业的巅峰地位,我能给您保证五年内处于行业的第一名,您不知还有什么顾虑?

第四位是六十多岁的人,说我有着四十年的工作经验,带兵打过仗,创立过自己的企业,为国家做过重大贡献,在本行业我有着常人无法知晓的经验,您不用我,没人可用了?

第五位是一位业界很著名的年轻人,他抱着一大堆装订精美的册子,摆在懂事长前面,给他讲解了一百家自己运营成功的企业,侃侃而谈,给这家企业做了一个五年计划,保证利润翻十番……

……

最后一位是5000岁的年轻人,他说,我帮助地球上版图最大的国家建立上百个王国,帮助无数亿的人民脱离战争的困扰,我没有任何思想,我的思想全部来源于5000年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智慧是人人都有的,它来自于每个人本性。这些宝贵经验不是外面任何人强加给每个员工的,是每位员工自性的本真流露。当今,至少有十个国家还在沿用我总结的思想,上百个国家在认真研究,无数国内外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应用。只要应用了我的思想,家族3000年不衰,民族5000年不亡……哪个人或企业变相了一下我的名词,仍然采用我的真实思想,他们都会得大利益。您如果想用,您将得到员工的爱戴,百姓的欢呼,人民发自内心的欢迎。不过我的待遇很高,需要您的企业造福于当今的人民,往后的子孙后代,而不是完全满足您个人及家庭的短暂享受,如果您有这样的心量和气度,我会全心全意服务于您的企业……

各位营销界的同仁,我们应该聘用谁?

【愚人评论,不代表讲演者意思,如有不妥,请多指正!】

 

 

2009年幸福人生讲座企业经营管理—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第三集(1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9/3/15  档名:52-357-2

 

 

       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午安,大家请坐,大家午安。我们在台湾成长求学有很多人生的宝贵智慧,我们都曾经记在心里面,现在慢慢开始熏习这些古圣先贤教诲,这些话就会慢慢找回来。比方说「有恒为成功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你们在读这些话怎么感觉不像找到宝藏的感觉?这个比黄金还宝贵,这可以世世代代传,黄金花完就没有了。你在经典里面只要看到根本的,那都是至宝,它让你的人生不会徒劳无功、白忙一场。本立而道生,你的事业、你的家道、你的学业,都从这个根本当中自然成长茁壮。有一位长者他生意做得很好,他的名字就是永信,我说这个生意要不成功都难是吧?每个人跟他做生意的时候,都叫着他的名字,他就不敢不守信。他爸爸很有远见,他事业做得很成功。而恒心确实是成败的关键,所以我们每天不离读诵圣贤经典,「工夫到,滞塞通」。而学习当中有一点很重要,学贵自知,学习要立志,我们要「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生过得有价值。学贵在力行,所以我们学一句要做一句,而学也贵自知,当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就是人家说你应该要再努力一点,我比他还努力!跟谁比?这心态就很重要。

    所以师父老人家第一次,我跟老人家谈话第一句,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是哪一句?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我假如不分享,可能下辈子我会愚痴果报,因为没有把这个很宝贵的东西跟大家分享。这是第一次谈话,其实还有前一次,是师父打电话到杨老师家,刚好我接的,我说杨老师不在,请问您哪一位?师父说我是净空法师,把我吓得不行,师父好。这第一次,在电话里面交谈。再来就是这一次在新加坡,老人家第一句话就讲「学儒就学孔子,学佛就学释迦牟尼佛,学道就学老子。」我们这句话听到心里面去,我们所有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跟谁看齐?孔子。好,诸位朋友,您的脑海里有没有浮现孔子哪个风范?大家可不要一片空白。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假如老师以孔子为榜样,那他一定不会觉得:累死我了,好辛苦!不会。因为孔子周游列国十三年,而且孔子的精神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个不可为不是做不成,这个不可为是这一件事情,可能不能在我们的眼前实现,很可能要两代、三代人以后才能开花结果。看不到结果,却无怨无悔,鞠躬尽瘁去做,这是孔子给我们的风范。而我们明白到,假如孔子那个时候人家一跟他老人家讲,「算了、算了,没人会听你的话,你还是别讲经说法,你就回去!」假如孔子说「好,那就算了,我就回去家里不干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能传这么久吗?传不下来!

    所以后来的读书人肯定到「先孔子而圣者」,这些比孔子还早的古圣先贤,先孔子而圣。「非孔子无以名」,没有透过孔子把他们的风范承传下来,给大家宣讲,我们都不认识那些祖宗,不明白。「后孔子而圣者」,比孔子以后两千多年来这些圣哲人,「非孔子无以法」,这两千多年来的读书人以谁为标竿,以谁为风范?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所以才有这效法的对象,而也才能够读到这几千年来,承传下来的这些四书五经十三经,所以我们人生的坚持非常重要。我们假如不坚持,家道从我们这里断,整个民族的根也从我们这里断,我们将成为五千年的什么?那我们这一生来坦坦荡荡,要俯仰无愧不能做罪人。我们很可能是文化复兴的垫脚石,垫着让后面的人踏过去,能把这个路走通。好,大家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做垫脚石了没有?突然想起一句话,叫「风萧萧兮易水寒」,没那么惨!我们要抱着不需要肯定,不需要掌声,但是却是非常踏踏实实、无怨无悔的,去扮演好我们这一生文化承传的责任,其实「德不孤,必有邻」。但是我们来不为肯定,也不为掌声,只为尽一分炎黄子孙的本分。

    所以孔子才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在做的过程当中,没有人认同你,你完全不会难受,而且很坚持去做,这有君子之风。所以在这个时代要去弘扬传统文化,你就会变成熊猫,叫稀有什么?动物。我刚到海口去的时候开始讲课,结果他们你讲课不用钱吗?不用。这个书不用钱吗?不用。这个东西不要钱吗?不用。所以走到我们单位去的人,都开始看看这间教室,看看那间教室,看完以后走到我的面前来,问的第一句话,你的钱从哪里来的?所以这个时代你要付出,人家都会先想这个姓蔡的人,可能第三次、还是第四次,他要卖的书就会出来了。怎么还没出来?所以会有很多人以异样的眼光看我们,但他们都在成就我们放下面子、放下虚荣,这都是给我们历事炼心的机会。所以什么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你一心一意为他着想,他还恨你,你还没有任何怨言,你的功夫才到位、了得!

    所以有了孔子这些风范在我们的心里面去,我们就能「德比于上则知耻」,知耻近乎勇,人的勇气、人的决心就出来。「欲比于下则知足」,德行都跟圣贤人比,这就知耻;欲,都跟比较贫苦的人比,那知足常乐。而且说坦白话,人的精神层面一提高,你不知不觉物质就淡。因为你尝到,什么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法喜,慢慢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操之过急,很自然你慢慢提升,它慢慢的淡下去,当然对别人更不能急于苛刻去要求。所以我们昨天讲到,我们要「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我们什么时候在承先,什么时候在启后,什么时候在继往开来?诸位朋友们,我们今天坐在这里有没有在承先启后?有!当你走出来的时候,你的孙子「阿公都已经六十来岁,还去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在小朋友的心目当中,会不会落下痕迹?会!我爸爸是五十岁左右,去考证券交易所的执照,因为我爸爸在第一银行上班。我那个时候读大学,看我爸爸在那里K书K得这么认真,我是一种肃然起敬。他们公司派去了好几个人,有三十几去考的、有四十几去考的,全部去考只有一个人考上,(你爸爸)你会通了!就我爸爸考上。你看我这当儿子的内心的佩服,那难道还要:儿子用功一点!不用。

    所以我们承先启后的心境,真心自然的流露,孩子的感受特别强烈,你装有时候还装不来。我们很冷静回想,我们的父母有没有曾经说,「来来来,儿子,今天爸爸跟你上一堂课,叫孝悌,孝道太重要了!」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我们的父母有没有给我们上过这堂课?我们的心里什么时候觉得孝是做人的根本?什么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没有言语的教导却做给我们看,感动至深,所以身教大于言教。只讲没做反效果!我们看看以前看到西方的片子,最常出现的一句话,叫ilove you,有没有?看了就很羡慕,都讲得很美。告诉大家,ilove you讲最多的地方,可能离婚率是最高的。为什么?当人把精神都花在言语的推敲、华丽、好听上的时候,他的内心在往下降。说得多不如做得多!所以孔夫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新加坡许哲女士今年一百一十岁,一百一,她是一九00年生的。她就回想妳为什么都这么欢喜帮助人?她说小时候她们家就已经够穷的,有人给她敲门,好几天没饭吃了。她母亲二话不说,非常自然就把那个东西端给了那些人。她看到那些饿成那个样子的人,那种感谢、那种吃完之后的欢喜,深深印在她的心中,所以她母亲的身教就教育了她。她们家的孩子全部都做公益事业,又是牧师,又是这些一生行善的人。

    所以确确实实最重要的,我们在承先启后就是把这些德自己真正做出来,自然就能水到渠成。假如我们还一直要去要求别人,可能自己的落实上,反而没有办法做得很好,而不能忽略到这些小的细节。有一个妈妈看到女儿的牙刷已经坏了,这妈妈就说「明天妈妈跟妳买。」隔天就下雨,就跟女儿讲「今天下雨,明天妈妈再出去买。」这女儿说「好!妈,没关系。」结果后天她忙着忙着又忘了,又跟女儿说今天刚好怎么样忘了,小孩子说没关系。第三天又忘了,那个女儿就对着妈妈,很无辜的看着妈妈说,「妈妈,妳这样子让我想起,狼来了那个故事。」所以我们讲给孩子的道理,他都会记住,接着怎么样?看父母有没有做到?可是你不讲都做,那些德风都印在他的心里面去。我们昨天讲到孝悌是祖宗之德,八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悌是根本。我曾经听我们张秀葵老师提到她的父亲,她印象很深的一幕,就是小时候她父亲都去给她的奶奶请安,然后端洗脸水让母亲梳洗好,接着把母亲的尿桶便器扛着去清洗干净。你看一个大男人,每天都是固定做这样请安,然后帮母亲打理的工作。这孩子都看在眼里,就看到父亲在那里洗尿桶的时候,用那个稻草刷刷,很认真的,刷得很用力,刷了几回以后还不确定洗干净没有,就把那个尿桶往鼻子靠近,闻一下。你看那个细腻的动作,从至诚的孝心流露出来,这个时候就承先启后下去!

        我们看到《二十四孝》里面的这些故事,我们能不能从他们的那种至孝当中,去体会、去效法?你看黄庭坚先生一回到家里来,觉得今天没有好好的侍候母亲,好像这一天白过了,赶快去帮忙洗尿桶,做这些事情。我们看到德比于上,《德育故事》里面,都是德行好的圣哲人,所以我们翻开《德育故事》要有一个心境,「只想着如何做到,不想着做不到。」还要信任自己也可以成圣成贤。我们看到兄弟的相处,这《德育故事》里面,你看赵孝、赵礼两个兄弟,弟弟赵礼被盗贼给抓去,遇到乱世要把他弟弟煮来吃。这个哥哥赶快赶过去救他的弟弟,马上对着盗贼讲「我弟弟很瘦又有病,我长得比较胖,你们不要吃我弟弟,你要吃我。」这就是孝子,他忘了自己,他会想到假如弟弟三长两短,父母要伤心成什么样子,所以他不忍心弟弟受伤,自己忘了生死的问题,就跳出来。两个兄弟在那里争着要死,盗贼也有良心,那是在乱世不得已,看到这样至爱的兄弟都感动,把他们给放了。那个时候的领导者有智慧,以孝悌来教化天下,把他们两个找来去当官。这样做有智慧,会孝顺父母、会友爱兄弟姊妹的人,他出社会一定会爱护别人。所以要举孝廉,这有爱心。现在你假如当官的,学历高就可以当官,你还很难保证,他有没有爱心去爱护人民?我们看到古圣先贤为了兄弟,可以命都不要,我们德比于上,一看连命都可以不要,那兄弟还有什么好争的?

        「同气连枝」,都是连着父母的干出来的,「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这个我现在已经有点感觉,我现在四舍五入也四十岁,所以已经感觉每次看姊姊白头发又多一点。「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好样子看。在「悌」篇当中一开始,泰伯把天下都让给自己的弟弟,成全了父亲的心愿,因为他父亲喜欢文王,他的侄子。你看兄弟连天下都能让,这个世间由他的家庭做榜样,不争!所以一家让一国就兴让。他们一让出来,这底下的人说,人家连国家都让了,我们还在争太丢脸了。说实在的让就没有了吗?泰伯把天下让了,他之后到了吴国,那边的人跟他语言都不是很通,可是因为他的德行很好,最后他在那里还是当了国王,推崇他。该是他的福跑都跑不掉,这是孝悌传家。

        而真的,我们体会到,父母的对我们的这分至爱、辛劳,我们要孝顺父母就很自然,而且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人到老年智慧最重要,不然这也放不下,那也烦恼,就很麻烦了。养父母之身,照顾父母生活起居,在尽孝当中有一点很重要,要设身处地。有一个朋友他每次回去,就买一些坚果给他的父母吃,每一次都有买,挺好的,我也挺孝顺的。拿了好一阵子,他妈妈终于开口,她说「儿子,你下次别买坚果了,我跟你爸的牙齿都不好。」他才愣一下,对!名义上是说买回来给爸爸妈妈吃,实际上谁喜欢吃?所以你看这个很细微的地方,这都是做样子。所以有个太太,她说「奇怪,不是上行下效吗?我对我父母挺恭敬的,父母呼,应勿缓,我都做了,怎么我女儿还是对我不恭敬?」诸位朋友,假如遇到这个情况,下一个念头是什么?行有不得,经典不会错,错了它早就被淘汰,它几千年下来没错,问题还是出在我们自身。她又更往内去观察自己,力行不能做样子,从心地下手,心境,做好像很孝顺,心里不高兴这叫什么?叫腹诽。腹诽就是皮笑(肉不笑),就是表面一个样,内心不是那个样子。有一个读书人作梦,他几个好朋友一起去考试,就梦到天神告诉他,他上了。他说我其它的那些同学有没有上?祂说都没上。他们很用功,对父母也很好。这天神告诉他,那都做样子的,对父母腹诽,无形当中都折福,考不上。所以这位太太她心里想,原来我在「父母呼,应勿缓;父母教,须敬听」,虽然头是这样,好,是、是、是,可是心里面很不耐烦。她觉得那我还是心地上没有做到位,她就真的善观己心,时时看自己这颗心,发觉确实不够,调整,真心的去恭敬父母,没有多久,她的孩子对她的态度就不一样。

 我们刚刚讲养父母之身,不是做样子,要设身处地。另外有一对兄弟,哥哥买了一件棉袄给妈妈,妈妈很高兴,九十九块挺便宜的。她就把它穿在身上。后来他弟弟也买了一件棉袄拿给他妈妈,送给他母亲,二百九十九块。他母亲一看哦,就把它放在柜子里,没有马上把它穿起来,这个弟弟就很不平衡,「妈妈这么偏心。」哥哥就把弟弟找过来,说「弟弟,你看的那件衣服很好,我那个时候也很想买。可是我看到那个价格,超过一百块钱人民币,妈妈一生这么节俭,她看那衣服这么贵,她很难受可能穿不下去。我又自己花了更多的时间找,终于找到一件质量还不错,刚好九十九块买回来。所以妈妈一看很高兴,质量又好又省钱,穿上去。」所以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能不能体恤到父母的心情?这是养父母之身。

 

                            【未完待续】

 【欢迎转载,无专利、无版权】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曹立峰1978 2009-5-27 12:33
回复 力行《弟子规》 2009-5-27 15:44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2 18:44 , Processed in 0.0302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