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力行《弟子规》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9608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聘5000年工作经验的CEO,家和万事兴(连载一)

已有 66711 次阅读2009-5-9 10:26 |个人分类:智慧营销|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聘5000年工作经验的CEO,家和万事兴

 

       一位七十岁神采奕奕头发斑白的老者,坐在一张黑色玻璃桌子后面,在他身后面的墙上,写着一个一米见方的红色“聘”字。他是一位身价过亿的董事长,正在招聘一位自己企业的CEO

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说,我有十年的工作经验,我会给您带来业绩的飞升,您聘用我吧!

第二位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说我有二十年的工作经验,我会给您带来至少三年时间的业绩提升,您相信我吧!

第三位是五十多岁的人,说我有三十年工作经验,曾经带领三个团队打造了本行业的巅峰地位,我能给您保证五年内处于行业的第一名,您不知还有什么顾虑?

第四位是六十多岁的人,说我有着四十年的工作经验,带兵打过仗,创立过自己的企业,为国家做过重大贡献,在本行业我有着常人无法知晓的经验,您不用我,没人可用了?

第五位是一位业界很著名的年轻人,他抱着一大堆装订精美的册子,摆在懂事长前面,给他讲解了一百家自己运营成功的企业,侃侃而谈,给这家企业做了一个五年计划,保证利润翻十番……

……

最后一位是5000岁的年轻人,他说,我帮助地球上版图最大的国家建立上百个王国,帮助无数亿的人民脱离战争的困扰,我没有任何思想,我的思想全部来源于5000年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智慧是人人都有的,它来自于每个人本性。这些宝贵经验不是外面任何人强加给每个员工的,是每位员工自性的本真流露。当今,至少有十个国家还在沿用我总结的思想,上百个国家在认真研究,无数国内外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应用。只要应用了我的思想,家族3000年不衰,民族5000年不亡……哪个人或企业变相了一下我的名词,仍然采用我的真实思想,他们都会得大利益。您如果想用,您将得到员工的爱戴,百姓的欢呼,人民发自内心的欢迎。不过我的待遇很高,需要您的企业造福于当今的人民,往后的子孙后代,而不是完全满足您个人及家庭的短暂享受,如果您有这样的心量和气度,我会全心全意服务于您的企业……

各位营销界的同仁,我们应该聘用谁?

【以上为愚人评论,不代表讲演者意思,如有不妥,请多指正!】

 

 

2009年幸福人生讲座企业管理研习报告—家和万事兴

 

第一集(1)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9/3/13  档名:52-356-1

                                                                                

                                                                                       一

 

        诸位长辈、朋友,大家好。我们一开始向孔子的圣像行三鞠躬礼,其实一个人的德行,最重要的大根大本是孝亲尊师。一个社会它之所以乱,根源也乱在这里,就是《孝经》提到的,「要君者无上」,对于自己的领导不尊重,对自己的长官不服从,这团体它伦理就乱。「非圣人者无法」,对圣贤人讲的话,觉得是糟粕没用,批评,甚至是把它破坏,那人就不懂得做人的这些道理,就无法。「非孝者无亲」。我们看到社会现象,再来看夫子、看圣贤人留下来这些经句,就觉得很有分量。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点出来社会乱会乱在哪?非孝者无亲,他连父母都不孝,这个家就不可能和、不可能安定。非圣人者无法,这个社会已经失去是非善恶的判断,好像讲话大声的、有权利的,他说了就有力量,就变成似是而非。所以假如能够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尊重领导者,那很多家庭、单位的问题,就能够解决掉。所以圣人看事情,他都是从根本去解决问题,不是从枝末。

       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当他遇到他不能解决的问题,请问他会找谁?你一定会听到一个孩子在那里哭,而且哭的音调里面,都是妈、妈,叫妈。有没有叫爸、爸、爸的有没有?有!这个父亲有智慧,他也是爸,都是找他的父母。现在我们冷静下来,当一个民族出现承传问题,出现了延续的问题,这个时候这个民族要找谁?你们不能无辜的看着我,这是我们面对的问题。那一定是找祖宗,找老祖宗,所以这确实是我们认祖归宗的时候。因为说实在的,我们很努力,我们人生努力的程度,不亚于我们的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大家很冷静看,教育孩子这个时代辛苦,还是上一、二代辛苦?这个时代!你看以前少说生个五、六个,有实力的话生一打都有。现在呢?生一个、生两个,管得一个头两个大。那个时候十二个,还不出败家子,而且还懂得孝顺;现在生一、二个都变小皇帝,花的时间多是吧?努力有结果,但不一定会有好结果,这个努力要是正确的方向才会有好结果。所以圣贤人他们很谦卑,我们从读过的这些古文里面感觉到,古人很能够从天地万物当中,学习做人的态度。

    像一开始我们周主秘谈到的一段话,就是我们高中的时候读的,「谏太宗十思疏」,劝谏唐太宗,这是忠臣魏征写的一篇文章,劝谏唐太宗要从十个角度,去反省自己的德行。一开头就讲到,「求木之长者」,一个树木要让它长得枝繁叶茂,「必固其根本」,它的根要扎得牢。我曾经听说ㄧ个树,它的树荫有多宽广,它的根也差不多那个样子,它才扎得牢,所以闽南话讲的「树头站得稳,不怕树尾刮台风」。假如这个德的根基不牢,他有才华、他有钱,会变成祸患。所以《老子》才强调「祸福相倚」,他根基不好又有钱那麻烦,诱惑一来吃喝嫖赌,比没有钱的时候更惨。他一有才华,德行根基不牢,他非常的贡高我慢,很可能会引来很多不必要的障碍、冲突。甚至于因为自己才华高,自视甚高,下错了决定,他假如是官员,他影响的一片人;他假如是企业的重要领导者,他可能会毁了这个企业的前途。所以德是本,我们都重视德是本,但说实在的,当我们真正看到一个员工的时候,或者一个新进的人员,我们常常会被他的才华给吸引,标准答案是德重于才,可是真正用的时候,往往还是用才多。我们假如没有对德有很深入的认知,抉择的时候还是会把这些道理放在一旁,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放下急功近利,急于先看到成绩,那就得用才华的人。所以我们对这些道理不够明白,不够冷静,很难用这些理智去下判断。

    我自己是五年多前到了海口,推展《弟子规》、推展传统文化。五年多以前,我是先教了两年的小学,教了之后感觉一届不如一届,这不能袖手旁观,可是自己的语文程度又很差,文化基础都不够。因为我以前看子曰、子曰,头都很大,你们笑什么?me too是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吞不下去,吞不下去就是没领会!还私底下要给它改成不亦苦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乱改,睡得真舒服,不想写作业。这没体会的时候这些东西叫知识,记得愈多忘得愈干净,为什么?它没有跟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时间一久全还回去了。大家相不相信,我们现在发下去,把所有的朝代背一背,OK,NO。孔老夫子的教诲当中说,不要强人所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的老师们,有没有传递读书的乐趣?我们为人父母者,有没有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精神传递出来?假如没有传递,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当一个人考完大学联考,他就会在三楼、四楼,把他的书包跟书,他在试验自由落体是不是真的。我们当老师的人比较敏感,教育是什么?「教也者长善」,这句话太重要,它把一个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长一个人的善心,这点抓住纲领就抓到。不管做任何的活动、任何的课程,目的在长善;假如没有抓到长善,很多活动办完,增长的可能是虚荣、是傲慢。比方说国家社会发生灾难,孩子捐款,学校表扬表扬谁?表扬捐最多的人。结果这个小孩只有两百块他全捐了,回去跟妈妈讲我捐两百,你同学捐多少?我同学有捐五百的。你怎么捐那么少?你看家长有没有感觉到孩子的心?没有。孩子受委屈,他是倾全力去做这件善事。可是老师跟父母体会到他的心境没有?而很可能那个捐一千的,是回去给他妈妈要来的,不是他的钱,然后我们又表扬他,所以以后他做善事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满足他的虚荣心。假如我们老师、父母不去掉虚荣心,真的能教好我们的孩子吗?而虚荣心给了我们人生快乐了吗?累死!全都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从内心去感悟助人为乐。所以经典不读,我们有时候真的绕了半天,什么是教育,可能我们自己教了几年书,还谈不出来;可是经典几千年来的智慧,一讲就讲到核心点。

        诸位朋友,什么是教育?说我又不是小学老师,我这一句话回答不出来,没关系。但是我们很冷静,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说我们不懂教育,结果孩子现在十二岁、十五岁!这十几年我们把他带到哪里去了?所以我们希望家庭和乐,希望家道绵延,它最重要的在我们自己,懂不懂得教育?懂不懂得什么是学问、智慧?我们看到那个小孩子,五、六岁以前开口闭口,就是「我爸爸说、我妈妈说」,父母的话的分量是很重的。所以为什么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父母给他的观念、习惯,很可能成为他一辈子做人的准绳。所以我们要很冷静、很谨慎,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引导我们下一代的未来,他的人格健不健康,跟我们给予他的教育是相辅相成。诸位朋友们,大家有没有想过,您的家族要绵延多少代不衰?诸位朋友,这个你们要自己考虑,我也帮不上忙。你看我们基金会叫千代基金会,大家听完这个基金会有没有受到启发?要定位。我的家族可以传千秋万代,我们有这样的志气,这一分对家族的使命感,潜移默化就传给孩子。孩子可能走在我们后面会问,「爸爸、妈妈,您要去哪里?」假如我们一回头,「你问我,我问谁?」那下一代一定是活一天算一天。说到这里我也很惭愧,我还没学习传统文化以前,感觉每一天就是把二十四小时给它填满,人生没有志向,时光是很容易流失掉的。

     范仲淹先生他在世的时候,他们家种了两棵松树在门前,叫君子树。他们家的堂,要进房子,房子上面写着岁寒堂,建筑物里面统统在教育孩子,古人懂!为什么?不断熏习、提醒,这个德行才能扎根。绝对不是考试写得出来就能扎根。而且我们要了解一个客观现象,「学好终年不足」,比方让孩子学个孝顺,他可能学个半年、一年才有点感觉,学好终年,花一年以上的时间都不一定够。「学坏一日有余」,学坏可能一天跟狐群狗党,去了以后就麻烦,吃喝嫖赌沾上是一下子,戒掉不容易。所以为什么《易经》里面讲蒙卦,童蒙、童蒙,孩子小时候叫童蒙,这个蒙卦里面最强调的,就是让孩子保存他本有的赤子之心,保护好。让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变成他天性的延续,自自然然就提起来,终身保持,这就是教育最重要。要让他防止污染,把最好的道理在他小时候都能领纳,怎么领纳?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做给他看。所以刚刚跟大家提到,教育是长善救失,而在《说文解字》里面讲,「教」字是这么写的。我们现在对于很多事物认知,在心态上假如错了,这些道理我们就很难利益。比方说我们曾经跟企业界的人交流管理,我们传统文化有哪些很好的管理思想,那时候是他们公司的比较高阶的主管。我跟他们一开始就交流到,我说「今天大家一起来交流管理,请问大家的脑海里觉得管理是管谁?」管谁呢?假如管理是管别人,再怎么学,心态错了,心就好像一颗种子,这个种子是恶的、错的,它不可能开出善果来。再怎么努力只要心态不对,都不会有好结果;我们现在领会道理,心态一定要对。

        曾经有一次课程结束的时候,好多朋友都会跑来,他说我听完课,感觉到很后悔,因为没有把我先生找来,没有把我儿子拉来,没有把我媳妇、没有把我太太找来。所以他感觉到整个听课的过程,身边的人都需要听,就一个人不需要听。假如是这个心态,大家想想,听回去好不好?怎么会不好?我最起码抄了一百句经句。不见得好,一百句经句干什么?回去桌子一拍,「先生,我告诉你,我可是去培训过四天《弟子规》课,从今天开始教孩子的事都要听我的。」先生马上去打听上课的人是谁?何许人也?听说姓蔡的。下一次天母我就不敢来,为什么?刚好走在路上,有一个彪形大汉跑过来说「你是不是蔡礼旭?」我一看他脸上这么愤怒,俗话又讲「好汉不吃眼前亏」,所以我会说「对不起,我是他弟弟。」结果他说「蔡先生说他有两个姊姊没有弟弟。」他也调查这么清楚,我说「我是他堂弟。」所以这个心态不对适得其反,学了《弟子规》,人家亲朋好友一看到我们,「那个人又要来说道理!」我们一坐下来,人家马上站起来,「对不起,我想上厕所。」孔夫子讲,在《中庸》里面讲到,怎么样经营无怨的人生,人要活到自己不怨,人家也不怨我们,不容易!「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正己化人。

                                                                    (未完待续)

 【欢迎转载,无专利、无版权】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王亮 2009-5-9 14:44
呵呵
回复 力行《弟子规》 2009-5-9 14:57
谢谢
回复 曹立峰1978 2009-5-11 17:05
回复 力行《弟子规》 2009-5-12 09:05
谢谢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2 19:27 , Processed in 0.0288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