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杨承平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9356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为品牌找一个落脚点

热度 2已有 165825 次阅读2009-11-10 09:31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为品牌找一个落脚点

 

《产品第一,品牌第二》新书序言

---著名品牌专家:陈邦跃

 

产品第一的观点,并非否定品牌,而是对于品牌落脚点的强调。

产品第一的观点,不是摧毁品牌,而是丰富了品牌内涵。

我们只是在排序上,更加突出了产品的作用以及与品牌之间的关系。

产品与品牌的关系,本来就是很清楚的,并非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世纪难题。

但是,最近几年却被一知半解的品牌专家们搞混淆了。

他们一再宣称,品牌可以比产品活得更长久,于是两者之间本来很清楚的关系,就变得不那么清楚了,甚至完全颠倒……

为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我们简单罗列以下产品与品牌的关系清单,请看事实:

A可以消亡,但足球不会消亡;

柯达可以消亡,但胶片及冲印技术不会消亡;

雷曼兄弟可以消亡,但投资银行不会消亡;

通用可以消亡,但美国汽车不会消亡;

三鹿可以消亡,但奶粉不会消亡;

…………

如果你愿意,这个清单可以一直列下去……

 

一个产品可以有无数个品牌,一个品牌也可以做很多产品,但通常不可能做无数个产品。

以此类推,品牌数量应该会大大超过产品,尽管大部分所谓的品牌并没有太多价值。

请您用常识做一个简单的判断,究竟是数量多的东西更有价值,还是数量少的东西更有价值呢?

产品与品牌,谁先谁后?谁重谁轻?谁长谁短?

品牌可以消亡,但产品的形态与功能不会消亡。

产品,比品牌生得早,活得久。

品牌,比产品生得晚,死得早。

 

在近代与现代营销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极端的倾向:

营销近视症,过分强调产品作用;营销远视症,过分轻视产品作用。

眼下的中国,正在为营销远视症付出沉重的代价。

营销远视症与营销近视症一样,都是极端化的后遗症。而中国的现状,并非欧美发达国家走过的那段历史,从营销近视症到营销远视症。

中国的营销史,还没有走到营销近视症的阶段。

中国企业对产品的重视和强调程度,还远远不够,远远不够……

 

在品牌专家的熏陶下,企业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大家都一知半解的品牌上。

如今,企业不但对产品轻视、忽视,甚至已经到了无视的地步……

如果足够重视,就不应该出现2008年三鹿奶粉让婴儿肾结石,让乳品行业三大巨头张口结舌,中国名牌称号统统被拿下,食品免检制度被全面取消,全行业出现信任危机……

如果足够重视,就不应该出现汞含量超标的祛斑产品,重金属严重超标的美白产品,毫无功效的减肥产品,夸大其词的丰胸产品、增高产品……

如果足够重视,就不应该让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化学常识的普及——

从大米中认识石蜡,

从火腿中认识敌敌畏,

从咸鸭蛋、辣椒酱里认识苏丹红,

从火锅里认识福尔马林,

从银耳、蜜枣中认识硫磺,

从木耳中认识硫酸铜,

从乳品中认识三聚氰胺……

 

质量是所有商品品牌的核心内容之一。

但常见的情况却往往是,当企业一旦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形象之后,忽略质量的行动也随之开始了,他们不再劳心费神地持续关注质量。此时,除非少量极端质量事故,其影响通常不会立即出现。当企业意识到这一点时,结果往往已经无法挽回:从个别企业的问题产品发展成为全行业的产品问题,从全行业的产品问题演变成为行业丑闻。一方面,这暴露出了企业急功近利的心态;另一方面,这也暴露了政府监管部门行政能力的严重不足甚至失职。

当然,还有那些一知半解、别有用心、好心办坏事的品牌专家和部分媒体,他们不明就里、不负责任、不计后果的忽悠,也在其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产品质量意识如此淡漠、工业精神如此缺失、职业道德如此低下、监管力度如此不足的环境中做品牌,哪里会有品牌的落脚点?

 

为品牌找一个落脚点——

是一个命题,更是一份使命;

是一个难题,更是一份责任。

产品第一,品牌第二的观点,由此引发。

是为序。


路过

鸡蛋

鲜花
2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回复 王亮 2009-11-10 10:23
精彩
回复 马剑冰 2009-11-10 11:34
好文章!
回复 老郭 2009-11-10 14:27
好文
回复 陆东华 2009-11-10 14:29
顶..................
回复 杨承平 2009-11-10 21:46
谢谢!
回复 杨承平 2009-11-10 21:47
好文章,齐分享!
回复 杨承平 2009-11-10 21:47
好文章,齐分享!
回复 杨承平 2009-11-10 21:48
谢谢支持!
回复 马晓宇 2010-1-24 19:58
有道理,值得仔细参详。
回复 杨承平 2010-1-25 13:09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5 01:09 , Processed in 0.0315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