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曾伟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9265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空杯心态

已有 409588 次阅读2009-6-2 22:42 |

    《空杯心态》

 

 

关于“空杯心态”,这不是个新词,很多企业经营者和管理高层都认同书中介绍的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禅宗故事:

南隐是日本的一位禅师。一天,一位当地的名人特地来向他问禅,名人喋喋不休,南隐则默默无语,只是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满了也不停下来,而是继续往里面倒。 眼睁睁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名人着急地说:

“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南隐说: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名人恍然大悟。

 这个具有禅意的故事更是让众多企业老总们感怀颇深,奉为案头圭臬,视其中阐释的“空杯心态”作为个人修身、员工教育与企业发展的精神导向。

平心而论,除了刚刚呱呱坠地的婴孩儿,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是白纸一张的纯粹彻底的 “空杯”,都有过去的积累和所谓的经验,本书所讲述的“空杯心态”,是一种心态意识,并不是一味否定过去,而是要怀着否定或者说放空过去的一种态度,去融入新的环境,对待新的工作,新的职场,新的事物。

 

吴甘霖先生在这本《空杯心态》中依旧延续了其在畅销书《方法总比问题多》的笔锋和写作风格,文字直白,浅显易懂又不失生动深意,书中穿插了大量鲜活的典型事例,十分贴切到位地论证了本书的主旨——心态要归零。众多的案例足以窥见作者平日积累之厚重。显然,吴先生已经深谙畅销书的写作之道了,各方面驾驭起来更游刃有余。

 

     书中有句话,很引人深思,海尔的张瑞敏告诫员工:我们的产品应该零库存,成功也应该“零库存”。话不多,却掷地有声,不仅道出了张瑞敏这个在中国企业界已经堪称是“成功满杯”的优秀企业家的个人“清空归零”修养,也道出了他所领导的一个品牌企业的“空杯精神”和“空杯理念”。

      作者着墨重点在于职场领域,同时又从相当的宽度和高度,站在生活和生命的角度,阐述“大空杯”。诸如“心灵碎裂的时候,有可能恰恰是重生的开始。”是从心灵‘碎裂”的那一刻开始,就对生命进行“空杯”—— 很多人总是抱怨世界太小,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其实并不是世界太小,而是我们将自己看得太大。

毛泽东有一次和周谷城谈话,毛泽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周谷城回答说: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毛泽东思索了一下,说:你说得好。

“成功是失败之母”,一句令人深思和警醒之语,之于一个人的人生、生活、职场,抑或是之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辉煌都具有警示之意。

一个已经成功的人物,一个已经辉煌的企业如果不敢不能“空杯归零”,都极有可能陷入失败的境地。

如果将自己放小,那么世界就会变大。当心中装满了自己,就不会有别人的地方,世界当然就会很小。而将自己放小,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容下,世界自然就会变大。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倒空”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自我。是否能够保持一种随时“归零”的状态,是一个人是否把各种可能性都纳入视野的根本所在。

 

 

     这是一种对工作学习生活生命的放空,低头、吐故纳新。放得越空,拥有越多。如果你不愿意放弃,就无法重塑,倒掉心中盛满的,才能让心灵甚至整个生命重生。“此空为彼满”, 放弃是为了更深一层的拥有,要有空杯心态,这样会拥有的更多。

 

    对于整个短暂而漫长的人生来说,生命的“满”与“空”,无须赘言。比我们普通人更充盈的林语堂老先生有更精辟的高论:“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此乃“空杯心态”超越职场、生活、学习的大境界也。
   
显然,在这本小册子中,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是 “空杯心态”是一种企业精神,一种人生境界,一种职业态度,一种修身哲学。

 

    

  

 

5分钱硬币与3万元花瓶”的管理寓言

 

《空杯心态》是一本我近年来越来越想写作的书。

产生写作此书的念头,来源于我在清华大学总裁班讲课的一次难忘经历。

那天,我讲的是“禅宗管理学与企业家心灵修炼”,当讲到“看破、放下、自在”这一节时,一位女总裁讲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一天,她正在厨房里做饭,忽然听见从客厅里传来4岁的儿子非常恐慌的声音:

“妈妈!妈妈快来呀!”

她一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赶快跑到了客厅。这才发现原来儿子的手卡在一个花瓶中出不来了,因此痛得哇哇直叫。

她想帮儿子将手从花瓶中拉出来,可试来试去就是不行。看着儿子脸上挂满了泪水,她急坏了,于是找来一个锤子,小心翼翼地把花瓶敲破了。

费了很大的劲,儿子的手终于出来了。这时她看到儿子的小手紧紧攥成了一个拳头,怎么也不松开。

她吓坏了,想难道是孩子的手在花瓶里卡得太久变了形?

等她将儿子的拳头小心地掰开了,这才彻底松了口气:孩子的手没事,他的小手心里紧紧攥着的,是一枚5分钱硬币。

这让她哭笑不得,因为刚刚被她敲碎的,是一个价值3万元的古董花瓶。

原来,淘气的儿子不小心将几枚硬币扔进了花瓶,他想把硬币取出来,可由于紧紧攥住硬币的拳头大过了瓶口,于是就怎么也出不来了。

她不由问儿子:

“你怎么不把松开手,放下硬币呢?那样的你的手就可以出来了,妈妈也就不必打烂这个花瓶啊!”

儿子的回答却是:

“妈妈,花瓶那么深,我怕一放手,它就跑掉了啊!”

为一枚5分钱的硬币,砸烂了一个价值3万元钱的花瓶,这个故事听上去未免太可笑了。

但笑过之后,大家却一致认为: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4岁孩子身上,但其实这种现象在成人身上也普遍存在——

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职场中的人,正是由于将手中的东西抓得太紧,最后导致了因小失大,甚至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当然,他们手中紧抓的“硬币”,并不是5分钱,而是其他很多在他们看来十分重要的东西,如:

成就、权力、利益、面子、学识……

他们之所以紧抓这些“硬币”不愿松手,有两大原因:

第一,已经拥有了,就认为是自己的东西,就要死死抓住。

第二,生怕松开手,这些东西就再也没有了,所以恐惧。

我们觉得孩子紧抓5分钱不放,最后导致3万元的花瓶被打碎很好笑,也觉得很惋惜,但我们是否也想过:

此时此刻,自己是否也抓着一枚或者几枚硬币舍不得丢弃,结果丧失了更大的机会与发展,甚至可能造成不应该的悲剧呢?

这个“5分钱硬币与3万元花瓶”的故事,既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也是一则管理寓言甚至人生寓言,难道不值得每个对自己负责的人高度重视吗?

 

外在的“松手”来自内在的“空杯”

 

通过对上面故事的分析,学员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尽管捍卫自己的权益和有价值的东西很是正常的,但不管获得了什么——金钱、名声、权力……都不要紧抓不放,更不要自我膨胀,得意忘形。

换言之,松手不仅十分必要,也是一种大智慧!

但同时大家也提出:权力、利益、面子……这是很多人争相追逐的东西。尽管有时候明明意识到了应该松手,但要真正做起来却十分不容易。

说来容易做来难。原因在哪里?

因为:外在的放手,来自内心的割舍,而内心的割舍,恰恰又是最不容易做到的。

于是,大家不约而同想起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禅宗故事。

南隐是日本的一位禅师。一天,一位当地的名人特地来向他问禅,名人喋喋不休,南隐则默默无语,只是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满了也不停下来,而是继续往里面倒。

眼睁睁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名人着急地说:

“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南隐说: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我们每个人的心,就像这个茶杯,如果装满了自以为重要的东西,利益、权力、知识还是优秀、经验、骄傲等……便再难装入更多的东西,自然也就谈不上超越和进步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出一个很有价值的概念——

空杯心态。

所谓空杯心态,就是要将心里的“杯子”倒空,将自己所重视、在乎的很多东西一起倒掉。

只有将心倒空了,才会有外在的松手,才能拥有更大的成功。

这是每一个想发展尤其想在职场发展的人所必须拥有的心态,也是最需要的心态之一。

……..

“时刻归零”如何造就联想那样的一流团队

 

每个领导都希望自己拥有一流的团队。任何希望自己有大发展的员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流团队的一分子。

但是,一流团队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几十万元起家,到成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企业集团之一,联想创造了中国经济界的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来自联想集团拥有一个十分出色的精英团队。

我曾经问过联想控股集团人事部经理杨彤一个问题:

“联想这些年发展那么快,与你们的团队建设密切相关。那么你们团队建设的‘核心密码’是什么?”

杨彤回答说。

 “‘核心密码’谈不上。如果有什么深切的体会,那就是我们联想经常要求管理者和员工做到的一点——时刻归零。

“也就是说,在联想,不管是谁,也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永远不要把过去当回事,永远要从现在开始,进行全面的超越!”

这样的总结很值得借鉴。

“归零”,也是空杯的另一种表述,严格意义上说,它是空杯的“极致”体现,是让自己最完全、最彻底的空杯。

而“时刻归零”则告诉我们,“归零”不是一次或几次,而应该成为一种常态,是延续不断、时刻要做的事情。

的确,回顾联想的发展,就会发现他们的确在“时刻归零”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超越了很多人。

如联想刚刚成立不久,副研究员胡锡兰就主动去站摊位,放下了知识分子的架子,却迎来了向优秀经营者的迈进,后来成为柳传志的得力助手;

再如联想刚创业时,由于没有经验,大部分资金被人骗掉,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去卖白菜、萝卜,以挽回损失,另一方面却总结出“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的理念,从制度建设和文化提升方面对公司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当联想颇具影响力、迅速发展的时候,客户对联想极力夸赞,而柳传志却谦虚地说:“我们联想只是一家小公司……”因此赢得客户的加倍信赖,也促使了企业更大更快的发展。

而让我们最难忘的,恐怕还是现在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的“归零”经历。

进入联想后,由于工作出色,杨元庆很受柳传志器重,不少人已经隐隐看出来,他已经被柳传志作为接班人在培养。

面对工作上的成就和领导的支持,杨元庆虽谈不上很骄傲,但难免有些自以为是,当自己的看法和别人不一致时,不太懂得让步,结果与其他一些领导之间矛盾加剧,而他还并没有觉察到。

于是有一次,柳传志在大庭广众之下狠狠批评了他一通。

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杨元庆很受不了,甚至当场就哭了。晚上回家后,他准备写辞职信。

但最初的冲动过后,他冷静下来,认真反思了自己。最后他终于想通了,觉得柳传志对自己的批评是对的,这不仅是为单位负责,也是为自己负责。于是,他撕掉了辞职书,而是改为写了一封检讨书。

从辞职书到检讨书,这是一次十分彻底的“归零”。

通过这次“归零”,杨元庆开始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成为了联想的董事长。

不仅要能干,还要敢于“归零”!杨元庆的成长经历,正是“彻底空杯迎来超速发展”的生动写照!

联想集团“时刻归零”的故事还很多,但就从上述几个“归零”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1)“倒空”过去的优势,才会创造新的优势。

2)越能走出“光环”,越能创造事业的辉煌。

3)越不崇拜自己的优秀,越能求得职场的发展。

其实,学会“归零“并非联想一家的独特文化,许多优秀的管理者和人才,都格外重视“归零”的价值。

2000年末被《中国青年》杂志评选为“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的《南风窗》杂志总编秦朔,就把“归零心态”作为自己成功的原因之一。

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明哲先生也特别喜欢向每个员工倡导“学会归零”。他说,每一天都是一个原点,每一次工作都应从零开始,每天都应以一种崭新的心态去学习新东西。

    这是一种值得我们所有人重视的共识。要有不断的发展,就要学会“时刻归零”!  

松开的手比紧握的手拥有更多

 

拥有了“空杯心态”,松手就不会太难。

   勇于松手,拥有的只会更多。

   在这方面,海尔总裁张瑞敏的做法,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1988年12月,创业刚刚四年的海尔在全国电冰箱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块金牌!

当全厂上下等着张瑞敏开庆功会时,张瑞敏却召集中层干部开会,并在会上宣读了一封用户来信。

在那封信里,用户对海尔冰箱提出了建议和改进意见。为此,张瑞敏当场点名批评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

点名批评之后,所有中层干部都开始自查近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差距,分析原因。

一场原以为的“庆功会”变成了“挑刺会”!

这件事在管理者和员工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对此,张瑞敏对大家说:“我们产品应该零库存,成功也应该是‘零库存’”。

此后,大家不仅在金牌面前处处找差距,在取得的其他成就面前也处处找差距,最终迎来了海尔的巨大发展。

………

 

 

   要在职场有很好发展,就必须掌握职场发展的“主旋律”,掌握一个基本原理:单位只为你的“使用价值”买单。

人人都有可能拥有阻碍自己发展的“长辫子”,它往往是无形的。只有你把它找出来,并把它剪掉,才能有好的发展。

每个人都有很多没有激发的潜能,只要勇于“倒空”对自己的轻视和漠视,就有可能创造连自己都想象不到的生命奇迹。

“倒空”过去,才有真正的创新。打破束缚自己的条条框框,你也可能成为杰出的创新人才。

人生是一场盛宴,绝对不只是一道好菜。只有不断“空杯”,才能不断提升事业与人生的境界。

 

找到职场发展的“金钥匙”

  

   通过第一章的分析,相信你已经开始懂得“空杯心态”的重要性。那么,具体而言,“空杯心态”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价值呢?

    粗略地总结,“空杯心态”起码有六大价值。而它的第一大价值就是:找到职场发展的“金钥匙”。

职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生必须经历的过程。但在职场中,有的人发展快,有的人发展慢,有的还会倒退。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关键在于你是否掌握了职场发展的“金钥匙”。

我们先来看一个经济学博士的经历。

这位经济学博士生是我的学员。从我第一次接触他开始,就觉得他很有学识。

但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在他毕业后的三年里,走马灯似地换了好几个单位,但每次有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待不下去,最后只好辞职。

他很苦恼,于是问我:

“吴老师,我觉得自己工作非常努力,可为什么单位总是对我先热后冷,最后一点也不认可我呢?”

然后,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听了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会坐了3年“冷板凳”——

他的心太满了,整天活在“经济学博士”的光坏中,结果连职场发展的基本规则也没有掌握。

这位学员博士毕业后便开始找工作。刚开始时,应聘单位一听说他是博士头衔,都争相聘请他。

于是,他选择了其中不错的一家单位。但刚到单位第一天,他就颇不就满意。因为没有人专门接待他,领导只让一位同事帮他安排了住宿。

他有种受冷落的感觉,心中有些忿忿不平,觉得自己一个博士生,单位居然一点都不重视。

带着这种情绪开始工作,自然就免不了处处挑剔。这样一来,手中的工作迟迟也没做出什么实质性的成果。

就这样过了三个月,单位对他的态度急转直下。因为没有创造出价值,领导对他的能力开始产生了怀疑。

不仅如此,因为过于骄傲不合群,同事也疏远他,不愿和他一起做事。

后来单位将他安排到新成立的分公司当经理。这家公司是和别人合作,对方出技术,他们公司出钱。

可在双方合作中,他的态度始终非常高傲。他认为那样的技术很平常,哪里都找得到,于是常常流露出瞧不起对方的样子。

最后,双方的合作没有成功,大家不欢而散。分公司也因为他不善管理,没有创造效益而被撤销。这样一来,他自然也被公司辞退了。

后来他又到了另外一家公司当部门经理。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次他表现得对谁都很客气,但从骨子里,他还是谁也瞧不起。

抱着这样的心态,工作自然还是做不好。没多久,他又一次被辞退。

之后,他又去过几家单位,但每次都是大同小异,过不了几个月就被辞退。

听完了他的讲述,我对他说:

“其实你的发展,是被‘经济学博士’的光环给葬送了。你从来没有空下心来,仔细想想职场发展的基本规则是什么。”

“什么?职场发展的基本规则?”

很显然,这是一个他从未想过的问题。

我换了一种方式问他:

“换句话说,你认为单位是根据什么给员工买单的呢?”

他想了想,说:

“根据每个人的能力。”

我对他说:

“你讲得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对,甚至有很大的误区。”

他疑惑地问:

“为什么?”

我告诉他:

“你用的是价值导向思维,而单位却只对员工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买单。”

听了我的话,他若有所思,但接着又问:

“难道我一个博士生,还不能为单位创造效益吗?”

我对他说:

“不一定。能力仅仅代表你的价值,而使用价值,则是你利用自己的能力,为单位创造效益的那一部分。

“举例而言,假如你掌握了5门外语,这对你而言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只有你用这5门外语为单位创造了效益,单位才会为你买单,如果你根本没用这5门外语为单位创造效益,那么就绝不会有一个单位为他们买单。你说对吗?”

这番话让他茅塞顿开:

“我现在终于明白自己坐冷板凳的原因了。我总觉得自己是博士生,有学识,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单位的重视,却没有想到重视是建立在脚踏实地为单位创造效益的基础上的。”

“现在我明白了,职场发展的基本规则,就是重视使用价值,凡是能体现自己使用价值的地方,就该努力去做;凡是影响自己发挥使用价值的地方,不管是观念、个性,还是其他方面,都要尽力排除掉。一句话,要‘倒空’自己,轻装上阵,最大体现自己的使用价值!”

从那以后,他对自己来了一个彻底的“空杯”,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甚至咄咄逼人的个性,也没有了怀才不遇、怨天尤人的情绪,而是一心变得脚踏实地,处处为单位着想,发挥自己的才能去为单位创造价值,并处理好与方方面面的关系。

现在,他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常务副总裁,成了一个不仅在本单位,而且在方方面面,都很受欢迎的高级管理者。

经济学博士坐了3年冷板凳,这在职场中其实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很多人都因为没有弄懂“单位只为你的使用价值买单”的基本规则,结果导致了职场中的种种问题,包括:

应聘时,不谈自己将怎样为单位创造价值,而只谈待遇,结果尽管有才能,也没有单位愿意接受;

进入职场后,自我感觉太好,只想着单位应该给自己怎样的职位、多高的待遇,却没想到职位和待遇是和贡献直接挂钩的。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发展缓慢,甚至成为单位最不受欢迎的人;

在职场中,开始很重视【违禁词,被屏蔽】,也很敬业,但随着待遇和地位的提升,却处处以“老功臣”自居,开口闭口“我曾经”,不愿再进取,也不再重视给单位创造效益。结果成了单位的落伍者,有的甚至成了单位的绊脚石。

这几种人,都是不懂“空杯心态”价值的人,更是没有掌握职场发展“金钥匙”的人。他们的表现,值得我们所有的人警醒。

当然,“空杯心态”并非遥不可及,只要下决心倒空自己,你就能够拿到那把“金钥匙”,继而在职场不断发展、不断腾飞!

第五章 融入新环境,主动空杯

     

进入一个新环境,就要勇于将原来环境里熟悉、习惯、喜欢的东西“放下”,而从零开始。

一个人在职场要成功,首先就要培养“适应力”。

从“自然人”转化为“单位人”是融入职场的基本条件。

一个人在职场起点低并不可怕,怕的是境界低。

一个人越计较自我,在职场中便越没有发展前景,越会主动付出,越会快速发展。

 

 

职场要成功,首先培养“适应力”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角色的转换和环境的改变,有时是从学校到单位,有时是从一个单位到另一个单位、从一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

这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将过去的成功和经验用于新的角色和环境中,结果处处碰壁,造成了很大的瓶颈和障碍。

要想迅速在新角色、新环境中获得成功,就必须放下过去,主动空杯,抱着从零开始、重新学习的心态,培养自己对新角色、新环境的“适应力”。

《读者》上曾经上登过一篇《“扔掉北大的‘光环’” 》的文章,正是对这一观点很好的注解。

文章讲述了一个北大学子求职的经历。文章中的主人公曾是理科的高考状元,并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大学医学专业毕业。

本以为顶着北大这样的“光环”,找份工作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当他第一次在人才招聘会场将简历递给一家招聘台的主管时,对方却并没有对他表现太多的关注,只是简单地聊了几句,然后就跟旁边另一位应聘的小伙子交谈起来。

见对方对自己这样冷落,他几次想重新上前介绍自己,但始终没好意思开口。最后见没人理会自己,他只好悻悻地走开了。

第一次求职的失败让自尊心极强的他感到心灰意冷,一段时间内,他常常是一个人在宿舍里躺在床上发呆。

但随着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他不得不重新去找工作,可每次都被招聘单位客气地拒绝了。

迫不得已,他只好离开北京,到另一个城市找工作。可情况也差不多:没有单位愿意接受他。

带着失落,他做了一个决定:和乡下的父母一起去卖糖葫芦!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一个北大毕业的高材生,怎么能去卖糖葫芦呢?

然而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第一次出去卖糖葫芦,就引来了众人的议论:

“这不是某某某吗?他不是考上北京大学了吗?怎么卖起糖葫芦来了?”

别人异样的目光,就像芒刺扎在他身上,他连头都不敢抬。

就这样,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连一根糖葫芦都没卖出去。

他心急如焚,最后逼着自己开口吆喝。一些好奇的人围了过来,有的还掏钱买了一支。就这样,他慢慢有了勇气,吆喝声渐渐响亮起来。很快,所有的糖葫芦都卖光了。

就这样,他每天都去卖糖葫芦。在这样的生活中,他体会了在北大时所体会不到的东西,那就是一个人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尽早地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

带着这样的心态,他再一次进入了职场。这一次前去应聘,他显得很自信,落落大方,当招聘方提出:

“假如在这次见面会以至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你仍然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你该怎么办?”

他回答说:

“我会努力拓宽职业发展视野、培养广泛的职业发展兴趣,我相信凭着我的智慧和才华、乐观的心态,我终究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变得丰富而厚重。”

现在的他,已找到了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并且也在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文章的最后,他这样说道:

“从此,除了学业,‘北大’二字在我的生活中渐行渐远。”

我想,他所谓的远离“北大”,就是指扔掉“北大”的光环。

这样的“光环”,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然而,在新的环境中,如果一味强调过去的“光环”,那么只能是百害而无一益。

因为新的工作、新的环境,并不会为你的过去买单,而只会为你现在对单位的价值买单!

无论是名校、高学历还是过去辉煌的业绩,在进入新环境、转换新角色前,它们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块外表“漂亮”的敲门砖。

如果只有“漂亮”的外表,而不能适应单位的需要,无法促进单位的发展,那么即使是顶着“博士”的光环,在职场也不可能获得发展。

所以,在面对新环境、新角色的时候,更需要主动空杯,空掉过去的“光环”,适应现在的角色和环境,将过去的能力转化为现在的能力,将过去的经验先放在一边,甚至有必要的话,完全倒掉过去的经验。

不要觉得这样委屈了自己,连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都说:

“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学会适应它。”

作为将世界带入信息社会、改变世界的人,连比尔·盖茨都有这样的心态,我们又何妨多向他学习学习?

其实,培养适应新环境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彻底放下“我曾经……”,而时时想着:“现在我该怎么做……”。有了这样的心态,就能最快地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最大的发展。

 

从“自然人”到“单位人”

 

想在职场上获得成功,仅有知识、能力还不够,还必须完成一个大的转换:

从“自然人”到“单位人”。

所谓的“自然人”,也就是“个人”,所做所想随心所欲,完全从自己的情绪和本性出发。而“单位人”也就是“集体人”,时时想到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具有集体精神、团队精神,尊重单位的制度与文化。

有一次,我出差住在希尔顿酒店,酒店里一位普通的服务员给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那是一位十分开朗、阳光的服务员,无论什么时候见她,她的脸上都绽放着使人非常舒服的微笑。很多顾客都和她很熟悉,就像是老朋友一样。

一天,我到酒店附近的商店买东西,刚好她也在,我发现她当时的神色非常悲伤,和平时很阳光的感觉大不一样。

和她打招呼时,我看到她的左臂上系了一块黑纱,也就是说,她刚刚失去了一位亲人。但当她看到我的那一刹那,却奇迹般的又一次露出了那种使人感到温暖的微笑。

我问她:

“家里有人去世了吗?”

她回答说:

“是我的父亲,上个星期去世的……”

我很惊讶说:

“平时怎么一点也看出来呢?”

她继续微笑着说:

“希尔顿酒店有一条规定:无论如何不能把我们的愁云摆在脸上!哪怕饭店本身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希尔顿服务员脸上的微笑也永远是顾客的阳光。”

她的话让我十分感慨,也让我更深地认识和理解了什么是“单位人”:

毫无疑问,亲人去世所带来的巨大悲痛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但她只是将这种悲痛放在心里,放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而面对工作和顾客的时候,依然保持一如既往的微笑,做“顾客的阳光”。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的“单位人”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在工作中,谁都难免有个人情绪的时候,这些情绪很多都可以理解,也值得安慰,但它毕竟只属于个人,作为一个职业人,我们没有理由将个人情绪转嫁到工作和顾客身上。

我想,正因为有这样优秀的员工,希尔顿饭店才能遍布世界并受到众多顾客的喜爱。

“做顾客的阳光”,这样的理念并不仅仅适用于服务业,也适用所有的单位和行业。如果能将工作中服务的每一个人都当成“顾客”,当成要给予温暖和阳光的人,那么即使最小的事也能做到最好。毫无疑问,这样的人,也是职场中最有发展的人。

几年前,我到青岛做培训。一天的课程,有两个人一直站着,一个是我,另一个是主办方负责课堂服务的小李。

我讲课的时候,他一直面带微笑站在教室不显眼的角落,一旦发现大家有什么需要,就立即轻轻走上前去服务。但实际上,绝大部分时候,大家都在安静地听课,所以他服务的机会并不是太多。

在这种情况下,他完全可以坐下来听课,但他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始终站着。

课间休息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不坐下来,一直站着多辛苦。

他笑着回答说:

“您也一直站着啊,我这种做,会显得对您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发现大家的需求,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这句话让我感动的同时也觉得很温暖,我想,凭着这样的素养,他一定在职场上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三年后,我再一次应邀到青岛做培训,举办方仍然是三年前的那一家,但这一次,微笑着站在教室角落为大家服务的已经不再是小李,因为小李已经是这家企业的部门经理。

对于小李三年就有这样的发展,我丝毫没有感到惊讶,一个时时用“单位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处处将自己当成单位的形象和“金字招牌”的人,不管在哪里,都是最受欢迎的人。

无论是希尔顿酒店那位服务员的微笑还是小李那让人难忘的站姿,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单位人”的风范。

完成“自然人”到“单位人”的转换,并不只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做的工作,也是不少已经在职场多年的人要尽快完成的转变。

在职场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喜欢做的事情、情绪好的时候,对工作才有热情,能够好好做;而面对不喜欢的事情、不喜欢的人、不符合自己想法的工作,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对工作就敷衍了事。这其实就是典型还处于“自然人”状态。

要完成“自然人”到“单位人”的转变,就需要主动空掉自己情绪、好恶甚至某些个性,而用“单位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是等着单位来适应自己,而是让自己主动去适应单位和环境,让自己的能力和单位的发展紧密相连,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不怕起点低,就怕境界低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很好的工作起点,但能有这样条件的毕竟只是少数。

大多数人包括很多名人,都是从很低的起点开始起步的。影坛巨星成龙开始只能演演“死人” 的角色,而华人首富李嘉诚最初只是一个茶楼的小伙计。

起点低并不可怕,只要主动适应,就一定能够找到机会,怕的是境界低,自己看不起自己,将工作卑微化,觉得没有价值和意义,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工作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哪怕再普通再平凡甚至被别人“看不起”的工作,只要用心去做,就会变得不平凡。

说起给尸体整容,很多人恐怕会躲之不及,但有一位女整容师却偏偏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

这位女整容师叫焦锦,也是北京第一位女整容师。或许很多人会想:她肯定是因为学历低,才选择这样一份别人都不愿意干的工作。然是实事恰好相反,她

曾经是让人羡慕的德国留学归来的“海归”,学的是企业管理。

当初,她踌躇满志地从德国回到北京,本以为求职是轻而易举的事,却没想到处处碰壁。这时候,母亲向她推荐了一份到殡仪馆做接待的工作。

尽管有些心理落差,但仔细想过之后,她还是决定接受这份工作。

刚去时,焦锦在引导中心当引导员。尽管殡仪馆环境不错,但整天面对焚化炉冒出的轻烟和悲痛欲绝的家属,她还是感到有些不适应。不过,她很快调整了心态:“不管在哪个行业,做好了,都会前途无量。”

几个月过去了,她竟然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并主动向殡仪馆的主任提出学遗体整容。

面对焦锦的请求,主任大吃一惊,因为还从没有女孩子学过遗体整容。

但焦锦已经下定了决心,主任不禁对她刮目相看,表示一定要把她培养出来!

虽说是北京殡葬业招聘的第一个“海归”,但焦锦并没什么优势,她对这一行业的知识几乎为零,也这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凭着不懈钻研的狠劲,焦锦最终成了优秀的整容高手,并被提拔为班长

在一般人眼里,遗体整容师的职业不仅“可怕”,而且卑微,除非万不得已,谁也不会去做,更别说是一个海外归来的留学生了。

但焦锦却并没有嫌弃这份起点很低的工作,在她看来,让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容颜受损的死者恢复原有的容貌,能够减轻一些死者的亲属的悲痛,给他们心理上带去一点安慰,这样的工作就很有意义。

起点可以低,但境界却不能低。工作的价值完全由自己的心态决定:认为它很崇高,它就会真正变得崇高;相反,觉得它卑微,那么它一定就会变得卑微。

起点低,如果境界高,那么哪怕是扫地,也同样能获得机会。

如查理·贝尔,是负责管理麦当劳全球118个国家三万多家店的经理。他工作的起点,就是为麦当劳来打扫厕所。

只是他打扫厕所比其他清洁工做得更为出色,所以他受到重视,并不断被提升。

无论是给尸体整容还是做小工,看起来都是低微的工作,但心怀高远的人,却会将它发展成人生的大舞台。

这样的发展,首先来自于他们的空杯心态:前者空掉了“海归”的荣誉,而后者,则空掉了对扫地这份工作的卑微感。

记得一位香港著名影星在谈自己的成功之道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是跑龙套,也要有主角的心态。

如果对待每一份工作都有这样的心态,那么起点再低,机会也会不请自来。

 

越会主动付出,越会快速发展

 

在给企业家做培训时,我总会给他们发一些调查问卷。有一次,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员工,在你的单位最不受欢迎?”

结果排在前三位最不受欢迎的员工分别是:

 “整天斤斤计较的员工。”

“凡事都要谈自己利益的员工。”

“总抱怨报酬太少的员工。”

这些答案其实都说明了一点:最不受单位欢迎的员工,就是喜欢计较、不愿付出的员工!

对于这三类员工,很多老总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个老总这样说道:

“我并不是说员工不能谈报酬,但在谈之前,他起码应该想想,自己到底为公司付出了多少?这样的付出能不能得到这样的回报?”

另一位老总说:

“如果员工创造了效益,我能不给他相应的报酬吗?可事实往往是,他还什么都没创造,就跑来跟我提条件、谈要求,你说我能答应吗?”

还有一位老总说:

“我最反感的员工是一给他派任务就牢骚满腹,背后不停抱怨为什么不让别人做而要让他做。他也不想想,我之所以将任务交给他,是认为他有能力,能够做好。但这样一来,即使有好的机会,我也不会放心交给他。”

看得出来,这样的员工在很多企业中都存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为此,我提出了一个空杯心态的“黄金法则”:

越会主动付出,越会快速发展!这也可以称为“成功学的先付法则”!

只有懂得先付出、先为单位创造效益,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回报、获得更快的发展!

这样的法则被很多著名人士所普遍认同。

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认为:

“提供超出你所得酬劳的服务,很快,酬劳就将反超你所提供的服务。”

世界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也给出了斩钉截铁的4个字:

“重视贡献!”

这都说明了同一个道理:想要发展更快,就要先学会空杯,倒掉你的计较,主动付出!

多年前,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怀着满腔的豪情只身来到香港,希望闯出一番天地。可现实却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美好,由于既不会说广东话,也不会说英文,哪个公司都不愿意要他。

最后,他只找到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又脏又累不说,薪水只有60块钱,而且40块钱还要花在交通费上。

如果换了很多人,难免会这样想:

“做得这么累,还只有这么点薪水,太不划算了,反正也不过是份临时的工作,不如马马虎虎应付算了。”

但小伙子却不这么想,他没有任何的牢骚和计较,反而每天都乐呵呵地工作。

按公司的规定,小伙子每周只用上5天班,周末可以休息。可他发现,周末公司经常有人加班,因为没人打扫,往往弄得公司的卫生很差。

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清洁的工作环境,小伙子于是每个周末都主动来加班,为大家打扫卫生。

谁也没有要求他这么做,更没有谁说过要给他加薪水。但他还是一点也不计较,一如继往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渐渐地,老板开始注意起这个对工作主动付出、毫不计较的小伙子。于是就将他从清洁工的岗位上调到了办公室,负责处理一些杂事。

工作变了,可是心态没变,小伙子还是整日乐呵呵地做事,默默地付出,什么也不计较。这样良好的心态,再加上他本身的能力,渐渐地,他就被老板提升为文员、经理……直到副总。

后来,小伙子又以自己的实力,在地产业、酒店业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为了著名的企业家,受过他资助的人不计其数。

当年这个小伙子,就是2007年“胡润慈善榜上”排在第一位的慈善企业家——余彭年!

不爱计较爱付出的性格,一直贯穿了余彭年人生的始终,即使在成为身家几十亿港币的富豪后,他首先想到的依然是付出:为慈善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无论是当年一周扫7天地的小伙子,还是今天为慈善不遗余力的大企业家,余彭年始终将付出当成快乐,而不是负担。

有了这样的心态,很多扇门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打开:机遇、赏识自己的伯乐、帮助自己的贵人、成功……

有人认为,职场就是名利场,对于自己的利益必定锱铢必较,而对于那些没有好处的事,则坚决不做。

为什么我们总是计较呢?

一怕得不到;二怕吃亏。

但实际上,越是计较,越是得不到,即便得到了,也不过是眼前短浅的利益。

过于计较,就不会付出,而不付出,自然做不出成绩,创造不了效益。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加倍的得不到回报。

空杯心态,不光是要我们空掉优秀、空掉骄傲,更要我们少一点计较,多一点付出。只有这样,才能为职场的发展插上加速器。

 

曾国藩给我们的启示

 

多年前,我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青年报》的记者。

刚进报社,我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凭着自己的努力,我开始频频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各种奖项,于是我踌躇满志地想要有更大的发展。

然而没想到的是,我遭遇了职业瓶颈:我发现成功得来的并不只是掌声,还有无形的阻力。

我隐隐地感到,领导对我并不够重视,同事和我的关系也不是十分融洽。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中国青年报》不是鼓励个人成功的地方吗?为什么我做好了工作,却还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有一次,我和一位师姐,也是我的顶头上司谈起了自己的困惑,她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很有深意地送了一本湖南作家唐浩明写的《曾国藩》给我。

开始我只是随便翻翻,可越往下读,越觉得有意思,并且从中领悟到了不少职场的智慧。

曾国藩39岁就位居要职。他苦练湘军,打仗取得了巨大胜利。可就在他事业做得最好的时候,也是他最失意的时候。

皇上猜忌他,大臣排挤他,连他最好的朋友左宗棠也骂他虚伪。他一气之下回了湖南老家,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一心为国家做事,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苦闷之中,他病了很久,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吐过血。

后来,在弟弟的引荐下,他认识了一位老道士,老道士建议他将《老子》和《庄子》仔细读一遍。静心研读之后,曾国藩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并总结出了一句话: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所谓“大柔非柔”,是说一个外表柔和的人,并不代表柔弱。

而“至刚无刚”,是指内在刚猛的人,并不需要给人一种刚硬的感觉。也就是说在处理和别人关系时,一定要表现出柔和的一面,不要显得过于刚硬。

从此,曾国藩一改以往咄咄逼人的态度,变得处处考虑别人的感受,处处考虑环境的影响,因此越走越顺,很快进入了职场的零阻力状态。

曾国藩的这段经历给我启示很大,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就理所当然会成功。但曾国藩的例子却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如果眼中只有自己,不懂得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就算有能力,也不一定能成功。

我的一位朋友在读完《曾国藩》后,还总结出了一个“四气”理论:

锐气藏于胸。

和气浮于脸。

才气现于事。

义气示于人。

锐气藏于胸:也就是说人一定要有锐气,没有锐气就等于没有生命力。但是,用好锐气要有智慧,也就是懂得“藏”,要将锐气和锋芒藏在胸中。

如果将锋芒放在外面,咄咄逼人,不仅会伤别人,更容易伤自己。

和气浮于脸:跟人打交道,要学会一团和气。和气能使人更容易接纳自己,为自己打开更大的空间。

才气现于事:才气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体现在做事当中,只有做好事、做成事,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

义气示于人:义气在这里有两个概念,第一,愿意为别人服务,第二,敢于承担。

《曾国藩》和朋友的总结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瓶颈在哪里。

像当初的曾国藩一样,我也走入了一个误区:我是好人,我有能力,我应该获得成功。但我却忽略了和环境的关系。

当我在报社做出成绩得到了肯定后,不知不觉开始有些得意,常常流露出自以为是的神情。这样一来,自然和领导、同事的关系就不太融洽。

于是,我下决心让自己归零,时时提醒自己要懂得谦虚,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努力处理好自己和别人的、和环境的关系。

这样一来,我发现无形中阻力小了很多,不仅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读《曾国藩》让我明白了一个职场重要的法则:越是成功的时候,越要懂得空杯,越要善于处理好和周围人和事的关系。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好的自我。

 

    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背后,是团队强烈的“倒空”精神。

而“甲壳虫乐队”的精彩和辉煌,和他们一直奉行的“人人发光”理论密不可分。

作为一个领导,只有带头“倒空”自己,才能培养团队的“倒空”精神。

空杯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永远保持“空杯”,不仅是一流人才的成长和超越之道,也是一流团队长青的根本。

 

向中国女排学习“倒空”精神

 

没有一个优秀的领导不希望自己拥有一流的团队,也没有一个优秀人士不希望自己是一流团队中的一分子。

那么,一流的团队如何产生呢?

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永远保持“空杯心态”。

在第一章中,我们谈到了联想集团打造一流团队的核心密码,也就是“时刻归零”。其实,分析众多的一流团队,可以说无一不是把“时刻归零”和“永远空杯”,当成自己最重要的核心文化之一。

   曾经在奥运会上创造了金牌“五连冠”奇迹的中国女排,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她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这种“倒空”精神,就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1076年,年仅37岁的袁伟民成为了中国女排的教练,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女排创造了“五连冠”的佳绩。

袁伟民被很多人称作“冷面教练”,他的训练以“狠”著称。但光“狠”并不能保证团队变成铁军,还需要培养团队彻底“倒空”的精神,否则,再狠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还会让队员产生抵抗情绪。

值得敬佩的是:无论是袁伟民本人还是队员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将女排打造为一流“铁军”。无论遭遇什么,都敢于倒空自己。所以教练要求再严格,队员都积极响应,最终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我们来看关于女排的几件小事:

一次,老队员陈招娣主动要求陪几个队员练防守。可练着练着,她发现袁伟民不是在练那几个队员,而是故意在练自己,于是发火了:

“我不陪了!” 说完就朝练习馆的门口走去。

这种未经教练同意当场“罢”练的事情还是第一次发生。虽然陈招娣是主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队员陪练,但是袁伟民明白:如果任她意气用事,不仅不利于她的发展,也会对其他队员产生不好的影响。

于是他很严肃地对陈招娣说:

“好,招娣,你走得了今天走不了明天。”

  这话很有威慑力。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陈招娣最终还是回到了训练场。于是袁伟民又若无其事地扣球给她,让她和大家继续训练。

     还有一次,被誉为 “铁榔头”的主攻手郎平,也是主动留下来帮队友补课,谁知袁伟民对她的扣球尺度要求很严格,郎平练了一次又一次,最终还被罚多做几组。这让郎平又气又累,忍不住抹起眼泪来。

袁伟民知道:郎平是一个无论是品质还是能力都很出色的队员,照理,她主动陪练应该好好表扬她。但他更知道:为了锻炼出一流的团队,在强手如林的世界排球赛中要一次夺得金牌,就一定要以最高的标准来要求队员。

因此,他并不为郎平的眼泪所动,而是毫不留情地要求大家一次次从头再来。

这反倒把郎平和大家的斗志以及最好的状态给激发出来了。姑娘们从下午5点到练到了晚上9点,终于补了一堂高质量的训练课。

   事后,袁伟民找郎平等人谈心,对她们说:自己之所以“折腾她们”,就是为了锻炼她们在竞技场上最佳的情绪和队员间的协作精神。说得郎平和大家不但怒气全消,而且点头笑了起来。

这样的事情,或许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会觉得教练的心未免“太狠”,而且对队员也不公平。

但是女排的统帅偏偏敢于用最高的标准要求下属,而陈招娣、郎平这样的优秀队员,偏偏最终也接受这样的最高标准,敢于将所有的“委屈”都“倒”得一干二净,从而获得了素质与水平的不断提升。

 凭着这种精神,中国女排夺取了第三届世界女排冠军。

夺冠之后,女排迎来了一片赞扬之声。但袁伟民却冷静地告诫队员们:

一切从零开始,把冠军丢到脑后,重新研究战术,研究打法。

正是这种彻底“空杯”的心态,使得女排连连获胜,赢得了“五连冠”的殊荣。

如果能够学习女排的这种“倒空”精神,那么就能以一种最谦虚、最负责的态度,去开拓事业的更广阔的天地,从而成为一流的团队。

 

“甲壳虫”与“飞人”乔丹的团队艺术

 

要职场中走得更加顺利、发展更快,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学会融入团队,共同打造一流的团队。

一流的团队如何形成?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形成这样的共识:

只有适当放弃自我,才会实现更好自我!

只有让他人发光,自己才能更好地放光!

这个“放弃自我”和让他人发光的过程,就是“空杯”的过程,也是让自我“归零”的过程。

在这方面,享誉全球的“甲壳虫乐队”以及被誉为“飞人‘的乔丹,都值得我们学习。

“甲壳虫乐队”被称为当代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最成功的乐队。乐队由四名男孩组成。从单个看,他们都很普通,但组合起来却有不可阻挡的超凡魅力。

后来有人对“甲壳虫乐队”之所以具有这样的魔力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总结为4 条成功经验,并将其称之为“甲壳虫”原理。

4 经验包括:“熟知与信任”、“永久创新”、“通才与专才结合”,但最重要的一点,应该还是“人人发光”。

在很多摇滚乐队中,鼓手和吉他手并不容易受到赏识,很多时候,他们就像是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

但“甲壳虫”的灵魂人物约翰和保罗却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既然是一个乐队,就应该做到“人人发光”。因此,他们并不只突出自身,而是格外重视团队成员的平等。

为此,约翰和保罗也为另外两个成员、也就是鼓手和吉他手写歌,几乎在每张专辑里都有他俩的独唱曲目。

这一来,人人都有放光的机会,谁都觉得自己是集体中非常重要的一员,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怎么可能不齐心协力,让“甲壳虫”放出最闪亮的光彩来呢?

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只突出一个明星或几个明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懂得让所有人都放光,才会形成最大的凝聚力,发挥最大的合力。

我们再来看看被誉为世界篮坛“飞人”的迈克尔·乔丹又是怎么做的。

乔丹的队友皮彭也是NBA的球星。在众人疯狂追捧乔丹时,皮彭的情绪难免会受影响。

人们常说:一山难容二虎。但乔丹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作为优秀团队中的一员,不仅自己能力要强,而且要懂得团结队伍,激发其他队员的信心。

于是,有一次,乔丹主动找皮彭聊天。

乔丹说:

“我俩的三分球谁投得好?”

皮彭回答:

“当然是你。”

乔丹微笑着纠正:

“不,是你!你的动作规范、自然,很有天赋。而我投三分球还有很多弱点。”

乔丹还对他说:

“我扣篮多用右手,习惯地用左手帮一下,而你,左右都行。”

而这一细节,连皮彭自己都没有注意到,他不由深深被乔丹感动了。

从那以后,皮彭和乔丹成了最好的朋友。皮彭也在一次比赛中首次超过了乔丹。

而乔丹这种无私的品质则为所在的“公牛队”注入了强大的凝聚力,使“公牛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

乔丹知道,自己球技再好,个人得分再多,如果“公牛队”没能赢整场比赛,他也不算一个好球员,一个成功的球员。

“甲壳虫”灵魂人物约翰和保罗以及“飞人”乔丹的做法,很值得我们深思:

个人优秀、有专业和特长并不难做到,难做到的是集体优秀、人人都优秀。而个人的优秀和发展,又是和团队的优秀和发展密不可分的。

只有肯于“倒空”自己,收敛个人的光芒,主动制造机会让别人发光,那么才能使团队真正优秀,促使团队获得最大的发展。团队优秀和发展了,反过来,才能为自己提供更大的舞台,促使自己有更大的发展。

 

领导得带头“倒空”自己

 

在团队建设中,员工需要归零,领导同样需要归零,而且得带头“倒空”自己。

IBM的董事长小沃森,在继承父亲的位置担任公司第一领导之后,业绩提升很快。但在每一个阶段,他都觉得自己需要修炼,这将是一个永久的挑战。

比如说,如何控制自己的坏脾气。对此,有一段他的自述:

 

我本人时时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我希望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所有行政主管都能跟我一样感觉到这种紧迫感。无论他们做了什么,永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一直到最近,我才逐渐学会克制的美德。

当时,我们有一个名叫戴夫·莫尔的行政主管,他是我们的国际记时器部门的经理。在整个30年代,它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实力最雄厚的部门之一。但到了战后,记时器在人们的眼里变成了那种劳动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工厂的象征。

这种改变不仅有损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良好形象,而且更糟的是,许多公司坚决地拒绝使用记时器。因此,我们的记时器部门的发展出现了迟滞,利润迅速下滑。戴夫尽了他的最大努力来扭转这种趋势,但年复一年,部门的业绩每况愈下。最终,威廉和我决定戴夫不得不被顶替。

我们允诺给予他另一份同等薪资的工作,但戴夫在听到这个决定时目瞪口呆。他去找了他的直接上司瑞德·拉莫蒂并说道:“我在记时器部门的工作非常成功,难道不是吗?”

当然,如果他真的非常成功的话,我们就没必要让别人代替他的工作了。当我听说了他们的谈话之后,我本来应当顺其自然的。但我在发觉某个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成员拒绝直面问题时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我召见了戴夫并说道:“我真的不知道你是怎么能够厚颜无耻地说出那种话的,戴夫。记时器部门现在糟糕透顶。你怎么能说它成功呢?你可以说尽到了最大努力。但是你赚钱了吗?你的部门前进了吗?不,都没有。你并没有成功地经营。”

他一言不发地离开了办公室,我的话深深地伤害了他。几个月之后,他就辞职了。

我一直遗憾我把戴夫推出了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尤其是回想起来他的确是兢兢业业地做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他的继任者同样不能扭转记时器部门的颓势,最终我们不得不出售了这一部门。

慢慢地,我学会了越来越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气。

 

事实上,小沃森不仅学会了越来越好地控制自己脾气,而且在其他方面也都得很好,甚至被评为“美国最有魅力的商业领袖”之一。他的成功,不正是带头“倒空”自我,成为榜样的典型吗?

一流的团队人人都需要归零,但是,“下级学习的是上级的背影”,领导更需要主动归零!

 

归零是一个永远的过程

 

“时刻归零”说的是每时每刻归零,换句话说,就是要永远归零。

如果希望成长无休止,那么超越也必须无休止。

如果要超越无休止,就必须归零无休止。

《亮剑》是前不久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剧中的主人公李云龙的成长,就经历过一次从膜拜自我,到懂得空杯的过程。

李云龙是很了不起的将领,他带领队伍在战场上舍死忘生,打败过很多日军和国民党的将领,屡立战功。

李云龙的功劳很多,由于他对工作负责又富有创造性,所以有时能打一些出乎意料的大胜仗。但他制造的麻烦也不少,这些麻烦,主要是因为自以为是所致,为此,他没少挨处分。

但不管怎样,他就在这种犯错误又打胜仗的过程中前进,也不断改掉自己的毛病。

后来,为了提高高级将领的水平,解放军有关部门决定,将其中一些送到军事学院去读书深造,李云龙也其中。

但李云龙去学校报到的第一天,就生了一肚子气。首先是学校规定,所有学员一律不准佩枪,必须把随身携带的武器上交。

更让他气愤的是,他发现给他们授课的教官中,有一个竟然是曾经被他俘虏过的国民党的少将!

让手下败将给自己上课,这在李云龙看来简直是羞辱自己!

而且他认为,这些人只会讲大道理,只会纸上谈兵,那些理论,就算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又有个屁用?哪些国民党教官谁真刀真枪地打过仗?哪个在战场上能赢得了他李云龙?

于是李云龙总是在课堂上故意捣乱,跟教官做对,引起了很大的冲突和矛盾。但他却洋洋得意,觉得出了一口恶气。

一天下课后,一位校务人员跑来告诉李云龙,说学校的院长在办公室等他。

院长是李云龙的老首长。当李云龙还是团长时,他就是师长。李云龙进了办公室,院长却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递给了他一张纸。

李云龙接过一看,是份委任状。上面写着:

“任命李云龙同志为南京军事学院教员。”

李云龙看完这张委任状,脑袋“嗡”地一下,他结结巴巴地说:

“老师长,您这不是……拿我开心吗?我这底子咋能当教员呀……”

可院长却笑眯眯地说:

“我相信你能当好,你回去整理一下,搬出学员宿舍,我和营房部打个招乎,给你一间教员宿舍,好好干吧。”

李云龙对自己的那点本事心知肚明,让他领兵打仗可以,让他上台讲课,那哪行啊?

于是他又说:

“老师长,您饶了我吧,我干不了这个,还是让我回部队吧。”

这时,院长“啪”地一掌拍在桌上,对李云龙大声训斥道:

“好你个李云龙,胆子不小呀,课堂上捣乱……你现在的身份不是什么军长,是学员!是学员就要尊重老师。老师以前不管干过些什么,可现在都穿着解放军的军装,是你的上级,是你的同志,你就得尊重他们。

哼!刚打了几个胜仗就了不起啦?就谁都看不上眼啦?老天爷是老大,你是老二?没人管得了你是不是?告诉你,就你肚里那点儿文化,你差得远啦,你不是不服气吗?好,我就叫你来当教员,我这个院长和全体教员学员明天就坐在下面给你当学生,怎么样?”

这番话训得李云龙汗都下来了,他一声没敢吭。

老院长自然不是真的要李云龙去当教官,只是以这样的方式警告他:不论你立过多少战功,不论你有过多少战绩,你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必须要服从老师!

院长的一番话,倒空了李云龙那只盛满了自我的“杯子”,使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有了很大的转变,也为他日后的工作,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们另一个启示:

“归零”的过程,是一个永远的过程,绝对不能是一劳永逸。

一流团队的长青之道,正是永远的“空杯”!

       不要提升了就当“甩手掌柜”

 

很多单位都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当普通员工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出色,不仅兢兢业业,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主动执行、想办法执行。

但升了职、做了领导之后,却变得很松懈,执行力、行动力反倒不如以前,不愿亲力亲为、不想思考,当起了“甩手掌柜”。

但对于任何职场人士来说,保证执行力和行动力就像保证生命线一样重要,这不仅决定了自己的竞争力,也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员工要有执行力,领导更要有执行力:不仅自己要带头执行,还要有方法、有策略,带领员工一起执行。

我们来看麦当劳快餐店的创始人雷•克罗克是如何让企业的领导者保持执行力的。

克罗克是美国社会最有影响的十大企业家之一,他一直强调“走动管理”,也就是管理者不能只待在办公室,而是要时时“走动”,深入各个层面,及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麦当劳面临着严重亏损的危机。克罗克发现造成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公司各职能部门的经理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习惯于躺在舒适的椅背上,指手划脚,将许多宝贵时间耗费在抽烟和闲聊上。

于是他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一天,麦当劳的经理会议准时召开,当经理们端着咖啡杯,像往常一样慢悠悠地走向会议室时,却一个个都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会议室里所有椅子的靠背全被锯掉了。

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开始议论纷纷。有的经理围着这些没有靠背的椅子转来转去,其惊讶程度就像在看一个外星人。

他们都在猜测:这是怎么回事?是谁将椅子靠背锯掉了?这样的椅子怎么能坐?

这时,克罗克走了进来,非常严肃地对经理们说:

“椅背是我据掉的。我看你们每天习惯靠在舒服的椅背上,抽烟、闲聊,而对公司的事务缺乏关心。这一切从今天开始,都结束了。”

而且不仅会议室椅子的靠背被锯掉了,经理们办公室的椅子的靠背也都被锯掉了。

没有椅背的办公室,经理们开始都不习惯,但这也促使他们重新开始重视“走动管理”,纷纷走出去,深入基层,用行动解决实际问题。

就这样,麦当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走过了那段困难时期,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规模越来越大。

其实不仅在麦当劳,很多企业都存在“甩手掌柜”:高高在上,不想长远,只图安逸,即使有问题也视而不见,能拖就拖,实在拖不下去就敷衍了事……

“甩手掌柜”的危害的显而易见的:

1.  造成人浮于事,层层不执行,层层不到位;

2.  有能力,却最无效;

3.  企业的“甩手掌柜”越多,企业的整体执行力、竞争力就越弱,甚至会

造成严重的生存危机。

要想避免“甩手掌柜”的出现,关键在于做到两点:

1.  环境不能太舒适、安逸。就像克罗克锯掉舒适的椅子背一样。

2.  要制造危机感,有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如果今天当“甩手掌柜”,那么

明天就请回到普通职员的位置。

但这并不意味着有能力、有平台就可以“牛”,做事随心所欲、不受约束,因为:

1.  有能力不发挥出来,等于没能力。

2.  作为一个职业人,顾全大局、服从管理,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即使是当老总,也不能随心所欲,想想看,如果老总做事都不按规矩,想

做什么就做什么,又怎么带出纪律严明、执行到位的团队?

3.  任何企业和单位,都不会因为离开某一个人就不存在。

4.  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和单位,是为你量身打造的。

因为有能力,或许你会想:换一个地方,我会做得更好。但别的地方,也不

是出专门为你打造、完全符合你的想法和心意的。如果抱着这种想法,那么永远都只能是在寻找的路上,而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和发展,更谈不上“从优秀到卓越”。

 

不要取得了成绩就不找差距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单位,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取得了一定成绩,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天下第一。

他们没有想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只要放宽视野,就会发现还有其他的单位和人比自己更强,值得自己学习。

他们更没有想到:一时的成绩并不意味着永久的优秀,只有不断找差距,才能获得更大的腾飞。

在这方面,海尔的团队,从领导到员工一直都保持最清醒的头脑。尽管他们很优秀,但是他们总是意识到自己可能和别人、和时代及市场的需求有很大差距,因此总是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创造更大的辉煌。

2005年,海尔几位橱柜制造部门的员工参加了德国科隆家具博览会。

在国内,让他们最自豪的,莫过于经常听到参观过海尔橱柜制造工厂的客人说:“跟海尔的工厂比,其它橱柜商的工厂就是手工作坊,技术实力远赶不上海尔。”

但在参观德国柏丽工厂时,他们却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如果国内小厂是手工坊,那我们只能是正规工厂,而柏丽则是厨具王国。”

整个柏丽工厂就是一个现代机械、电子、计算机工业设备的集成展示厅。工作人员在车间中央控制室里,就可以轻松自如地控制整个车间的生产过程。

从原料的接收和上道工序的半成品,并将加工后的半成品、成品运到下道工序,每辆货车发车的时间、需要运送的产品清单、抵达目的地的资料都一清二楚。

柏丽的生产主管说:

“只要知道了用户的定单号,就可以查出这套产品是正在生产还是包装,或者还是已经发货,甚至连发货过程中的具体位置都可以查出来。”

这种先进管理模式,与海尔想推行的人单合一的模式极为相似,但没想到这边早已通过计算机实施。

这次德国之行,让海尔人看到了自己差距,并开始将学到的实施和运用到实践中去。

海尔人不仅善于从差距中学习,而且善于从问题中学习。

有段时间,海尔模具产品部的潘经理一直有个迷惑不解的问题:

在模具技术方面,海尔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日本做出的模具在精细化程度上却远远超过海尔。这到底是为什么?海尔到底在哪点上做得不如别人到位?

为了找到答案,他特地带队去日本实地考查。

去之前,他想:要生产出那么好的模具,日本模具厂的厂房一定比我们的大,设备一定比我们的先进,员工也一定比我们的多……

然而去了之后,他却发现实际情况恰好相反:日本模具厂的厂房只有他们的四分之一,设备也不比他们先进,人员更是比他们少得多。

硬件还不如自己,为什么生产出来的模具却要好得多?他百思不得其解。

在工厂参观时,他发现了一个小细节:一位操作工在上一个料件时,花了很长时间。而在海尔,这样的速度肯定是不行的。

于是他忍不住走过去问:“你为什么上这个料件会花那么长时间?”

操作工回答说:“我发现料件有0.02-0.03毫米的误差,于是更换了合格的,就耽误了一些时间。”

于是他问:“那么小的误差就需要更换吗?”

操作工说:“别看这一点点小误差,做出来的模具差别就会很大,甚至不合格。工作中是不能有一点马虎的。”

听到工人的话,他陷入了沉思:这么小的一点误差,对海尔的操作工来说,可能都不会注意到,但日本操作工却如此重视。

由此,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那就是:“日本做出的模具在精细化程度上远远超过海尔”。

回去之后,他开始在精细化上下功夫,以尽快在技术获得突破和提高。

   作为家喻户晓的行业龙头企业的海尔,尽管无论质量、服务还是技术上,都处于领先位置,但海尔人却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还在不断学习,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可见找差距和加强学习力的重要性。

    海尔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谁能简单地将一种成功永远保持下去,过去成功,并不意味着未来也能成功;现在领先,并不意味着永久领先。

要保持永久的竞争力,就必须永远找差距!

找差距的意识和能力越强,竞争力就会越强!

 

不仅要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而且也要清楚成功也是“失败之母”。

而当我们开始膜拜自己的成功时,就停止了迈向更大成功的步伐,甚至会葬送已有的成功。

所有的成功只代表过去,我们绝对不能一劳永逸,而要不断创造下一个成绩。

人生都有新的高度,而且,当你不认定“已是极限”,你就必然取得新的突破!

 

成功乃“失败之母”

 

在第一章中,我们谈到了海尔将一个本准备召开的“庆功会”变为“挑刺会”。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提醒大家要警惕成功对人的消极影响。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著名故事。

解放初期,有一次,毛泽东与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交谈对历史的总结与体会。

在谈话中,毛泽东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

这时,周谷城却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

“成功也是失败之母。”

毛泽东思索了一下,说:

“你说得好。”

的确,我们常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有的时候,成功更是失败之母。。当我们开始膜拜自己的成功时,就已经开始走上失败之路。因此,成功的时刻,也正是最值得我们警惕的时刻

著名的“旭日升”集团从巅峰走向崩溃,这其中的过程很值得我们借鉴。

“旭日升”的创始人是段恒中,他最初在冀州的一家供销社工作。当时,供销社的经营状况并不是很好,通过段恒中大胆果断的改革后,供销社变成了河北旭日集团。

“旭日升”的辉煌也由此拉开序幕。

眼光独到的段恒中将目光锁定在茶饮料上,因为当时的国内市场还没有同类的产品。

由于没有竞争对手,加上产品概念非常新,所以“旭日升”冰茶一上市,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一夜之间,“旭日升”冰茶响遍神州大地。几年的时间,“旭升升”便以极其强劲的势头走在市场前端。

这时候,看到“旭日升”的辉煌,别的集团也纷纷进入这个市场,其中有台湾的“康师傅”集团与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两大公司很快推出了更新的茶饮料,“冰红茶”和“冰绿茶”纷纷上市。

这时候,“旭日升”并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到来,还是沉浸在过去的成功中,认为只要有巨额的销售量做保证,就不怕别人来竞争,因此忽略了对产品本身和销售方式的改进,还是沿着老套路走。

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等到后来居上的饮料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时,“旭日升”才慌了手脚,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旭日升”很快推出了几款新型的茶饮料,同时还将高层管理员大换血,以扩充新鲜力量。

但以及来不及了,市场变化一日千里,茶饮料的市场早已被“康师傅”和“统一”牢牢占据。

不久,“旭日升”商标在苏州被强制拍卖。至此,“旭日升”的传奇画上了一个悲情的句号。

虽然导致“旭日升”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点,还是集团的管理者们缺乏良好的空杯心态,过于膜拜自己的成功,在别人纷纷往前赶超的时候,却仍在原地踏步,最终导致了失败。

并不是所有的成功都会成为“失败之母”,但过于相信和膜拜过去的成功,必然带来失败。

膜拜成功就会麻痹自己,觉得过去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依照过去的老方法、老经验,就能一直成功下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膜拜成功就会认为昨天别人在我的后面,以后也一定会落在自己的后面。

而实际上,这只是自己在欺骗自己,没有谁能将一种经验一成不变地用下去。也没有谁会在原地等我们,今天自己不向前走,就意味明天对手就会走到我们前面。

假如“旭日升”在巅峰的时候能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就会跟上市场、分析对手的形势,主动改进和创新,那么完全有可能创造更大的辉煌和成功。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住:成功只代表过去,不代表现在,更不代表将来。只有倒掉过去的成功,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荣誉只代表过去

 

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不能守着过去的荣誉,而要永远盯着下一目标。

只有将过去的荣誉看成一杯已经倒掉的水,那么才有足够的地方装进新的成功、新的荣誉。

 如果总把眼光紧紧盯住过去的光环,陷在曾经的荣誉里不能自拔,那么不仅无法再向前迈进一步,甚至还有可能倒退。

熟悉跑车的人对“法拉利”都不会陌生,赛车手和赛车迷都亲切地称它为“红衣少女”。

然而,这位迷人的“红衣少女”,也曾陷在荣誉里不能自拔,差点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1988年,“法拉利汽车制造公司”创始人辞世,此后,法拉利元气大伤,一下子蜕变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街头浪女”,濒临破产的边缘。

1991年11月,新任CEO卢卡·迪·蒙特兹莫洛走马上任。

他上任后,一眼就看出了法拉利陷入困境的死穴所在:一味崇拜曾经的荣誉,在设计上只以“速度”为荣,却忽略了市场的新需求。

过去,法拉利的创始人恩佐·法拉利设计制造跑车的唯一目标就是:速度!速度!速度!

这一度使得法拉利以其独具的魅力,迅即成为世界跑车市场的“新宠”。

但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普通人驾驶不太舒适;仅仅对专业赛车手和“飚车族”有吸引力。这也让法拉利无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法拉利销售上的最大瓶颈。

与此同时,蒙特兹莫洛深入到经营管理最底层,由此真切感到了产销方略的严重滞后。

换言之,法拉利曾经的荣誉已成了沉重的包袱,成为阻碍它前行的拦路虎。

面对这些,蒙特兹莫洛意识到:只有从曾经的荣誉中走出来,法拉利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之后,他大刀阔斧地对法拉利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一改传统的产销理念,在全新创意促销上下了很大的工夫。

此外,蒙特兹莫洛又一反过去的设计理念,面向普通消费者推出了低价位、高舒适、普及型超级跑车。

就这样,历经风风雨雨之后,法拉利终于迎来了产销两旺的红火好年景。

   法拉利的沉浮告诉我们,荣誉只能证明过去,而不必将它扛在肩上,也不必将它放在心中,否则,荣誉就会成为绊脚石。对于一个具有空杯心态的人来说,荣誉不是炫耀的工具,而是用来超越、促使自己迈向更大成功的动力。

 

人生总有新高度

 

一个懂得时时倒空自己的人,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仍会给自己定制新的高度,不断完成人生的跨越。对于他们来说,成功永远没有终点。

邓亚萍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运动员,她曾在赛场上写下过无数辉煌,曾获得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乒乓球冠军。在赛场上,她是万众瞩目的体育明星,而退役后,她的人生同样精彩。

退役后,她被奥委会看中,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

邓亚萍本以为这是件轻松的工作,却没想到困难重重。她首先面临的是语言关。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由于运动员的特殊性,她的英语基础很差,几乎是零,法语则更是一窍不通。

面对的工作岗位是如此重要,而自己的外语水平却是这样差,邓亚萍不由得十分着急。

但她并没有退缩,而是给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下决心一定要过外语关。

为了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到了清华大学读书。

初到清华的时候,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以致于老师要求她将26个英文字母写出来的时候,她都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勉强写出来。

由于底子太差,邓亚萍不得不采用最笨的办法从头学起。

这时的她,已经完全抛开了世界冠军的光环,而是将自己当成小学生,付出比别人加倍的努力。

为了尽快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邓亚萍申请作为交换生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每天她都起早贪黑,只睡几小时。

开始时,导师对她还有些缺乏信心,担心她完不成学业,但邓亚萍却说:

“您放心,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

一年后,面对严格的考官,邓亚萍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

结果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

2002年12月22日,邓亚萍如愿获得硕士学位,对此,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有的人对邓亚萍的做法很不理解,觉得她是自讨苦吃。

但邓亚萍却认为,原先在赛场上取得的成绩,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站。而她的下一个目标,还在前方向她招手。她说: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

正是这种将过去的成功留在身后,不断给自己制定新起点、新高度的空杯心态,使得邓亚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精彩。

人生的新高度是自己给自己制定的,只要勇于超越,敢于重头再来,就一定能够更加精彩。

   过去对于我们,只是前进中的一个驿站,切切不可久驻。

久驻则心生惰性;久驻则惧怕前方;久驻则必与时代脱节。

过去是今天的最大敌人,沉迷在过去等于死亡。

空掉过去,才可轻装上阵;空掉过去,才可不受束缚。

空掉过去,才可与时俱进!

 

过去是今天最大的敌人

 

要在职场中取得更大的发展,那么必须就战胜一个最大的敌人——自己的过去!

过去好的、成功的,也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不一定就适用于今天,更不意味着适用于未来。因此,只有倒空过去的,才能与时俱进。

战杰是海尔集团空调部海外市场部的员工,他曾讲述过自己在国外的一次特殊经历。

在美国的时候,战杰联系了一个客户,并约好了第二天见面谈详细的合作事宜。

但让他没想到,第二天,那个客户却突然推说没有时间,把战杰推给了另一个客户。

而当战杰驱车几个小时找到了另一个客户时,对方也推说没有时间。

这让战杰很是不解,是什么原因让客户对他们如此冷淡呢?

后来,客户让他去海尔空调的安装现场看看,那里出了些“小问题”。

战杰赶到了安装现场,发现几个当地的安装技术工人正围着空调束手无策,原来是安装出了点问题。

他急忙上前问明原因,并动手操作起来。几分钟后,空调就正常启动了。

原来,这并不是海尔空调有问题,而是技术人员没有按照操作指导书进行操作,这才造成了故障。

原因弄清楚了,而且并不海尔的责任,事情本来可以结束了。

但战杰却想,虽然空调的质量没有问题,操作指导书也写得很清楚,但为什么外国的安装工人却看不懂呢?

究其原因,还是操作指导书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工人的操作习惯,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于是他再次约见了那位客户,他并没有谈进一步的合作事宜,而是提出了改进说明书等解决问题的方案。

战杰的做法让客户很感动,让他觉得海尔是值得信赖的。事后,他给手下的每个经销商都发了一条短信,鼓励大家好好营销海尔的空调。

战杰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哪怕小到一份操作书,也要空杯的心态,都能够针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机会,获得事业上有用的助缘。

过去的经验并不一定是对的;过去的经验即使是对的,也并不代表用在哪里都是对的。如果实际情况和环境变化了,而自己却不知道,还是把持着过去正确的经验不肯放手,那么就会停滞不前。

著名作家冰心说得好:

“冠冕,是暂时的光辉,是永久的束缚。一个人只有摆脱了历史的束缚,才能不断地迈步向前。”

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要记住这样一句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同时我们还要格外记住另外一句话:

“不告别过去又如何新生!”

     

沉迷在过去等于死亡

 

沉迷过去等于死亡,这决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话。

小到一个公司,大到一个国家,如果总是将目光聚集于曾经“辉煌”的“过去”,必定看不到危机四伏的现状,“倒空”过去自然就是一句空话。

 1998年6月25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6月29日,他在北京大学发表了演讲。

在谈到中美关系时,克林顿提到了一个插曲。

他说:

“从我在华盛顿特区住所的白宫往窗外眺望,我们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高耸入云。

这是一座很高的方尖碑,但就在这个大碑上有一个小石碑,上面刻着赞颂美利坚的话语:美利坚‘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这句话并非出自美国人之口,而是由中国福建巡抚徐继畲所写。1853年中国政府将它作为礼物赠送给我国,我十分感谢这份来自中国的礼物。”

原来,1840年,美国政府决定建造华盛顿纪念碑,于是向全世界广征纪念物。

当美国政府向中国征集相关纪念物时,由于当时中国的封闭和视野的狭窄,竟然没有合适的东西可送。

这时,福建巡抚徐继畲得知了这件事,由于他对华盛顿很了解,而且曾经发表过相关评论,于是决定向美国准备一份纪念物。

于是他用上等石料制成了一块石碑,并将这句话刻在了石碑上。

1853年,这块碑被送到了美国,赠给了华盛顿纪念馆。

但很少人知道,这位很受克林顿推崇的巡抚,当年却因为“与时俱进”受尽了排挤。

徐继畲曾经写过一本反映世界地理的书——《瀛环志略》,书中详细介绍了近八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和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

本来,这本书对于中国了解世界、开阔自己的视野、借鉴别人的有用经验是很有帮助的。但当时的中国还处于闭关自守之中,因此书一问世,就招来了一片非议。

他的政敌更是抓住这个机会,断章取义,说他是长别的国家志气,灭自己国家的威风,想借机置他于死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命运可想而知,不仅书被毁了,而且还丢了官

正由于清政府这种“闭关自守”、不肯“与时俱进”的心态,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局面。

不倒空自己的过去,就不能与时俱进,等待自己的就只能是被淘汰。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才能告别对过去的膜拜,用一个空杯的心态来与时俱进呢?

1)告别过去旧的事物、旧的认知、旧的习惯。

这个阶段是很难跨越的。因为旧的一切,都是自己所熟悉、了解和习惯的。猛然和它们告别,必定会不舍和痛苦。

但只有将这一切先倒空,才能够清楚地分辨哪些可以保留,哪些必须放弃。

2)不要害怕迷惘困惑、痛苦无助。

在这个阶段中,充满了无序性和不确定性。刚刚告别了过去,我们必定会暂时茫然不知方向,痛苦地找寻出路。这对于我们来说,是要忍耐与坚持的。

在这个阶段中,就分裂出两种人。

一种人忍受不了这种痛苦与茫然,害怕走向未知的前方,因此退回到过去,继续他们对过去的膜拜和留恋。

而另一种人则忍受了阵痛,不断前行,那么即使他们暂时还没有开创未来,但是必然拥有未来。

3)迎接新的开端。

能从第二个阶段坚持下来的人,将会进入第三个阶段。他们将在这个阶段中把握时代的脉搏,跟随时代的脚步,甚至是走在时代的前沿,引领时代的浪潮。

因此,告别对过去的膜拜,用空杯的心来开拓现在、与时俱进,才能赢得一流的发展!

 

走出过去的“光环”,才能再创辉煌

 

过去的“光环”只为过去而停留,曾经的鲜花和掌声不能决定你的现在,更不决定你的未来。

面对“光环”,懂得成功之道的人会以淡然的态度对待,让自己保持冷静,从而使自己的杯子“空”下来。

在联想集团,有一个非常特殊而重要的人——郭为。

他不仅是联想的元老之一,也是联想又一个业务公司——神州数码的总裁。

郭为在联想的成长可谓与众不同:11年中他换了13个岗位,年仅28岁就进入最高管理层。

柳传志把郭为的成功经验总结为“哭着喊着要学习”:只要有任何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他都会积极把握。

2000年,联想集团进行改革,将原有的事业部一分为二,一部分是原来的老联想,另一部分是新开辟出来的业务——神州数码。

柳传志把老联想的业务交由杨元庆去做,而将新开辟的神州数码交给了郭为。

但接下来的最大问题是:“联想”这块金字招牌谁来打、怎么分?

由于当时联想在消费者心已颇有地位,如果在神州数码前加上“联想”两个字,无疑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

但这样一来,就无法达到通过分拆,避免品牌产生混淆的目的。一番讨论之后,大家决定不在神州数码前面加“联想”两个字。

这意味着郭为又面临再一次归零,去掉联想的光环重新开始。

要接受这样的事实并不容易,因为对于“联想”,郭为倾注了太多的感情:

“联想集团”这四个字是他在1989年11月跑下来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也是郭为率领团队一起想出来的……

而现在,突然要自己抛开联想,从头来过,一时难以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

后来,郭为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

“脱离联想这个品牌,大家思想上、感情上还是有障碍的,对前途很担心,因为不管怎么样,联想已经成为中国IT业的第一品牌,而神州数码还不知道排到多少位去呢……”

但郭为最终还是下决心抛掉“联想”的光环,重新开始。他不仅自己归零,还去做员工的工作,让他们也学会归零。

不就是抛掉联想的“光环”吗?没什么大不了的。他说服了别人,也再一次倒空了自己。

现在的神州数码,在郭为和整个团队的努力下,已经成为了可以和联想并驾齐驱的大品牌。

在职场上,我们难免也会面临和郭为一样的选择:在单位的需求和大局面前,必须告别过去的“辉煌”,甚至是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从一个新的领域、新的地方重新开始。

尽管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同时也蕴含着很大的机会。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来说,能从这里挑起大梁和重担,那么到了别的地方,即使从零开始,同样也能创造更大辉煌,挑起更大的重担。

 

  将自己一放小,世界就变大

 

一个人把自己放大,世界就会变小;如果把自己放小,世界反而就变大。

    不要害怕“倒空”自我。只有“倒空”自我,才会实现更好自我。

《易经》六十四卦,只有谦卦六爻皆吉祥,所以《易经》最该学谦卦。

自信是必须的,但是绝对不要自大。

一个人越优秀,越要懂得弯腰。

 

学会“倒空”自我,才能实现更好自我

 

很多人总是抱怨世界太小,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其实并不是世界太小,而是我们将自己看得太大。

如果将自己放小,那么世界就会变大。

当心中装满了自己,就不会有别人的地方,世界当然就会很小。而将自己放

小,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容下,世界自然就会变大。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倒空”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自我。

有一次我给一个中高层领导培训班讲课,学员中一位人力资源部经理表现得很出色,不仅开朗自信,而且待人非常热情,事事都抢着做,而且细心地照顾每一个人,因此非常受大家的欢迎。

课堂讨论时,我们谈到了“学会‘倒空’自我,才能实现更好的自我”这一观点,他感触非常深,因为他的发展经历,就是一个从满杯到空杯,再到实现最好的自我的过程。

他毕业于名牌大学,在校期间是团委书记,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强。走上工作岗位后,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他一路走得非常顺利,很快就成为单位的中层领导。慢慢地,他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说话也很尖刻,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无形中,同事都对他敬而远之,但他却不以为然,还是我行我素。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一次民主选举中,他落选了,从中层的位置上被撤了下来。这让一向好强要面子的他很难接受,那段时间他的心情很灰暗,甚至想辞职。

但好胜的他又很不甘心,辞职也就意味着失败,即使走出去的,也很丢面子,很没有底气。

想到这里,他的斗志又被激起来了:在哪里跌到,就要在哪里爬起。

他请了几天假,闭门不出,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反思,弄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最后,他想通了,过去由于太满,容不下别人,才会造成处处阻力,最终寸步难行。

找到了结症所在,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从那之后,他一改过去的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变得事事热情主动。

原来他总觉得是在孤芳自赏,没有人认可自己的才能,单位尽管很大,可他却常常觉得自己一个人。

而通过改变之后,他才发现原来世界很大:同事喜欢他,领导也开始重视他,而他的能力也得到了更加充分发挥。

半年后,他被调到了更重要的部门,任人力资源部经理,而且年终的时候,他被大家评为最优秀的部门经理。

这位人力资源部经理的故事,也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有些人有能力,也做出了成绩,本可以为自己的发展赢得更广阔的天地,实现更好的自己,但却因为过于“满杯”,反而让世界变小,局限和约束了自己,甚至自己毁了前程。

这样的心态随处可见:

在妈妈眼中,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好的;

自己的故乡比别人的故乡美;

自己的工作能力比别人强;

自己是最优秀的;

自己的车,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填满了心,当然无法容下他人的,也看不到他人的优点。

星云大师曾经说过:“悟道当须破‘我执’”。

佛学里“我执”是指一切以“我”为前提,以“我”为中心,有“我”无人。破“我执”,就是要放下心中的“我”,迎纳天下万事万物。

佛说“心如虚空,量周沙界。”

我们只有放下心中的偏执自满,把自己放小,以谦虚心态打量周围的世界,才会觉得世界的广大。

   越优秀,越要懂得弯腰

 

“丰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

人也当如此,越优秀,就更要“倒空”自己,学会弯腰。

有“美国人之父”之称的富兰克林,是美国的政治家、科学家、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年轻时,他曾去拜访过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当时的富兰克林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门生气。

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

“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

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无论待人接物,他都格外谦虚,最终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一次谈话中说道:“那次启发帮了我的大忙。”

那么,这一启示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帮助呢?

优秀的人往往容易失去对自己和世界的正确判断,一不小心就可能摔大“跟斗”,甚至被碰得“头破血流”。就像前面第一章谈到的刘晓庆“偷税”事件,正是由于忘乎所以栽下大的跟斗。。

一个优秀的人,一定要懂得时刻“弯腰”,这样才能看清脚下的路,同时才能吸收更多的东西,让自己像成熟的稻穗一样越来越饱满。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高大鹏 2009-6-3 16:25
回复 龙族品牌营销人张雨来 2009-6-4 17:33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17 11:29 , Processed in 0.0385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