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鲁培康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7383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境界管理》:1.2 成功启示:中国企业向谁学习

热度 6已有 250962 次阅读2011-12-16 10:38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12 成功启示:中国企业向谁学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30年的成就证明,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唯一出路。华为、海尔、联想、格力、美的、格兰仕等一大批中国知名企业的发展史充分证明,企业的成功,一方面在于把握机遇、勇闯市场;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海尔的前身是一家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张瑞敏上任厂长之后,从抓“禁止在车间随地大小便”开始重视管理,此后逐渐扭亏为盈。海尔的快速发展不仅在于顺应了市场经济规律,还在于吸取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学习和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经营方法、管理措施,包括战略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技术手段,使企业得以快速发展。并在推动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及全球化战略之后,其国际竞争力空前提高。可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没有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管理科学和经营思想,就难有今日之海尔。而且,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一大批中国企业的成功都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我们在审视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企业成败的时候,必须秉持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世界知名品牌。作为中国制造的典范企业,华为、海尔、联想等众多企业,正随着自身勇闯市场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而必将为“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取得更高的竞争地位。

近年来,中国商品威胁论中国商品质量问题等甚嚣尘上。由于“中国制造”的国际分工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最底端,以低成本及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竞争优势,国际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评价以消极居多。每一年,全球品牌评估公司Interbrand都要发布“全球百强品牌榜”,Interbrand的上榜品牌数量已经成为判断这个国家是否具备高质量产品声誉的重要视角。相关访问结果表明,中国产品仅有“低价格”和“实惠”两个属性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而其他如高质量、安全性、创意性等均被否定。

可以说,一个优秀品牌,首先必须在产品安全和质量可靠方面令世界消费者称道。由于产业链分工的限制,“中国制造”在国际上还缺少坚实的信任基础,因此,中国制造的当务之急是要实现由制造向营销的战略转型。显然,国际消费者对中国商品品牌及中国的国家认知,是随着众多中国企业与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而形成的。然而,中国制造为了实现产业升级,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尚有一条较长的路要走。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接受专访时说,“西方真正了解中国还要100年。”因为“西方了解中国,跟我们了解他们是不成比例的。”

近年来,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走完了西方两三百年才走完的路,特别是中国能够在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更让许多人看花了眼,以为中国的GDP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一,俨然已是大国崛起,必将拯救世界。这样的观点难免贻误众多中国企业而错失发展良机。

20101月,英国研究者马丁·雅克出版了他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该书高度评价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对于亚洲及整个世界的影响。他在该书中说:“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实在有些过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可能也会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中国未来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将可与20世纪的美国媲美,甚至有可能会超越美国。西方仍普遍认为,中国最终会遵循他们的发展道路,这只是一厢情愿,必将面临来自中国的挑战。”“中国之所以与众不同,有强烈的自豪感,其根源并不在于近代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经历,而在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所拥有的悠久历史。”[1]

该书出版之后见仁见智,胡鞍钢教授概括说: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发生什么变化?可谓仁者见人,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即将崩溃论”等,马丁·雅克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则是“中国统治论”的代表作。

中国在21世纪将统治世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犹如破解一道复杂的多元多次方程式。关于中国对未来世界的“统治论”,并不是该书作者的原创。著名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早就说过:“作为将来的一种可能,中国也许会统治全世界而使其殖民地化。”日本社会学家池田大作则认为,“与其说中国人是有对外推行征服主义野心的民族,不如说是在本质上希望本国和平与安泰的稳健主义者。实际上,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国,中国是从不先发制人的。”汤因比则说:“对过去的中国,拿破仑说过:‘不要唤醒酣睡的巨人’。英国人打败了拿破仑,马上就发动了鸦片战争,使中国觉醒了。”[2]

中国企业界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也不可盲目乐观。从长远来看,过多的大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只会对经济发展有害无益。毕竟,中国有13亿人口,民生问题还很多,城乡差距还很大,拉动内需路很长,加之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各种国际阻力不断增加。而且,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不断升值以及各种生产成本的持续上涨,中国制造在全球的优势地位已然失去。

实际上,作为世界级的制造大国及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几乎没有“制造”出一个全球公认的世界品牌,当足以令人反思。从根本上说中国还只是一个贸易大国,其与经济大国、金融大国之间还有很大距离。尽管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国经济风生水起,但我们相信后30年才更具决定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必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中国企业也必将打造出更多的世界知名品牌。而唯有形成一个世界级的品牌集群才是企业成功、国家富强的标志,这也是中国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历史责任。

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企业学习成长的30年。30多年来,中国企业一直在向西方企业学习,向日、韩企业学习,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向美国企业学习及向日、韩企业学习的不同理由。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向美国企业学习,从市场规模上看,中国是一个大市场国家,这一点很像美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是一个后起国家,日本、韩国都曾经是一个后起之国,但是日、韩企业通过向发达国家学习,以“拿来主义”方法和创新精神奋起直追,经过努力,日本在汽车、家电、传真机、复印机、照相机等领域全线超越美国。而现代汽车等韩国企业,特别是以三星为代表的现代企业,通过向美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学习,最终在在半导体、数字手机等领域超日赶美,因此,中国企业适合向日韩企业学习。

关于中国企业向谁学习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丰田喜一郎这些日本企业家对中国企业家可能具有更广泛的影响,日韩企业是通过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才取得成功的,日韩企业的低成本战略、“拿来主义”式的转化吸收再创新观念、精益制造模式等都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实际上,只要是对我们发展经济有好处的,我们都应该学习和消化,既要学习日韩,也要学习美国。作为市场经济的先行者,无论美国,还是日韩,他们的成功都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与企业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面对中国企业界的“国学热”,以及“中国式管理”的各种争论与喧嚣,回顾历史,特别是通过研究日本的成功,更有利于我们擦亮眼睛,高瞻远瞩。

尽管日本人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借鉴的民族,但与其他民族相比,日本文化中还是具有更多本民族特色的东西。日本对中华文明的吸收和融合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佛教、律令制度和生产技术都是日本学习和借鉴的主要内容。但日本的文化一刻也没有停滞,通过不断吸收中国的优点,经过整理提炼,咀嚼消化,终于在平安朝中期以后,在各个方面都逐渐摆脱了唐风,产生了优美、典雅的日本文化。

直到19世纪中叶,历经了200多年锁国政策的日本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国。1840年,中国鸦片战争的爆发,使日本举国震惊。戊辰战争结束时,日本可谓百废待兴。187112月起,以太政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的日本使节团先后访问了美、英、法、比、荷、奥、德、俄、丹、意、瑞士、瑞典等12个国家,历时22个月。

以欧美之行的收获为基础,日本制定了“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政策。到了近代,儒学在日本的地位不断降低,使得日本不断加强了对洋学的引进,大规模地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并真正转向以西方为师。日本历来是一个喜欢与强者为伍的国家,可以说,正是“脱亚入欧”的观念推动着近代日本实现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强国的梦想。[3]

综观世界企业史,世界上伟大的企业多是从制造业中诞生的。无论“瑞士造”、“德国造”、“美国造”,还是“日本造”,它们不仅成为本国经济实力的后盾,也是本国卓越人才、管理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造”何日能以高昂声音叫响世界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品牌背书?从当前中国企业的现实状况来看,拒绝粗放型生产方式,学习日本的精益制造才是正确出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大多数企业基于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走过了一条粗放型生产、高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的快速发展之路。以至于人们把廉价劳动力、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甚至血汗工厂等同于中国制造的代名词。长期以来,一些制造企业的浮躁手段与粗制滥造让人痛心疾首,并深受消费者诟病。浮躁的背后,既反映出企业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在日益强大的物质面前精神思想的贫困。当然,中国制造也包括像华为、海尔、联想这样勇闯国际市场的中国优秀企业,只是这样的企业在中国还少之又少。

对于OEM企业,人们曾用“微笑曲线”来形容中国制造的现状,外国品牌位于两端,分别以研发和营销获取高额利润,而微笑曲线的底端便是微利的中国制造。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中国8万家中小企业顷刻倒下而使国人有所醒悟。今天,已有更多中国企业重视自主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正在掀开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新的一页。

综观西方企业发展史,几乎所有伟大的企业都产生于制造业及金融业。那些蜚声世界的伟大企业与品牌,不仅是本国经济实力的背书和本国卓越人才、管理智慧的象征,也是本民族坚韧意志与执著精神的缩影。

近年来,人们不断发问:为什么中国制造不出伟大产品?没有伟大企业,谈何伟大产品。也许,中国的商业土壤还不够肥沃,市场经济及企业实践还不够长。但是,如果中国制造企业不善于学习,不积极进取,不敢向机会主义、急功近利等浮躁思想宣战,中国永远也诞生不了伟大企业、伟大品牌。近年来,在房地产的利益驱动下,很多大型制造商摇身一变而为地产大腕,这不仅是中国制造,也是中国经济的悲哀。

日本制造的一个重要宗旨在于“造物就是造人”。“日本造”之所以蜚声国际,丰田汽车之所以畅销世界,人才是其根本保障。而制造产品的过程就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过程,优秀的人才又会反过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推动企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20世纪60年代JIT准时生产模式、70年代TPS精益制造模式备受日本及世界推崇的重要原因。

没有精益制造模式,丰田就不可能取代通用,戴尔就不可能超越IBM50多年前,日本制造也曾经是“低劣质量”的代名词,日本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加工到精益制造的过程,而日本制造真正的改变就是从质量管理做起的。日本企业正是通过向美国管理学家爱德华·戴明和约琴夫·M·朱兰学习质量管理,才使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短时间内快速崛起。日本企业的成功证明,将低附加值产品转化成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反而能大幅度降低成本,在生产环节降低成本10%,就相当于营业额增加100%

无论制度化、科学化、标准化,还是现代化流水作业,控制这一切的根本要素是人。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视人的问题,认为人的自我完善才是决定一切成败的关键。然而,由于传统主流文化自身的重要缺陷,很难为现代人在市场经济时代重建自己的精神大厦。因此,当前企业界的“国学热”及推波助澜的“中国式管理”,正将企业引入一个新的误区,对此,企业界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全球化时代,科学的管理模式只能是中西合璧,唯如此,中国制造才可能在未来成就伟大企业。

同时,美国企业的创新精神更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管理思想,自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以来,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工具、管理大师都出自美国,从泰勒、梅奥、麦格雷戈、马斯洛、巴纳德到孔茨、西蒙、德鲁克、哈默尔、圣吉、波特……可谓群星璀璨,他们为美国,也为世界贡献了丰富的管理智慧。不仅美国企业的管理科学,包括美国的企业家精神都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学习范本。

近年来,中国媒体开始关注印度企业的崛起。与中国企业主要靠廉价代工的模式不同,印度企业的内生增长质量非常过硬。国际知名的中国制造企业,除了华为、海尔和联想,似乎很难列举出更多的成功者,而印度的国际知名企业则比比皆是。从国家整体实力上看,印度逊于中国;但是从企业界实力上看,中国企业界已经远远落后于印度企业界。

据哈佛《商业评论》报道,由沃顿商学院的四位教授联手,进行了一场空前庞大的研究,对全印度最大的100家企业的一把手一个不漏、挨个地进行了面对面的调研。所有这些受访者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自己的竞争优势源自公司内部,也就是员工。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故作姿态,但研究数据确实有力证明了印度企业投资人才的独特方式。

与西方同行相比,印度领导者和他们的公司大多持有着眼于内部的长远观点,他们用培养使命感、增强透明度和责任感、通过沟通授权、巨额投资员工培训这四种做法来激励员工。对于那些仍然沉醉在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中国企业,这的确是十分生动的一课。

在以工业化和大规模生产为背景的传统商业文明看来,影响历史、改变世界的英雄是那些超大型、巨无霸企业。随着世界经济向网络化、信息化、个性化的转变,特别是2008年以来,诸多世界超大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摇摇欲坠的残酷现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企业再大也大不过市场。随着互联网的技术革命以及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网商日益成为一个新的、巨大的商业群体,网商在互联网上的辛勤耕耘和不断渗透,也正在快速改变着既有的商业形态和商业规则。

传统商业文明与近代工业化大生产一脉相承,它主张的是规模化、标准化以降低成本,满足大众需求。从大众化到小众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大规模生产和工业化流水线之下必然隐藏着市场的个性化需求,而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不断适应市场变化。

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全年交易规模达4.8万亿元,同比增长33.5%2013年有望突破10万亿元。我们相信,中小企业也将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成为新商业文明的驱动力。而网络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包括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一批知名企业的诞生,正是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得益于我们不断向发达国家学习的结果。

可以说,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努力加入WTO,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伟大壮举,既使自身享受到人类文明的福祉,也推动了世界商业文明的复兴。经济全球化既是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也是消费的全球化。全球化还使企业更好地实现了产业链的国际分工,生产资料的全球化,使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优的资源配置,因此,中国企业急需在低成本、高效率、质量优、工期短等方面向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认真讨教和学习。如今,改革之路不可逆转,这是我们站在改革开放第二个30年的历史起点所得到的重要启示。


[1] []马丁·雅克著,张莉等译:《当中国统治世界》第13页,第208页,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2] []汤因比 []池田大作著,荀春生等译:《展望21世纪》第290291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3] 参见唐晋主编:《大国崛起》第280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路过

鸡蛋
1

鲜花
5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回复 史贤龙 2011-12-16 13:58
看德国、日本,到美国、韩国、港台,管理出品质没有“天生”---很多人认为的国民性---的,都是一个国家思想、政策、法律、信仰(指对好与坏的基本价值观,不是宗教)综合作用的结果。德国的严谨来自德国古典哲学,在黑格尔、克劳塞维茨等一代新德国精神崛起前,普鲁士是落后的农场主;戴明为日本制造注入了精益生产的观念;泰罗起的大批美国学者,树立了美式标准;韩国、台湾、香港,是在与向这些前辈生意的过程中学习的结果。
中国的问题在于思想的贫乏,思想的堕落。一大批不思进取、以抄袭为务的伪专家,与另一拨屁股决定脑袋、有钱就是真理,却缺乏基本的逻辑素养与科学精神的文化商人,将名利场的关系学---如胡雪岩的中国式政商学---变成了规则与科学,流毒甚广。
学问不兴、思想不昌,国无宁日,何况中国还有至少2000年的奴性文化---汉奸文化、市侩哲学都是其一种形态--传统。
鲁培康先生的《境界管理》,是企业管理“道与法”的一次创新与探险,其构架的模式化思维很见用心与深度。
回复 王旭升快刀唐门 2011-12-16 14:46
企业与个人一样,走两个极端,要么学习自己喜欢的,要么就跟风,别人学什么我就学什么,竞争的无序化导致了方向的无序化,一旦大局有变,则死于互相踩踏
回复 鲁培康 2011-12-16 21:43
王旭升快刀唐门: 企业与个人一样,走两个极端,要么学习自己喜欢的,要么就跟风,别人学什么我就学什么,竞争的无序化导致了方向的无序化,一旦大局有变,则死于互相踩踏
关于中国的文化道统对商业的负面影响,史总观点更见犀利,一针见血呀!
回复 鲁培康 2011-12-16 21:50
王旭升快刀唐门: 企业与个人一样,走两个极端,要么学习自己喜欢的,要么就跟风,别人学什么我就学什么,竞争的无序化导致了方向的无序化,一旦大局有变,则死于互相踩踏
实际上走极端恰恰不是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但中庸之道却自有它的局限,甚至对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毒害不浅。
回复 佟仁 2011-12-17 07:16
时髦的国学害人?
回复 王旭升快刀唐门 2011-12-17 09:14
孔子是讲人格修为的,老子是讲守业的,孙子兵法是讲创业博弈的,各有所长,国学应各取所需,不可追星,赶时髦哦
回复 王会军 2011-12-17 09:41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真正的改变必须从灵魂深处改变,必须站在国家复兴和强大的角度去考虑,这不仅仅是政治家和企业家要考虑的问题,更应该是国人考虑的问题。我们对外来的入侵战争都取得了胜利,尽管付出了沉重代价,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却一次次升华。传统的奴性文化和等级文化,桎枯了人性的创造力,压抑了人性。必须站在历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高度,审视我们,洞悉世界强国的发展道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全面提升我们的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迎头赶上。
文化是可以借鉴的,但是不可复制的,只有打造植根于中国文化个性的世界品牌才是我们根本出路。学习、借鉴、改进和创新是我们的“术”,打造具有民族个性而又为天下所接受的世界级品牌才是我们的‘道“
回复 鲁培康 2011-12-17 21:40
王会军: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真正的改变必须从灵魂深处改变,必须站在国家复兴和强大的角度去考虑,这不仅仅是政治家和企业家要考虑的问题,更应该是国人考虑的问 ...
所言极是!为你的理性思维鼓掌。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3 11:28 , Processed in 0.03206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