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赵强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7069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尖刀营销:成长型企业梦醒的图腾

热度 19已有 320546 次阅读2010-10-26 12:54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近日,华纳兄弟出品的影片《盗梦空间》热映,引发了人们对多重梦境的关注和思考,而对多数中国成长型企业的经营者来说,他们的梦总是相似的:第一层是产品梦,提起产品优势,能喋喋不休、口若悬河地能说上一天一夜;第二层是战略梦,都想成为销量冠军,当行业老大;第三层是品牌梦,想打造知名品牌、强势品牌、百年品牌。


      梦的美好在于它的可憧憬——超越时空,畅想到遥远的未来;而梦的残酷在于它的不真实——最终要面对现实。当这些企业回到现实中,他们不得不面对资金短缺、团队不整、竞争激烈的现状。


      我们认为,对于大多数处在创业阶段的企业来说,首先要解决“活下来”的问题,站稳脚跟后才能考虑品牌持续发展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来说,谈战略方向和系统整合为时尚早,忍辱负重和迂回制胜都是可行之道;对于大多数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来说,重要的并不是打造完美的产品,而是要寻求差异化的卖点,占领消费者心智……所以我们说,“尖刀营销”是能够让这些企业梦醒的图腾,是他们找到优势、快速制胜的有力武器。

尖刀优势:突破比系统更重要,速度比完美更重要


      西方营销学所崇尚的木桶理论一度成为管理学圣经,被众多咨询公司用来说服企业进行各种系统性改良。但是,当苹果公司在系统兼容性差、接入性差、成本居高不下等众多劣势下,仅仅依靠“设计”优势而大行其道之时,木桶原理不攻自破了。


      尖刀营销就是要打破木桶理论。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都处在发展阶段,财力有限,时间又不等人,如果都忙着补自己的“短板”,往往会因此错过发展的最佳时机。事实证明: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因不是“短板”太多,而是“长板”不够突出。如果中小企业能把自己的“长板”打磨成锋利的“尖刀”,就能凭单点突破,迅速在短期内创造竞争优势,这就是“尖刀优势”。


      自古以来,“理想主义”与“完美主义”都是现实社会的失败者。做市场更无法“追求完美”,只能“寻求适合”。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经营思想截然不同。处在创业阶段的企业注重“兴兵之道”,即市场开拓能力;而处在成熟阶段的企业注重“安邦之策”,即市场维护能力。因此,对于大多数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突破”比“系统”更重要,“速度”比“完美”更重要。


      突破,方能显锋芒;速度,方能占先机。对成长型企业而言,找到“尖刀”,就能抢占一次市场先机,获得一份竞争优势,增加一分成功的把握。而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有赖于N个单点突破的尖刀优势。不断地寻找“尖刀优势”的过程,正是企业不断调整市场定位、进行产品创新、优化沟通方法和改良销售策略的过程,每一个关键点上的小突破都能给企业带来大成功。

尖刀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刻上难以抹杀的烙印


      品牌的英文Brand的直译就是“烙印”,我们认为品牌的“烙印”实际上是通过色相、功夫、血统三大要素来实现的。


      色相是品牌一系列的视觉表现,与众不同的颜色、别出心裁的设计、个性化的形状等,这些视觉要素构成品牌形象——时尚的、传统的、民族的、洋气的、浪漫的、艺术的……


      功夫是指产品卖点,能为消费者带来的更深层次的价值,也就是产品能够带来什么与众不同的利益,或者与竞争对手相比能提供什么额外的功效、带来哪些保障,功夫是产品有形层面的价值所在。


      血统关乎一个品牌的家史、出身。大多数时候,品牌的血统是由国家品牌所决定的:美国的国家形象是发达的,所以它的电子产品、消费品品牌具有先天优势;日本的国家形象是精巧实用的,所以它的小家电、家用车、化妆品走红;严谨的德国人把汽车品牌做到了极致;随着韩剧的流行,韩国在饮食、化妆品、时装方面也占得市场……中国的国家形象是什么呢?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家软实力也在逐渐提升,但是,中国品牌在相当一段时间仍难以在血统方面形成尖刀优势。


      所以,中国品牌要寻找“尖刀优势”,在当下最聪明、最现实的做法只能在色相和功夫上寻求突破。十年前的中国内衣市场,是国外品牌和合资品牌的天下。超高端的C.Gilson、维多利亚的秘密诉求高贵、性感、奢华;高端的安莉芳、黛安芬、曼妮芬、欧迪芬等也纷纷打起“进口牌”、“合资牌”。此时,婷美横空出世,没有外国血统、没有皇家贵族背书。作为操盘者我们发现,当时的内衣广告所诉求的利益点都是情感化的,偏血统的,在功夫上是空白,于是我们以一句“美体修形,一穿就变”的功能诉求对接消费者最深层的心理需求,再让身材曼妙的模特倪虹洁作为形象代言,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尖刀营销:以小搏大与以弱胜强


      “尖刀营销”不提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平均分配资源,强调企业要先做好最容易突破的某一个环节,并将其定为关键点。倡导从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地方做起,将企业80%的财力和精力用在打造企业的单项优势上,让这个优势更突出、更卓越,从而形成企业竞争的“尖刀”。我们熟悉的“二八定律”中的“二”就是企业的“尖刀”部分。通常,“尖刀”主宰了企业的盈利与成败,其他大部分的工作只能带来微小的影响。“尖刀营销”在经营上最现实的反映就是:要善于抓关键产品、关键市场、关键时间点。“以小搏大,以弱胜强”就是要聚焦、聚焦再聚焦,也就是要抓住“关键销售日”、打造“明星产品”和建立“样板市场”。


      如果你不想无的放矢、浪费资源,那么你需要在一年365天里寻找到“卖货月”,广告投放围绕着“卖货月”进行;在“卖货月”里面寻找到8个“关键销售日”,配合各种活动,将促销资源集中释放。


      如果你的资金有限,就将所有投入集中在一个产品上,将它做精、做强,成为明星产品。要将所有的元气集中在同一焦点上,通过明星产品集中传递卖点,毕其功于一役,方能形成合力,事半功倍。


      如果你的实力无法攻占全国市场,就将全部精力集中在一个城市或一个渠道上,“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只要在一两个市场打下成功样板,其他市场也就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只要在样板市场里寻求到一两个关键卖场获得成功,那么其他卖场布局也就水到渠成。


      只有将有限的资源聚集起来,准确定位,尖刀出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获得最优回报。正所谓“试点决定成败,卖点决定销量,时间点决定效率”。

“尖刀营销”更适合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营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是消费者没有发言权的“卖方市场时代”,随后进入了用产品说话的“产品竞争时代”,目前已经演进到集广告战、公关战、渠道战、促销战为一体的“复合竞争时代”。对企业经营者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技术的进步、管理的成熟、消费的理智让经营活动变得可控,这也是一个最差的时代——差异化的穷尽、竞争的激烈、信息的过剩让成功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这个市场过度细分的时代,STP(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价值定位)策略、差异化策略、蓝海战略未必是灵丹妙药。


      在企业成长之路上,在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的状况下,木桶理论让企业缩手缩脚;在中国现今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西方传统营销理论所能带来的改变是极其有限的,并不能为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带来制胜的关键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的智慧中蕴涵着深刻的营销哲学。中国企业要有“小米加尖刀”的精神,以一技之长、一针见血、一鸣惊人的“尖刀营销”寻找到成功营销的图腾,实现企业强大的梦想。 (本文发表在《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0年11期)


路过

鸡蛋

鲜花
17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7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回复 紫蝎子 2010-10-26 21:23
以优势兵力,攻打敌薄弱防御!!!精辟
回复 赶超者 2010-10-27 17:32
中国企业要有“小米加尖刀”的精神,以一技之长、一针见血、一鸣惊人的“尖刀营销”寻找到成功营销的图腾,实现企业强大的梦想。
回复 刘平 2010-10-28 10:52
"突破比系统更重要,速度比完美更重要"的启示:生存比崇高更重要。
回复 彭江根 2010-10-28 15:53
营销之战不是事实之战,不是产品之战,不是市场之战,而是认知之战。商战的地点不是事实,不是产品,不是市场,而是心智。通过聚焦,像“尖刀”一样直插消费者的心,心都占领了,何愁产品的销量,当然,前提是产品质量还不错!
回复 方华康 2010-10-28 15:59
学习了
回复 致远先生 2010-10-28 22:33
对中小企业非常受益!很深刻,很直接。先活下来,才有精彩的可能。
回复 天佑凯旋 2010-10-29 09:33
“取己之长,攻彼之短”~~首要的就是找到自己的“长”!!没有?那就做一个出来!!
回复 龙行浅湾 2010-12-1 09:21
今天都还没得吃,就想着明天是吃鱼吃肉有意义吗?
回复 王文正956 2010-12-22 14:36
如同《盗梦空间》的情节,多数中国成长型企业的第一层是产品梦,第二层是战略梦,第三层是品牌梦。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19 02:06 , Processed in 0.03121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