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刘春雄新营销 https://www.cmmo.cn/?8705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一线高手的价值

热度 13已有 283251 次阅读2010-7-28 17:24 |系统分类:企业管理

 

金涤源:事实上,许多二线企业正是通过使用一线企业的人才获取突破的。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我认为,关键是二线企业自身的状况。准确地说,当二线企业具备某些基础之后,才能有效地利用一线企业的人才。比如,当二线企业具有一定市场基础、团队基础、产品基础、生产技术基础之后。

      即便如此,在心态上,二线企业也必须相对成熟。比如,不要期望过高,不要存在毕其功于一役的赌博心理。

      而且,一个秘不可宣的事实是,在二线企业利用一线企业人才的过程中,是通过试错方式取得进展的。在“试错”过程中,二线企业付出的代价是费用浪费,从高管的工资到其他相关费用,而一线高管付出的代价是“打回原形”,自己的职业生涯,遭遇挫折。在这个问题上,“双输”是常态,“双赢”反倒是例外。

      遗憾的是,一线二线企业间人才交互的这种残酷性,往往会被人忽略。

 

      金老师的这段文字见他的博文“高管与高手”,在整个“高手”系列中,这是最有价值的一段文字。甚至可以说,如何解决“一线高手二线失足”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正确理解这段文字。

 

      一线高手肯定价值无穷,关键是你怎么看待他们,怎么用他们。

      把一线高手当二线高手用,多数人百无一用,甚至还不如二线高手。

      一线高手的价值不在于他们个人的能力和业绩,而在于他们身上承载的一线企业管理系统,如何榨干这类价值,才是二线企业选择一线高手的意义之所在。

      我没有在跨国公司干过,但我与跨国公司多有接触。我并不佩服跨国公司的个人,但我钦佩跨国公司的系统能力。中国企业迟早要走到跨国公司那样的系统管理,要学到这些,就要从学会使用跨国公司的跳槽员工开始。

      10年前,一家规模不大的本土企业请一个当时很知名的专家做咨询。咨询结束后,我到该企业培训,问咨询效果如何。老总说,对销量基本没什么影响,咨询方案也基本没有实施,但对我们的触动很大,让我们看到了差异,看到了以后的方向。

      老总说的是实话,看似没有实施也没有效果的咨询,其实对这家企业影响巨大。因为老总们看到了什么是规范化管理,在以后的管理中不知不觉地在落实咨询时没有落实的方案。后来,该企业有三批营销精英集体跳槽创业,竟然对公司没有什么影响,业绩持续增长。总公司(上市公司)每次派来的董事长都是外行,而且干不了几年就调走了。一个不断换董事长,并且员工不断集体跳槽的企业,受人员异动的影响竟然不大,那次咨询功不可没。

      以往,这种现象只属于跨国公司,中国有幸也有了这样的企业。

      一直以来,我是一个积极的乐观主义者。对失败也持正向看法,这是我积极和乐观的一面。

      历史学家说,从项羽的胜利中看到了失败的阴影,从刘邦的失败中看到了胜利的影子。

      成败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成败中看到了什么。

      更整体、全面、长远的看问题,就会是一个永远的乐观主义者。

      “一线高手”跳槽失败的比例固然很高,但它对中国营销和管理的贡献却是积极的。

      《销售与市场》杂志社评选“影响中国营销进程的10佳企业”,宝洁是唯一入选的跨国公司。《销售与市场》杂志社称宝洁为“跨国营销的传教士”。在写“影响中国营销进程的10佳企业”的评奖词时,其他企业都比较好写,因为他们特点分明,只有宝洁的评奖词最难写,因为它好像没有明显的缺陷和漏洞,即使在某个时刻落后了,它也能够很快赶上来。即使它出现了一个漏洞,它也能够很快“自愈”。也就是说,对手很难找到它的弱点攻击它。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系统能力。

      之所以称宝洁为“传教士”,是因为宝洁(中国)的本土管理者上升到中层后,职业生涯基本到顶,于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宝洁员工或跳槽,或转行做咨询。有的跳槽到其他一线企业,其营销思维和方法能够很快对接。有的跳槽到二线企业,感觉很失落,因为自我感觉很先进的东西好像无法对接。

      曾经有人问一位从宝洁出来做咨询的人:“本土营销有什么值得宝洁学习的?”该人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我们既可以理解为他对宝洁的自信,也可以理解为他对中国营销的偏见,甚至可以理解为对营销的无知。

      从跨国公司跳槽到中国企业,特别是二线企业的人,可能有相当比例怀着上述想法。确实,打惯了系统战的人,看到二线企业的所谓模式,可能确实觉得幼稚可笑。然而,这就是中国的营销环境,50年前或100年前,美国的营销环境难道不是如此?

      营销有一个基本假设:环境永远不会错。

      我不认为跨国公司员工个人有多么能干,但是,跨国公司对他们做的系统训练是他们富贵的财富。

      使用跨国公司跳槽的员工,不在于他们能干什么,而在于你希望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向跨国公司学什么?跨国公司的方法和系统,谁先学谁先死。但支撑跨国公司的理念是可以学的,是可以用这些理念来武装自己,并产生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系统的。

      从哪些渠道学习跨国公司?我一直不相信媒体和专家对跨国公司的研究,跨国公司系统的载体就是跨国公司员工,所以,要欢迎跨国公司员工跳槽。

      当有人津津乐道于跨国公司员工跳槽失败时,并因此质疑跨国公司时,我觉得很悲哀。

      中国企业更快速的进步,需要更好的标杆。跨国公司其实是中国企业最好的标杆。

      我一直认为,如果说中国企业不够强大的话,那是因为对手不够强大。很多人认为加入WTO对中国很多行业是致命的,然而,当强大的对手到家门口时,中国企业显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追赶速度。

      当跨国公司的员工不断跳槽到中国企业时,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已经对中国企业产生了积极影响。至少让中国企业见识了什么是先进的管理和营销。

      一个人的影响是有限的,但只要跨国公司的员工不断跳槽到中国企业,影响就可能变成改变。尽管这种改变是渐近的,很多人觉得太慢。

      以跨国公司的眼光看,中国企业(特别是二线企业)太混乱、太落后。然而,一个太落后太混乱的企业,如果突然进入一个非常先进的系统,可能就不能正常工作了。我不认为麦肯锡给实达的咨询方案有多大的错误,但麦肯锡想实行短期脱胎换骨的做法,只会让一个企业更加混乱。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不能仅仅看到先进思想和方法的水土不服,更要看到这是企业尽早要前进的方向。

      引进的第一个跨国公司的员工失败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那里学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未来的方向。

      第一个咨询公司做的方案失败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从中学到了方案背后的思考方式,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落实这些思想。

      第一个职业经理人失败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反思在优秀企业能够生存的人为什么在你这里无法生存。

      尽管有短期内脱胎换骨的变化的案例存在,中国企业的整体改变注定是激进式的。一个企业的惯性改变,其力量源泉,一是外部力量的不断冲击,如职业经理人、咨询师;二是先知先觉的内部管理者有意识地引导。

      老板或老总觉醒了,员工就会逐步觉醒;老板或老总改变了,员工就会逐步改变。

      从与跨国公司员工的接触中,我收获甚多,但并不代表我对他们个人很认同。作为能够链接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的人员,他们的跳槽,不论成败,都是对中国营销和管理的贡献。


路过

鸡蛋
1

鲜花
11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2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邵庆彬503 2010-7-28 21:41
刘老师的视野如此开阔,着实让人佩服
回复 夜读曾文正 2010-8-12 12:27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才交流的确需要这样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22 03:24 , Processed in 0.0302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