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刘春雄新营销 https://www.cmmo.cn/?8705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高管”中的高手(将相篇)

热度 12已有 313111 次阅读2010-7-25 23:49 |系统分类:企业管理|

 

 

      如果把帝王比喻为企业的老板,那么将相无疑相当于企业的高管。     

      历史上的“高管”,我最推崇商鞅。秦始皇统一六国,其根基是商鞅打的底子。积弱积贫的秦国,就如同中国曾经被称为“东亚病夫”一样,是中国地理上的“西方病夫”,为众诸侯国瞧不起。

      商鞅的变革,最不讲妥协,属于威猛变革。历史上的这类变革最不容易成功,然而,因为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推行变革的手段是“法西斯”式的,他不仅不准人们批评变革,甚至不准人们颂扬变革,这是最不讲变革艺术的变革。

      商鞅能够成功,还在于他能够搞定“老板”,让“老板”成为他最坚定的支持者。中国历史的改革多以失败告终,就是因为“老板”的支持不彻底,“老板”最后拿改革者问罪。

      商鞅个人最终成为改革的牺牲品,然而,他的新政最终为他的政敌传承下来。这正是我所看中的一点。

      一个高管的价值,不在于你在位时能做什么,而在于你身后能留下什么。如果人走政息,那么,这类“高管”算不上真正的高手。

 

      历史上的“高管”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可能要算一对。这二人在老百姓中的知名度并不高,远不如同朝的魏征那样有名。他们二人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颂的丰功伟绩。据历史学家记载:“唐之房杜,传无可载之功”。但正是此二人“辅相太宗,成贞观之治,而后世观之,无迹可寻,几近于‘无声无臭’之至”。

      现代管理学家对房杜二人极为赞赏,他们二人的管理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虽然此二人与魏征一起辅助唐太宗成就了唐初贞观盛世,但后人观之,竟然没有特别的痕迹可以察觉出来。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实行“法治”而不是“人治”。房杜二人就是此中高手,唐朝各种优良的典章和制度,可以说全部都出于这两人的策划。《贞观政要》记载:“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时之誉,时称‘房杜’焉。”正是因为房杜二人推行“法治”,减少个人对国家运作的主观干预,才达到了没有特别痕迹的境界。

      历史学家们经常将房玄龄、杜如晦二人合称“房杜”,是因为此二人的合作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此二人虽然都很优秀,但也都有缺点。房善谋,杜善断。一位善于思考,喜探究与计划;一位有胆识,善于决断。房杜二人深知对方的优点与已方的缺点,“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嘉谋”,二人相辅相成,共同辅佐太宗,政务的推行非常顺利。

      房杜二人就不是英雄式的管理者,这也正是他们的杰出之处,他们不显山不显水地推动组织圆滑运作,顺利运行,避免国家陷入动荡不安。

      对房杜二人来说,“无可传载之功”本身就是“丰功”,“无入史之绩”本身就是“伟绩”。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绝对称得上“高管”中的高手。

      真正的高手,不在于你做出什么“伟迹”,而在于你为组织(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过什么贡献。

 

      在“高管”中,诸葛亮是浪得虚名的高手。我比较佩服他的只有《隆中对》。然而,即使是《隆中对》,现在也有人批评“硬伤”很多,据说毛泽东就批评蜀国的最终灭亡与《隆中对》的战略失误有关,因为以蜀国之国力,不可能两线作战,以关羽镇守荆州,犯了弱者分兵之大忌。

      诸葛亮的典型特征是大树底下不长草。诸葛亮的能干,是以部下的笨蛋为衬托的。动不动就给部下一个“锦囊妙计”,使部下丧失了锻炼的机会。

      诸葛亮的智慧,只是应急的小智,不是底定天下的大智(《隆中对》例外),甚至比不上刘备哭的智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听起来多么感动人的话,但作为一个托孤之臣,却只能做道德文章,多少有悖诸葛亮的智者形象。

      要么人才辈出,要么化腐朽为神奇。金焕民老师提出的这两点,诸葛亮一条也没做到。

      诸葛亮在世时还能够勉强支撑危局,他死后,后继无人。这样的人肯定难称“高管”中的高手。

      个人成功了,而组织失败了。这样的“高管”不是个好高管。

 

      把曾国藩称作“高管”中的高手,可能争议不多。我佩服他,主要有三点:一是他本人并不擅长军事,却带出了一支会打仗的队伍,而且是从零起步。据说,只要曾国藩亲自指挥就打败仗,后来他干脆不到一线了,放手让别人指挥。这样的“高管”岂不比诸葛亮高明;二是他培养了很多人才,能够用不同的人。左宗棠、李鸿章皆出其他门下;三是他挽救了危局。他是在清军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拉起湘军的,正是他以一已之力挽救了大清的危局。相比那些太平盛世的“高管”,他是力挽狂澜的“高管”,当然可以称得上“高管”中的高手。

      以个人的力量抵挡组织的衰退,从而成为“中兴之臣”,这样的“高管”有价值。

 

      相比曾国藩,李鸿章能否称得上“高管”中高手可能有争议。李鸿章的价值,其“政治公敌”梁启超的评价可能比较公正:“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遭遇的是“两千年未有之变局”,对此变局有比较清醒认识的却只有李鸿章。李鸿章之务实,相比那些高举“民族大义”之旗,实则到处“捅窟窿”的人要有眼光得多。别人“捅窟窿”,他去收拾残局,最后落骂名。这是时代的悲剧。我们所学的历史书上,对洋务运动持基本否定态度,我认为对他不公平。一名高手,陪着晚清帝国没落却无能为力,只能当大清的“裱糊匠”,可惜了!

      尽管结局并不太好,但李鸿章做到了他能做的。大清的结局,不是李鸿章能左右的。

      以一已之力收拾危局,尽管并不成功,但我们看到了他的能力,也算上得高手。


路过

鸡蛋

鲜花
11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1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回复 刘建恒 2010-7-26 14:47
精妙如饴
回复 文彬720 2010-7-27 15:48
精辟
回复 文彬720 2010-7-27 15:48
精辟!
回复 张静663 2010-7-27 17:13
记得有一本书的名字叫做《成功如此简单!》,我并不是想让这本书用来说明成功是简单的,而是想说明真的很不喜欢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对成功营造的氛围。中国人好像过于喜欢传奇、喜欢英雄时的人物。不管古代之将相还是现代之高管,作者都喜欢把这些人的经历描写成一般人达不到的高度,让大多数人对一些事情不但盲目崇拜还难以正确判断,最后让读者在自己前行的路上为自己设置了诸多障碍。
回复 孙雨 2010-7-27 19:22
1、左宗棠不能算是曾国藩门下,左在出山之前就受到陶澍、林则徐、贺长龄等人的赏识,出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刘老师说高手的一个特点是:“第二,因为你的存在而人才辈出。”。个人认为曾国藩时期之所以人才辈出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人才在清朝晚期的不受重用,所以在洪秀全揭竿而起的时候,他们看到了曾国藩这根稻草,这个在当时拥有最大权力的汉人,于是纷纷投入其幕下。
而据史书记载,在胡林翼未死之前,大部分有识之士最愿意投奔的是胡林翼而不是曾国藩,这一点曾国藩的弟子赵烈文曾提起过。
个人认为,曾国藩还远称不上是刘老师所说的高手。时势造英雄,忠于清庭、坚韧不拔并且还被授予了当时无上的权力是他成功的几个元素。
最为我所不认同的就是曾国藩的心理素质,几次自杀凸显了他的这一点。再者,虽然当时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过低,但是我认为其中很多评价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回复 刘春雄 2010-7-27 23:46
孙雨: 1、左宗棠不能算是曾国藩门下,左在出山之前就受到陶澍、林则徐、贺长龄等人的赏识,出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刘老师说高手的一个特点是:“第二,因为你的存在 ...
孙雨网友对历史似乎很了解,可喜。
几点争议:1、真正给左宗棠机会的是曾国藩;2、无论左宗棠怎么骂、怎么贬曾国藩,曾国藩就是不还口,可见那份肚量;3、胡林翼似乎也是曾国藩的部下;4、曾国藩的“自杀”,关键看怎么解读,我解读为类似刘备之哭
回复 孙雨 2010-7-28 18:42
刘春雄583: 孙雨网友对历史似乎很了解,可喜。
几点争议:1、真正给左宗棠机会的是曾国藩;2、无论左宗棠怎么骂、怎么贬曾国藩,曾国藩就是不还口,可见那份肚量;3、胡林翼 ...
1、“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终于经不住老朋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咸丰皇帝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也因此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和诽谤,特别是湖南水州镇总兵樊燮的构陷,险些使左宗棠性命不保,幸得好友胡林翼、郭嵩焘等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人的仗义执言,潘祖荫、肃顺等大臣的披沥上陈,才使一场轩然大波得以平息。”
3、胡林翼与曾国藩的关系十分融洽,不仅与他随时协商军事部署,源源不断地提供饷银,还为曾国藩的复出,为其谋求地方实职一再上奏朝廷。1857年,曾国藩被剥夺了兵权,困守湖南老家。如果不是胡林翼极力向朝廷争取重新起用曾国藩,也许这位湘军的领袖就在湖南那个偏僻的乡村里慢慢度过自己的余生。 
胡林翼比曾国藩小一岁,成名却早于曾国藩,世人并称“曾胡”。他先于曾国藩成为封疆大吏。

学生有些较真了,刘老师多多关照!
回复 刘春雄 2010-7-29 10:35
孙雨: 1、“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终于经不住老朋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 ...
较真点好。学习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21 21:24 , Processed in 0.03471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