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刘春雄新营销 https://www.cmmo.cn/?8705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诊断二批

热度 1已有 261806 次阅读2006-4-1 10:00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二批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跨国公司把一批和终端琢磨个透,却“止步于县城”。为什么说二批是“名牌杀手”?为什么说市场混乱始自二批?如何让二批“回货”?如何让二批错位经营?在中国做通路销售,谁对二批研究不透,谁就无法行走于“通路江湖”。
二批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跨国公司把一批和终端琢磨个透,但就是搞不懂二批。因此,才会有“跨国公司止步于县城”的说法,因为县城辖下就是二批。在中国做通路销售,谁对二批研究不透,谁就不能自夸是通路专家。

二批是“名牌杀手”

典型现象:在乡镇及以下市场,名牌产品不是没人买,而是没人卖。最不愿卖名牌的是二批。因此,二批又有“名牌杀手”之称。
案例:在乡镇考察市场时,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如果向二批指名购买名牌产品,二批会向你推荐不知名的产品。大多数人会接受二批的推荐。如果非名牌产品不买,二批会在你离去时把你叫回来,很不情愿地从柜台底下把你要的产品拿出来。
诊断:目前,除少数不发达地区外,三批和四批在大多数地区已经消失,通路是由一批、二批和终端构成的。他们的生存状态差别很大。
一批背靠厂家这棵“大树”,他们经营某个品牌是有长期打算的,因此,一批愿意与厂家共同投入做市场。一旦销量上去了,一批就可以获得可观的“返利”。如果一批做大了,厂家还愿意与他们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因此,一批在通路有地位,受重视。
终端靠什么生存?终端靠商圈的垄断生存。KA店的规模大,商圈也大;便利店规模小,商圈相应也较小。每个终端在商圈范围内都有一批稳定的老客户。终端的零售加价率通常较高,尽管单品的销量不大,但由于品项众多,利润也很丰厚。
一批和终端都有一定的垄断性,只有二批多有相互竞争。上下左右的挤压使得二批的生存空间极小。同时,二批卖的是“品类”而不是品牌,因此,二批没有名牌忠诚度,二批根本不在乎什么品牌起来了,什么品牌倒下了。
二批不像一批那样有培育市场的想法,二批必须卖一件产品就赚一件产品的钱。那么,二批卖什么产品能够赚钱呢?名牌产品的价格透明度高,几乎没有加价空间,二批卖名牌产品充其量只能起“带货”作用。二批极力推销的通常是毛利高的非名牌产品。因此,“二批是名牌杀手”之说也就不难理解了。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二批是名牌杀手,为什么农村市场还有华龙、白象、非常可乐这样的产品呢,难道他们不是名牌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像可口可乐、康师傅这样的世界名牌在农村市场无处藏身,但本土名牌却活得很自在。这是因为本土企业采取了完全不同于世界知名品牌的产品策略。康师傅、可口可乐一个单品的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很长,它们开发新产品的速度根本不能与华龙、白象相比。华龙、白象不仅产品更新速度快,还能根据每个省、每个地市,甚至每个县的需求开发新产品,每个新品的生命周期有1~2年,已经很满足了。因此,尽管华龙、白象也是知名品牌,但它们的品种在不断更新,每个新品的出现,都为二批创造了新的利润空间。
本土企业能够占领农村市场,是因为它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在同一个品牌之下,产品品种不断更新。“老品牌,新品种”这种模式既给二批推销提供了便利(因为品牌产品毕竟推销起来更容易),也给二批创造了利润空间(因为新品种的价格不透明)。实际上,谁解决了乡镇二批问题,谁就能够真正占领农村市场。

市场混乱始自二批

典型现象:如果没有二批,窜货和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就极为困难。
诊断:厂家或许可以通过政策“征服”一批,通过广告“征服”消费者,通过终端销售“征服”终端,但是却没有办法“征服”二批,二批是游离于厂家的“不安定分子”。
一批不敢窜货,终端不会窜货,窜货之所以有市场,通常是因为有二批接货。一家经销商刚做代理时,二批不愿接货,后来直接做终端,总算启动了市场。市场启动后,二批找上门要求经销,经销商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二批不来进货了,经销商仔细调查,发现二批在窜货。
二批是假冒伪劣产品的分销商。一批知道,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风险太大,不值得冒险,终端的假冒伪劣商品的来源渠道就是二批。
二批还是产品乱价的根源。正是因为二批采取的“带货”策略,扰乱了知名产品的价格。二批以“透支”名牌产品价格的方式,带动高利润的非知名产品的销售,打乱了市场价格,形成“价格倒挂”现象,让厂家无可奈何。
通路促销也是为了满足提供二批“利润空间”的需要。当二批把价格搞乱形成“价格倒挂”现象后,又以不赚钱为由拒绝进货,多数厂家和经销商抵抗不住二批不进货的压力,被迫降价或促销。其实,促销也是变相降价。当厂家和一批降价或促销时,二批还会把利润空间用于继续降价。可以说,通路产品退出市场,通常不是因为没有消费者买,而是因为二批不愿卖。

把二批升级为1.5批

典型现象:谁控制了二批,就等于控制了通路。
案例:一家被厂家称为“老大”的啤酒经销商,销量很大,他手下有40多个实力非常强的二批。我曾经向“老大”建议:这些实力强的二批,很容易被别的厂家挖过去当一批。因为“二批变一批”几乎是所有二批的意愿。但“老大”一直自恃与二批的客情关系好,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有一年,40多个二批中,有20多个“反水”当一批,成了“老大”的竞争对手,而市场又控制在二批手中,“老大”从此实力大损。
诊断:1998年,营销专家金焕民就提出:控制了二批就等于控制了通路。我认为这个道理现在仍然适用。2000年之前,厂家控制二批的办法是把二批变成一批,这个过程又被称为市场重心下沉。现在,市场重心已经下沉至以县为基本营销单元,一批的主体在县城,二批的主体在乡镇。但是,市场重心继续下沉已经不现实,把二批发展成一批的做法已经比较困难。
一批之所以对厂家“忠诚”,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第一,一批享受厂家的区域代理权,区域代理权是一种垄断权利;第二,一批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年终“返利”。一批要么不做,要么就做一年。年终返利是厂家“锁定”一批的手段,是厂家使出的“金手铐”。
厂家或一批如何锁定二批?是否可以采取厂家对一批的办法?我认为,让二批享受区域独家代理的方法可行度不高,错位经营只能解决部分品种问题,不能解决全部品种问题。让二批也享受年终返利,是比较可行的办法,不仅很多一批在这样做,有些厂家也在这样做。特别在采取“梯队返利”政策时,二批卖得越多,就越不敢卖其他产品。
一些厂家提出了一个创新手段,即采取厂家、一批、二批签订“三方协议”的方式锁定二批。具体做法是:1.由厂家拟定标准协议文本;2.厂家业务员和一批共同与二批商谈,并签订“三方协议”;3.二批完成年度销售任务后,由厂家给予返利,或者由厂家担保,由一批给其返利。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厂家参与协议的签订,可信度高。
我认为,只有把传统二批升级为1.5批,才能真正锁定二批。所谓1.5批就是介于一批或二批之间的经销商,它在某些方面像二批,因为它还是到一批处提货;它在某些方面又像一批,比如可以参加厂家的经销商大会,可以享受厂家给予的返利,可以直接向厂家反映问题等。
把二批升级为1.5批还有一个好处,一旦厂家需要继续实行市场重心下沉,很容易把1.5批变成一批。

规避“通路”变“阻路”

典型现象:二批的存在,经常让“通路”变“阻路”。
诊断:“通路”变“阻路”这种现象很常见,它指的是老产品的通路成为新产品的“阻路”。一些企业已经发现,越是老产品卖得好的地方,新产品的推广难度越大。二批最希望厂家做的事是:老产品不断促销或降价,这样二批既能提升销量,又有利润空间。其实,只要推广新产品,二批会很容易获得利润空间。但是,推广新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二批才不愿意费那个劲呢。
现在,我们找到一种推广新产品的方法,可以化解“通路”变“阻路”的问题,既可以利用二批,又不让二批成为障碍。具体做法是:厂家和一批的新品铺货和推广时,先不直接铺二批,而是由二批“领路”,直接把货铺向终端。铺完货后,给二批交“过桥费”,即把“差价”直接给二批。这样二批基本不费力气就得到了可观的收入。
这样做的好处是:1.当二批领着一批或厂家铺货时,铺货速度会更快,因为二批离终端更近,客情更好。2.产品绕过二批直接铺向终端,使通路更加畅通,产品不会“阻滞”在二批,直接由终端消化掉了。3.二批收取可观的“过桥费”,自然愿意协助一批或厂家铺货。4.一旦终端开始回货,还是要到二批处进货,由于终端已经启动,二批自然愿意进货。
向二批交“过桥费”的做法,其实质是“倒着做通路”。当通路不畅通时,先由终端做起,然后拉动二批和一批进货。此种做法将通路“顺做”和“倒做”结合起来,效果当然更好。

如何让二批“回货”

典型现象:二批面临的悖论永远是:畅销产品不赚钱,赚钱产品不畅销。
诊断:二批永远在抱怨:畅销产品不赚钱,赚钱产品难卖。这确实是一对矛盾,而且这对矛盾一直会存在下去。二批当然希望一个产品既畅销又赚钱,但二批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厂家或一批却能够帮助二批解决这个问题。
二批虽然推销赚钱的新产品很卖力,但由于对产品不熟,措施不当,销售效果往往难如人意。此时,厂家或一批一定要帮助二批“回货”。“回货”就是帮助二批把货快速卖出去,并且再次进货。回货是把“铺货”变成“进货”的关键环节。铺货时,二批是被动的;进货时,二批是主动的。
一家食品企业帮助二批回货的做法是:第一步:把货铺到二批。第二步:一批或厂家派出业务员,在乡镇赶集赶会的时候,帮助二批做“直销”,直销的目的是拉动消费者,缩短消费者接受新产品的时间。对厂家或一批搞的带政策的直销活动,乡镇消费者还是很感兴趣的,其作用就如同KA店的促销和导购。第三步:在其他时间,一批或厂家业务员帮助二批铺终端。无论做“直销”还是铺终端,很快就帮助二批把铺货卖完了,二批肯定会再次进货,从而完成了“回货”过程。新产品销售过程中采取此法,不仅销量大,而且利润高。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回货”,二批不仅学会了卖新产品,而且由于“直销”和终端销售的拉动,销量急剧上升,二批也达到了产品既赚钱又畅销的目的。

二批的品项错位经营

典型现象:厂家或一批在向二批铺货时面临下列难题:如果实行二批独家代理,害怕二批实力弱,做不起来;如果实行二批多家代理,害怕二批相互竞争,都不愿投入做市场,更做不起来。
诊断:二批都想“吃独食”,做独家代理,因为“吃独食”利润高。厂家或一批都想“要销量”,让二批多家代理,把市场做透。这似乎又是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故事。厂家或一批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目标,市场才能真正兴旺。
畅销产品不赚钱,固然有价格透明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二批之间的竞争决定的。当其他二批对某个产品的加价都是1元/件时,只要有一个二批把加价降到0.8元/件,其他二批也只有降下来。价格通常是由某个不守默契的“坏小子”拉下来的。而价格只要降下来,通常没有回升的余地。
其实,如果只有单一产品,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如果提供多品种,就可以用不同的品种解决不同的问题。对于畅销产品,一定要实行多家代理。因为畅销产品是“带货”产品,赢利能力本来就不高,畅销产品就是要通过二批的相互降价竞争拉升销量,而后用它来带动赢利能力强的非畅销产品。
而对于非畅销产品,一定要实行错位经营,让二批独家代理。一旦产品有畅销的苗头,又必须实行多家代理。当实行非畅销产品错位经营时,每个二批垄断几个单品,无形中“消灭”了价格竞争,利润自然很高。因此,厂家或一批一定要敢于卖小批量产品,二批一定要敢于对小批量产品加价。千万不能形成这样的局面:畅销产品因为价格透明,不能加价;非畅销产品因为不畅销,不敢加价。
(编辑:唐 人2001tr@sohu.com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李少辉 2010-8-1 09:02
只有把二批的心理研究透彻,给予一定的政策,才能更好地为你所用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21 22:15 , Processed in 0.0303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