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刘春雄新营销 https://www.cmmo.cn/?8705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中国制造”何以成功?

热度 25已有 564462 次阅读2012-4-20 15:26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中国制造靠什么成功,能否坚持下去,中国制造的价值如何?这不仅关乎如何评价中国的现在,也关乎中国的未来。

      有一种声音非常强烈,即中国制造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资源破坏、知识产权滥用等基础上的。因为上述要素无法持续,那么,中国制造是否有可持续性就值得怀疑。

      廉价资源的过度使用,上述观点确有一定道理,因为这些已然存在的现象无法否认。然而,如果事实真是如此的话,制造的成功轮不到中国,因为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相似的问题。在中国制造还没有崛起的时代,上述问题同样存在。只不过因为中国制造的规模化成功,上述问题被放大了。

      尽管我认为上述原因不是成功的主因,但质疑仍然值得重视,因为这样的发展不具备可持续性。中国制造的危险性恰恰源于上述推理。

      中国制造的成功,除了资源性因素外,还有五项因素值得重视,一是中国传统价值在制造业中的凝聚,二是中国企业独特的组织因素,三是中国制造的战略空间,四是中国制造积累的后天资源,五是中国制造与中国市场的有效结合。

 

      成本基因、精细的小企业管理、集体勤奋、学习能力,这些中国传统价值在制造业中的凝聚,价值无限。这是中国制造立足的文化因素。这些因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制造业可以转移,但文化难以转移。

      东方文化本来就有成本基因,世界制造业总是在亚洲国家间相互转移,是有道理的。中国人把成本管理做到极致的程度,世界罕有。格兰仕讲,普通企业降低成本是战术性,极限是5%,格兰仕降低成本是战略性的,空间无限。

      基于流程的大企业管理,中国企业不行。但中国人精于小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那些没有读过生产管理的小老板们,生产管理的能力惊人。以往人们认为制造业要靠规模经济,其实中国的小企业同样经济。

      集体勤奋是中国人的另一项人格特质,已经到了让老外吃惊的程度,勤奋不仅是美德,更是已经成为文化的习惯。

      一个美国人曾经撰文评价国家的文化传统,美国人是创新,日本人是品质,德国人是精密,中国人是学习。

 

      产业集聚、产业配套半径,则是中国制造业两大组织要素。这似乎也是中国人的集体意识,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或者企业,都有产业集聚的意识。所以,各级产业开发区“屡禁不止”。如果不是因为产业集聚的效应,中国的很多小企业是没有生存能力的。

      产业集聚过程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更容易形成共享资源。

      中国的产业集聚区,有时很象一些集体规划的企业,每个企业更象一个独立的生产单元。国外通过管理内部化分工,在产业集聚区变成了外部化的分工与交易。

      产业聚焦打响了一些区域品牌,虽然缺乏知名的企业品牌,但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个产业品牌。

 

      中国制造有广阔的战略空间,这是中国地域的广阔和区域发展高度不平衡决定的。中国的发展,一直有板块崛起的特点,依次分别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

      中国制造的战略空间,使得中国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通过制造业的内部转移代替外部转移,使得不同级别的制造业能够在中国共存。

      制造业的战略空间还使得中国制造的积累时间延长,以空间换时间,从数量积累变成价值积累。

 

      装备产业、制造业专用技术等是中国制造高度发达的结果,也是强化制造业的基石,这是中国制造的后天资源。

      围绕制造业会形成装备产业,装备产业的发展又为中国制造提供新的竞争力。

      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是两条不同的技术线路,跨国品牌在产品技术上的投入较大,但专业化的制造企业则精于生产专用技术。

 

      中国制造是从“三来一补”开始的,两头在外。制造业的发展,吸收了更多的就业,并且形成了产业链。

      就业的繁荣必然形成更大的市场,所以在中国制造崛起于世界时,中国市场也成为巨量市场。

      巨量市场能够消化更多的产能,反过来又强化了制造业。2008年后,大量以外销为主的企业转为内销,有些做得相当不错,就是拜中国市场所赐。

 

      上述影响中国制造的六项因素中,资源性因素是消耗性因素,中国制造越繁荣,引发的问题也多,中国制造越缺乏可持续性。

      另外五项因素属于积累性因素。中国制造越强大,这些因素的积累越多,并反过来强化中国制造的地位。

      如果资源性因素是主要因素,那么,中国制造很容易转移,因为资源性因素搞涨的压力不大,不可持续。有些行业的转移速度就比较快,比如服装行业,因为生产组织过程比较简单,抗压能力比较差,所以随着人民币升值,向外转移的速度比较快。

      凡是最先转移到中国的制造业,也比较容易转移出去。因为这些制造业属于“轻型制造业”。

      如果其它五项因素是主因,那么,中国制造的力量会随着制造业的强大而得到强化。中国制造能挺多久,取决于你对中国制造成功因素的判断。

 

      目前,质疑中国制造的声音比较强,这些质疑值得重视。

      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过度破坏、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不尊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这些都是硬伤无法辩驳,不能辩驳。但是否就是中国制造之过,则可能探讨。因为没有“XX制造”的国度,这样的问题照样存在。或者说,这其实是个穷国的问题。如果一个问题与一种现象共存,两者就一定存在逻辑关系,我表示怀疑,但正相关关系肯定是存在的。

 

      中国制造确实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金融危机期间的订单问题,这不是中国制造的能力问题,只要需求增长,订单还会回来。

      世界对中国制造的“道德拷问”问题也很严重。这会逼着中国政府加强监管,这是尽早要解决的问题。

      人民币升值问题,当然很严重。但这取决于中国政府的抗压能力。我认为,中国政府其实是在搞平衡,一直是在强势中妥协,确保中国制造的地位不受大的影响。

 

      中国制造的历史使命是否已经完成?当然远没有完成。

      中国制造有规模,但底气不足,根基不稳,还需要强化。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的火候还未到,强行升级只会适得其反。

      中国制造的升级,恰逢其时。让那些没有竞争力的行业垮掉,未尝不是好事。汪洋在金融危机后说,死掉的都是该死的,虽说政治上不正确,但道理如此。


路过

鸡蛋

鲜花
19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9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回复 史贤龙 2012-4-20 15:55
成本基因、精细的小企业管理、集体勤奋、学习能力,这些中国传统价值在制造业中的凝聚,价值无限。这是中国制造立足的文化因素。
-----中国的很多特点,决定了要在美国的集约式与欧洲的作坊式之间寻找均衡,完全的“大、一、统”应该是走不通,且后患无穷。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的模式。
回复 王效辉 2012-4-20 21:00
三来一补  刘老师还记得,学习一定很棒
回复 李兴敏 2012-4-21 01:42
刘老师高见!产业地域版块差异的力量可能是决定性的。哈哈,我先往自己脸上贴点金:怎么我一思考,您就发稿?沿着刘老师讲的经济特区,西部,中部,东北版块话题,其实这些版块加上东部发达地区,换个角度想,这何尝不是已经货币一天化,流动自由化的类国际贸易啊!那么,这些版块市场的差异就为产业的阶梯化进化提供了内在保障。只是目前来讲,最大的问题也是解决的唯一思路在于中国基层民主改革中社区化的推进,由个人_社区_行政区_版块区_国家这个自下而上的组织形式的演进才能提供需求保障,劳动力保障,以及完成地域比较优势的持续积累。当前来讲,政府正在主导这项进程,只是我担心一点,政府的这种主导能否突破一直以来的官员空降模式短期绩效评估带来的多年代之间断层与内生矛盾,同时空降官员的意志和资源支配半径也是地域版块比邻优势凝结的动力和阻碍,一如现在的重庆。当社区化进程和产业升级,版块凝结遇到一起的时候,当是大好良机。
回复 formchan 2012-4-21 21:58
学习了!
回复 锐智者 2012-4-21 22:39
进一步理解
回复 张俊屏 2012-4-22 08:12
拜读,死掉的都是该死的!
回复 田友龙 2012-4-22 09:49
刘老师一直为中国制造鼓与呼,只是中国制造可能很多时候要让刘老师失望,第一中国产品基本上还是便宜,问题多的代名词,第二,中国缺制造基本是两条标准,重外轻内,第三,中国制在国内应该也不便,第四、很多时候少点良心,把消费者与附加值送给了老外,所以中国制造还没有成功,还要努力。
回复 刘春雄 2012-4-22 10:00
田友龙: 刘老师一直为中国制造鼓与呼,只是中国制造可能很多时候要让刘老师失望,第一中国产品基本上还是便宜,问题多的代名词,第二,中国缺制造基本是两条标准,重外轻 ...
成就中的问题,问题中的成就。这两个问题要分清。
想想邓小平对中国的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能做什么事?能做成什么事?做事过程中的问题是什么?或许一切都明白了。
初级阶段——不能没有要求,不能过高要求。用发展解决问题,用发展消化问题。发展是硬道理。
邓小平为什么是伟人?就是因为他认识到这些——中国到底处在什么状态,然后用这个状态看待中国的现象。
回复 周文佳 2012-4-22 21:15
“中国制造”已经到了其成长曲线的拐点,各种弊病纷纷暴露出来,但也不会就此衰败,而是部分维持现状,部分转变形态,提高设计和科技成分,增加附加值。
如果说,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引擎主要靠制造业,未来三十年,“中国服务”将会取代“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未来创业、投资、造富的机会,大多会是在服务业。当13亿中一半左右的中国人收入逐步提高的时候,为这些人提供衣、食、住、行、娱等服务,这将会是未来中国服务业的主要构成。
回复 刘春雄 2012-4-22 22:55
田友龙: 刘老师一直为中国制造鼓与呼,只是中国制造可能很多时候要让刘老师失望,第一中国产品基本上还是便宜,问题多的代名词,第二,中国缺制造基本是两条标准,重外轻 ...
从来没有鼓与呼的意识,根据理解和分析作出这样的判断而已。
回复 李济安 2012-4-23 07:57
刘春雄: 成就中的问题,问题中的成就。这两个问题要分清。
想想邓小平对中国的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能做什么事?能做成什么事?做事过程中的问题是什么?或 ...
质疑“中国制造”有时难免低沉,但对于“制造中国”必须斗志昂扬。
回复 刘春雄 2012-4-23 10:01
李济安: 质疑“中国制造”有时难免低沉,但对于“制造中国”必须斗志昂扬。
媒体的质疑非常可怕,因为媒体以吸引眼球为目标,媒体语言非常强势,所以会放大。
我们需要专业、理性的质疑。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4 10:12 , Processed in 0.03259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