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刘春雄新营销 https://www.cmmo.cn/?8705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品牌价值的形成逻辑

热度 13已有 349916 次阅读2012-4-18 22:52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解构(结构分解)是现代研究常用的方法,通过一层一层的解剖,把复杂的对象变成简单的细分对象进行研究。

      品牌传播惯用的办法却是抽象,抽象的结果是受众只能做出综合判断,进而接受传播者的论断。消费者对细节和内容了解得越清楚,越不利于品牌价值的形成。剪不断,理还乱。品牌传播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品牌研究难有突破,问题就在于研究者通常也采取抽象的方法,自己都难以弄明白,老是在抽象的概念中打转,无法弄清品牌价值的形成机理和形成逻辑。

      金老师把品牌分为基于使用价值的品牌和基于价值的品牌两部分,采用的就是简单解构的方法。虽然只是简单的解构,却使人眼睛一亮。虽然采用的是目前并不流行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原理,却相当能说明问题。

 

      基于使用价值的品牌和基于价值的品牌,两者能否同时形成?或者是否有先有后?

      针对中国而言,命题还可以变为:能否跨越“中国制造”,直接进入“中国创造”?

      在品牌进化图谱中,我们把品牌进化过程分为:商品符号——知名品牌——溢价品牌——强大品牌。

      上述图谱中,我们讲的知名品牌,实际上意指基于使用价值的品牌,溢价品牌和强大品牌才是基于价值的品牌。

      我们所讲的图谱,是基于进化论的原理。在进化史上,有突变现象,但总体上讲,渐进是符合规律的。从猿到人,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中间有很多过渡阶段。

      新品牌的诞生,如果有实力强大的国家品牌、产业品牌或企业品牌背书,基于使用价值的品牌和基于价值的品牌或许能够同时形成。如果缺乏品牌背书,那么基于使用价值的品牌认同可能就是基于价值的品牌认同的前提。

      先认同是个好产品,再认同有附加值。基于使用价值的品牌是基于价值的品牌的前提和平台。这是缺乏背书的品牌价值的形成逻辑。

 

      基于使用价值的品牌,其表现形态就是:同样的价格,比别人卖得多。

      上述概念有两层含义:第一,因为只是基于使用价值的品牌,没有定价权,品牌力的表现不是价格,而是销量;第二,同样的价格,能够卖得更多意味着消费者的认同,意味着品牌是消费者“用钞票投票”的结果。

      这个阶段的品牌,销量就是品牌,没有销量就没有品牌。不做品牌做销量,不是名牌也畅销,说的就是这个阶段。

      中国的多数品牌,其实就是处于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很必要,难以逾越。

      过去,中国人说“酒好不怕巷子深”,说的应该是这类品牌。媒体传播形成的品牌,应该也是这类品牌。

      基于使用价值的品牌,其形成至少包含两个条件:第一,能够满足大众需要的好产品;第二,广泛知道并形成消费。

      足够大的销量,确实是基于使用价值的品牌力的基本特征。至于销量是如何形成的并不重要,媒体传播和渠道渗透都只是手段。

      至于有广泛的知名度(广告的作用),但没有形成足够规模销量的所谓名牌,当然就不是品牌啦。

 

      基于价值的品牌,其表现就是:同样的品质,比别人卖得贵。

      这里所讲的“同样的品质”是理性的说法,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卖得贵,品质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品质本身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概念,消费者有反推品质的特质。

      只要比别人卖得贵,就一定会淘汰部分消费者。就要定一个普通大众想消费但却无力消费的价格。

      我一直强调,品牌是心理上的仰视。其实,价值也是心理上的仰视。对于价值消费来说,因为别人的仰视而获得满足。一种价值,只要普通大众也能消费了,就失去了心理上的仰视,价值就消失了。

      电视刚进入中国时,中国消费者省吃俭用也要买台日本彩电——本人结婚时就是如此,一台彩电花了约4年的工资。当时是有满足的,现在没有满足了,因为彩电已经普及了。

      价格只是品牌价值的外在表现,其实质还是价值创造和价值认同。

      凭什么比别人卖得贵?因为有价值创造。

      凭什么相信你的价值创造?这就需要有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有前提、有条件的。按照史贤龙老师的说法,必须有主体势能。

 

      在传播品牌价值时,跨国品牌与中国品牌的起点不同,做法也应该不同。

      那些有价值的跨国品牌,他们进入中国时是有势能的,中国消费者一下子全部接受了其全部品牌内涵,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甚至,那些附加值不高的品牌,在中国的附加值也得到了提升。即使他们在中国失败了,但鉴于他们在国际市场的成功,仍然无损于其品牌价值。

      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就不同了,心理优势决定了他们无法接受中国的价值观,也就连带决定了他们无法接受中国品牌的价值观。

      品牌本来是心理上的仰视,如果消费者有俯视的心态,品牌价值肯定无法被接受。

      中国品牌价值要被世界消费者接受,一定有一个不短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既然无法一步登天,那么找到“天梯”就很重要。金老师关于品牌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解构,恰恰为我们打造价值品牌提供了一个“天梯”。

 

      除了IT行业的品牌外,传统行业的跨国品牌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才为全世界接受,期间还有大量的战略性机会,比如可口可乐被美军列为“军需品”就至关重要。

      中国企业没有耐心等待太长的时间,我觉得中国企业的进步已经够快的了,但中国企业还是老挨骂。我觉得被骂的比骂人的更可敬。

      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世纪才有的机遇——全球化进程加快——这是中国的幸运!

      把中国品牌放在全球化视野中,我们或许会有另一番感受。下篇将会讲到这个问题。


路过

鸡蛋

鲜花
8

握手
1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回复 史贤龙 2012-4-19 01:37
要沿着两条线论述品牌价值,要花不少功夫呢!
为两位老师加油!
回复 刘政 2012-4-19 02:24
史贤龙: 要沿着两条线论述品牌价值,要花不少功夫呢!
为两位老师加油!
实属营销人的强为,认知偏驳,逻辑混乱。论辩太累人太麻烦,既然先生们敢写,我就斗胆不负责任的敢砸蛋和随手由心用词。
回复 formchan 2012-4-19 09:07
好东西。收了。
回复 市场拓展孙强 2012-4-19 09:52
支持!中国非著名女装市场拓展——孙强。
回复 范茂辉 2012-4-19 23:36
刘老师讲解的很精辟,学习了。
回复 孙曙光 2012-4-20 09:12
把品牌分为基于使用价值的品牌和基于价值的品牌,从自身的价值创造和消费者的价值认同研究品牌,回归经济学和心理学,很有价值的创新。
回复 杨明461 2012-4-20 10:33
刘老师,光是卖得贵、卖得多还不行,还要卖得久。卖不久的品牌,也不配称为“品牌”
回复 振光 2012-4-21 13:21
刘老师,当一个品牌有了溢价而没有溢利的时候就是“品牌围城”,我们该怎么去破解品牌围城呢?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4 00:26 , Processed in 0.0305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