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刘春雄新营销 https://www.cmmo.cn/?8705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品牌不是做出来的

热度 45已有 810923 次阅读2012-3-20 12:42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生物学常识告诉我们:速成的生命都是低等的生命。

      企业成长需要做太多的工作,当企业成功后,把所有努力和成功因素归纳为一个最有代表性的词汇,就是品牌。

 

      如果你认为投入部分资金,在短期内就能够做出品牌,那么,你就根本没有理解品牌。

      如果你认为产品之所以无法动销,就是因为品牌力不够。只要做好了品牌,产品才会畅销,那么,你仍然没有正常理解品牌。

      如果你认为品牌能够“做出来”,甚至把企业的命运押在品牌运作上,那么,我基本上可以判断这样的企业是短命的。

      看一看那些曾经“做出来”的品牌案例,有多少现在还活着?——当然,我们一直所讲的“做品牌”,是中国式的“做品牌”,是为了做品牌而做了,是抄近路“做品牌”。如果非要咬文嚼字,跨国公司的做法也是“做品牌”,我就无语了。

      在不成熟的中国市场,确实曾经有过不少风行一时的品牌——做出来的品牌,但我一向视之为“伟哥效应”——没有那个功能,却表现出好像有那个能力。

      伟哥是有依赖性的,那就是持续吃下去。

 

      品牌是一种长期、持久、正向的社会认同。正因为如此,品牌才是有价值的,做品牌也是艰难的。

      明星与艺术家的区别是什么?一个是随时可能消失的“流星”,一个是永恒的“恒星”。

      明星们不断以各种方式吸引眼球,如果不这样,很快就会被遗忘。艺术家即使离开舞台很长时间,人们仍然记得。

      短期打响的不叫品牌,叫知名度。广告产生的往往是知名度,但有太多的人误认为这是品牌。

      没有产生消费的认知同样不是品牌。比如,很多消费者听说过这个牌子,但就是没有购买过。因此,没有销量基础的品牌不是社会认同的品牌。

      没有产生正向认同,并且形成重复购买的,同样不是品牌。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知名度都高,但一个是正向认同,一个是负向认同。

      短期的知道不是品牌,长期的依赖才是品牌。没有相当长时间的沉淀,就自称品牌,这是对品牌的误解。

      品牌是一定时间积累的结果,品牌是消费后的社会认同。离开了这些,那些做出来的品牌,不是真正的品牌。

      企业做好了,自然是品牌。企业做大了,不想承认也不行。这就是水到渠成。

      沃尔玛崛起于美国的乡村小镇,因为不做品牌做销量,当它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企业时,多数美国人还不知道有这么个企业。因为它当时还没有进入大都市,所以媒体不了解它。但是,当它成为世界500强之首时,当沃尔玛的创始人成为美国首富时,谁敢不承认沃尔玛是无可争议的品牌。

 

      有人说品牌与销量是鸡与蛋的关系,说不清楚谁是原因,谁是结果。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刚诞生的企业没有品牌,但不能没有销量。没有销量就没有现金流,没有现金流就支撑不下去——除非钱多烧的。

      我经常问一个问题:投资与创业有什么区别?我的回答是:如果你有足够的钱,做一个新项目叫投资;如果你没钱(或者有很少的钱)还要做项目,就叫创业。

      没有钱还要创业——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

      没有钱怎么创业?没有钱怎么活下来?创业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现在讲企业正常经营的人多、理论多,但研究创业经营的人少。

      企业只要诞生,就面临着做销量的问题。全世界千千万万企业要活下去,都在做销量。全世界被人认为的品牌,数量极其有限。只有金字塔顶的少数品牌成为世界知名品牌,金字塔中底部的企业,没有品牌也得活下去。

      如果企业都成为知名品牌,那么,全世界没有几家企业了。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之前,已经是世界知名品牌。即使什么都不做,它也是品牌。即使做错了,撤出中国市场,它还是知名品牌。

      中国企业没有这样的地位。刚创立的中国企业,因为弱小,在国内做品牌都很难。好不容易在中国成为品牌,如海尔,但到了美国,别人只承认海尔是一个“规模稍大的小企业”而已。看看,不仅不承认是知名品牌,连大企业都不承认,只认为是一家小企业。确实,离那些巨无霸的美国企业,海尔还是小得可怜。

      海尔已经连续10多年在海外市场拼搏,花费不少,世界仍然难以认同。因为海尔的规模还是太小,有中国特色还是不短,中国的地位还是不是太高。

 

      我不认同“做品牌”,但认同品牌规划。

      品牌规划,应该是长期的综合规划,所有的营销工作,都应该有助于品牌积累。

      品牌规划,应该有毛泽东《论持久战》那样的视野。战略撤退、战略相持和战略进攻都是抗战胜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抗战,“速胜”就是“速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是弱者。这就是弱者生存的逻辑。

      170多年历史的宝洁,诞生第一个品牌用了大约40年时间。真正被社会认同还是因为抓住广播业的发展,赞助广播广告,从而诞生一个名词——肥皂剧。

      现代传播业的发展缩短了品牌的成长期,但如同德鲁克所言,没有经过三次危机以上的企业难称成熟企业,没有经历较长时间沉淀的品牌往往容易消失。

 

      如果说品牌不是做出来的,那么,品牌从何而来?

      根据我的研究,品牌的形成,大致有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足够的规模,即销量或市场占有率。就如同没有足够大的GDP,中国就只能是个大国,而无法成为强国;第二,要有扎实的市场基础工作,能够承受稳定的销量和品牌力量;三是品牌“加冕”的过程,即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有人太多关注品牌“加冕”的过程,而缺乏对“加冕”前的工作,才会出现“抄近路”做品牌的现象。要知道,皇冠不是随便能戴在普通人身上的。

      品牌如何“加冕”,从品牌崛起的案例,我大致总结出以下几条:

      第一,品牌是历史积累的结果。典型案例是茅台。因为悠久的历史,因为杰出的品质,因为长征途中与周恩来及红军将领的历史渊源,新中国成立时,茅台成为国酒,现在更是国酒、党酒、军酒。

      我经常跟白酒企业讲,学谁也不要学茅台,茅台是历史的结果,而历史是无法重复的。即使你做得超过茅台,也无法取代茅台国酒的地位。

第二,品牌是抓住历史性机遇的结果。典型的案例是可口可乐。二战前,可口可乐混得挺惨,据说快不行了。可是,二战改变了它的命运。可口可乐竟然说服美国国防部把可口可乐作为军需品供应美国部队,发起了“5美分可乐”宣传。美军打到哪里,就等于替可口可乐做广告。二战结束的时候,可口可乐也享誉全世界。据说吉利刀片也是如此。当然,前提仍然是可口可乐做得不错,否则,再好的机遇也抓不住。

      第三,做销量做出来的品牌。典型案例是沃尔玛。已经做成了美国零售业的老大、世界500强之首,你还不承认别人是世界名牌?

      在中国,双汇就是这样的企业。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双汇:低调的行业巨头》,双汇是一家非常低调的企业,非常不愿意曝光,经常拒绝媒体采访。但因为它成为行业老大,所以媒体现在总是盯着它。当双汇产量名列世界前列时,当双汇的老板说自己“不拿一分钱可以走遍全世界”时,你能说它不是品牌。

      第四,低线渗透的结果。典型案例是松下。二战后,松下把目光瞄准日本的农村,当时,多数日本企业认为农民收入低,购买力有限。松下认为,农民虽然收入低但仍然有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意,有购买电视机的强烈愿望。果然,松下猜对了。从低线市场迅速做大。日本有种说法:日立的技术,松下的贩卖。这是赞扬松下善于做销售。

      中国一直不把低线市场崛起的品牌视为主流品牌,从松下的案例中,可以或许可以学点什么。娃哈哈、华龙、白象,这些都是从低线市场崛起的品牌。

      第五,开创全新的行业。典型案例是三全、春都。三全开创了中国的速冻食品行业,春都开创了中国的火腿肠行业。尽管现在春都快消失了,但很多人仍然认为它是一个品牌。

      在世界范围内,福特、奔驰等都是因为开创了一个行业,从而成为一个行业的代名词。

      第六,顺应趋势的结果。典型案例是雨润和思念。它们成长的时代,正是大卖场和商超快速发展的时代,但大企业已经习惯了做通路市场,对代表未来趋势的现代商业有抗拒心理。此时,雨润和思念抓住了机会,顺势进入KA,代价很低。现在,这两家企业做了不少广告,但雨润在几十亿元规模之前,基本没做过广告。我曾经看过一个研究报告,大约2000年前,通过广告了解雨润的比例是零。

      我1998年进入双汇时,双汇的高层没有听说过雨润,但此时雨润的规模已经超10亿元。当时传说,雨润有2000名生产工人,3000名业务员。

      第七,独特的产品。典型案例是苹果、Google、雅虎等。因为产品太好了、太独特了,即使不做宣传也能迅速传播开来,自然就成了品牌。

第八,形象代言的结果。典型案例是耐克。因为启用乔丹为形象代言人,而乔丹恰恰成为NBA一个时代的代表。当然,这样的巧合不多,所以,深受耐克启发的企业界乐此不疲,却总也没有耐克那样的好运。其实,自耐克之后,品牌代言尽管已经成为品牌崛起的捷径,但边际效用递减的速度相当快。

      第九,传统与皇族。奢侈品往往需要这样的故事或历史,给人于想象力。中国的那些傍皇族、傍名人,如孔X酒,终究是难以成就品牌的。

 

      成就品牌之路或许很多,我无法一一列举,但一个小企业,通过某种策划“做品牌”,然后销量自然产生,我始终怀疑。

      尽管我反对“做品牌”,但我从来不反对“品牌规划”,从创立企业伊始,就应该有品牌规划。品牌规划一定是长期,企业的每项工作,都应该有助于品牌价值的积累,最后,品牌自然形成。

      初中物理课上有个著名的原理,叫共振原理。共振原理的最大特点,就是微小的力量可以累积成强大的力量,力量可以叠加。所以,课本上告诉我们,士兵过桥时不要齐步走,害怕形成共振现象。

      共振的形成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频率相同,如士兵“齐步走”。品牌规划,就是要形成共振现象。做规划,就是要形成协调一致,“频率”相同,营销各项工作的积累,在共振原理下,最后累积成巨大的力量。


路过

鸡蛋
1

鲜花
33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4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27 个评论)

回复 曾金沧海 2012-3-20 17:52
好文章!基本上将什么是“品牌”,品牌和牌子的区别讲清楚了。很多讨论品牌和销量的作者,有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品牌”。后面的讨论如果以这篇文章为基础,相信会少很多歧义和无谓的争论。
回复 市场拓展孙强 2012-3-20 22:13
刘春雄老师笔快!笔硬!读刘老师的文章,就像喝国酒、党酒、军酒一样!安逸!品牌是一种长期、持久、正向的社会认同。让品牌与销量“复婚”吧!重来一次!呵呵!    中国非著名女装市场拓展——孙强。
回复 梁晓兵 2012-3-21 00:18
刘老师讲的很好,我补充一点:品牌是用户消费体验的结果,例如新兴的网络品牌例如凡客诚品、麦包包等。
回复 科波菲尔 2012-3-21 09:15
一直关注刘老师中,同时也很赞同刘老师的观点,收益颇多!品牌之争中,如何做销量这个问题逐渐浮现,那如何做销量?整合现有资源?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刘老师如有时间,能否指教,感激不尽
回复 软文推广 2012-3-21 09:56
后面的讨论如果以这篇文章为基础,相信会少很多歧义和无谓的争论。
回复 胡志芳 2012-3-21 10:16
现在是多生快死,想打造100年品牌那是怎么样的付出!!!
回复 胡志芳 2012-3-21 10:34
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企业销售团队认可、经销商、二批商、终端商、消费者要层层过关,市场还要精心的呵护,产品不断的衍生,在是这样也不知道能不能坚持100年。
回复 fangtai 2012-3-21 17:14
学习了
回复 非名人 2012-3-21 17:19
祝贺刘老师,年后没来过,今天上来,还是那么火!
回复 邬华山 2012-3-21 21:00
销量与品牌,哪个更重要?现不宜下结论,但做销量时,一定要有品牌意识,即刘老师文中所提到的“品牌加冕过程”。
回复 李彦超 2012-3-22 11:23
做规划,就是要形成协调一致,“频率”相同,营销各项工作的积累,在共振原理下,最后累积成巨大的力量。量变到质变,成就品牌加冕。
回复 听听风语 2012-3-22 11:38
学习了。
回复 无为农夫 2012-3-23 00:19
第八,形象代言的结果.在中国也有这样的实例,已有一定销量但局限于地区范围的企业,通过对热点事件的轰动效应、爆炸性覆盖面与自身企业有机结合提升产品形象,迅速做大销量从而形成了国内知名企业.不过这种企业有个硬伤,就是销量猛增原料需求也猛增,造成原料市场涨价,自身利润下降,又只能提价将风险转嫁到消费者.刘老师讲奈克签乔丹是个巧合,那是书面的,其实和我说的这个案例同属一类,它有个名词叫"事件营销"对不,不过国外企业更讲究借力打力,销量增大不扩容生产线,而是发包给亚洲小企业去生产,形成早期的海外代工,还在生产国开门店就地买,可谓是把品牌成功后的利益打捞得一干二净的!只能说国外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得确实比我们多。还好我们有仿冒和山寨的产品抵御它们,不至于让他们的销量增加得更多。
回复 曹红元 2012-3-24 07:06
品牌离不开“代代”相传!如果,有“一代”不传了,品牌就失去了。怎么相传呢?
回复 御蟹堂 2012-3-24 15:41
  
回复 漫漫品味 2012-3-27 09:12
品牌应该是企业永续经营的思路,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手段
回复 过联超 2012-3-28 14:44
我们企业也倡导永续经营的企业,但读了刘老师的文章很受启发,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做!
回复 大漠之心 2012-3-29 13:59
  
回复 周维中 2012-3-31 19:36
做品牌要用正确的人,用正确的方法,经过若干年或者几代人的努力,是精心“熬”出来的
回复 白依锐 2012-4-8 19:28
纠结于品牌干嘛呢。企业的目的在于创造价值,人们认可你了,你就是品牌。
12下一页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3 20:23 , Processed in 0.0442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